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乔吉《两世姻缘》的情思内涵和艺术特色
【知识解读】《两世姻缘》又名《玉箫女》,全名《玉箫女两世姻缘》,本事出唐范摅《云溪友议》。剧写洛阳歌妓韩玉箫与书生韦皋相爱,时值朝廷桂榜招贤,韩母逼韦生赴考,二人忍痛分离。临别时,韦皋约三年必返,结果逾期未归,玉箫相思成疾,憔悴而死,临死前还自画真容。韦皋人京,状元及第,官授翰林编修,自请领兵平定吐蕃,镇守边疆l8年。及至成功而返,得知玉箫已经病故,悲痛万分。班师回朝,路经荆襄,应邀赴荆襄节度使张延赏之宴,而转世再生的玉箫恰巧是张延赏的义女,两人相见,互相示爱,激怒了张延赏,几乎干戈相见。玉箫母赶来,出示玉箫真容,解除了误会。最后由皇帝做媒,成就了韦皋与玉箫的两世姻缘。
本剧前两折为悲剧,后两折为喜剧,悲喜连缀,贯通一体,成为元杂剧中一个很特别的体式,曲词既优美又极有感染力。
186.秦简夫《东堂老》的内容和特点
【知识解读】《东堂老》是秦简夫杂剧的代表作。《东堂老》,又名《破家子弟》,全名《东堂老劝破家子弟》,写商人李实为人正直,人称“东堂老”,友人赵国器临终以不肖子扬州奴相托。扬州奴在父亲死后终日追欢逐乐,家产挥霍殆尽。后在东堂老的教育和帮助下悔过自新,重振家业。剧作既肯定商人们质朴务实、吃苦耐劳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反映了在元代文化背景下对商人和商业的肯定,也表现了儒家伦理观念在商人职业道德中的体现。《东堂老》不以情节、词采取胜,但东堂老、扬州奴及引诱扬州奴的无赖们的形象,都刻画得细致而逼真。
第三章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与王实甫
第一节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
187.关汉卿的生平、性格
【知识解读】关汉卿,名不详,以字行,号己斋叟。粗略地说,他生于金末,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关于他的籍贯,一般都说是大都。
关于关汉卿的为人和个性,元人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倘,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188.关汉卿的创作及其分类
【知识解读】关汉卿一生写了六十多种杂剧,但准确的数字难以考订。这些作品多数已经失传,流传至今的有十几种,今人吴晓铃等编《关汉卿戏曲集》收其现存作品18种:《窦娥冤》、《救风尘》、《蝴蝶梦》、《鲁斋郎》、《拜月亭》、《调风月》、《望江亭》、《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绯衣梦》、《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陈母教子》、《裴度还带》、《五侯宴》、《单鞭夺槊》。其中《鲁斋郎》、《五侯宴》、《单鞭夺槊》是不是关汉卿的作品,尚有争议。
关汉卿的作品,就内容来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公案剧,这类剧作揭露社会政治黑暗,触及尖锐的社会矛盾,如《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绯衣梦》等。第二类是妇女生活剧,描写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她们的坚强、勇敢和机智,带有喜剧色彩,如《救风尘》、《谢天香》、《拜月亭》、《调风月》、《望江亭》等。第三类是历史剧,这类作品歌颂历史英雄人物,曲折地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受,其中有三国戏《单刀会》、《西蜀梦》,还有《哭存孝》、《陈母教子》等。
189.公案剧《鲁斋郎》、《蝴蝶梦》的思想深刻性
【知识解读】关汉卿的公案剧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如豪强横行、地痞无赖逞凶、官吏贪赃枉法和弱者的无告。《蝴蝶梦》里的“皇亲国戚”葛标打死王老汉,说:“只当房檐上揭片瓦相似。”这就是元代的现实。《鲁斋郎》中“权豪势要”鲁斋郎看上了张硅的妻子要霸占,竟要张珪自己送上门去。
190.妇女生活剧《救风尘》的思想内容
【知识解读】《救风尘》写歌妓宋引章原与洛阳秀才安秀实相恋,但当她遇到了郑州同知的儿子、富商周舍后,改变主意嫁给了周舍。没想到周舍把她骗到手后凶相毕露,她几乎命丧于周舍的棍棒之下。无奈中只好向同是妓女的姐妹赵盼儿求救。赵盼儿施展手段,凭着她的聪明智慧,解救了宋引章,惩罚了恶棍周舍。
191.历史剧《单刀会》的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该剧颇具抒情诗剧的特点,构思巧妙,善于用铺垫和渲染手法塑造人物,主人公关羽到第三折才出场,第一折由东吴的亲贵乔公主唱,让他追述关羽的英雄业绩和豪勇气派,长他人威风,真是先声夺人!紧接着第二折,又由关羽的故友司马徽再次介绍关羽的威武和英勇。经过反复的渲染、铺垫,塑造了关羽的英雄形象。该剧风格沉雄壮烈,许多唱词写得大气包举,具有雄浑苍劲的意境。如第四折关羽过江时面对滔滔江水的两段唱词。
192.关汉卿杂剧题材内容的特点
【知识解读】关汉卿杂剧的题材和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层面和人物,深刻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二是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三是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和命运对个人的压迫的同时,始终表现出弱者顽强的斗争精神。
193.《窦娥冤》的故事渊源及关汉卿的改作
【知识解读】《窦娥冤》无疑是元代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但它情节的构成,则借用了汉代以来民间流传的“东海孝妇”的故事。
