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时期,中原王朝受到来自多个游牧部落政权的冲击,双方持续的战争冲突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要旋律之一。
在这些对手中,西夏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因为他最初并不像辽、金等政权一样强势。
其在隋唐之际逐渐兴起,于五代至北宋前期不断壮大。不过,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强势政权来说,西夏的势力还是十分弱小,因此只能依附于强权。
在北宋建立后,党项人在一定时期里是臣服于宋王朝的,双方虽有龃龉,但还是以和为主。直到公元1038年,在宋仁宗时期,西夏国宣告建立,赵元昊自称"大夏皇帝"。
西夏建国将宋夏之间潜藏七十余年的矛盾终于引燃,在此后的近百年里,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展开持续的军事对抗。
这场战争随着北宋的灭亡才告一段落,而正是这持续近百年的宋夏战争加速了北宋王朝的灭亡。
西夏王陵
公元1038年,赵元昊在应天府建立大夏,次年派人出使北宋,以敌国之礼拜会宋君,向宋仁宗索地求封。一直以来,宋朝虽然极度想要除掉夏州势力,但介于夏、辽之间的同盟关系并不敢妄动。
因此,宋朝对西夏的政治策略一直是以羁縻拉拢为主,其核心就是要夏州向自己臣服。但如今,西夏公然建国,是对北宋宗主国地位严重的挑衅。
北宋君臣当然不可能容忍,其坚决拒绝承认西夏,并剥夺宋朝给予赵元昊的一应恩赐,下诏捕杀赵元昊。
宋仁宗在诏书中说:"华戎之人,有能捕斩元昊者,即授靖难军节度使,仍赐钱、银、绢。元昊所部之人,能归顺者,并等第推赏。"
靖难军节度使是唐僖宗赐给党项人的先辈拓跋思恭的官职,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党项人在夏州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在宋立国之后,夏州之地名义上从属于宋朝。
西夏国主李元昊影视形象
但元昊对于宋朝的悬赏诏书根本不屑一顾,其怒言:"蕃、汉各异,国土迥殊,幸非僭逆,嫉妒何深",随后便借此发动对于宋朝的战争。
1040年正月,西夏国主元昊集中大军围攻金明寨,成功攻陷其地,破除十万宋军。
随后又挥师延州,将延州包围。延州主帅范雍调遣军队救援主城,结果被元昊采用围点打援之计,在三川口附近伏击。宋军大败而归,致使夏军长驱直入,攻占城寨十余处。
三川口战役遭遇惨败,使得宋朝不得不对这个新对手重视起来,于是再度调兵遣将,欲求一胜以挽回颜面。还没等宋朝君臣就发动反击做出决议,西夏的军队已经抢先一步发动进攻。
元昊亲率十万大军深入宋境,寻求与宋军主力决战。主帅韩琦匆忙召集军队,准备从侧翼偷袭夏军。但没想到元昊技高一筹,夏军通过诈败,引诱宋军进入夏军在好水川地区布下的口袋阵。
宋军由是大败,死伤士卒万余人,遭遇开战以来最大的惨败。好水川之战后,夏军乘胜进击,进攻麟、府未果,随后攻取丰州。
好水川之战
两次战役的惨败使得宋朝军队无奈转入战略防御,将宋夏边境分为四路,增设堡寨,屯驻重兵。
但仅一年后,元昊再次统兵出击,声势浩大。宋军闻夏军大举出动,连忙派军阻击。前军主帅葛怀敏违令进军至定川寨,陷入夏军包围。在力战突围后,宋军于长城壕再度被夏军包围,士兵溃散,将帅皆战死。
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次战役的惨败给宋军造成重大的打击,更是打击了原本倨傲的宋朝君臣的信心。
西夏进攻北宋路线
但西夏方面虽然取得了战役胜利却也不好过,主要是因为频繁的战争使得国力消耗巨大,内部矛盾突出。
于是,两个国家都只好坐到谈判桌前。和谈之后,双方达成共识。宋朝每年给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3万斤,并允许重开边境贸易。作为让步,元昊不再称皇帝,而是由宋朝册封为国主。
宋朝为了维护自己独尊的地位,不惜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有些让人悲叹。宋朝在和西夏的初次交锋中完全落败,但宋朝君臣并不甘心,因此之后一直积极整顿内政,锐意革新。
在仁宗年间,就已经进行了"庆历新政",而神宗一朝更是开展了"王安石变法"。经过积极准备的宋朝一直图谋进攻西夏,收复失地。在熙宁年间,宋朝开始逐步收复河湟地区。
王安石变法
在元丰年间,更是趁西夏内乱大举西征。但此次西征因为后勤问题造成多路军队未能成功会师,结果被夏军逐个击破,宋军损失惨重,被迫撤退。
此后的宋军就不再坚持积极进攻,而是采取稳固推进的战略,在边境修筑堡寨,重兵驻守,由此击退夏军多次进攻,并收复了失地。后来甚至占领了西夏的重地天都山,使得西夏失去了重要的军事基地,就此势衰。
而在徽宗年间,因为宋军的持续打击,西夏日益窘迫,不得已暂时臣服于宋朝。直到金朝崛起,西夏才又转变态度。在靖康元年,西夏连续攻破宋朝多个州府。之后不久,北宋就被金朝灭亡了。
金灭辽与北宋行军图
纵观百余年间的宋夏关系,我们可以发现西夏对宋朝的关系呈现两个特点:对抗性与依赖性。
