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诸侯们的最后挣扎(三):韩国将最牛的人才拿去堵了秦人的枪眼

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诸侯们的最后挣扎(三):韩国将最牛的人才拿去堵了秦人的枪眼
日期:2023-03-28 11:43热度:加载中...

诸侯们的最后挣扎(三):韩国将最牛的人才拿去堵了秦人的枪眼

前言:公元前230年,韩王安颤巍巍地站在新郑的城头,巍峨高耸的城墙并没能给他带来任何安全感,却在震天的号角声中颤抖着,放眼望去全是黑压压的秦国士兵。

诸侯们的最后挣扎(三):韩国将最牛的人才拿去堵了秦人的枪眼

在祸水东引、自称附庸、割地求和等所有手段都用完之后,秦人还是要来收走韩氏的宗庙了,韩王安痛苦地闭上了眼睛:曾经令诸侯忌惮不已的“劲韩”,终于要走到尽头了吗?


曾几何时,为了让秦人满意,也为了多混几天,韩人挖空心思打起了送礼的心思。

通常情况下大秦帝国最喜欢的东西莫过于土地、人口和财富,但来的多也就麻木了,唯有战国最后时刻“事秦”最为积极的韩国将两个大男人送到嬴政跟前,是最别出心裁的。

“疲秦”:水利专家的冷汗和执着

公元前246年是战国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一个叫赵政的落难王孙成为了秦国的君王,一个叫郑国的韩国人被送到秦国新修水利,他们就这样在朝堂上相遇了。

诸侯们的最后挣扎(三):韩国将最牛的人才拿去堵了秦人的枪眼

韩使絮絮叨叨地介绍着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和郑总工的专业水准,年仅十三岁的稚嫩秦王仍不住打了哈欠,他抬头看向旁边神情严肃的中年人,并轻轻问了一句:

仲父,您看这事对秦灭六国有帮助吗?

堂下滔滔不绝的韩使一时语塞,匍匐着的郑国则吓出了一身冷汗:

十三岁就将灭六国挂在嘴边,野蛮而偏僻的秦国为何代代都是雄主?

诸侯们的最后挣扎(三):韩国将最牛的人才拿去堵了秦人的枪眼

中年人自然是吕不韦,过去的大贾,现在的秦相,他宠溺地对着小秦王比了一个“嘘”的手势,示意他不用表态。

郑国突然觉得“疲秦”的使命就是个笑话,但基于匠人的本能,他还是忠实履行了自己的使命,哪怕后来身份被揭穿,他也用一句“钱都花了,不如继续”平息朝堂争议,完成了这项长约30公里、比肩都江堰的大型水利工程。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史记.·河渠书》

史载关中自此沃野千里,再无凶年,强大的后勤令秦军如虎添翼,只是不知韩桓王泉下有知,又该作何感想,更不知道这货如何能够跟齐桓公共享谥号。

诸侯们的最后挣扎(三):韩国将最牛的人才拿去堵了秦人的枪眼

“疲秦”虽成笑柄,其实曾离成功无限接近,秦始皇震怒之下的“逐客令”让无数到秦国讨生活的客卿纷纷收拾包裹准备走人。一旦铸下此错,战国势必要多几分变数,幸亏李斯的《谏逐客令》让秦王幡然悔悟,也把自己送到了上卿的位置。

韩非:生不逢地的法家

世人所知的韩非子未能如同商鞅、李悝前辈等前辈那般建功立业,而只是一位著书立说的高手,故而印象中的他总是多一分读书人的儒雅气质。这个错误印象的形成在于读书不够,笔者读《韩非子》的感觉是如芒在背,汗汗如雨。

“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韩非子·用人篇》

在韩非的“理想国”里,国家权力将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小的空间,儒和侠的存在是不能被容忍的,因为任何在国家权力之外构建正义原则的企图都将从根本上削弱国家的权威。在那个被彻底规训的世界里,没有学者、儒士、剑客和游侠,甚至连工商之民也将因浮惰之名而遭到斥逐。

诸侯们的最后挣扎(三):韩国将最牛的人才拿去堵了秦人的枪眼

但他生的太不巧了,作为韩国宗室,成年之时祖国已经沦为鱼腩,韩王也没有用他的打算,倒是作品流传到秦国,引起了青年秦王的关注。

“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公元前235年,秦国攻韩,韩王在危急关头召见韩非,“与韩非谋弱秦”,并将韩非送到了赵政的脚下。

