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篇文章,笔者要给大家带来的话题是——刘墉之父,位列“五阁臣”的刘统勋,到底有多牛?今天历史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砥砺风节,正身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贿,一介不取,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望风畏之”,这是刘墉(刘罗锅)老家的县志中,关于刘墉的记载。电视里的刘墉经天纬地无所不能,上可以与皇帝交谈攀扯,下可以与平民和睦共处。可以说,在有清一朝的汉人官员里,刘墉算是一个另类之人。
但相信大家可能都不太清楚,其实刘墉能名列“体仁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太子太保”这样的清朝高级官员,凭借的其实并不是他本人的才华或其他能力,而是全部仰仗他的父亲刘统勋。比如史料记载,无论是乾隆皇帝还是嘉庆皇帝,对于刘墉的称呼都是刘相之子。而且后世史学家对于刘墉的评价也是这样的,如“刘以名相之子,方得圣眷优渥”。
那么问题就来了,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竟然能让乾隆与嘉庆这样的清朝“明君”对其念念不忘,甚至于还将恩宠一直延续到了他儿子身上。
刘统勋的成就:
刘统勋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和祖父一个是顺治朝进士一个是康熙朝进士,而他本人则是雍正朝进士(刘墉是乾隆朝进士)。刘统勋的官宦生涯自雍正2年(公元1724年)开始,最初的职务不过是书房行走和詹士(二者都是清朝皇子皇孙师傅的副手)等。
刘统勋在雍正朝的官职最高不过正三品,等级也无非是副部级而已。但刘统勋真正发力的时候,其实是在乾隆朝,也就是跟自己的儿子刘墉同处一朝。根据史料记载,刘墉的真正能力不得而知,但其升官的速度却堪比后来的钮钴禄和珅。
刘统勋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升任内阁学士,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升任刑部侍郎。经过三年的守孝期(母亲病逝)后,刘统勋刚出仕便被授以都察院左都御史,等级堪比今天的中纪委书记一般。如果说这样已经够快了,那么刘统勋接下来的升迁就更让人难以想象。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刘统勋出任漕运总督(绝对的肥差),十九年(公元1754年)又出任陕甘总督兼太子太傅(临时加授),成为真正意义的封疆大吏。
一般来说,臣子能成为封疆大吏就已经是仕途天花板了,但刘统勋又一次成了那个例外。因为早在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刘统勋就担任过军机大臣,所以到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561年),刘统勋就被调回京城,并在授以东阁大学士的同时还负责监管礼部和兵部事务。因为按照清朝的官员分配,能担任大学士及军机大臣,以及兼管礼部和兵部,那么就已经和前朝的宰相无疑,所以当时的刘统勋几乎可以说是,有清一朝,汉人所能做到的最高级别官员了(国之大事,在戎与祀,礼部和兵部是皇室最看重的)。
刘统勋的地位:
再往后的刘统勋虽然还兼了很多职位,如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等。但究其根本,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所以笔者也就不做过多介绍了。接下来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当时刘统勋在朝堂上的“超然”地位。
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刘统勋在家举办七十大寿,而乾隆皇帝则亲自为他书写了一块“赞元介景”的牌匾,并当作寿礼让人送往刘统勋的家中。这四个字看起来或许很平常,但仔细了解一下,赞元指的是辅佐皇帝的大臣,而介景则指的是满朝文武之首!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刘统勋在朝堂之上突然病倒,着急的乾隆皇帝非但让内廷侍卫将其送回家中,还让自己的女婿大学士傅恒之子福隆安,亲自带着太医“携药驰视”。后来刘统勋病逝后乾隆皇帝还亲自前往祭拜,并写挽联以做怀旧。
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38年),朝堂之上对于刘统勋的追授官职和谥号起了冲突,后来乾隆皇帝亲自拍板,决定追授其太子太傅(追授即为永久),并起谥号文正(文臣最高谥号)。这里插一句,刘统勋逝世之后,乾隆皇帝参加完他的葬礼并返回至乾清门时曾嚎啕大哭,感慨道“朕失一股肱,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从上面这些记载中相信大家应该能感受到刘墉父亲刘统勋的地位,有这样一位父亲,是不是觉得刘墉后来的地位也不是那么的高,毕竟前者对他的影响和帮助实在是太大了。仅乾隆一句“真宰相”就能说明,刘统勋在当时朝堂上的地位和成就。笔者在标题中提到了五阁臣,大家可能不太清楚是什么意思,这其实是出自乾隆皇帝亲自做的《行书怀旧诗》一文,里面提到了五阁臣五功臣及五督臣,但仅从字面意思也能看出来,以五阁臣为首。
最后,笔者再为大家简单介绍下五阁臣都分别是谁,相信大家看完以后,也就能知道刘统勋在当时的地位到底有多高了。乾隆朝五阁臣分别是顾命大臣张廷玉,保和殿大学士鄂尔泰,皇亲国戚富察傅恒,武英殿大学士喜塔腊来保,以及我们今天的主角“真宰相”刘统勋。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72659.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