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一直有狡兔死、走狗烹的传统,所以名将名臣得善终者不在多数,。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纵观中国千年的历史长河,若说其打仗的本事,韩信无疑是可以跻身前列的,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但要说结局,韩信的结局也无疑是令人唏嘘的。刘禹锡就曾经无不感慨地吟诵到“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
别说在中国历史上,哪怕是放眼世界的军事家,有些人长于谋略,运筹帷幄于谈笑之间,有些人长于冲锋杀敌,策马奔腾于敌军之间。但能二者兼长,能文能武的,确是寥寥无几。可韩信,这位出生破落的子弟,却凭借自己的骁勇善战与运筹帷幄成为了楚汉之争中一颗无与伦比的璀璨明珠。
韩信对于汉室的功劳当然无可置疑,可是真的等到刘邦坐稳了龙廷,韩信这样的功绩就不只是璀璨了,而是刺眼了。刘邦这位草莽皇帝,别的大本事没有,笼络人心和整人的本事那可是一等一的。垓下之战一结束,刘邦就向韩信伸出了黑手。所谓“磨刀霍霍向猪羊”说的大概就是如此。第一步,刘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重演了当年修武夺军的伎俩,迅速潜入韩信的营帐,夺取了韩信的兵权。同时又把韩信的封号由齐王改为了楚王,更改了封地,这样一来,韩信的境地可谓是雪上加霜,失去了兵权,根据地也就是老巢也被人抄了。
但刘邦可不是什么心慈手软之人,怎会就此罢手。韩信的“王冠”一日不摘,刘邦就感觉自己的心腹大患未除。“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如芒刺在背的刘邦很快又有了新招数,这一次,更加准确地握住了韩信的命门。
对韩信这样的开国元勋,“盖世大英雄”来说,最埋汰人的方法无疑是给他扣上“谋反”这个“屎盆子”。深谙阴谋诡计的刘邦和与他“臭味相投”的陈平一合计,就上演了一场伪游云梦的闹剧,借此诱捕了前来接驾的韩信,真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了。
怎么说,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想,韩信一开始肯定是没有谋反之心的。若他真想谋反,楚汉之争还未分出胜负的时候他就拥兵自立,不比天下已定再出手好得多吗?而且史料记载,韩信的“智囊团”也不断提醒韩信不可完全信任刘邦此人的人品,建议他举兵自立,都被韩信凛然拒绝了。试想,若不是对刘邦全然的信任,韩信有怎会在云梦觐见刘邦时毫无防备,以至被抓走时束手无策呢?
说来说去,韩信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他不过是想靠着自己的战功为自己谋一份荣华富贵,安逸享受生活罢了。韩信的这种思想,其实在《汉中对》一文中就早有体现了,他担任藩王的时候,每次巡视,都极尽藩王的奢华与威严。当了藩王,衣锦还乡了,谁不想摆摆阔呢?他若真的想做皇帝,就不会如此张扬,而应该效仿当初的刘邦,“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由此看来,说韩信有“谋逆”之心,实在是要打个问号。
至此,韩信对刘邦的信任完全崩塌,不禁悲叹:“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如今强敌已死,马上就将是韩信的死期了。此时的韩信终于醒悟,可惜的是,为时已晚。
韩信被捕,开国元勋竟有不轨之心,这消息无异于惊雷一般在汉室的朝廷上炸开。刘邦随即做出了他的反应,他成了专项调查小组调查此事,要求务必做到不冤枉好人,不放过坏人。调查三个月,实在是找不出其他有力证据证明韩信有谋逆之心。可韩信已经入局,身处被动的境地,哪还有能力为自己辩解,再加上刘邦也不是放虎归山的人,所以韩信最困难的时期还没到来。
刘邦毕竟还是要顾及着点自己的名声,这次调查无果,他也不敢贸然下手,怕做得太绝,逼得其他诸侯王走投无路真生了反心。他压抑着,就这样,又让韩信在屈辱中活了几年。几年过后,刘邦的江山更加稳固了,他和自己的发妻一商量,决定彻底让韩信离开这美丽的世界了。
没错,刘邦的发妻,就是那个将戚夫人做成人彘的女人--吕雉,其狠毒程度丝毫不亚于刘邦。
这时候的韩信,经过刘邦又几年的打压,变得更加落魄了。所谓“虎落平阳被犬欺”,这时候的韩信,更加无力摆脱刘邦一步步精心布置的陷阱了。就这样,在刘邦、吕雉以及那位卖友求荣的萧何的共同勾结下,韩信被骗入长乐宫,最后死于钟室。毫无疑问,韩信的一家老小也没能摆脱惨死屠刀之下的命运。
但是话说回来,韩信之死虽然充满了冤枉与憋屈,但韩信本人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他没有揣度好自己与上司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他太过“愚忠”“愚信”,他以自己的君子之心,去揣度刘邦这种皇帝的心;并且他还一根筋,三番五次拒绝谋士自立门户的建议,只想老老实实做个高级版打工人。可打工人再高级,他也终究是个打工人,还是要受制于老板的。
就这样,在多种因素交织之下,国士无双的韩信,就这样一步步走入死局,身首异处了。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45485.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