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麒麟在天——姜维传

位置:首页  »  人物野史  »  麒麟在天——姜维传
日期:2023-05-25 22:24热度:加载中...

麒麟在天——姜维传


古老的成都城内,人声鼎沸,刀剑乱舞,火光冲天。年过古稀的姜维身披墨绿战袍,端坐在安静的房间内,只余跳动着的昏黄的红烛与闪着寒芒的利剑。房间外喊杀声、哭闹声络绎不绝。他思索,思索自己的戎马一生,思索老师的知遇之恩,思索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理想与心声。忽的,他眉头一挑,长剑出鞘,轻轻划动,鲜血飞溅,将案头的羽扇染得不知原色。房门被冲破,大批魏将涌了进来……

这年是公元264年,曹魏咸熙元年,也是蜀汉灭亡后的第一年。

(一)知遇之恩

姜维,字伯约,官至蜀汉大将军,被称为“麒麟儿”。公元202年(东汉建安七年),这位拥有着传奇一生的人物在天水冀县出生。

天资聪颖的他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曾在八岁时协助太守对抗马超,还立下了不小功劳,这也注定了他一生的道路。

他的命运被改变,还是26岁时。那年,他在天水太守手下任参军,又值诸葛亮北伐。年轻气盛的他为了打探情报,单人匹马冲入了名将赵云的营帐,还与赵云打了个平手。

暮年的常胜将军横枪立马,微微喘息。他打量着眼前这位意气风发的青年,惊讶于青年的胆量和武艺。他目送姜维离去,竟依稀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姜维回城后,致力于协助太守抵挡蜀军,并多次识破诸葛亮的计谋,在战场上大放异彩。诸葛亮在惊讶的同时预料到姜维是有真才实学之人,设计擒住了他。

姜维被蜀兵带到孔明——这位影响了他一生的人面前。年老的孔明迎着这位青年男子的眼神,亲自用苍老的双手解开绑缚他的绳子,又扶他站起。孔明的眸中多了光彩,脸上也显露出从未有过的笑意。姜维呆呆地站在原地,慢慢聆听孔明拉拢自己的话。他看到孔明无与伦比的真诚,也看到了白须抖动的孔明眼中说不出的辛酸。

他快要答应了!可是,身为孝子的他又想到远在冀县无人侍奉的母亲,陷入深深的犹豫中。

孔明紧握住他的手,四目相对,暗含着许多感情,“伯约,我深知已力不从心,但忧走后无人守先帝之基业,承先帝中兴汉室之遗志!伯约,我需要你,陛下需要你,大汉,需要你!”

姜维怔怔地注视着孔明受尽沧桑的皱纹,那些皱纹诉说着孔明不可改变的信念。

他投降了!

孔明开心地抚掌大笑,紧握着姜维稚嫩的手往回走,不停地大喊:“我后继有人了,我后继有人了!”

姜维换上了崭新的墨绿战袍。

对于魏国,不过是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叛徒,可是,这却标志着姜维传奇的一生的开始。

(二)前路迷茫

公元228年,姜维投蜀,被辟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

他披上代表蜀汉的墨绿战袍,英俊的脸庞存着对孔明的感恩,对母亲的愧疚与对未来的期待。

可是,未来真的值得期待吗?

当时的蜀汉朝内正是派系最为复杂的时期,刘备夷陵兵败几乎将荆州派人才败光,从前荆州人掌权的蜀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政者只好被迫提拔益州人与东州人充实朝廷,导致朝中有赵云、廖化等刘备旧系,有诸葛亮、魏延、蒋琬等荆州派,有马忠、张翼等益州派,还有刘璋留下的李严等东州派,各派系间明争暗斗,互相压制,就连智慧如诸葛亮也只能用“北伐”这样的口号勉强将大家的共同利益放大来取得众人暂时的同心协力,可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

现在,属于外人的天水人姜维刚加入便处在尴尬的境地——没有一个派系愿意主动容纳他。他能做的只有两件事:要么自成一派,要么投靠一派,卷入权利的争夺战中。

然而,他没有自成一派,也没有依附任何派系。他选择了最稳妥也是最被埋没的方法——不求名利,徘徊于斗争之外,也徘徊于权利之外,努力制衡与各派系的关系,甚至不惜失去升迁的机会。

就这样,姜维开始了他碌碌无为的时光。

这段时间里,孔明共进行了五次北伐(演义为六次),几乎无功而返。终于,在公元234年,他在五丈原长眠。

坐在车上的孔明紧紧捏着姜维的手,多年未见的泪痕胡乱地流淌,“伯约,我将逝,只念先帝遗志,今我将此遗志再托于你,望能了我毕生之愿!”

注视着孔明抽搐着的白须,姜维能感到他布满皱纹的枯老的手滑过的疼痛。

星落五丈原


“先帝……不,主公,是你吗?你来接我了?”突然,孔明跳了起来,瞪大了眼睛,“子龙!翼德!云长!士元!你们……走,喝酒去!”

