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各诸侯国虽然在名义上是周朝的臣子,但是自武王分封之后,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对诸侯国的统治,国境内的一百余个诸侯国为了抢夺资源,增加实力,开始了针对其他诸侯国的兼并战争,实力弱小的诸侯国逐渐消失,成为了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的组成部分。
随着战争的开展,天下形势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晋国、楚国和齐国强势崛起,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三大诸侯国。在这三个强国崛起的过程中,许多弱小的国家被其兼并,宗庙被毁,剩下的一些国家虽然眼下没有遭到攻击,但是因为地理位置处在三大国的中间,遭受了巨大的潜在威胁。为了避免被攻灭的结局,许多小国不得不依附在大国身边,派出军队和大国的军队一同作战,从而换得大国的保护。
这些小国并非大国的铁杆盟友,而是紧跟形势,随时转变,比如郑国,就曾有过早上和楚结盟,晚上又和晋结盟的行为。然而大国对此事并不在意,很少因此惩罚这些小国,除非是这些小国在战场上突然叛变,才会引起大国的震怒。
对于大国来说,小国的军队才是他们真正在意的东西,大国将小国的军队收编后,在战场上将其安排在靠前和危险的位置,起到削弱敌军保护己方的作用;小国即使对此事不满,也无力改变,只能任由自己的国民成为炮灰。然而令人称奇的是,许多小国频繁征战,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可是其兵力却始终消耗不完,哪怕经历了一场旷世大战,只要国家没有被攻灭,就会继续提供兵力。
熟悉春秋历史的读者会经常在文献中看到两个词语:"会"和"盟",这两个词都是指诸侯发起的召集会盟。会盟诸侯也和尊王攘夷一起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政治手段,被大国用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国家实力,比如春秋首霸齐桓公就十分享受这种行为。据《史记·三十世家·齐太公世家》中记载:
"於是桓公称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於此乎?吾欲封泰山,禅梁父'。"
诸侯会盟并不是随便参加的,而是要由发起国召集相关国家参加,召集对象要么是发起国周围的各种势力,要么是暂时偏向发起国对手的国家。小国参加盟会,除了给大国捧场外,还要签订盟约,承诺和大国一起为天子出征,征讨逆臣。这件事对于大国来说,其实才是受益最大的方面。
大国从中是如何获益的呢?这里就要谈到周朝的政治制度了。春秋时期,无论齐桓郑庄这些诸侯如何各领风骚,都掩盖不了他们是周朝臣子这一事实,周朝分封本来是希望这些诸侯共同维护周朝的统治,然而事实的发展却出乎意料,诸侯为了一己私欲挑起战争,实力过大的诸侯甚至威胁到了天子的地位,这是周王室不能容忍的,此时的周王室比起之后的周王室,不仅自身有一定实力,在诸侯之中也是有很高的号召力,很有可能对大国构成威胁。
为了避免自己的拓张行为引起周王室的不满,诸侯对外征战时都十分注重师出有名,或者是打着为周王室讨伐外族的旗号(攘夷),或者是打着为周王室讨伐逆臣的旗号(尊王)。周王室对于这种行为也是无能为力,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若是诸侯连这层脸面都不顾,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攻打他国,那么其他诸侯必然一拥而上,借着行使正义之名瓜分该诸侯的势力。
随着时间发展,强大的国家已经不满足于仅仅靠自己喊出正义的口号了,为了争夺舆论,创造了诸侯会盟这种方式,用武力强迫小国战队。诸侯会盟初期,大国希望用政治正确来对小国发号施令,不过在利益为先的战国时代,这种方法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小国国君装聋作哑以图自保;于是大国干脆挑明态度,用武力强迫小国派兵参战。
