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殒命五丈原,有四个人第一时间认为自己是丞相大人的接班人。第一个是姜维,因为诸葛亮把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了他。第二个是杨仪,因为诸葛亮让他统领三军撤兵。第三个是蒋琬,因为诸葛亮点名让他当丞相。第四个是魏延,因为按照军衔,诸葛亮死了就属他官大。
但是这四个人里面,姜维和蒋琬是一伙的,杨仪认为他和姜维、蒋琬是一伙的,这仨人都憋着害魏延。虽然魏延早就落入了诸葛亮布下的姜维、蒋琬、费祎、杨仪、马岱五位一体的埋伏圈中,但是率先先出手的是大忽悠费祎。他去找魏延传令,说丞相死了,如今兵权尽归杨仪,杨仪下令撤兵,让魏延断后。魏延不知道这是个圈套,感觉这个命令很令人费解。哪国的秘书可以给副司令下令断后?没听说过啊。于是直接对费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既然丞相死了,那就让杨仪带回成都安葬。这场迁延十几年的战争好不容易有了现在的局面,应该继续对司马懿施压,干掉魏军在此一举,怎么能退兵呢?
按说魏延只是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而且这话说的没毛病,绝对称得上是公忠体国。费祎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把自己的理由说出来就行。但是费祎居然忽悠魏延,说他也不愿意退兵,而且看不上杨仪,还表示要听从魏延的继续进兵建议。
魏延很高兴,既然费祎都站在自己这边,那就准备好继续跟魏军作战。费祎辞别魏延,说要去找杨仪要兵符。实心眼的魏延就眼巴巴的原地等着费祎送兵符来。
结果左等右等不见人来,一打听才知道,人家大部队都退兵了,就留下魏延的本部兵马傻不啦叽的原地待命。魏延勃然大怒,这不是玩自己么。于是愤怒的魏延决定去找杨仪讨个说法。
与此同时,司马懿闻讯赶来追杀,不料被诸葛亮的木雕像下走,自此收兵回国,不再进行伐蜀的战斗。按下司马懿不表,还得说说魏延。
魏延赶在了杨仪前边阻截大军,然后做了一件出格的事,那就是把栈道给烧了。然后魏延给后主刘禅上表,说杨仪劫持丞相灵柩造反。没多久,刘禅又接到一个奏章,是杨仪说魏延造反。刘禅一琢磨,魏延是武将,杨仪是文官,算概率的话,魏延造反的可能性更大。问问群臣的意见吧,荆州系三大巨头蒋琬、费祎、董允都保持一致的观点,当然这个观点也是诸葛亮生前指定的观点:杨仪虽然不是什么好鸟,但是造反这种事干不出来,绝对是魏延造反。就这样,魏延造反就被定了性。
与此同时,魏延的部队也在偏将何平的忽悠下都散伙了,只有马岱的三百西北兵还跟着魏延。魏延一看人情冷暖,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干脆投降魏国吧。但是马岱谨记诸葛亮生前的吩咐,极力劝魏延攻取汉中而拥兵自重。对于魏延来说,造不造反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去找杨仪出这口恶气。毕竟魏延一直认为当初在上方谷,是杨仪要烧死他。
魏延和马岱直奔南郑而来,姜维以为魏延要攻城,于是上马提枪出来迎战。都到了这个时候了,魏延还没意识到自己是被诸葛亮阴了,也没意识到诸葛亮的嫡系都要杀他。还跟姜维说不管姜维的事,他要找杨仪解决私人恩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杨仪拆开了诸葛亮生前留下的锦囊,在城头上气定神闲的看了一出马岱偷袭斩魏延的好戏。而这件事情最终的结果演变为诸葛亮早就知道魏延要造反而提前部署好一切,为蜀国除去一害,这件事基本上就这样成了定论。