西夏自先辈拓跋思恭在夏州建立政权以来,其政权就一直游离于朝廷之外。早在五代年间,因为不服从后唐的调遣,夏州李氏就在李彝超的带领下和后唐军事对抗,并因此强化了自己的独立地位。
在北宋建立后,宋朝一直想吞并夏州,于是趁李氏内乱之际规劝时任首领李继捧内附,并进献城池。
族弟李继迁曾劝告李继捧:"吾祖宗服食兹土逾三百年,父兄子弟列居州郡,雄视一方。今诏宗族尽入京师,死生束缚之,李氏将不血食矣。"
在李继迁长达二十二年的抗宋斗争之后,夏州李氏重新掌握夏州。
西夏版图
后来元昊建立西夏,派去的使者曾向宋廷宣称:"臣祖宗本后魏帝赫连之旧国,拓跋之遗业也",这是为自己的王朝寻找法理依据。
而在北宋拒绝承认其地位后,西夏坚决诉诸于武力为自己赢取认同。在三大战役之后,北宋宁可经济利益受损也不愿意放弃原有的臣属关系,元昊虽然接受,但其保留了地位。
此后数十年,双方战争不断,和平的年份只有二十六年而已。至于依赖性则体现在多个方面。从政治上来看,作为弱势的一方,西夏很难做到完全独立存在。
因此在政治上强调联盟与合作。比如在宋哲宗时期面对辽朝的入侵,西夏就通过对宋朝的依附争取宋朝的支持,宋朝对辽朝强硬表示夏国属于宋朝的藩属,不允许辽朝的染指。
统万城遗址
而在经济上,由于西夏境内多荒漠,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基础薄弱,所以西夏的经济实力相对于宋朝来说差距太大。
经济贫弱、资源匮乏,所以西夏的经济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宋朝对西夏出口的物资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茶叶,西夏大量需要茶叶,而这项商品只有宋朝才有。
在西夏立国后,宋仁宗的惩罚措施除了悬赏元昊人头之外还包括断绝关市贸易。茶叶、金属等西夏稀缺的商品均不得出口。
虽然北宋对夏州也有马匹贸易需求,但宋朝马匹的供应商不止夏州一处,还有大理、辽、吐蕃可以选择。
这一举措带给西夏的伤害更大,促使西夏急于与北宋开战。此后双方在和战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因此罢市是最常见的对抗活动,而打破商业封锁也成为西夏不断侵扰的重要驱动力。
茶马互市图
作为一个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夏战争也深刻的影响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北宋是在唐朝破灭的废墟上建立的。
因此北宋的政治受唐朝影响最大。北宋对唐朝政治的继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政治文化,一个是政治教训。
前者是指北宋承继唐以来的士庶合流的浪潮而出现一个士人兴起的局面,后者是指在唐亡的教训下北宋王朝大力崇文抑武,两种途径却产生同一个效果,那就是北宋出现士大夫主导政局的局面。
而在西夏以及辽国进攻下,北宋面临严重的外部危机。而在内部,由于政治制度的畸变导致的冗官、冗兵以及其他一系列政治问题使得北宋王朝同时面临深刻的内部危机。
内外交困的局面极大的影响了宋代士大夫的精神心态,激发了其忧患意识。
欧阳修
欧阳修曾评价宋夏战争说:"从来所患者夷狄,今夷狄叛矣;所恶者盗贼,今盗贼起矣;所忧者水旱,今水旱作矣; 所赖者民力,今民力困矣;所需者财用,今财用乏矣。"
可见当时的社会精英对于宋夏战争所带来的社会危机有了深刻的认识,这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忧患意识。
在这一精神心态影响下,宋代的文学作品、审美情调都包含了对忧患的思考。在这一文化的影响下北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家,比如范仲淹、王安石。
范仲淹曾出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在宋夏前线督导军务,肃靖边事,后来发起"庆历新政",帮助国家复兴,是北宋一代能臣。
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为世人累世传诵,就是因为其在文章中所表达出来的忧国忧民精神在当时深入人心。
宋代士大夫形象
宋夏战争对北宋士人精神心态的影响除了忧患意识还有帝师意识的觉醒,北宋士大夫想要效仿先贤,如孟子、子夏一样为帝王之师。
苏洵曾说:"圣人之任腹心之臣也,尊之如父师,爱之如兄弟,执手入卧内,同起居寝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因此,在北宋时期很多任君臣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比如范仲淹和宋仁宗。这对北宋加强政治建设,促进权力的约束与规范有一定影响,当然也就能促进北宋王朝的发展。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528.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