许多大国会盟之前,告诉入会诸侯禁止带领武装力量参会,然而自己却在会盟地布置了大量的兵力,用来威慑小国,这种方式虽然谈不上公平,但是经过多次会盟也形成了诸侯间的潜规则。春秋时期的贵族十分注重承诺,只要是答应了大国出兵,那么必然会出兵,而至于大国是如何令小国做出承诺的过程,相比之下就不重要了,兵刃架在脖子上,基本没有硬气的诸侯会表达反对的态度,大国顺理成章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小国的国君答应了大国的不平等要求后,即使心中不满也只能执行了,但是在作战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这种行为也并非完全没有好处。倘若他们跟随的大国在作战中获胜,大国会根据小国的贡献度论功行赏,赏赐的对象也很丰富,财宝、美女、人口、土地、城池全都是潜在的收获。因此,小国从最先的抗拒到之后的敷衍,最后变成了十分积极地协助大国出兵作战。
和战国时代的全民皆兵不同,春秋时代的职业士兵是由贵族武士构成的,职业士兵的战斗素养很高,作战方式以死战为主。据《尉缭子·兵教下》中记载:
"四曰开塞,谓分地以限,各死其职而坚守也;五曰分限,谓左右相禁,前后相待,垣车为固,以逆以止也;六曰号别,谓前列务进,以别其后者,不得争先登不次也;七曰五章,谓彰明行列,始卒不乱也;八曰全曲,谓曲折相从,皆有分部也;九曰金鼓,谓兴有功,致有德也;十曰陈车,谓接连前矛,马冒其目也;十一曰死士,谓众军之中有材力者,乘于战车,前后纵横,出奇制敌也;十二曰力卒,谓经旗全曲,不麾不动也。"
从上述的史料可以看出,职业士兵有详细的战场纪律,其高贵的出身也决定了他们在战场上不可退缩,不会出现大规模溃逃行为。不过毕竟贵族阶级的人数占整体人数的比例比较小,也是十分重视生命的,所以他们不管是在装备上还是防护上都做到了极致,并不希望出现不必要的伤亡。
春秋时代的战争形式以争霸战争为主,并非要打得你死我活,而是点到为止,只要其中一方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是师出有名的体现方式),向周天子承认错误,向胜利方献出土地、财富等物品,那么对方自然会率兵撤退。在这种背景下,以贵族武士构成的职业士兵也没有必要对敌人下死手,也许今天你放了敌人一马,明天在战场上你就能得到报答。所以职业士兵虽然作战比较积极,然而这仅仅只是求胜心切的表达,而非对杀戮的渴望。
在战场上,许多职业士兵的死亡属于意外情况,战前双方的想法本来是点到为止,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局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士兵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很多时候秉承着本能行事,理智被冲动所压制,因此提高了双方的伤亡。战马、战车等不确定因素也会对人造成生命威胁,这些因素都是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
不过总体上来说,比起后来秦军用首级换战功的行为,春秋时期战场上的整体伤亡,尤其是死亡率处在一个比较低的程度,许多战败的职业士兵成为了俘虏,可以通过交换俘虏或者财富赎回,这也是所有诸侯国的达成的战场共识之一。上述的几种因素交织,使得大多数职业士兵可以在一场战争结束后迅速投入到另一场新的战争中去,这也是小国虽然频繁出兵,却始终能保持兵力充盈的关键原因。
比起职业士兵,非职业士兵的作战方式比较有意思。非职业士兵基本是由普通百姓和奴隶组成,严格来说这些人应该被称为民夫,民夫最早是负责后勤和军资运输这种辅助性工作的,然而有的统帅忽然反应过来,让这些老百姓穿上铠甲拿起兵器,可以极大提升部队的规模,让对面的敌军望而生畏,产生畏惧之心。于是这些百姓就稀里糊涂地成为了非职业士兵,为了自保,非职业士兵一般将精力放在观察局势上,如果本方军队势如破竹,他们就一拥而上收集战利品;如果本方军队处于弱势,在职业士兵调头前他们就会率先逃跑。
三国时期的刘备和手下士兵简直是这方面的典范,由于刘备初期势力有限,经常被各种势力驱赶,他手下的士兵便经常先他而去,而在他稳定后又能奇迹般地和他汇合。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记载:
"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谭,先主故茂才也,将步骑迎先主。先主随谭到平原,谭驰使白绍。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驻月余日,所失亡士卒稍稍来集。"