但是我们纵观魏延的一生,不难看出这是个千古奇冤啊。魏延是个忠肝义胆的人,想当初刘备在逃亡的时候,魏延就因为佩服刘备的人格魅力,不惜以一人之力单挑文聘全军也要帮助刘备进襄阳城。没想到刘备很没义气的先走了,留下魏延孤军奋战。幸好魏延武功高强,杀出一条血路逃到了长沙。
后来二爷攻打长沙的时候,因为二爷跟黄忠都把战争当游戏,互相手下留情。气得长沙太守韩玄要斩黄忠,关键时刻还是魏延提刀斩了韩玄救了魏延,走了关二爷这条门路归顺了他心中的英雄刘备,这得算是不计前嫌吧。
谁知道诸葛亮一见人家就要杀他。原因是他说魏延:“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原文)”那这个理论如果成立的话,投降刘备的川将是不是都该杀?诸葛亮的爱将王平该不该杀?其实包括什么脑后有反骨之类的说辞都是蒙人的。诸葛亮就不喜欢魏延这样的李云龙式的将领,最初要杀魏延是为了打压二爷。不要以为二爷拿下长沙有功,因为长沙是这个“久后必反”的定时炸弹魏延拿下的。后来要杀魏延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路线安全,不管怎么说,诸葛亮和魏延始终尿不到一个壶里。只能怪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太超前,当时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跟上他的思路。所以诸葛亮只能和没思想的为伍,玩命打压有思想的。
但是刘备是喜欢魏延的,因此刘备对魏延十分重用。无论是入川作战还是攻打汉中的战役,魏延都是重要的角色。魏延长着二爷那样的样貌,用着二爷那样的武器,有着二爷那样的性格,完全是二爷的翻版。只不过魏延不读《春秋》,不像二爷那样有道德洁癖。所以刘备觉得魏延可靠、可信、可用。
因此在刘备的眼中,他最信任的武将是关羽,故而让关羽镇守益州的东大门荆州。排第二的居然是魏延,力压张飞去镇守益州的北大门汉中。就这份殊荣,让魏延受宠若惊,对刘备死心塌地而尽忠。
想当初曹操曾经亲自招降魏延,但是魏延不为所动,还一箭射掉了曹操的两颗门牙。再后来无论是平南蛮还是北伐,魏延都英勇作战,成了蜀汉的招牌大将。可是诸葛亮想杀他的初心一直没变,甚至还想把他烧死在上方谷,要不是天降大雨,魏延就只能陪着司马懿爷仨一起上路了。原文中这样总结了魏延的结局:“原来孔明火烧木栅寨时,实欲将司马懿、魏延皆要烧死,故与魏延五百军为引诱之兵;不想天降大雨,其计不成,却诈归罪于杨仪,又痛责马岱,授以密计,只待口中之言,便斩魏延。”
马岱斩了魏延,根据约定继承了魏延的官职和爵位。而心情大好的杨仪居然私自下令灭了魏延的三族,实在狠毒至极。试想如果魏延是个早就憋着造反的人,为何没有拉帮结派?为啥连几个亲信卫兵都没有?为啥傻不啦叽的等着费祎给他送兵符?说到底魏延有个跟二爷一样的性格,敬君子而不屑小人,这样的人直来直往,玩不了诡计,造不了反。
诸葛亮死后安葬在定军山,后主刘禅给予了崇高的礼节下葬,追封诸葛亮为忠武侯(县侯)。很明显下一步刘禅要亲政。亲政归亲政,底下这帮人该怎么制约才能不出现下一个诸葛亮是刘禅要做的事。
在这里刘禅做了一个十分巧妙地安排。丞相不是说他的人不能废掉吗?那好吧,刘禅加蒋琬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加费袆为尚书令,同理丞相事;加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姜维为辅汉将军、平襄侯,总督诸处人马,同吴懿出屯汉中,以防魏兵。