《窦娥冤》虽在“东海孝妇”故事的基础上演绎而成,但绝不相类:第一,“东海孝妇”故事的主旨在于说明于公断案的公平,《窦娥冤》则在于揭示窦娥感天动地的冤屈;第二,《窦娥冤》中表现的窦娥与整个黑暗社会的矛盾冲突,这样深刻的社会意义,“东海孝妇”故事是不具备的;第三,窦娥这一鲜明生动而又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艺术形象,与“东海孝妇”形象是有本质区别的。
194.《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及其悲剧性
【知识解读】《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十分尖锐激烈,其中展现的有窦娥与她婆婆的冲突,有窦娥与无赖张驴儿的冲突,有窦娥与官府的冲突,一直发展到窦娥与整个黑暗社会的冲突。
其悲剧性主要表现为:
(1)冤案的形成非受贿所致。官吏贪赃枉法是元代公案剧的基本模式。但是,在《窦娥冤》中,楚州太守桃杌却是在并未受贿的情况下错判了窦娥的死刑。这就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向人们揭示:由于司法吏治的腐败,官、民的根本对立,庸官酷吏尽管未受贿,也不可能公平执法。这显然不是个别官员的个人品质问题,而是整个司法制度的问题。一个未曾受贿的官吏将一位孝顺、贞节的妇女错判为死刑,这是窦娥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2)孝女节妇被提倡孝道、贞节的社会所吞噬。一般来说,遵从社会规范的人总是受社会所保护的。窦娥严守孝道贞节,侍奉婆婆,坚持贞操,是元代社会妇女的楷模。但是,这个社会所培养的孝女贞妇,却被这个提倡孝道贞节的社会所吞噬。
(3)相信官府却被官府所冤杀。窦娥悲剧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窦娥是出于对封建王法的盲目信任,对封建官府公平执法的盲目信任,对封建官吏公正执法的盲目信任,才毅然决定与张驴儿对簿公堂。但是,相信王法、相信官府、相信官吏,结果却被官吏依照王法定为死罪。窦娥之冤也是对社会公平正义、对统治者的一个极大反讽。
第二节王实甫和《西厢记》
195.王实甫的生平创作
【知识解读】关于王实甫的生平,我们知道得很少。《录鬼簿》只记载他是大都(今北京)人,名信德。他的戏剧活动,在元成宗元贞、大德间。王实甫的杂剧作品,《录鬼簿》著录有14种,现存有《西厢记》、《丽堂春》、《破窑记》三种,另有《芙蓉亭》、《贩茶船》残存各一折。《西厢记》是其代表作。《全元散曲》还收有他的小令一首,套曲两套及残曲。
196.“董西厢”
【知识解读】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被后人称为“董西厢”。
197.“王西厢”
【知识解读】王实甫的《西厢记》被称为“王西厢”。
198.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故事演变
【知识解读】《西厢记》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莺莺传》写张生从来不近女色,但自一见莺莺便不能自持,经过一番曲折,两人有了私情。而后张生进京应举,就断绝了与莺莺的旧情。“始乱之,终弃之”。莺莺也只有自怨,后来嫁了人。该小说中莺莺是个悲剧人物,张生是个轻薄负情的书生。到金章宗时期,莺莺故事发生了一个飞跃,出现了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官调》,当时称作《弦索西厢记》或《西厢记挡弹词》。它使崔、张爱情故事以新的艺术面貌表现了崭新的思想内容。在这部作品中,张生已经成为一个有情有义、忠于爱情的人物,他和莺莺一起抗争,最后带着莺莺出走,获得了“美满团圆”的结局。这部作品是王实甫《西厢记》杂剧产生的直接基础。《西厢记》通过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反抗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
199.王实甫《西厢记》的剧情和体制
【知识解读】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写崔、张爱情的开始。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写崔、张爱情的成熟及他们与崔夫人的第一次冲突。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写崔、张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进一步展现他们的性格,也是崔、张爱情的进一步发展。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写莺莺到张生书房幽会,私下做了夫妻。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困》,写张生考中状元尚未归来时,郑恒来到普救寺,他欺骗老夫人,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女婿。老夫人即让郑恒择吉日与莺莺成亲。恰在成亲那天,张生归来,他做了河中府尹。真相大白,郑恒羞愧自尽,张生和莺莺花好月圆。
《西厢记》打破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体例,5本连演,用21折的篇幅,充分述写崔、张爱情故事。而且还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个主唱的通例,在第一本的第五折、第四本的第四折等若干折里,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这种体制上的突破和创新,不仅能以比较完美的戏剧形式安排剧情,使戏剧冲突波浪迭起、丰富曲折,也便于更细致、更全面地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
