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诸葛亮吗?历史百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诸葛亮死后,蜀汉向邻国东吴通报,东吴的反应是“吴主因丞相新亡,亦自流涕,令群臣皆挂孝”。就像联合国为周总理逝世而降半旗一样,这是一种高规格的礼仪。让我们奇怪,孙权与诸葛亮感情很好吗?他为何要这样?
呵呵,感情好可以“流涕”“挂孝”;感情不好,也未尝不可。
三国之势,是魏强、吴较弱、蜀最弱。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像今天的美国、欧洲的英国一样,总是老大“拉着老三打老二”,把老二干趴下了,对老大的威胁也就解除了——老三实力相差较远,一时还不能威胁到老大。
那么老二老三该怎么办呢?生存是关键,发展是目标,当然是要老二老三联合起来,一起对付老大。
吴国是老二,他需要与蜀汉联合,共同应对魏国的压力(或者是潜在压力)。所以在吴蜀两国的历史上,分分合合,矛盾一直存在,却没有最终决裂。就是因为两国的领导都很清楚,他们彼此需要,合作才能共赢。
合作有个前提,就是两国的领导,都得是清醒的政治家,才能做出冷静的判断。
孙权想完全吞并蜀汉,但是做不到完全吞并的时候,他还算是个清醒的政治家。刘备偶然冲动一下,基本算是清醒的政治家。诸葛亮爱惜政治羽毛,不敢太抒己见,不敢坚决反对刘备的决策(哪怕是错误决策),但大部分时候,是个清醒的政治家。所以在刘备时期、刘备死后的诸葛亮主政时期,吴蜀两家都能保持合作、至少是不搞对抗。
但是诸葛亮一死,蜀国的主政者就成了刘禅。这混小子没有自己的见解,容易被周围人影响,而他周围是什么人都可能有,没有政治高度的居多数。所以蜀国到了刘禅手里,就不一定会采取什么国策了。
而蜀汉的国策失误,就有可能影响东吴的利益。
孙权对诸葛亮的死反应强烈?说到底,孙权是对东吴的国家利益感到紧张。
紧张的同时,也不忘邀利:“令全琮引兵数万,屯于巴丘界口”,一旦有机可趁,东吴肯定不会坐失良机。
邀利的同时,合作还是大方向:孙权折箭为誓:“朕若负前盟,子孙绝灭!”仍旧要保证吴蜀两国的合作。
“流涕”与“挂孝”,都是低成本的运作,却能换来两国合作。何乐而不为?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39187.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