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但他还是一个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因此,他不但善于对人进行评价,而且还多有夸张。如他对一个谋士评价说此人外表上“愚不可及”,就是像颜回、宁武这样古代大智若愚的圣贤也不可能超过他。还说他没有丝毫缺点,是一个真正的贤人,是“温良恭俭让”都具备的人;他就像孔子称赞的古代贤者晏婴一样,“善于与人交往,时间长了人们就会不知不觉地敬重他”,这个人就是荀攸。接下来历史百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荀攸能够得到曹操很高的评价,肯定不会仅仅是局限于道德修养方面,而是为曹操成就霸业立下大功的。
荀攸字公达,是荀彧的侄子。祖父荀昙曾任广陵太守。荀攸年轻时就有才名,何进执政时征招天下名士二十多人,荀攸是其中之一,被任命为黄门侍郎。董卓迁都长安时,僭越悖逆,荀攸联合一些人想刺杀董卓,事情没有成功还被发觉,荀攸等人被关进监狱。和荀攸一同被关进监狱的议郎何颙(yong)因担忧害怕自杀了,荀攸却该吃吃,该睡睡,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终于等到董卓被杀而得以幸免。出狱后荀攸辞官归家,不久再被公府征召,被任命为任城相,但他没有去。他认为蜀郡和汉中形势险固,人民殷实富盛,就请求去做蜀郡太守。因为道路阻隔不能到达,中途留在了荆州。
曹操迎接天子定都许昌后,就写信给荀攸,征召他做汝南太守,后进入朝中做尚书。曹操素常也听说过荀攸的才名,和荀攸交谈后非常高兴,对荀彧和钟繇说:“荀公达可不是一个寻常人,我能够同他一起合计事情,天下还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便任命荀攸做了军师。
荀攸很快就表现了出众的智谋才气,建安三年(公元198),荀攸跟随曹操征伐张绣。荀攸对曹操说:“刘表和张绣是相互依恃的豪强,然而张绣只是一支没有根基的游军,只能在刘表这儿乞食仰息,刘表必然不能长期保障他的粮食供给,这种形势决定了他们将来必然分离。如果暂缓进军,等待他们分离,再通过诱降就可以将张绣招致麾下。如果逼迫太急,反而会促使他们相互支援。”曹操没有听从荀攸的建议,进军到了穰城,刘表果然派兵支援张绣,形势对曹操不利。这时曹操对荀攸说:“不采用你的建议才弄到这步田地。”曹操无奈撤退,靠着设奇兵才打败了张绣。同年,曹操从宛城回军征讨吕布,进军至下邳城下。吕布固守,曹军久攻不下,士卒疲惫,曹操产生了撤兵的念头。荀攸和郭嘉都劝曹操,说:“吕布军三战都败,已经锐气大减,军队也没有斗志了。吕布有勇无谋,陈宫有智谋但他设谋迟慢,如果赶在主将吕布锐气没有恢复,陈宫的谋略还没有设定,这时候紧急攻击他们,吕布就可以被彻底打败。”曹操于是引水灌城,加紧进攻,终于攻破下邳,生擒吕布。
官渡决战之前,袁绍派郭图、淳于琼、颜良进攻东郡的白马,曹操北上救援。荀攸对曹操说:“如今我军兵少,难以力敌,只有分散敌军的兵力才能取胜。主公可以先带兵赴延津(在白马以西),假装要渡过黄河,断敌后路,袁绍必然要分兵应付;然后,再以轻装部队偷袭白马,攻其不备,定可活捉颜良。”曹操欣然采纳。战场形势果然和荀攸预料的差不多,袁绍军颜良被杀,曹操解了白马围。曹操迁走当地的民众,沿着黄河向西转移。此时袁绍也渡过了黄河,紧追曹操,终于在延津追上了曹军。曹操命令部队停止行军,在山南坡上安营扎寨,派人登上高垒瞭望敌情。侦查的人最初报告说:“大约有五六百骑兵。”不一会儿又报告说:“骑兵正在增多,步兵更是数不胜数。”曹操说不用再报告了,当即下令骑兵卸鞍放马。这时候,从白马运来的粮草和军用物资堆得满路都是,众将认为敌人的骑兵太多,不如退守保卫大营。荀攸却看出了曹操的用意,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诱敌上钩,为什么要撤回去呢?”曹操看着荀攸,两人心领神会,相视而笑。袁绍的追兵由大将文丑和刘备率领,光骑兵就有五六千,可是他们看到了辎重就不管不顾地抢夺,被曹操迅速出击打败,文丑被斩。曹操得以顺利地撤回到官渡。官渡相持,曹操军中的粮食将要用尽,荀攸建议派遣徐晃袭击袁绍的运粮车队,取得成功;许攸来降,并建议袭击袁绍的乌巢粮仓,众将谋士都持怀疑态度,只有荀攸和贾诩力劝曹操采纳许攸之计。曹操亲率大军袭击乌巢,留下荀攸协助曹洪守卫大营。袁绍的部将张郃、高览来降,曹洪心中孤疑不敢接受,是荀攸说服曹洪接受他们。