200.王实甫《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知识解读】《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是以老夫人及郑恒为一方,以崔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的冲突;二是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冲突。前者是主线,后者是辅线。两条线索互相制约,交错展开。
第四章元代散曲
第一节元散曲的创作情况和基本特点
201.散曲及其形制
【知识解读】元曲中的散曲,或者称作清曲,是继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的诗体,它与传统的诗词一样属于抒情文学,但与诗词不同的是,诗词属于雅文学,散曲则属于俗文学。散曲在元代被称为“今乐府”,其价值在元之当代已经被文人们充分肯定。散曲的形式有小令、套数(散套)和带过曲。
202.小令(叶儿)、套数(散套)、带过曲
【知识解读】小令又称“叶儿”,取其小的意思。它是散曲最简单的一种形式。曲中的小令是相对于套数而言的,只要是单支的曲子,不管字数多少,都称小令。
套数也称散套,它是散曲中结构比较复杂、篇幅较为宏伟的一种形式。它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套有头有尾的套曲。
带过曲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它一般由同一宫调的两个或三个小令连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内容。
203.元代散曲创作分前、后两期
【知识解读】按通行的两期说,元成宗皇庆、延祐以前为前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在大都,这是散曲的兴盛时期。后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逐渐移至杭州一带。随着散曲的繁盛和发展,这一时期的作家队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批专攻散曲,或主要精力、主要成就在于散曲创作的作家,创作倾向趋于雅正典丽,尽管也有俗而趣如睢景臣《高祖还乡》这样的作品,但已不是主流。
204.元代散曲创作的豪放、清丽两种主要风格
【知识解读】元代散曲创作的风格是多样的,一般认为,主要可以分为豪放、清丽两派。豪放派以马致远称首,清丽派则以张可久为魁。前期是以豪放为主流,但是清丽之作也有重要地位;到了后期,则以清丽为主,豪放为辅。后期即使以疏放豪宕著称的作家如贯云石等人,他们的作品也与前期豪放派不同,带有江南文学传统的妩媚色彩。
205.元代教曲的语言风格
【知识解读】元代散曲是用口语白话写成,直白地表露作者的内心感受或生活体验与追求。散曲的妙处不在耐人寻味,而在于一泻而下,一览无余,靠风趣、讽刺取胜。散曲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散曲语言一般符合正常的语法,不大使用传统诗歌中的特有句法,但也常常熔铸诗(包括词)语入曲,通俗中又不乏辞采。
第二节前期散曲作家作品
206.元代前期散曲作家的构成
【知识解读】元代前期很少有专工散曲或主要从事散曲创作的人,他们或者以诗文为主兼写散曲,这部分人多为高官或文人雅士,如卢挚、姚燧等,或者以创作杂剧为主而兼写散曲,如杂剧大家关汉卿等。
207.元代前期散曲的代表作家
【知识解读】关汉卿、王和卿、马致远是前期散曲最主要的代表。
208.关汉卿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关汉卿散曲的内容,有写男女恋情的、自适情怀的和19画像式地抒写l9身感受的。写男女恋情的,多写离别与相思。如[南昌]《四块玉》E.N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扬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用代言体写离别相思之苦,语淡而情浓.婉转而韵味悠长。写闲适情怀的作品,闲适中其实都深寓着激情,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如[南吕]《四块玉》[闲适]:“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过。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关汉卿散曲的代表作,是他的l9画像式自赞自嘲的作品[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曲中以第一人称“我”直接出面,以通俗、诙谐、酣畅、滔滔若江河奔泻的语言,自我介绍,自我赞赏,自我调侃,从而塑造了一个特殊环境中的特殊人物。
关汉卿的散曲豪爽而带老辣,富有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激情,对世事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常表现出诙谐的个性。语言以质朴为主,但也活泼灵动,豪放风趣。写男女恋情的作品,则尖新流丽。
209.王和卿散曲的风格特征
【知识解读】王和卿“滑稽挑达”的性格在散曲作品中表现得很充分,也成为他作品的风格。作品[双调]《拨不断》[大鱼],《列子·汤问》篇说在渤海之东,有蓬莱等五座神山,随波涛上下往还。天帝担心它们流失,遂命l5只巨鳌分班轮流顶住。王和卿写的这条大鱼,比这神鳌不知要大多少了。这篇作品,应该是文人们放浪形骸、恣意任诞和无拘无柬生活、精神的自况。
210.马致远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马致远的散曲多写隐居生活,描写自然景物和游子漂泊,表现愤世和厌世的思想。其中,写自己隐居生活的作品最多,表现超然出世、与世无争、旷达恬退、及时行乐等主题。[双调]《夜行船》[秋思]套曲可作代表,这套曲子开头说人生百年,犹如一梦,应及时行乐。而后说帝王、豪杰、富人生活之不可羡。最后写自己的生活态度:不争名利,不辨是非,饮酒陶醉,自得其乐。
