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张角的黄巾起义为何没能成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位置:首页  »  帝王野史  »  张角的黄巾起义为何没能成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日期:2023-03-31 21:33热度:加载中...

张角的黄巾起义为何没能成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对张角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国演义》第一回写“黄巾起义”,说张角本是“不第秀才”,毛评说“脱儒冠而裹黄巾,负却秀才名色”。

  这就纯是小说家言了,汉朝尚无科举考试,何来“不第”之说?汉朝倒是有“秀才”,却和后来科举中的举人、秀才的秀才不一样。

  “秀才”原本是指优异的人才,在《管子·小匡》里第一次出现:“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尹知章注解说:“农人之子,有秀异之材可为士者,即所谓生而知之,不习而成者也。”把“秀才”解释成“秀异之材”,也就是优异的人才。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说:“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用法和上面一样。

  汉朝实行“察举”制,秀才开始和孝廉一起成为举士的名目。《后汉书·左雄周举等传》里说:“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记载:“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张角的黄巾起义为何没能成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东汉时,因为光武帝叫刘秀,为了避讳,秀才改称为“茂才”,所以后人也称秀才为茂才。

  唐初,秀才曾和明经、进士一起设为科举科目,但不久就停废。与此同时,秀才也习惯地成了读书人的通称,在唐宋间,凡是应举的读书人都称为秀才。

  宋代各府向朝廷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沿用唐代后期之法,先进行选拔考试,其中凡应举参加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在选拔考试中落榜的,就是“不第秀才”了,所以,“不第秀才”之称,始用于宋代,汉朝末年是没有这种说法的。

  到了明清时期,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要想成为秀才,必须在童子试里获得录取。如果没有获得录取,不论年龄大小,一律称为童生。比如鲁迅小说《孔乙己》里的孔乙己,多次童子试考不上,人已老了,但还是童生。如果县、府、院三试都录取了,进入府学、州(直隶州)学或县学的,称为“进学”,通名“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了。

  唐末书生黄巢落第后起兵造反,《水浒传》里有“白衣秀士”王伦,“白衣秀士”,其实就是“不第秀才”。大约是科举落第的读书人容易参加到起义造反的队伍中去的缘故,小说作者就给张角也加上了一个“不第秀才”的名号。

  张角在《三国志》《后汉书》里都没有传记,是东汉时期冀州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家世和出生年月都已不可考。

  按照《三国演义》里的描述,张角进山采药,遇见了一个碧眼童颜的老人,自称南华老仙,授予他天书三卷,称之为《太平要术》。张角得书后,日夜攻读,能够呼风唤雨,自称“太平道人”。

  中平元年(184年)正月,瘟疫流行,张角散施符水给人治病,又自称为“大贤良师”。张角和弟子云游四方,到处书符念咒,信众越来越多。张角就把他们分为三十六方,每方各置首领,并宣传说“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他让人用白土写“甲子”二字于家中大门上。没过多久,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荆州、扬州、兖州、豫州等八州,家家祀奉张角的名字。

  于是,张角率领信徒起义,自称“天公将军”,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参加的人都裹上黄色的头巾作为标志,所以称之为“黄巾军”,史称这次起义为“黄巾起义”。

张角的黄巾起义为何没能成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小说家“入山遇仙”“呼风唤雨”“妖术作法”之类当然不可信,但张角起兵的过程在史料中还是可以找见一些记载的。

  比如《后汉书·皇甫嵩传》里说:“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连结郡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帅。”

  《三国志·张鲁传》裴注所引的《典略》记载:“光和中,东方有张角,……角为太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云此人不信道。”

  可见,“黄巾起义”是利用宗教活动进行起义的典型事例,这一方法得到了后人的多次效仿。

  张角兄弟三人应该是汉末黄老道的信徒,在得到了《太平经》(即顺帝时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后,把二者思想相融合,创立了“太平道”。

  “太平道”以阴阳五行、符箓咒语为根本教法,信仰“中黄太一”,宣称有鬼神在天上监视人们的行为,鬼神根据行为的善恶来确定人们的寿命,所以要求人们多行善事,少做坏事。

  太平道宣称,人生了病,是违天犯过所致,要治病,就得“跪拜首过”,因为天是看得见人间行为,听得懂人间语言的,向天地跪拜,就能请求神祇宽恕,解除自己的罪过和痛苦。还宣称,信徒要是犯了过错,只要跪拜在首领面前,承认错误,保证不再犯,就会得到宽恕。

张角的黄巾起义为何没能成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张角用来广收信徒传道的另一个重要法术就是用“符水咒说疗病”。符水,就是把神符焚烧成灰,用酒或水喝下去,称之为“吞符”。吞符就是使神符存于心中,只要心有所思,符的神力就随之发出,百病就会被驱散。咒,也叫“祝”,咒说就是神的言辞,太平道宣扬,只要念咒,就可以祛疾治病。

  这样的治病方法,在现代人看来,简直是儿戏。但在百姓苦难深重,看不到一点希望的时候,往往也会成为想象中的一根救命稻草。张角为百姓治病的确切情况,我们无法得知,但可以猜想,若是治不好,他就会说是信徒不够虔诚,而那些碰巧痊愈的,自然就被当成是神迹了。

  张角的信众发展地很快,他也产生了取代汉朝的想法。

  太平道信仰“中黄太一”以“土”为吉,崇尚黄色,所以张角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起义军头裹“黄巾”,就是隐含着主运土德的太平道即将取代主运火德的东汉王朝,建立一个“黄天太平”社会的愿望。

  张角又按照五行生克的理论,选定于甲子年甲子日(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月五日举行大起义,所以又提出了“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

  这年二月初,各方首领及信徒便已着手准备起义,他们用石灰在洛阳的市门及州郡官府墙上书写“甲子”等标语口号。一个大方的渠帅马元义通知荆州、扬州的信徒数万人,到邺(河北临漳)城集中,并进京约定宦官中常侍封谞、徐奉为内应。

  但没等到预定日期,一个叫唐周的信徒上书官府告发起义之事。于是朝廷捕捉马元义车裂于洛阳,并捕捉诛杀了张角信徒一千余人,又通知冀州捕捉张角及其家人。

  事情已经败露,张角提前发动了起义,他依据《太平经》里“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气极,然后歧行万物治也”的理论,自称“天公将军”,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

  起义发展很快,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但在官府和地方豪强的联合镇压下,不到一年时间,“黄巾起义”就失败了。张角也在此期间病死。

张角的黄巾起义为何没能成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一次声势如此浩大的起义这么快就失败了,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此处不多做讨论。但看看《三国演义》里的描述,以及《三国志》里的零星记载,我们不难发现,由于黄巾军的主体是农民,组织不够严密,缺乏统一的指挥和调控,各地黄巾军没有同一目标,只是占地死守或到处抢劫,即便友军有难时,各军也不会相救,因此很快就被各个击破。

  黄巾起义没能成功,但对历史的发展却影响重大。朝廷为了尽快平定战乱,把军权下放到了地方。这一措施,有力地镇压了黄巾军,却也造成了地方轻视中央的恶果,使得一些具有野心的将领或官员借机拥兵割据。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最终的三国分立,莫不因此而生。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元代另类说三国:张角的师傅不是神仙,而是一位姓孙的读书人

张角的黄巾起义为何没能成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张角的黄巾起义为何没能成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标签:张角  东汉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6720.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