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历史百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华歆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一、华歆的第一面:让人们讨厌和痛恨
有关《三国》的各类小说和戏剧中,华歆是让人讨厌和痛恨的人物。
人们对华歆的讨厌,来自于《世说新语》记载的他和管宁的对比: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意思是,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刨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举锄跟锄掉瓦块石头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出去。还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当没事发生,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人们对华歆的痛恨,来自于《后汉书》中的记载。华歆跟着御史大夫郗虑抓汉献帝的伏皇后。伏皇后见华歆等来到,就关上门藏到墙壁的夹缝中,结果被华歆“坏户发壁”,把门破坏后牵出皇后,“就牵后出”,伏皇后“被发徒跣行泣”向汉献帝呼救:“你不能保我命吗?”软弱的汉献帝喃喃地回答:“我也不知能活到多久。”
人们对华歆的痛恨,就在于一个臣子,对皇后做出的令人发指的行为。
华歆破坏皇后门户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大不敬罪,更不顾礼制,置男女之间的授受不顾,将皇后“牵”出,让皇后披头散发,光着脚,哭着向皇帝求救。如此,向皇后施暴的华歆形象在人们心中深入骨髓,人们甚至会想,华歆是不是内心很阴暗。二、华歆的第二面:尊重礼法、有见识、气度、讲求大义
在人们讨厌而且痛恨的华歆之外,还有着另一个华歆。
同样是《世说新语》记载了华歆的另外三则故事:1、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
意思是:华歆对待子弟很严肃,虽然是在家里,礼仪也像在朝廷上那样。2、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意思是:官至司徒的王朗常常在识见和气度方面推崇华歆。有人向后来西晋的宰相张华说到这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都是学些表面的东西,实际距离华歆越来越远。”3、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意思是: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表示犹豫。王朗说:“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甩掉那个搭船人。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为的这一点。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抛弃他呢!”
有着如此两面的华歆,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三、一位被诸位英雄争抢的人才
华歆是高唐(今山东禹城附近)人。高唐是个大城市,因此有很多高门大户。华歆在这里做小吏时,每次出门要沐浴,回家后则关门闭户,而且从来不说毁伤人的话。
可见,华歆是个很自律的人。
华歆成名很早。大将军何进主政时,点名要华歆入朝。华歆入朝成为尚书郎。后来董卓要将首都从洛阳迁到长安,华歆称病不行,跑到了袁术麾下。
华歆劝说袁术顺天应人,讨伐董卓,可是袁术听不进。于是华歆又跑到了太傅马日磾麾下做了豫章(今南昌)太守。
华歆将豫章管理得很好,深受百姓爱戴,“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
孙策经略江东,华歆就带着南昌城投向了孙策。孙策是个不怒而威的英雄,因此每次开会,“坐上莫敢先发言”,只有华歆不卑不亢,丝毫不乱。
孙策死后,华歆就在孙权手下做事。由于华歆的名气太大,曹操在官渡之战前直接向孙权要华歆。孙权不放华歆走,可是华歆却想去曹操处。因此华歆对孙权说:“今空留仆,是为养无用之物,非将军之良计也。”意思是留我一个无用之人,不如放我走。
华歆离开时,给他送行的旧友有上千人,而且送他“数百金”。华歆都一一记下来,临走时全部退还,因此大家对华歆“服其德”。
华歆到了曹操麾下,成了谋士中地位仅次于荀彧之人,后“代荀彧为尚书令”,而后成为军师。曹操成为魏王后,华歆又成为御史大夫。
曹丕成为魏王后,华歆成为相国,被封安乐乡侯。曹丕成为皇帝后,华歆成为司徒,后来又当了太尉。四、华歆经世济民和管宁的沽名钓誉
那位早年和华歆交好,后来却“割席分坐”的管宁,虽然格调很高,可是本人并非经纶济世之才。
魏文帝曹丕时期,让大家举荐人才,华歆举荐了管宁。由于是华歆的举荐,因此曹丕对管宁很重视,以“安车徵之”。可是,曹丕和曹叡父子通过对管宁的使用,觉得管宁的才能和情商都无法和华歆相比。
魏明帝曹叡时,华歆想病退,然后将自己的位置让给管宁。被魏明帝强力阻止,而且魏明帝为此专门下诏:“君屡以疾辞位。夫量主择君,不居其朝,委荣弃禄,不究其位……君其力疾就会,以惠予一人……命百官总己,以须君到,朕然后御坐。”
而且强调:“须歆必起,乃还。”
曹叡对华歆让位管宁非常着急,强调不仅要将华歆留用,而且将华歆的地位排在百官之首。可见曹叡在华歆和管宁之间的选择。曹叡对华歆的认可,是管宁远远无法相比的。
管宁表现出的,是所谓清高和正派,此正是“腐儒”和“酸儒”的通病,扭曲了儒家“周济天下”的宗旨,实际是自私和“沽名钓誉”,既不利国也不利民。
管宁的缺陷,被曹魏两代皇帝看得很清楚。五、是好是坏,有唯一判断标准
华歆粗暴收杀伏皇后,却对曹魏忠心耿耿,此人到底是良还是佞?
判断标准只有一个,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说白了,判断一个人是良臣还是佞臣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否有利民生,有利百姓的生活。
其时汉室已经名存实亡,而且这个名义上汉室的存在,使得天下大乱。另外两个诸侯刘备、孙权以复兴汉室的名义割据一方,打着为汉室的名义,其实为自己的私利相互征战厮杀,导致百姓们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如此的汉室已经不利于民,不如让位于已经拥有大半壁江山,生机勃勃,利于天下百姓的曹魏。
华歆本人的治下,“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而且华歆虽位极人臣,却一生清贫,家无余财,“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
可见,华歆是勤政为民的清官,并非不择手段追求高官利禄之人。
华歆年少时,他的朋友要参与废汉灵帝的事件,被华歆劝阻,他的理由不是皇帝臣子那套,而是时机不成熟。
因此,华歆是以孟子观来理解民、社稷和君的关系,认为社稷和君主并非不可变,而要让位于民。可以设想,一旦华歆看出曹魏不利于民,他也会像对待汉室一样对待曹魏。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70869.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