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今年最好的b站自制纪录片续集,莫过于……人生一串2?呵,都净想着吃了。事实上还有一部十分优秀的纪录片,却没引起太大的反响,但我认为其与人生一串2相比毫不逊色,就是这部历史那些事2
说是纪录片,事实上是一种类伪纪录片的形式,通过一些表演来还原历史,b站的官方说法是实验纪录片。与同类型纪录片不同,这部纪录片没有宏大场景,没有过高的立意,却切入了当下亚文化圈人群的关注点。
这部影片的重心不再放在宣扬历史人物的高大形象,而是关注他们的平凡生活。在这部历史纪录片中,苏东坡成了美食家,而李清照成了桌游大师,与现代人相似的爱好,一下让这些大师与普通人拉近了距离
今人解馋的食物,却是苏轼苦难中的慰藉搓炉石、影之诗之前都可以拜一拜不仅如此,它还活用了许多当下网络文化圈中流行的影视元素,苏东坡成了穿越时空的美食家,而喜好女装的何晏成了情感节目的嘉宾,有了这些元素,自然能够吸引浸淫亚文化圈的年轻群体目光。
模仿《孤独的美食家》是不是经常在某卫视看见相似的节目总之,只要是现代人有的爱好,不管是吸猫、美食、cos还是女装、喝酒、发弹幕,你都能在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近几年,银幕上出现越来越多宣扬传统文化的节目,但这些节目的形式无外乎让一众选手答题竞赛,再由一些所谓大师讲解诗词含义背景,虽被称为综艺中的清流,却因“水至清而无鱼”实在难以引起年轻群体的兴趣。另一方面,历史影片分为两部分,一边是让历史人物居于庙堂,束之高阁,另一边穿越等魔改题材却大行其道。
有没有既不过多更改历史事实,又让历史人物走近观众的题材?《历史那些事》正好回答了这个问题。
很多学者都把除各朝官方编撰正史之外的历史文献称为野史,但要全面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其实是不该区分正史野史的,所谓正史与野史之分,只是记录的角度与重点不同。除了妇孺皆知的正面事迹,关于这些人物的奇闻轶事也是了解他们的突破口,且明显比前者更吸引人,更贴近生活。
家贼难防嵇康好摸鱼拉近历史人物与观众的距离有什么作用,我只能说“名可名非常名”,但我可以举个例子。若我是个传统文化爱好者,同一时间有两个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一个是与一些对传统文化颇有研究的爱好者互相交流的沙龙,另一个是某大师举办的讲座,要说我愿意去哪个,我必然选择前者。
通过这些正史外的记载,观众可以形成对历史人物更全面的形象,让历史人物变得有血有肉,走出那些学者为其所设的金牢笼,与观众平起平坐。
为脱发烦恼的王莽解决了距离感的问题,还要把握对传统文学与真实历史改编的度。
就如比起《三国志》看《三国演义》更有趣,适当地对历史做一些艺术修饰,是面向市场作品所必需的。而诸如汉字听写大会、诗词大会、成语大会等等,虽结合了现代传媒形式,其内容依然是对诗词汉字的死记硬背及讲解,内容和形式没有结合的很好。这些美其名曰尊重传统的节目真的对传播传统文化有益吗
近年来一些对传统文学作品进行适当改编的影视作品经常遭到部分“名著原教旨主义者”的反对,然而殊不知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是有历史原型的,放在今天的环境来讲,《西游记》事实上是部魔改作品,而《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只是两部历史同人小说。剩下的一本《红楼梦》也不是完全出自一人之手,如果没有后人的续写,也只不过是一本残卷。
人尚如此,又何况是书卷所谓的名著其实是限于当时生产力低下优秀作品稀缺而成就的,这些作品的地位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去看待。就如《黑客帝国1》放在当年绝对是一顶一的国际大片,如今再看我只觉得部分对白生硬无比,孟菲斯的威严也不足以让人忽略那条大牙缝,只是儿时的英雄情结将其美化了而已。
而大部分穿越、清宫剧,取的不是传统的核,而是套了层传统的皮,其内里早已换成现代人那一套争权夺利、开挂升级之类的东西
对传统名著的尊重不是将其高高挂起,而是让更多的创作者用新形式对其进行合理的拓展创作,又不破坏作品原有的结构,当然基于真实历史的创作也是一样的,传统文化要在日渐多元的文化环境中争得一席,与新形式及流行元素充分结合是必要的。
为产品提前造势港风武侠模仿爱死机《历史那些事》在保留传统内核的前提下,用现代人更为习惯的表达方式进行新的诠释,并有一定的见解与探讨,同时对历史事实没有任意戏说,有助于引导观众形成自己的史观。
很多以宣扬、传承传统文化为卖点的节目都希望完成教化的任务,然而过于直接的喊口号与高高在上的说教无疑会让人感到厌恶。
节目应该首先要做到好看,让观众娱乐身心是第一目的;其次,教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不是命令式的号召,而是地位平等的交谈。
而《历史那些事》正像一面镜子,在表面之下的深处,映照出了观者想看到的自己
当看到被贬依旧苦中作乐啃食羊脊骨的苏轼,有人会想到远赴异地任职虽没有大餐却依然为泡面中加了根肠而傻乐的自己;望着因怕老婆而离家出走的杨坚,有人会轻揉膝盖回想起搓衣板的触感。
用生命在品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更进一步,在因君王昏庸无道而无法建功立业的辛弃疾身上,你也能发现那个实行力强又有无数的优秀企划却被领导放置play的自己;而那个才华洋溢却遇人不淑的晚年李清照,你也许在不经意间把她与隔壁丈夫游手好闲酗酒赌博却依然坚持参加老年合唱团的王阿姨联系了起来。
天不遂人意不管是在过高考独木桥的考生,还是在加班的社畜,都能从历史人物身上找到一丝自己的影子。
社会各界一直在呼吁弘扬传统文化,却在口号与说教中忘记了所谓家国情怀、历史认同与个人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当历史人物被各种专家代言变成圣人时,人们早就忘记了在成为圣人之前,他们首先是一个人。
作为一个平凡却不甘平庸的人的生活,无疑比那些名头更能体现人性。
这样的脸又何止两张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传统文化之于我们的意义,思考我们该坚守什么,又该放弃什么。
那些使人之为人的,才是真正的传统,那些苦中作乐,不管身在何方,当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倦怠中跋涉太久,以至于忘记自己来自何处时,至少我们能品尝到东坡肉的味道,而这个味道,会把我们和一块饱经风霜的故土联系在一起。
愿与古今所有有志之士在苦难中共勉。
在想这个栏目名的时候,看见了公众号的一篇文章,说的是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把文艺作品当回事,培养出了一堆日剧法学家、三体社会学家、纸牌屋野心家。这颇具讽刺味道的文章让我略有些怒气,因为他从根本上把两波人搞混了。
有些人对一些动漫、影视剧中的言论进行模仿,他们只不过是觉得这句话听起来与众不同、有反叛精神,但这些东西从没有激起过他们的思考。他们对深入思考的行为吝啬,喜欢拿现成的概念来用,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换了个地方站队。
而傻傻地对影像故事陷入沉思的那批人,或许产生的是激进、非专业的想法,但他们认识到法律、社会、政治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并能做出更高层次的思考。
相比起来或许后者才是真正在意这些作品的人,他们的思考真正从其中得到升华。你当然可以嘲笑他们不专业,但专业知识由专业人士去做更好,我们需要的是能够一直盯着社会病灶的炽热目光,我相信正因为有这样的人的思想碰撞,时代才会前进。
我是赤鬼,后会有期。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4909.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