讲真,“弱秦”二字很值得商榷,灭六国已经提上日程,李斯说“请先取韩,以恐他国”,唯恐被别人抢先一步,可见韩国早已是弱的不像话了。

诸侯们的最后挣扎(三):韩国将最牛的人才拿去堵了秦人的枪眼

▲姜文饰演的秦始皇身心具备

话说朝堂政见之争是罪不至死的,更何况是韩非这样的学者型官员,但韩非子却被扔进大狱并下药毒死。到底是因为李斯的嫉妒还是前NAOCAN粉秦王的短视,后人不得而知,可知的是这一次的“赂秦”行为丝毫没能延缓韩国灭亡的脚步。

诸侯们的最后挣扎(三):韩国将最牛的人才拿去堵了秦人的枪眼

并非韩非子不适合大秦帝国,而是后者大势已成,缺谁都玩得转了。其思想却成为了大秦帝国完成统一之后所有政治设计的理论依据,两汉所谓的“外儒内法”,后俩字说的就是韩非子的套路,他才是两千多年来的幕后帝师。


综上,韩王的底线只是宗庙的祭祀,除此之外都可以送给秦国,在这饮鸩止渴的行为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心态和苦衷呢?

百年噩梦:从“劲韩”到鱼腩

韩国的先人没有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身为晋国公室的他们躲过晋献公的屠杀和几代排挤,在“赵氏孤儿”和“三家分晋”事件中成功站队,并成为最后的赢家之一。

公元前403年,韩虔受封侯爵,韩国随之成为独立的诸侯国。

公元375年,韩国通过偷袭拿下了实力相当的郑国,并将首都迁至新郑(今天的郑州),并在韩昭侯(前362年—前333年)时代任用申不害变法,史载“内脩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达到国势的巅峰,号称“劲韩”。

诸侯们的最后挣扎(三):韩国将最牛的人才拿去堵了秦人的枪眼

▲韩弩复原图

但不管是申不害的变法,还是“陆断牛马,水截鹄雁”的铁剑,都未能阻挡得了韩国成为公认的鱼腩,秦、赵、魏、楚四大强国环伺的恶劣地缘令他们动弹不得,而在三晋联盟走向破裂和秦国走向强大之后,韩国的百年噩梦终于开始了。

公元前341年,魏将庞涓几乎拿下新郑,后因为孙膑“围魏救韩”事件而幸免;

前317年,三晋联军在修鱼之战中被斩首8万余级,韩国是大头;

前307年,秦将甘茂击破宜阳,斩首六万;

诸侯们的最后挣扎(三):韩国将最牛的人才拿去堵了秦人的枪眼

前293年,二十四万韩魏联军在伊阙之战中被集体写进了武安君白起的邀功书... ...

翻开史册,韩国人几乎没有单独取得过对外战争的胜利,他们就如同一支难求一胜的球队,久而久之就麻木了,一心想着赛季赶紧结束然后走人。

弱小的原罪:“合纵”之殇

合纵是为了对付秦国,连横则是借秦人之力欺负邻居们,听来是一对矛盾的存在。

韩国人参加了每一次合纵,不考虑一旦拒绝就将被联军祭旗的后果,这的确是他们的救命稻草,不管是收复领土,或者是将秦人打残后的休养生息,交个投名状都是必须的。

连横更不能落下,秦人的“好意”并不是那么好拒绝的,韩国人虽然很清楚这位恶邻的德行,但欺负别人总要好过独自承担西方的怒火,更何况还能捞点好处呢?

诸侯们的最后挣扎(三):韩国将最牛的人才拿去堵了秦人的枪眼

韩国人的疑惑在于,这么高的参与度,地图却一直在不断地缩水,宜阳丢了,武遂没了,上党割了,最后不得不蜷缩在当年南阳盆地一隅, 到底是为什么呢?

