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回贾政所讲的那个姽婳将军的故事,很多人都认为完全是正面的赞美。那么这次就来分析一下这段情节。
贾宝玉得知宝钗搬离了蘅芜苑,看着院中的香藤异蔓好似凄凉了一般,出门后发现翠樾埭上无人来往,不似往日络绎不绝,又看埭下之水却仍是溶溶脉脉,流将过去,心下因想:“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又想道:大约园中之人不久都要散的了,不如还是找黛玉去相伴一日,回来还是和袭人厮混,只这两三个,只怕还是同死同归的。便仍往潇湘馆来,偏黛玉尚未回来,想着自己也该去候送宝钗才是,无奈不忍悲感。正在不知所以之际,见王夫人的丫头进来找他说:“老爷回来了,找你呢,又得了好题目来了。快走,快走!”
彼时贾政正与众幕友们谈论寻秋之胜,又说:“快散时忽然谈及一事,最是千古佳谈,‘风流隽逸,忠义感慨’八字皆备,倒是个好题目,大家要作一首挽词。”众幕宾听了,都忙请教系何等妙事。
贾政乃道:“当日曾有一位王,封曰恒王,出镇青州。这恒王最喜女色,且公余好武,因选了许多美女,日习武事。每公余辄开宴连日,令众美女习战斗攻拔之事。其姬中有姓林行四者,姿色既惯,且武艺更精,皆呼为林四娘。恒王最得意,遂超拔林四娘统辖诸姬,又呼为‘姽婳将军’。”
众清客都称“妙极神奇。竟以‘姽婳’下加‘将军’二字。反更觉妩媚风流,真绝世奇文也。想这恒王也是千古第一风流人物了。”
贾政笑道:“这话自然是如此,但更有可奇可叹之事。”众清客都愕然惊问道:“不知底下有何奇事?”贾政道:“谁知次年便有‘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复又乌合,抢掠山左一带。恒王意为犬羊之恶,不足大举,因轻骑前剿。不意贼众颇有诡谲智术,两战不胜,恒王遂为众贼所戮。于是青州城内文武官员,各各皆谓:‘王尚不胜,你我何为!’遂将有献城之举。林四娘得闻凶报,遂集聚众女将,发令说道:‘你我皆向蒙王恩,戴天履地,不能报其万一。今王既殒身国事,我意亦当殒身于王。尔等有愿随者,即时同我前往;有不愿者,亦早各散。’众女将听他这样,都一齐说愿意。于是林四娘带领众人连夜出城,直杀至贼营里头。众贼不防,也被斩戮了几员首贼。然后大家见是不过几个女人,料不能济事,遂回戈倒兵,奋力一阵,把林四娘等一个不曾留下,倒作成了这林四娘的一片忠义之志。后来报至中都,自天子以至百官,无不惊骇道奇。其后朝中自然又有人剿灭,天兵一到,化为乌有,不必深论。只就林四娘一节,众位听了,可羡不可羡呢?”
众幕友叹道:“实在可羡可奇!实是个妙题,原该大家挽一挽才是。”后面便是“老学士闲征姽婳词”的具体情节。
首先要判断一下《红楼梦》作者对于这个恒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那么就要先看一下贾政讲述的故事中这个恒王都有哪些作为。首先是“最喜女色,且公余好武,因选了许多美女,日习武事”。古代对于沉迷女色的褒贬就不说了。这恒王好武,结果他不选拔身强力壮之士,而选拔的标准是什么?“因选了许多美女,日习武事。”那么这到底是真的“好武”呢,还是有什么特殊的癖好?
其中林四娘姿色最冠,武艺更精,这恒王“遂超拔林四娘统辖诸姬,又呼为姽婳将军”。众清客皆称“妙极神奇”,认为这恒王是千古第一风流人物了。贾政接着讲,后来“黄巾”、“赤眉”贼寇作乱,(“黄巾”和“赤眉”都不是一个时期的,暗示这也是作者编的故事),恒王意为犬羊之恶,不足大举,因轻骑前剿。不意贼众颇有诡谲智术,两战不胜,恒王遂为众贼所戮。
这恒王要是真的好武,你在好色之余,也学一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兵法,好不好?上来就先把自己给送了!看看这“黄巾”“赤眉”最后是什么结局。“其后朝中自然又有人剿灭,天兵一到,化为乌有。”作者并没有渲染这贼寇多么地强悍,而是天兵一到,就化为乌有了。那么大家想想作者这么写,到底是在表达什么?曹雪芹对于这恒王到底是赞美呢,还是在讽刺?然后再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作者对于贾政所讲故事中这个“姽婳将军”林四娘,又到底是一个什么态度。
首先当然有赞美之意。“其姬中有姓林行四者,姿色既冠,且武艺更精,皆呼为林四娘。”恒王把自己送了之后,青州城内的文武官员,也就是那些男人们都有“献城之举”,(这也正对应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宝钗对黛玉所说:“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只有林四娘发令道:“你我皆向蒙王恩,戴天履地,不能报其万一。今王既殒身国事,我意亦当殒身于王。”后来趁众贼不防,斩戮了几员首贼。虽然最终全部阵亡了,但毕竟作成了一片忠义之志。所以作者对于林四娘等人报恩的行为,当然首先是赞美的。
但是请大家仔细揣摩一下作者对林四娘行为的评价。这林四娘等人虽然作成了忠义之志,但是那些贼寇最后却是“天兵一到,(就)化为乌有”了。朝廷的正规军一到,贼寇就立刻被平定了。也就是说林四娘等人在结果上并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就只是作成了忠义之志。贾政问:“只就林四娘一节……可羡不可羡呢”?众幕友都叹道:“实在可羡可奇!”