马致远的散曲或叹世、或言情、或写景,雅俗兼备而具文采。所作不重韵,无衬字,放逸豪爽,提高了散曲的艺术境界,并扩大了其表现领域。
第三节后期散曲作家作品
211.元代后期散曲的代表作家
【知识解读】元代后期出现了一批主要以散曲著名的曲家,代表作家有张养浩、贯云石、乔吉、张可久、睢景臣、刘时中,其中成就较高的是张养浩、乔吉和张可久。
212.张养浩的生平
【知识解读】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曾官至监察御史,因上疏批评时政,触犯权要被罢官。后来又出任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元英宗元宵节要在宫中张灯,张养浩上疏谏阻,英宗大怒。不久,张养浩借故父亲年老,辞官归隐。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在赴陕西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在陕西任上,“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褥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懈怠……遂得疾不起”(《元史·张养浩传》),忧劳成疾,死在任上。死后被追封为滨国公,溢文忠。
213.张养浩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张养浩现存散曲作于他罢官休居之后,回首官场中的尔虞我诈,风波惊险,有万千感慨。所以,他对社会和官场的讽刺,更有着深于世故的锐利。同时,他赞美田园生活的平静闲适,也真挚亲切。张养浩散曲影响更大的是他的怀古之作,特别是其中的[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散曲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由王朝的兴亡,深入一步看到了这兴亡之中的百姓,把眼光投向了社会底层,揭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历史规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王朝与百姓利益的根本对立,使作品的思想价值升华到一个难能可贵的高度。
张养浩散曲的艺术特点为:
(1)题材。张养浩的散曲多作于辞官退隐期间,对宦海风波和世态炎凉似已看透,所以醉心于自然美景中,创作出不少意象清新的山水佳作。他将咏史怀古引入曲中,叙事抒情言志,写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扩大了曲的题材。
(2)以诗人曲,将曲作为一种新抒情诗体来写,具有奔放浩荡的气韵。
(3)张养浩的不少散曲作品带有政治批判色彩,显示出沉郁的风格,语言比较质朴豪放。
214.乔吉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乔吉的散曲作品,大抵围绕他40年落拓漂泊的生涯,写男女风情、离愁别绪、诗宴酒会.歌咏山川形胜.抒发隐逸情怀,感叹人生短促、世事变迁。他以嘲讽与超脱的态度对待功名仕途、世情沧桑,表现出一个洒脱不羁的江湖才子的精神面貌。
他的散曲风格清丽雅正,注重字句的锤炼与音乐的和美,多表现厌世情绪。
215.张可久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张可久散曲的内容比较宽泛,一些吊古伤今之作,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作为一个文人无可奈何的心境。他有一些反映现实的作品,也对某些生活现象加以讽刺。张可久散曲中咏物写景、闲适游冶之作较多,这些散曲,不少写得清丽可喜。
张可久散曲注重形式格律,喜欢雕琢字句,追求诗词般的典雅,少用俚言俗语,有不少作品又回归到词的风格韵味,这代表了元后期散曲由俗返雅的趋势。但张可久的散曲并没有失去散曲清新、自然的本色。
第五章宋元南戏和话本
第一节南戏和“四大传奇”
216.南戏
【知识解读】南戏,也称戏文,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所谓南曲,是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的。南戏早期的中心在浙江温州一带,被称作温州杂剧。温州在唐代为永嘉郡,故又称永嘉杂剧。
217.《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知识解读】所谓《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的是《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
218.“四大传奇”
【知识解读】《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人称“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又称四大传奇。
219.南戏产生的年代
【知识解读】关于南戏产生的年代有两种说法。明代祝允明《猥谈》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宋靖康南渡在1126年。徐渭《南词叙录》则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光宗于公元1189—1194年在位,其时为南宋中期。两说相去约七十年。
220.宋元南戏创作概况
