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诸葛亮在断气时为何口含七粒米 这里边有什么用意吗

位置:首页  »  帝王野史  »  诸葛亮在断气时为何口含七粒米 这里边有什么用意吗
日期:2023-03-31 22:10热度:加载中...

诸葛亮在断气时为何口含七粒米 这里边有什么用意吗

  今天历史百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诸葛亮口含米,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口含七粒米?诸葛亮这么做有什么作用?这个米有什么说法吗?

  《三国演义》之中罗贯中将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个完美的智慧化身,鲁迅先生就说过:“与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多智而近妖”可以说是一个十分恰当的概括,《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也确实是如此。

诸葛亮在断气时为何口含七粒米 这里边有什么用意吗-趣历史网

  《隆中对》料定天下三分,博望坡火烧曹军,在江东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借东风等等,这样的一个完人你都不了解他到底要如何失败,不过演义也逃不脱最终的历史框架,诸葛亮最终还是病亡了,他在最后一次北伐途中病逝于五丈原,终年54岁。

  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三国演义》中曾经描述他为了能够延长寿命而摆了七星灯,没有想到最后被魏延一脚给踢翻了,在当夜司马也夜观天象发现天边有一颗奇星在蜀军营地里面坠落,他了解诸葛亮已经死了,于是就马上起兵朝着蜀军营地前进,不过谨慎的他在路上也犯嘀咕,自己并没有真正地赢过诸葛亮多少次,蜀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如果诸葛亮在前面设伏怎么办,那追击不就中了他的圈套了吗。

  为了掌握最准确的消息,司马懿还是派人去蜀军营地探查了下,发现诸葛亮确实是死了,于是他下令全军追击,不料此时从蜀军营地里一些蜀国的士兵们将装有诸葛亮尸体的木龛推了出来,见到诸葛亮的魏军惊觉有诈,于是大肆后退,一直退了50里地,这也就是“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由来。

  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了,《三国演义》当中是这么描述的“我死后不能发丧,你们作一个大龛,让我的尸体坐于其中,口中给我含米七粒,脚下点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如此则将星不坠。我的阴魂自起镇之。”也正因为如此,口中的七粒米保证了诸葛亮的将星没有陨落,很好的麻痹了司马懿,这也是为什么蜀军能够吓退魏军了。

诸葛亮在断气时为何口含七粒米 这里边有什么用意吗-趣历史网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其中有很多夸大和神话的成分,比如刘备在蔡瑁和张允的追杀当中走投无路,他座下的的卢马突然犹如神助,直接飞上了悬崖。还有关羽是被东吴杀死的,不过他死后显灵直接把吕蒙给吓死了,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曹操砍树能砍出血来,诸葛亮借东风是靠的登坛作法等等。

  但是现代的我们却不能够将这样的说法看做是历史上所发生过的事,这样的神话传说很显然是罗贯中为了推进剧情发展所编造的,有很大一部分目的是为了尊刘贬曹这个主题展开的。那么诸葛亮口含七粒米就不单单是罗贯中所写的那样是为了让天上的将星不陨落从而迷惑司马懿。

诸葛亮在断气时为何口含七粒米 这里边有什么用意吗-趣历史网

  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古人对于葬礼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死与生是两件大事,如若不适合礼仪规范的话,将要面临一些儒生的口诛笔伐,而且还会被写进史书当中被后世人所记住,诸葛亮作为士大夫的代表不可能只是为了装神弄鬼这么做。

  古代的等级制度很是严格,每个阶层的人的死亡都有不同的别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这就是人死以后不同的称呼,那么口中所含之物也有讲究,“天子饭以玉,诸侯饭以珠,大夫以米,士以贝也”。

诸葛亮在断气时为何口含七粒米 这里边有什么用意吗-趣历史网

  诸葛亮作为士大夫当然是口中要含几粒米了,那么为什么他的口中要含七粒米呢?主要是因为七在我国古代有许多比较特殊的含义,正月初七被定为“人日”,人死后七天魂魄会回转,诸葛亮正是因为如此才会将口中含上七粒米,就是为了能够保持生前的样子,这样一来才能够保证迷惑司马懿那个老狐狸,等到蜀军完全撤退,司马懿也悔之晚矣,诸葛亮和蜀军安全地撤回了蜀国,收复蜀国的任务只能交由后人来完成了。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赤壁之战诸葛亮舌战群儒共抗曹操多少年(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合东吴共同抗曹)

徐庶真的比不上诸葛亮吗为什么(徐庶和诸葛亮谁更厉害)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姜维(姜维有没有诸葛亮厉害)

诸葛亮败给姜维(诸葛亮越调收姜维)

姜维是怎样归服诸葛亮的(姜维投降诸葛亮的故事)

标签:诸葛亮  蜀汉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9116.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