当然有人说这样也是好的,应该也是作者所推崇的,那么就再请大家看前面第三十六回贾宝玉抨击文死谏、武死战的情节。
王夫人把袭人确定为宝玉未来的姨娘,夜间人静时袭人才告诉了贾宝玉。贾宝玉喜不自禁,说这一回看你还怎么回家去。袭人说:“人活百岁,横竖要死。”(作者还是在表达“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之意。)宝玉听见这话,忙捂她的嘴。袭人深知宝玉性情古怪,于是笑着谈起别的来,结果后面说到女儿如何好,又谈到女儿死,袭人忙又掩住口。
宝玉谈至浓快时,见他不说了,便笑道:“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拼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拼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袭人道:“忠臣良将,出于不得已他才死。”宝玉道:“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汙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拼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大家把这一段里面贾宝玉的观点和林四娘的行为对比一下,你会发现这两者是截然相反的。虽然后面作姽婳词时对其十分欣赏,但只要是年轻女子,(而且还是美女,)贾宝玉肯定都欣赏。按照第三十六回贾宝玉所说的观点,不论是那恒王“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还是林四娘等人的忠义之志,实际上都是“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
请再看后面贾宝玉所作的姽婳词,虽然总体上是赞美的态度,但作者在其中的用词很值得玩味。
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
秾歌艳舞不成欢,列阵挽戈为自得。
眼前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红灯里。
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
……
恒王得意数谁行,姽婳将军林四娘。
号令秦姬驱赵女,艳李秾桃临战场。
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
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实可伤。
大家可以自己认真看一看书中的这段情节,贾宝玉虽然对故事中的林四娘等人持赞赏的态度,但从这姽婳词中以及贾宝玉和贾政等人的对话中看来,他是否赞成让这些美女做这种“秦姬驱赵女”的事情呢?
和咱们现代社会女性可以做任何工作是不一样的,古代当时是不会提倡女人做这种事情的。前面众清客听了贾政的话,都称“妙极神奇”,认为在“姽婳”之下加“将军”二字,反更觉得妩媚风流,认为这恒王是千古第一风流人物。首先作者对于这恒王的态度再清楚不过了。其次,贾政的这些清客都是些什么人?都是一些拍马屁的人,从曹雪芹给他们起的名字中就能看得出来。将军是干什么的?是打仗的。是让你妩媚风流的吗?那么想一想“将军”这两个字之前,应该不应该加“姽婳”一词呢。当然是不应该的,这个地方作者恰恰是用了反讽。
请大家再看第六十四回林黛玉所作《五美吟》的第四首《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之前已经说过不止一次了,此时的林黛玉是否认同绿珠为石崇陪葬的行为呢?显然是不认同的。她认为石崇并没有真正重视绿珠,而只是把绿珠当成了玩物而已,所以才说“瓦砾明珠一例抛”。那么后面第七十八回的那个恒王,真的是重视林四娘等人吗?