公元257年,信陵君在邯郸城下将秦人二十万大军包了饺子,随后替韩国收复了上党,一时间韩人上下欢腾,仿佛看到了抗秦的希望。

但到公元前247年,他们又明白了一些东西。

这是长平之战后第十三年,秦人再次占领上党,信陵君组织五国联军在河内大败蒙敖,再次驱逐了秦人在函谷关外的所有势力。

诸侯们的最后挣扎(三):韩国将最牛的人才拿去堵了秦人的枪眼

实际上,贾谊所言“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完全是没有的事,士气如虹的联军在函谷关前耀武扬威,秦人不敢出门倒是真的。算上长平、邯郸和本次的伤亡数字,秦军在实力和士气上降到了史上最低点,此刻合纵联军若拿下函谷关并一路向西,秦国是否能继续存在都不好说。

然后,信陵君带领着五国联军却将韩国的管城包围了起来,据他亲口所言,这座当时还在秦军手里的小城可能会危及大梁的安危。

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战国策·魏四·魏攻管而不下》

现在这里叫做管城区,跟新郑一样都是郑州的区级行政单位,所以离谁近很明显,韩国人都不着急拔掉的刺,魏国人为何如此上心呢?

诸侯们的最后挣扎(三):韩国将最牛的人才拿去堵了秦人的枪眼

▲郑州行政区划,管城紧挨着新郑

楚考烈王第一个反应了过来:魏国君臣主导的合纵,竟然是在打韩赵的主意,倘若等他们拿下新郑,席卷上党,再回头拿下邯郸,当年令楚国战栗的晋国岂不是要复活了吗?

于是,上党和函谷关内战战兢兢的秦军在一脸懵逼中看到了离奇的一幕:前一刻同仇敌忾的楚魏两国竟然大打出手起来!

魏国人最终还是打赢了,但联军早已散伙,魏军也无力拿下早有防备的新郑,更不要说以逸待劳的上党秦军了和固若金汤的邯郸城了。

诸侯们的最后挣扎(三):韩国将最牛的人才拿去堵了秦人的枪眼

韩国人终于死心了,原来在各方眼中我们都是一块肥肉,反正都是要被干掉的,不如索性多混一天是一天。这种奇怪的心态类似于网络上的段子:生活就像是强奸,如果不能反抗,那就慢慢享受吧。


佛系等死的韩国自此放弃了对合纵的所有幻想,开始了一心一意的“事秦”之路,他们的礼物显然要比列国更加别出心裁,秦人很受用,但并不领情。

诸侯们的最后挣扎(三):韩国将最牛的人才拿去堵了秦人的枪眼

▲秦人笑纳礼物后的心态

回到公元前230年的新郑城头,韩王安在漫天旌旗中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秦军主将内史腾,这是他当年亲自任命的南阳代理太守,后者却带着兵马百姓主动投降了秦国。

这种在后世司空见惯的行为在当年乃是破天荒的头一遭,而带兵反攻故国更是闻所未闻,韩王安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他跟我其实是同一路人呢。

结语:六国离心后的无奈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宋代苏洵在《六国论》将“赂秦”视作抱薪救火的愚蠢行径,翻开史册,类似“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的记载不绝于眼前,那是败者的战争赔款和胜利者的狂欢红利。六国因此民生凋敝,人心离散,不赂者亦因赂者而亡,是败亡的主因。

诸侯们的最后挣扎(三):韩国将最牛的人才拿去堵了秦人的枪眼

苏子摸到了真理门边,却没有一脚踩进去,谁都不是傻子,每一次割地求和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无奈,六国的争相赂秦其实印证了韩人的奇怪心态。

战争进行得太久了,两百年的争斗衍生出无数的阴谋阳谋,六国曾用合纵抵挡过秦人东扩的步伐,哪怕是公元前230年六国被灭亡前夕他们都有综合实力上的绝对优势,又或者是前223年秦楚对峙期间齐国倾国之兵在背后狠狠捅上一刀,秦国也将一夜之间回到邯郸之战后。

诸侯们的最后挣扎(三):韩国将最牛的人才拿去堵了秦人的枪眼

但三晋想打回河东,楚国想收复南郡,燕齐更希望独善其身,如此既给了秦国连横的机会,而合纵联盟内部的幺蛾子也将互信慢慢挥霍殆尽,被各个击破其实是六国的宿命,韩人只是第一个受够了这种不能安寝的日子。

总之,韩人的做法并不值得过多嘲笑,割地是慢性自杀,送人也如出一辙,他们只是没得挑而已。

【相关文章】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是怎么欺负周朝天子的?

春秋强大的诸侯国争霸 诸侯们为何没有直接取代周天子

刘备打败仗去投奔其他诸侯 诸侯们为什么还对他礼遇有加

为何等到吕后去世,大臣诸侯们才诛吕?

周王室日益衰落与周幽王有何关系?诸侯们是如何翻身做主?

标签:韩国  韩王安  申不害  战国时期  秦始皇  李斯  韩非  史记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222.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