【知识解读】宋元南戏本来是民间创作,它的剧本不过师徒相授,很少刊刻,所以流传下来的很少。宋元南戏的存目,据统计有238本,但流传下来的不到十分之一。现存早期的南戏剧本有所谓《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前两种都是宋代的作品,只有《小孙屠》是元代的作品。南戏最著名的作品是高明的《琵琶记》,还有经过明人修改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221.南戏与杂剧在体制上的区别
【知识解读】南戏与杂剧相比,有以下几点不同:
第一,杂剧的基本体制是四折一楔子,篇幅较紧凑.情节较集中。南戏则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如《张协状元》53出.《小孙屠》21出,《琵琶记》42出。其实,南戏原本是不分出的,后人为了阅读和叙述的方便而进行了划分。
第二,杂剧一般由一人独唱,一唱到底。南戏则上场角色都可以唱.还可以对唱、合唱。
第三.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南戏一出之中可以用不同的宫调。可以换韵。
第四,杂剧没有开场。南戏有开场,在正戏之前先由副末报告剧情和创作意图,开场一般用两阕词。
第五,杂剧角色为旦、末、净、杂,南戏角色分生、旦、外、贴、丑、净、末。
第六.南戏和杂剧有音乐上的差异。首先是基础不同,杂剧是在诸宫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南戏则是在东南沿海一带的民歌基础上形成的,另外吸收了宋代以来流行的词体歌曲。其次是南曲与北曲风格的差异,明代王世贞《曲藻》说:“凡曲,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宜粗,南气宜弱。”
总的来说,南戏比杂剧在体制上自由得多,它在曲调配合、剧本结构、歌唱等方面,都没有杂剧那么多的限制,使得它更便于展开情节、塑造人物。这就显示了它的优势。到明代,杂剧衰微,由南戏发展而来的传奇,最终取代了杂剧的地位而兴盛起来。
222.“荆刘拜杀”四大传奇各自的剧情及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荆钗记》剧写穷秀才王十朋和温州城内首富孙汝权分别以荆钗和金钗为聘礼,向钱玉莲求婚,钱玉莲重才轻财,嫁给了王十朋。婚后,王十朋赴京赶考得中状元,丞相逼婚,十朋不从.被改调到烟瘴之地潮州任职。王十朋迎取母亲、玉莲同赴任所的家书,被孙汝权套改为休书,玉莲继母逼她改嫁,玉莲不从,投江自尽,幸被钱安抚救起。王十朋闻玉莲死讯,誓终身不再娶,宁愿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罪名。玉莲则听人误传王十朋死于瘴疫。后来两人在钱安抚舟中重逢以荆钗相认(或作在玄妙观中追荐亡灵,意外相逢),再续前缘。《荆钗记》“以情节关目胜”,情节结构精巧,戏剧性强,戏剧冲突层层展开,很适合舞台演出。其曲文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白兔记》中刘知远是五代后汉的开国皇帝。剧写刘知远落魄流浪,财主李文奎见他相貌不凡,带回家中牧马,并将女儿李三娘嫁给他。李文奎死后,刘知远夫妇为三娘的兄嫂所不容,刘知远被迫弃家从军。后被岳节度招赘为婿,成就功名。三娘受尽兄嫂折磨,在磨坊中产下一子,生子时无人照料,只得自己咬断孩子的脐带,托人将孩子送给刘知远。16年后因咬脐郎追猎白兔,与生母相逢,终于惩处李洪一,夫妻、母子团圆。作品通过刘知远发迹变泰的故事,表达了“贫者休要相轻弃,否极终有变泰时”的观念。《白兔记》富有民间文学的特色,文字上质朴通俗。
《拜月亭记》写金主诛杀主战派大臣陀满海牙一家,派尚书王镇向敌国求和。海牙之子兴福在逃亡途中与书生蒋世隆结为兄弟。敌军入侵,金主迁都汴梁。世隆和妹瑞莲、王镇夫人和女儿瑞兰都在兵乱中失散。瑞兰遇见世隆,在患难中结为夫妻。瑞莲则被王夫人收为义女。后王镇出使回来,在旅店中遇见瑞兰,不允许女儿嫁给患病的穷秀才世隆,强行将瑞兰带走,将患难中相遇的情人拆散。敌兵退走后,王镇一家在汴京团聚,瑞兰在拜亭前对月祷告,祝夫婿平安,被瑞莲窃听,方知彼此实为姑嫂。后来朝廷开科取士,世隆、兴福分别考取了文、武状元。王镇奉旨招两人为婿,夫妇、兄妹相认团聚。剧本运用误会巧合的手法,使得关目奇巧而颇见匠心,剧情发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加之曲文本色自然,贴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有较强的感染力,所以历来评价较高。
《杀狗记》剧写富家子弟孙华结交市井无赖柳龙卿、胡子传,并受他们的挑拨,挥霍家财,仇视胞弟孙荣,并将弟弟赶出家门。其妻杨月真为劝夫悔悟,设计杀狗,假扮人尸,放在门外。酒醉归来的孙华,误以为祸事临门,请柳、胡二人帮忙移尸,柳、胡不仅不来帮忙,反而向官府告发。而其弟孙荣则不计前嫌,当即为兄埋“尸”,并在官府前主动承担杀人的罪名。最后月真说明真相。此戏曲文俚俗,明白如话,但艺术上显得比较粗糙。《杀狗记》虽然和以上三剧并称四大南戏,但其成就与前三剧相差较远,剧中所宣扬的观念陈旧,艺术水平也不高。不过剧中涉及的家庭财产和伦理问题比较受人关注,成功地塑造了柳龙卿、胡子传两个市井无赖的形象,所以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高明和《琵琶记》
223.高明的生平
【知识解读】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后世称他东嘉先生。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大约生于元成宗大德(1297—1307)前期,死于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他的祖父高天锡、伯父高彦和弟弟高旸均以诗闻名。高明“性聪敏,自少以博学称”,“为文操笔立就”。他苦读《春秋》,励志进取,至正五年(1345)中进士,在浙江地方做过几任小官,有政绩,民为之立碑。至正八年(1348),方国珍在浙东起事,高明奉调参与“平乱”,因与主帅“论事不合”,“避不治文书”。方国珍“招抚”后,他辞官归家。不久又奉调任江南行台掾,“数忤权贵,谢病去”。改福建行省都事。再后来便避乱隐居,闭门谢客,专心著述。有诗文集《柔克斋集》,已佚。南戏作品除《琵琶记》外,还有《闵子骞单衣记》,不传。