笔者认为,相对职业士兵来说,非职业士兵很难从战争中得到身份和财富的积累,因此战时意愿不强也是在情理之中了。这些士兵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是在本国内都是有家有业之人,自然不愿意做为战场上的炮灰。职业士兵可以通过交换俘虏回归祖国,然而非职业士兵却只能作为敌国补充劳动力的对象,如果被俘便等于彻底告别过去的生活。
生命会在艰难的环境中自行寻找出路,这句话对于人来说也适用。春秋时期,户籍制度很不成熟,国家很难掌握非职业士兵的具体信息,很多情况下,军队去到国内各处强行征兵,不论百姓是否同意,强行将其送入兵营。在兵营的日常生活中,职业士兵起到了看管非职业士兵的作用,可是到了战场上,职业士兵面对敌人的压力,便再也没有心情去管理非职业士兵了。
战争打响后,胆子小的非职业士兵会选择立刻逃跑,胆子稍大者还有可能观望下局势,希望能收获一些物资再逃跑,二者殊途同归,离不开跑这个结局,因为战争对于他们来说,风险大于回报,趋利避害的本能提醒他们远离战场。非职业士兵逃跑的方向很固定,只会逃回自己的祖国,因为即使逃到他国也不能免除被强征的命运,还不如回归自己熟悉的故土。
参战国家的执政者和职业士兵不论战胜战败后,都有大量的战后工作要处理,既没有过多的精力去追究逃跑的非职业士兵的责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掌握他们的行程,最终不了了之。因此这种逃跑的行为可以在百姓群体中传播开来,成为规避强征的一种办法,百姓有了保命方法,从此也不畏惧上战场,这也是小国虽然频繁出兵,却始终能保持兵力充盈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战争是一暴力行为,以攻击、杀戮等极端行为满足敌对双方的政治目的,对百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虽然参战方会对战场上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嘉奖,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成为了炮灰。虽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战争意味着破坏和死亡,是一种极其残酷的行为,但是纵观人类历史,战争和社会发展是缠绕在一起,难以分割的,不可否认,战争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某些方面的推动作用。
春秋时代的战争虽然频繁,然而形式却乏善可陈。由于这段时期处于华夏文明发展的初期,缺乏足够的历史事件参考。我们知道,历史是由无数微小和重复的事件组成的,当人类遇到许多复杂的问题时,都可以通过在历史事件中寻找相似的情况并且模仿前人来处置问题。不过这段时间可供参考的历史比较有限,所以春秋时代的人类不得不在摸索中创造历史。
强大的诸侯国率先创造了诸侯会盟这种方式来保护本国的有生力量,将弱小国家当成工具,这在感情上很难令小国接受,不过苦于强国的军事威胁,即使心中不甘也只能委屈接受。不过实际情况的发展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小国并未因此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不仅能频繁出兵,甚至还可以通过作战获得国力的提升。
尤其是小国的职业士兵和非职业士兵虽然立场不同、阶级不同、作战方式不同,却都通过大量的战争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存方式。职业士兵不畏死亡,奋勇作战,却往往能随着交换俘虏回归祖国;非职业士兵畏惧死亡,以逃为主,也因为事后不被追究可以顺利回归生活。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也有灭国战争,但是出现的次数十分稀少,弱小的诸侯国只要实力不是太差,能拿出5000职业士兵和20000非职业士兵,就可以通过和大国协同作战而生存下来,这也使得许多小国能在春秋时期苟活,而到了战国时期便再也无力抵抗了。
参考文献
1《史记·三十世家·齐太公世家》
2《尉缭子·兵教下》
3《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文章内容来自今日头条:铭儒说史 独家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22386.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