这招高了,这里边蒋琬和费祎同理丞相事,谁说了算?那就不好说了。让这俩人打吧。蒋琬军衔是最高一级的大将军,但是姜维又总督各处兵马,最要命的是兵符在吴懿手里 ,他们仨到底谁能指挥军队?那也不好说,这仨人也互相制约。你别看蒋琬和费祎是一伙的,当俩人权力交叉,而费祎又是蒋琬接班人的时候,那关系就变的微妙了。更何况这四个人互相权力交叉,等于再也没有一人独大的情况出现了。那蜀汉谁说了算?当然是皇帝刘禅。而蒋琬、费祎、姜维、吴懿四个人还得说皇帝好,因为这四个人都不同程度的升了官。这个思路,源自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典型的明升暗降。
这里还有个人眼巴巴等着升官呢,这就是冤大头杨仪。诸葛亮任用杨仪就是为了逼反魏延而杀之。如今魏延死了,要杨仪还有什么用。所以不予升迁。杨仪也是死催的,居然口出狂言,说如果当时投奔魏国,也不至于向现在这样不升官。
费祎趁机参了杨仪一本。说这家伙素质太差,老说魏延坏话。其实魏延是被他逼反的,应该教训他。
看吧,话都让费祎说了。说魏延造反的是他,说魏延是被杨仪逼的也是他。后主从谏如流,下令逮捕杨仪拷问。杨仪一看完蛋了,就对屡屡出言诬告魏延的罪行供认不讳。后主刘禅接受蒋琬的建议,把杨仪贬为庶人。杨仪这才明白过来,原来自己一直都是个冤大头。自己当初阴魏延的行为其实最终阴的都是自己。杨仪觉得丢人啊,亏自己还幻想着当丞相。原来自己在老战友费祎、姜维面前就是个笑话。杨仪越想越生气,最后自刎而死。
在没有诸葛亮的日子里。刘禅终于过了把皇帝瘾,以领袖的身份带领着蜀汉帝国继续前进。在这个帝国中,政事由蒋琬和费祎相互掣肘,军队有蒋琬、姜维、吴懿相互制约。虽然皇帝得用他们,但是不信他们。因为他们都是诸葛亮的人。对于刘禅来说,魏延这场公案很简单。如果说当初诸葛亮留着杨仪就是为了杀魏延。那么此时刘禅定性魏延造反就是为了捧起杨仪再摔死他。
根据汉朝的传统,皇帝要想掌权,要么依靠外戚,要么依靠宦官。对于刘禅来说,依靠外戚是不可能的。徐州系早就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大人物来对抗荆州系。目前名义上的外戚益州系官员跟自己有没有实际上的血缘关系,当然也靠不住。那么刘禅能信任的,只有宦官。很明显,一个崭新的宦官专权时代即将到来。
按下蜀国不表,再说说后诸葛亮时代的吴国。吴国的孙权小日子过得滋润,从佛学的角度讲,有求必苦,无欲则刚。而孙权正好达到欲望刚刚满足的境界,幸福指数超高。所以东吴一不招惹魏国,二不去惹蜀国,仅仅是维持这个幸福的局面的不被破坏就好。再看魏国,那感觉就像一个跟病魔斗争很多年,大病初愈的病人一样,终于出院了,回家好好休养生息,补补营养。蜀国不来招惹他就不错了,他才没那闲工夫招惹蜀国。
魏明帝自从继位以来,那真是夙夜忧叹,没过一天好日子,做梦都能被诸葛亮吓醒了。因为诸葛亮不仅亲自北伐,有时候还怂恿东吴北伐。这回行了,世间再无诸葛亮,魏明帝也该好好过过帝王生活了。
这一年是曹魏青龙三年,蜀汉建兴十二年,东吴嘉禾三年。三国里的三位君主孙权、刘禅、曹叡随着诸葛亮死亡都幸福的生活在各自的国度里。这种幸福时光能维持多久?那就各人看各人的命了。
在没有诸葛亮的时代里,就连司马懿的光芒都暗淡了很多。但是三个国家并不寂寞,精彩故事还在后面。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52943.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