我认为作者的态度是前后一致的。那恒王并没有把林四娘等人看得高于青州城中的那些男人们,也就是在他死后主张投降的那些文武官员。实际上林四娘等人在恒王的眼里,和《五美吟》中绿珠在石崇的眼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只是玩物而已。
我之前就说过,黛玉作为作者当下自己的象征,黛玉到后面很多时候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看法。黛玉对于绿珠为石崇陪葬是这样的态度,那么请大家想一想,作者对于林四娘为恒王陪葬又会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我认为看似矛盾的第三十六回贾宝玉抨击文死谏、武死战的话,与第七十八回姽婳将军的故事情节,实际上并不存在本质的矛盾。对于文死谏、武死战,贾宝玉也是承认“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对应了后面姽婳将军故事中认为林四娘等人是作成了忠义之志。但总体上来说,他认为这两种死“竟不如不死的好”。从黛玉《五美吟》的《绿珠》可知,黛玉也认为这样的死并不值得。
林四娘与恒王的这个关系,我不说大家也应该会想到,和绿珠与石崇之间“都缘顽福前生造”的关系是相似的,也是在暗示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关系。当然说是黛玉和宝玉之间的关系并不恰当,应该说是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关系更合适一些。(此时的黛玉并不知道前世的事情,还不了解这是命中注定的)。绛珠仙子原本还只是绛珠草,“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绛珠草才得以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淂雨露滋养”,才成为了绛珠仙子。结果神瑛侍者“凡心偶炽”,要下世造历幻缘,所以绛珠仙子下世还泪,以报其甘露之恩。这和林四娘对于恒王的忠义之志,以及绿珠为石崇的陪葬,虽然并不完全一样,但却是有相似之处的。
除此之外,我认为这里面可能还暗示了作者另一个方面的观念。请注意第三十六回贾宝玉后面所说的话:“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曹雪芹的祖先是在明朝末年降了后金的,但是当时的明朝已经非常腐败了,边境很多地方连军饷都欠了很多年,明朝的很多军队都是饿着肚子在打仗。曹家的祖先是在城池被后金攻破,成为了俘虏之后才降了后金的。这里贾宝玉所说的话,我认为就是作者借人物之口所表达的观点。为人当尽人事,而听天命,如果只是仗血气之勇,只图邀汗马之名,而枉送性命,那就并非正死。
所以我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推崇的,并非那种一味为主子拼命的所谓忠臣,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臣。而这贤臣在《红楼梦》中的显著代表,我之前也已经说过许多次了。
第三回黛玉进贾府,同时也是袭人的出场,作者最后叙述道: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心中着实忧郁。
我认为这才是作者观念之中对于好的奴仆下人的理想。臣子对于君主来说,实际上也就相当于奴仆下人。虽然袭人作为封建礼教社会的一个丫鬟,她身上不可避免地会有奴性,在咱们倡导自由平等的现代人看来,似乎她是落后思想的代表,但要明白古代社会本身就是等级社会。袭人身上所谓的“奴性”,其实主要在于她是一心为了自己的主子,而且相比于不分对错,只知道为主子办事的所谓忠仆,袭人反而显得不那么像奴婢了。
不管是对贾宝玉,还是对于王夫人,袭人都不是完全顺从他们的。对于贾宝玉就不用说了,从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要贾宝玉答应她三件事情开始,袭人一直都在劝说贾宝玉。如果袭人是那种所谓的“忠仆”,绝对的奴才,那么你完全顺着贾宝玉,只要让主子喜欢,他想怎么样就让他怎么样就行了。但袭人几乎是反着来的。
对于王夫人就更是没有顺从这一说了。第三十四回袭人建议让贾宝玉搬出大观园之前,王夫人问是不是贾环在老爷面前告了宝玉,袭人她不仅知道是贾环诬告了贾宝玉,还怀疑忠顺王府来讨要琪官就是薛蟠调唆的,但无论王夫人怎么问,袭人就是不说。为什么?之前的文章和视频已经说过了。因为如果袭人实话实说告诉了王夫人,那么最终只会让贾府之中更加不和睦,王夫人最后也只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上一篇文章刚刚讲过的王夫人清查怡红院的事情,撵出晴雯之后,王夫人是怎么吩咐的?“只许把他贴身衣服撂出去!余者好衣服留下给好丫头们穿!”袭人听从王夫人吩咐了吗?她悄悄地把晴雯的衣服和财物都整理好了,即便后面贾宝玉没有拜托她,袭人照样会托宋妈给晴雯送过去。原因之前也已经说过了,如果晴雯什么都没有了,她那样的哥嫂对她就更加没有好脸了,恐怕连屋子都不想让她住。
因为曹雪芹他不能直接写贤臣和君主的关系,这个太敏感了,所以只能这样来暗示。第一回石头对空空道人就说过:“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然后便是“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最后又说道:“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哪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大概是第一回中的视频就说过,《红楼梦》虽然大旨谈情,以还泪之说来吸引读者,但曹雪芹最想要讲的其实是理治的道理。
我忘了是之前哪个视频也说过,贤袭人的这个“贤臣”,其实是更暗含着的意思,她更直接一些的意思其实是贤妻。第三十一回林黛玉对袭人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这个之前也说过了,我认为其中暗含着作者自己的意思。如果把怡红院当成一个家庭,那么袭人就是其中正妻的角色。因为《红楼梦》故事的明线是宝黛之情,所以主人公贾宝玉不能是已婚的,否则就变成“我不是来拆散这个家的,我是来加入这个家的”了。但《红楼梦》是想要表现好的贵族是什么样的。由于核心人物不是贾政,所以王夫人身上最多只能表现家族女主人自己的一面,而针对夫君好妻子的一面,就不太好表现了。而宝钗嫁给贾宝玉的时候,贾府实际上已经败落了,也不好表达这个方面。所以好的贵族中贤妻的形象,实际上就安在了袭人的身上。(当然是男尊女卑封建礼教社会的贤妻。)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4954.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