224.《琵琶记》的主旨和尉情
【知识解读】高明的《琵琶记》把蔡伯喈塑造成了一个“全忠全孝”的人物形象,戏的题目是:“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从浅层意义上说,他要为蔡伯喈洗雪冤屈,从深层意义上说,他是要宣扬忠孝伦理观念。
剧写陈郡蔡伯喈和赵五娘刚成亲两个月,就赶上朝廷黄榜招贤,郡里把他保举上去。他因双亲年老,不肯赴选。但是他父亲执意要他为官,以显亲扬名,改换门庭。蔡伯喈到京城考中状元,被牛丞相看中,欲招为女婿,他辞以已娶妻室,且双亲年老,不肯答应,又向皇帝辞官。皇帝不但不准他辞官,反命他“曲从师相之命”,与牛小姐成婚。
蔡伯喈和牛小姐结婚,正当家乡大灾之时。赵五娘把衣衫首饰尽行典卖,籴些粮米奉养公婆,自己却在背地里吃糠。婆婆埋怨没有鱼菜,又怀疑她在背地里吃好东西。后来公婆得知真相,痛-Ii,而死。赵五娘剪发卖钱为公婆送葬,又罗裙包土为公婆筑坟。埋了公婆,去京城寻夫。她弹着琵琶,一路卖唱、乞讨,又画了公婆真容,随身携带。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京城。牛小姐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他曾要求和蔡伯喈一同回乡,但牛丞相不许。于是决定派人去把蔡的双亲和赵五娘接来同住。蔡伯喈到庙里祷告父母路上平安,恰巧遇上赵五娘,她也正在庙里挂起公婆的真容祭奠。五娘认出了蔡伯喈,蔡伯喈却没有认出五娘。五娘故意把公婆的真容留在庙里,蔡伯喈捡回了父母真容。牛小姐要寻一个精细的妇人使唤,赵五娘投到她家,说明真情,被牛小姐收留。第二天,赵五娘在画的背后题诗一首,又经牛小姐点破,唤出五娘,与蔡伯喈相认。牛小姐甘居五娘之下,三人一起回乡守孝。最后皇帝传下诏书,旌表孝子门间,蔡伯喈加官晋职,二位夫人各有封赐。
225.《琵琶记》的人物形象塑造
【知识解读】剧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是蔡伯喈。为了把蔡伯喈塑造成“全忠全孝”的形象.高明在戏中设计了“三不从”(辞试父不从,辞婚师不从,辞官君不从)、“三被强”(强试,强官,强婚)的关目:蔡伯喈的一切作为,都是身不由己,都是遵从父、师、君之命。反映出那个时代士人的悲剧性格和复杂心态。
剧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是赵五娘。作者通过她吃糠、尝药、剪发、筑坟、描容等情节,刻画的是一个具有忍辱负重、吃苦耐劳、不怕艰苦、自我牺牲等优秀品格的女性形象,而这正是中国妇女传统美德的体现。
226.《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知识解读】《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赵五娘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她在饥荒年月尽心尽力地奉养公婆,苦苦维持生计。在作者,只是要塑造一个符合妇道标准的女子形象,但由于作者真实地描写了她面对苦难时的顽强不屈和自我牺牲精神,使得这一形象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琵琶记》艺术上很值得称道的另一点,是其结构上的“苦乐相错”,如蔡伯喈在相府成亲与赵五娘在家中吃糠,蔡伯喈在相府赏月与赵五娘在家乡葬亲,两两对照,具有很强的艺术震撼力量,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琵琶记》的曲辞也颇富表现力。如第二十七出“中秋赏月”,叙蔡伯喈状元及第,被强入赘相府,与新人牛氏中秋赏月。伯喈对月伤怀,心念父母发妻,有苦难言。牛氏则自庆新得佳婿.欢愉之情溢于言表。清人李渔对此出最为激赏,赞日:“同一月也,出于牛氏之口者,言言欢悦;出于伯喈之口者,字字凄凉。一座两情,两情一事。”(《闲情偶寄》)反映出高明制曲撰文的匠心。
第三节宋元话本
227.话本
【知识解读】话本,是古代“说话人”说话的底本。最初的话本只是说话人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不是供人阅读的。后来经过文人的加工整理,刊刻印行,就成为可供阅读的小说了。
228.宋代“说话”四家
【知识解读】宋代“说话”极为发达,而且分“说话”四家,即“小说”、“说铁骑”、“说经”、“讲史书”。
229.元代讲史话本的存留情况
【知识解读】元代讲史平话现存8种:《三分事略》、《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书》、《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宣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其中《三分事略》和《三国志平话》内容基本相同,属同书异名,实为7种。7种中,除《薛仁贵征辽事略》见于《永乐大典》外,其他都有元代刊本传世。《宣和遗事》,又称《大宋宣和遗事》,有学者认为成书于金代。《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书》、《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今人合称《全相平话五种》。
230.“讲史”和“小说”的区别
【知识解读】现在所能见到的宋元话本,基本上是“小说”和“讲史”两家,讲史家的话本一般称为“平话”,小说家的活本则多称作“小说”。两者的区别,鲁迅说是“讲史之体,在历叙史实而杂以虚辞。小说之体,在说一故事而立有结局”(《中国小说史略·宋之话本》)。
231.宋元话本小说的分类和保存
【知识解读】宋元活本小说按其内容可分为四类:一是炯粉类,即烟花粉黛,讲男女爱情,所谓“春浓花艳佳人胆”;二是灵怪类,讲神仙妖术和异物显灵作怪;三是传奇类,讲人世间的奇人奇事,以及种种悲欢离合的轶事奇闻;四是公案类,讲各种断案故事,或言强梁恶霸杀人越货,惊动官府,或说侠盗怪杰不平拔刀,为民除害,所谓“月黑风寒壮士心”。