建安八年(公元203),曹操征伐刘表,这时候,袁谭、袁尚兄弟为争夺冀州地盘相互攻打,袁谭派遣辛毗来乞求归降。曹操征求众人的意见,多数人认为刘表强,袁氏兄弟不足为虑,应该先征讨刘表。荀攸却认为,刘表其人没有大志,暂时留下他并不会造成多大危害。而袁绍经营冀州多年,有很好的民众基础,如果兄弟二人和睦,将很难征服他们。现在兄弟两人大打出手,呈现出势不两立的态势,机不可失,应该趁他们内乱而夺取冀州,天下可定。如果等到他们内部整合好,其实力归于一个人,到那时候再想获取河北就很困难了。曹操采纳了荀攸的意见,接受袁谭投降,很快打败了袁尚。
袁谭派遣来的使者辛毗也劝曹操接受袁谭投降,说兄弟相互攻伐,这是自取灭亡,曹操应该把握这样的好时机。如果说两人的话谁起的作用更大一些,应该说是荀攸,毕竟这时候辛毗还不是自己人嘛!
河北平定以后,曹操上表,荀攸被封为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大规模的论功行赏,荀攸的食邑户数增加了四百户,比初封时增加一倍还多。曹操认为,作为谋士,功劳第一是荀彧,第二就是荀攸。曹操被封为魏王,荀攸被任命为魏国的尚书令。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五十八岁的荀攸在跟随曹操征伐孙权的途中去世。后来一旦提起荀攸,曹操总是会悲伤流泪。在曹操看来,荀攸在身边辅佐他二十年,没有一点儿可以让人非议的地方。还说,荀攸是真正的“贤人”,就是那种人们所说的“温良恭俭让”具备的人。他就像孔子所称赞的晏婴那样的人,与人交往久了,人们就会敬重他。曹操经常对别人说,荀攸这个人,“外表愚钝而内里机智,外表怯懦而内里勇敢,外表孱弱而内里刚强,不矜伐自己的特长,不居恃自己的功劳,他的机智人们可以达到,但他外表的愚拙却很难有人达到,就像颜回、宁武这样古代大智若愚的圣贤,也不可能超过他”。同时还对作为太子的儿子曹丕说:“荀攸是人们的师表,你应该对他恭敬有礼,好好敬重他。”曹丕也真的对荀攸敬重有加,有一次曹丕看望病中的荀攸,竟然拜倒在荀攸床前。
荀攸为什么能够得到曹操如此高的评价?这与荀攸富有智慧,办事注意分寸和刻意保持低调有关。他对平定冀州立有大功,有亲戚问他是怎样说服曹操先征讨河北的?荀攸说,当时辛毗来为袁谭乞求投降,大军前去平定,我哪里知道什么?所以,尽管他经常在曹操身边出谋划策,所以很多人包括他的子弟也不知道他到底说了些什么。
荀攸不可能没有值得非议之处,曹操又说了他那么多内外的区别,但为什么又给荀攸这么高的评价呢?这就是曹操要给臣下树立一个榜样。作为臣子来说,不管你是多么的智高才大,就是不能表现的比领导高明。你收敛低调,领导可以夸大其词地表扬,因为这当中包含着他的虚心和从谏如流,体现的是他能用人会用人,但就是不能容忍你自己自行吹嘘。自我吹嘘,尽管所说全都是事实,总会让人觉得你比领导还要高明似的,而这正是封建社会在上者所忌讳的。就像那个许攸,对于官渡之战有大功,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要说没有他,曹家就不会有今天(进入邺城),这不免就有点儿太过了。一个谋士的计策再好,还必须要主公认可,三军用命才可以有效,否则,也只不过是另类的纸上谈兵。曹操极力地抬高荀攸,恐怕还有借机打压一些像许攸那样人的用意。当然了,曹操表扬人一贯不吝啬好话,只不过对于荀攸来说有点了更为夸张罢了。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5015.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