孔明又端坐回车上,精神抖擞,“将军,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哈哈,长安已破,洛阳亦不远矣!今我终可重反南中,静心躬耕矣!”

孔明手舞足蹈,展现出三十年来从未有过的活力。

姜维在一旁静静地注视,又抬头仰望,仰望那最闪亮的星渐渐失去光芒,下坠,他的心中忽的多了一种向往。

他要完成恩师的遗志,为了从未见过的先帝,复兴那遥远的大汉。

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孔明病逝,蒋琬接替大将军的职位。可是蒋琬没有孔明的威严,无法制衡朝中本就存在的矛盾。

无奈中,蒋琬只好沿用孔明的旧计——北伐,而现在北伐的主角,就是姜维。

姜维多次上表请求北伐,蒋琬也顺水推舟,提拔他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领导偏军多次北伐。

这是姜维短暂的春天。他披上墨绿战袍,踏上无尽之路。

然而,好景不长。他还没立下功劳,蒋琬就被迫退居二线,逐渐将权力交给保守派的费祎。所谓保守派,即是反对北伐的团队。虽然费祎是荆州人,但他主张多关心益州人的想法与利益,以安内为主。而益州本土人要比外来人多考虑一件事——维护自身的利益,北伐劳民伤财,其实伤的都是他们的财。

自此,姜维再次沉沦,每次上表请求北伐都被费祎阻止,就算被同意,所拨兵也不过万,根本无法有所收获。

立马北疆,遥望长安,姜维捏紧自己的长枪。他渴望西都!渴望踏入本属于汉室的宫廷!他深知,刘备时代的英雄相继逝去,“北伐”这个词逐渐失去了凝聚力。他怀念,怀念初投老师时各英雄豪杰的冲天斗志。他思慕,思慕恩师与老将们眼中的烈焰。如今,取而代之的却是利己的文士当政,损人的小人做官,他悲叹,他遗憾。

望向天空,恩师的笑容依稀可见。他知道,自己已经孤军奋战。

殊不知,姜维正步入独属于他的舞台。

(三)盛衰盈缺

姜维的转折,是费祎死的那天。

公元253年(蜀汉延熙十六年),蜀汉大将军费祎在宴会上遇刺身亡。之后姜维加督中外军事,又在公元256年升任大将军。

有野史记载,是姜维派他之前俘虏的刺客郭循去刺杀费祎。这个说法虽难辨真伪,不过也有点道理——姜维心急了。

如愿成为大将军的他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只愿能尽早完成恩师遗志!可是,回首而望,望着文臣武将,他却有些恍然——盛年早已不再,眼前那些酒囊饭袋如何完成恩师之愿?

当时,蜀汉人才青黄不接,日渐凋敝,能用之人寥寥无几:反对北伐的张翼、廖化?赵子龙的饭桶儿子赵统、赵广?各怀二心,渴求权力的蒋舒、句安?应享天伦之乐的柳隐、王平?才能平平的胡济、宁随?身边能入他眼的将领,屈指可数,不过张嶷、傅佥、句扶几人而已。他深知,就连魏国叛将夏侯霸也比他们好了百倍——这就是姜维的难题,蜀与魏的人才差距。

后世所说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其实不是讽刺廖化的能力,而是感叹蜀汉没有能上战场的将领,只能起用年过古稀应该安享天伦之乐的廖化。

可是,姜维不能退缩,就算只剩他一人也应横枪沙场,马革裹尸,方不负恩师所托。蜀汉最后的支柱燃起无限的火光!

公元234年至公元263年,姜维一共进行了大小11次北伐(演义为9次),将孔明辛苦积累下来的一点国力败了个光。

他有遭小人诽谤,有遭奸臣陷害,有遭保守派打击,有遭圣上贬斥,有遭敌人围追堵截,有与战友生死离别,有胜利,有失败,有希望,有遗憾,他的墨绿战袍早已积了无数层灰……唯独没有想过的,是抛弃疲弱的蜀汉,回到强大的魏国,回到他的故乡。

这数十年中,有胜有败,但并没有太大的进展。可是值得一提的是对汉中防卫策略的改变——这也是他的志向的真情流露。

汉中的防守策略一直采取魏延设计的“守住关口,将敌人堵在外面”的方式,事实早已证明这套方案的稳定性与有效性。可是,姜维将这套方案全盘否定,转而使用一种完全相反的方案——放弃外围防线,谨守汉、乐两城,引敌人进入后利用地利将其尽数歼灭。

这套方案非常理想化,就连孔明的庸才儿子也能看出其中的漏洞——一是蜀汉守军有限,根本不足以维持战略的实施;二是将领平庸懦弱,难以保证其不会投降或逃跑;三是通信困难,难以有效协同攻守;四是曹魏多骑兵,放弃险关而将敌人引入平原地区无异于自取灭亡。

望着缓缓撤走的士兵,姜维轻抚胡须。烈日当空,将士兵的皮肤灼成红紫色,热汗已汇成了河。姜维疏忽了这样做的漏洞?不,他心中比谁都清除其弊端,可是他不是保守派,没有个人利益,他要做的不是将敌人永远挡在外面,他所期盼的是将敌人永远地歼灭。他这样做,就是赌博,到最后,只余微微的叹息……