今存的宋元话本小说,多见于明人编辑刊行的《清平山堂话本》、《古今小说》、《熊龙峰刊行小说四种》、《醒世恒言》、《警世通言》等白话小说集。宋元话本,究竟哪些属宋,哪些属元,已经很难剖明。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总纂之《中国文学通史系列》之《宋代文学史》和《元代文学史》所列,《碾玉观音》、《错斩崔宁》、《西山一窟鬼》、《合同文字记》、《陈巡检梅岭失妻记》、《杨思温燕山逢故人》(一名《郑意娘传》)、《杨温拦路虎传》、《快嘴李翠莲》、《山亭儿》(一名《万秀娘仇报山亭儿》)、《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等归宋:《简贴和尚》、《曹伯明错勘赃记》、《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任孝子烈性为神》、《汪信之一死救全家》、《金海陵纵欲亡身》、《裴秀娘夜游西湖记》、《西游记平话·魏徵梦斩泾河龙》、《西游记平话·车迟国斗法》归元。
232.宋元话本小说的一般艺术特征
【知识解读】话本是市民文学,源于“说话”。由其原始的接受对象和艺术形式所决定,话本小说在体制、叙述方式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艺术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话本小说的体制形式是结合市民听众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其结构一般由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和篇尾六个部分组成。篇首或篇尾多采用诗词,起到点名大意、烘托气氛,或概括主旨、总结全篇的作用。入话起由开场诗词导入本事的作用。有的在入话之后插入一段与正话相同或相反的故事,称为“得胜头回”或“笑耍头回”,然后过渡到主要故事。
其次,话本小说的叙述方式符合一般大众的欣赏习惯,即连贯叙述,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带有悬念和巧合,所谓“无巧不成书”。因为话本小说最初是讲给人听的,故每说一段,必须善于掌握故事的相对完整性,必须揣摩听众的心理而故作惊人之笔或善于卖关子,有意制造悬念和巧合。
最后,使用大众能够理解的白话进行演说,以生活化的语言代替书面语言,这是小说文体上的重大变革。
233.元代话本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的内容和特点
【知识解读】小说塑造了宋四公、赵正、侯兴、王秀几个侠盗形象,他们劫富济贫,专和官府作对,为穷人伸张正义。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语言简练而形象,且富于夸张和幽默。如小说介绍财主、守财奴张员外:“这富家姓张名富,家住东京开封府,积祖开质库,有名唤做张员外。这员外有件毛病.要去那虱子背上抽筋,鹭鸶腿上割股,古佛脸上剥金,黑豆皮上刮漆,痰唾留着点灯,捋松将来炒菜。这个员外平日发下四条大愿:一愿衣裳不破,二愿吃食不消,三愿拾得物事,四愿夜梦鬼交。是个一文不使的真苦人。他还地上拾得一文钱,把来磨做镜儿,捍做磬儿,掐做锯儿,叫声‘我儿’,做个嘴儿,放入箧儿。人见他一文不使,起他一个异名,唤做‘禁魂’张员外。”在谐趣中画出了张员外的嘴脸。
234.讲史话本的一般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平话大多根据各种正史、野史和民问传说改编而成,浅显的文言和白话并用,其间穿插诗词,把庞大复杂的历史事件编成情节连贯的长篇故事。关目曲折生动,文词却比较质朴。只交代大概情节,不做过细的描写,具有提纲性质。这便于说话人登台献艺时,根据各自的演说才能去发挥或增减。
235.讲史话本的依傍史实与艺术虚构
【知识解读】讲史话本大多历叙史实而杂以虚辞,其大事据历代书史文传编写,而细节描写则多出于说话人的虚构增饰。如《三分事略》和《三国志平话》演述魏、蜀、吴三国的故事,具有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书中的人物形象,以张飞和诸葛亮最为突出。张飞勇敢、爽直、豪放不羁,疾恶如仇。诸葛亮则料事如神,老谋深算。书中故事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故事情节更多地显示出传奇色彩,有些情节荒诞无稽。
第六章元代诗文
236.元代诗文发展三期
【知识解读】元代诗文的发展可分为前、中、后三期。具体来说,忽必烈去世、元成宗即位(1295)以前,是元代诗文发展的前期;从成宗元贞元年到元顺帝即位以前(1295—1332),是元代诗文发展的中期;元顺帝时期(1333~1368)是元代诗文发展的后期。
第一节元代前期诗廊坊
237.耶律楚材的生平
【知识解读】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契丹族,辽宗室之后,曾从万松行秀学佛.法号从源。仕金为燕京行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燕京破,成吉思汗召至帐下,后随成吉思汗西征。窝阔台汗时,助定君臣礼仪,奏立十路征收课税所,其长贰皆用文人,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又曾至燕京搜求经籍,请用儒术举士等。文宗至顺中追封广宁王,谥文正。
238.郝经的生平
【知识解读】郝经(1223-1275),字伯常,卒谥文忠.泽州陵川(今属山西)人。家世业儒,祖父郝天挺为元好问师。经又曾从元好问学。蒙哥汗六年(1256),受召北见忽必烈,条上数十事.留忽必烈幕府。世祖中统元年(1260).以翰林侍读学士充国信使使宋,被羁留真州l6年,人比之汉苏武。有《陵川I集》39卷。
239.刘因的生平性格
【知识解读】刘因(1249-1293),字梦吉,号静修,保定容城(今河北徐水)人。性不苟合,不妄交接。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表所居曰“静修”。世祖以承德郎、右赞善大夫征,刘因暂出随归,又以集贤学士嘉议大夫征,以疾固辞。卒谥文靖。今存《静修集》30卷。
