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诸葛亮和姜维的读者,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三国时期的历史非常的复杂,无数的英雄豪杰并起,一同争夺天下。仅仅在当初讨伐逆贼董卓的时候,就有十八路诸侯出兵,足以见天下局势之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真正厉害的君主慢慢的吞并了其他不够强大的人,局势也明朗了。了解后来三分天下的局势形成。才算是真的稳定了,这之后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我们都了解姜维这个人,他本事曹操营中的大将,军事能力非常强,就连诸葛亮也曾败在他手中过。由此可见此人之厉害。但是后来因为诸葛亮的离间之计,让姜维跟曹魏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所以后来的姜维叛出了曹魏,投入了蜀国的麾下。这让诸葛亮非常的高兴。因为诸葛亮一直都觉得姜维是一块非常完美的璞玉。动了爱才的念头。
诸葛亮安排后事,姜维没能“挑大梁”
后来诸葛亮当起了姜维的老师,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而姜维也不负众望,成为了一个非常厉害的谋士。但是因为其太过年轻了,所以在资历和威望上都有所欠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直到后来诸葛亮重病去世,他才得到兵权,可以一展自己的宏图。
但是诸葛亮在死前安排的后事却是让姜维非常的失望和不解。当时的诸葛亮,为刘禅安排了蒋琬和费祎,做了蜀国的丞相。但是对姜维却没有做出安排,这让姜维很是郁闷,按理说,应该让自己成为大将军呀!这样才能更好的为蜀国效力。但是诸葛亮却没有交代,可见,其实诸葛亮是不打算让姜维“挑大梁”的。那么为何会这样呢?诸葛亮花心思培养姜维,难道不是为自己培养出一个接班人么?
北伐11次,胜多败少,却跟君主闹了矛盾
姜维此人一直是希望自己能够像军师诸葛亮一样,能够北伐胜利,这其实也算是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因为姜维一直一来比较赞同的做法,就是以攻代守。再加上诸葛亮当时将权利分散开来,所以的人都要各司其职。所以作为一个将军,想要或者功劳,唯一的途径就是战争了。于是姜维一有机会,就会向刘禅提出想要北伐的想法。
他前前后后北伐了十一次,其中胜利了五次,失败了两次,还有四次是平手。从这样的战绩中,我们也能看出姜维的军事才能是非常厉害的。但是我们都了解,战争是需要消耗钱财的。而蜀国因为一直都是出于弱势的地位,所以一直以来,富裕程度都是远远不如曹魏的,所以没过多久,蜀国的百姓就怨声载道。在加上朝中人们对姜维的诋毁。特别是后来在宦官黄浩的问题上,更是让他跟刘禅有了很大的分歧。
当时忠诚的姜维想要去跟刘禅理论,但是他没有看透这件事情的本质,其实刘禅就是在借着这样的一件事情来敲打他,最后的时候刘禅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卿何容不了一宦官耶。”这样的一句话,登时让姜维醒悟过来了,于是他明白了,其实自己在刘禅心目中的地位,跟自己的老师诸葛亮那是完全没得比的,所以后来的他就开始细细的思考自己的处境,幸好得到了欲正的提醒,开始了自己屯田避祸的计策。
屯田避祸,却未能逃过一劫,司马昭一语破天机
但是我们都了解,大军是用来打仗的,要是来耕田,时间短了看不出来,但是时间一长,自然是战斗力会直线下降。但是姜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果不其然,后来魏国抓住机会,就破了蜀国的都城,成功擒住了刘禅。而姜维只能假意投降,希望能够东山再起。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希望能够策反钟会,但是最后却失败了,两个人都被杀死了。
其实当时的司马昭曾说过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玄机:“人之无情,乃至如此!虽使诸葛亮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这句话其实是在说刘禅,大意就是说诸葛亮自己在位时期,都不能辅助好刘禅,换成姜维,自然也是不可能做得更好了,所以诸葛亮最后不对姜维做出安排,其实也是证明对刘禅是彻底的失望了,了解姜维是帮不了他的,即便是将这样的重担压在姜维的身上,也是徒劳而已。 与其如此,还不如让姜维轻松一些。
纵观姜维一生,虽有大才,但是却生不逢时,没有遇到对的君主。正如司马昭的话所说,生逢末世,君主昏庸,自己有再大的本事也难成大事。惋惜了这样的一员大将。如果刘禅能够早一次全力支持姜维,虽不敢说能够一统天下,蜀国的历史至少还能再延长数十载。不了解你们是怎么看姜维的呢?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8205.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