在经过姜维连续十一次穷兵黩武的北伐后,蜀汉的国力被败光,姜维也将自己推到最孤独的一面——在公元258年这个缺少英雄的时代,已经没人明白他的抱负,他的志向了。

支持姜维的陈祗病逝,宦官黄皓掌权。

文武苟性命而不思国家,圣上信巫婆而不信忠臣。这位最后的支柱真正孤立无援,只能带着军队前往沓中屯田避祸,过起田园生活。

他放弃了拼搏吗?不,他只是被时代推开了而已。

公元263年,钟会、邓艾大军伐蜀。这时汉中防守策略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阳安关守将蒋舒投降,钟会大军长驱直入推进到了剑阁。

姜维回防剑门关抵挡钟会,邓艾抄阴平小道取江油,下绵竹,直抵成都城。期间,孔明之子、卫将军诸葛瞻,孙、将军诸葛尚,黄权之子、尚书郎黄崇,李恢之子、羽林右都督李球,张飞之孙、尚书张遵阵亡,蜀汉后主率文武百官投降,关羽后代惨遭庞德之子庞会屠杀。

汉……灭了。

姜维跪向定军山的方向,跪向这个埋藏着恩师的英魂的方向,老泪胡乱地纵横,发丝已散乱得不成样子,只是不住地念叨一句话。

大汉……灭了,恩师费尽心力苦苦守护的大汉,灭了。

(四)悲情英雄

营帐中,诸将议论纷纷,好不热闹。

“我们不能降!东面有罗宪将军,南面还有关索、霍戈将军,这里还有我们,我们依靠地利或可反败为胜,我们不能降!”

姜维肩上的墨绿战袍已皱得不见原样。他微笑着:“不管怎样,圣上已降,我们多说也无用。”

诸将只能看到他的微笑,看不到他的心中流淌着的热血。

他向钟会递了降书。

他真的放弃了恩师的遗志吗?任何事,包括作为忠臣的尊严,他都可以放弃,唯独不能放弃的就是这件事。他的脑中早已有了盘算——他看出了钟会与邓艾的矛盾,准备唆使钟会叛变,利用他攻击邓艾占领蜀地,奉刘禅复位,再续蜀汉基业。他,在所有忠臣都死绝了时,真正孤军奋战。

野心勃勃的钟会捏着光秃秃的下巴,嘴角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奸笑。姜维单膝跪地,抱拳行礼,仍披着破旧不堪的墨绿战袍。钟会兴奋地将他扶起,抚掌大笑。

占领成都,杀害邓艾,监禁魏将,完成这一切后,他们一同望向远方的落日余晖。一个看到了富丽堂皇的皇宫与光彩夺目的皇帝宝座;一个看到了微笑着的孔明、赵云、魏延、夏侯霸和那素未谋面的先帝……

公元264年,钟会与姜维以邓艾私自封赏刘禅为由发动兵变,杀死邓艾,占领成都,意欲割据一方。

缓缓踏入成都城宫廷,姜维不停扫视四周。这里早已被掠夺地杂乱不堪,器乱幡散,盏倒灯尽,早已看不出昔日的金碧辉煌。不过,这里仍萦绕着熟悉的气息,姜维还能找到上朝时他的位置。站在那位置上,他魂飞梦往,神游天地。她看到了文臣武将英气勃发,山呼万岁。不自觉,他也跟着呼“万岁”,没注意到坐在龙椅上的,已成了钟会。

占领成都后,他们都以为胜利已近了。可是,在最关键的一步上,钟会任性了一回。

同年,姜维建议钟会杀光被监禁的魏将,起用蜀汉旧将,公开反叛。然而,钟会却犯了难——他想用这批魏将,不愿将他们白白杀掉,再者,他也知道姜维在蜀汉旧将中的地位,怕杀光魏将后朝中尽是蜀臣,姜维会对他不利。这件事就这样搁置下来。

之后,被软禁的魏将们群情激愤,设计逃脱,带着人马杀奔钟、姜二人所在地。

皇宫内,望着跪在地上颤抖着惊恐着等待魏将到来的钟会,姜维只能轻叹一声。

天命,不可违也。

姜维回到了自己的住处,不断传来魏将的喊杀。他轻抚恩师洁净的白羽扇,又擦拭自己的长枪与墨绿战袍,终了,再叹。

抽出长剑,轻轻划动,倏地倒地,血泪横流。

最后的最后,孤独的他一定会满怀着悲愤怒吼,“今生今世,吾只闻汉大将军姜维,不闻魏将姜维也!”——以此来结束他——这位悲情英雄的传奇一生。

最后的支柱终于断裂,成都宫廷轰然倒塌。

盛年岂知树林幽,从此不回首。看壮志,麒麟在天何止休?

草枯叶黄长枪锈,艳阳难再有。情已尽,只道江水无尽头。


【相关文章】

麒麟在天——姜维传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5222.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