240.戴表元的生平
【知识解读】戴表元(1244-1310),字帅初,一字曾伯,号剡源先生,又号质野翁、充安老人。宋元之际庆元奉化(今属浙江)人。宋成淳进士,曾为建康府学教授。宋亡,隐居教授,悉心学问文章。成宗大德中以荐为信州教授。戴表元为元代前期东南文章大家,名重一时,史称“其学博而肆,其文清深雅洁”(《元史》本传)。今存《剡源集》30卷。
241.赵孟頫的生平
【知识解读】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属浙江)人。宋宗室。14岁,以父荫入仕。宋亡家居。入元,程巨夫荐于朝,授兵部郎中,迁集贤直学士,累迁至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文敏,追封魏国公。
242.元代前期诗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各阶段的代表作家
【知识解读】元代前期是一个比较长的时段,这其中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蒙古灭金统一北方以前,这一时期的诗人以跟随成吉思汗西征的耶律楚材为代表,还有前往西域晋见过成吉思汗的著名道士丘处机。
二是蒙古灭金统一北方至统一全国以前,这期间大批旧金文士进入蒙古统治区,有的进入蒙古政权。这一时期最突出的代表是郝经和刘秉忠,其次是王恽。由金人元的杨奂、逸士李俊民以及河汾诸老,依然进行着他们的创作。这一时期的诗文创作基本上在元好问的影响之下,延续着金代后期的繁荣。
三是统一全国之后,这可以元军攻下南宋都城临安为分界。这一时期,北方诗人成就最高者是屡征不起的刘因,还有散文家姚燧、诗文词曲兼擅的卢挚。姚、卢二人都年长于刘因,并且都在朝为官,但他们真正影响文坛,则在成宗大德时期,也就是我们说的中期。全国统一,南北文风开始交汇融合,一批北方文士如姚燧、卢挚等人南下做官,其文风影响南方,同时一部分南方文二E入朝北上,与在朝的北方文人共事,其文风互相影响,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赵孟頫、张伯淳以及理学家吴澄等。降元的南宋官员如方回等,和处于仕隐之间的南方文人,如戴表元、赵文、刘将孙、仇远,他们入元后取得了很好的创作成就。而作为宋遗民的一大批人,他们慷慨悲歌.用诗文表达着亡国之痛和对故国的哀思,取得了突出的诗文成就。以月泉吟社为代表的南方文人诗社活动,是元代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之一。
243.耶律楚材的诗歌思想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知识解读】耶律楚材文学思想承金而来,对金代文坛宗苏与宗黄两派之争,楚材宗苏而不抑黄;尚平易,尚古雅,又尚清新雄奇,追求潇洒飘逸、波澜壮阔之气势。其作品有超拔、雄豪、绚烂、温纯多种风格。
244.郝经的文学观念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知识解读】郝经论文,重文之“用”,强调“质”与“实”,反对“巧”和“丽”,崇尚“高古”,提倡“道人于技”。其诗歌成就主要在律诗和歌行,歌行有李贺之奇崛与盛唐边塞诗之气势,律诗多写于后期使宋羁留期间,着意学杜甫。写于被羁留真州时的《甲子秋怀》可以代表他后期诗的风格。诗虽无阔大的境界.但品读之中,可以深深地体味诗人内心的孤独、无奈和苦寂,其情绪萦绕读者心际,挥之不去。
245.刘因诗、词的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刘因一直被作为元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李谦序其集,称其诗:“闲婉冲澹,清壮顿挫,理融而旨远,备作者之体。”明张纶《林泉随笔》说:“刘梦吉之诗,古、选不减陶、柳,其歌行、律诗,直溯盛唐,无一字作今人语。其为文章,动循法度,舂容有余味。”刘因也是著名词人.近人况周颐评其词“寓骚雅于冲夷,足秾郁于平淡,读之如饮醇醪,如鉴古锦。”如《玉漏迟》一词,确实淡而有味。
246.戴表元的诗歌主张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知识解读】戴表元是重要诗论家,是宗唐诗风的有力倡导者。他的诗也富有唐诗风味,其中优秀之作,具有庸诗意境,陶诗之味。如《苕溪》一诗,极富情趣.极富韵昧,又能浅中见深,奇深慨于寻常景物.耐人寻味。
第二节元代中期诗文
247.“元诗四大家”
【知识解读】“元诗四大家”指虞集、杨载、范椁、揭侯斯。
248.姚燧的生平
【知识解读】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庵,洛阳(今属河南)人。从大儒许衡学,后被荐为秦王府文学。成宗元贞元年(1295),以翰林学士召修《世祖实录》。武宗至大时授翰林学七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卒谥文。有《牧庵集》,原本50卷,久佚,今有36卷本。
249.虞集的生平
【知识解读】虞集(1274—1348),字伯生,世称邵庵先生,临川崇仁(今属江西)人。学于吴澄。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集至大都,为大都路儒学教授、国子助教。仕至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奎章阁侍书学士。卒谥文靖。虞集为“元诗四大家”之首。其在元中期,提携后进,引领风气,为时宗主,人比之为宋之欧阳修。其诗文集有《道园学古录》50卷,又一本为《道园类稿》50卷。
250.揭傒斯的生平
【知识解读】揭傒斯(1274~1344),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少贫,读书刻苦。程巨夫、卢挚咸器重之。历官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奎章阁供奉学士,改翰林直学士,升侍讲学士同知经筵事。与修《经世大典》,总修辽、金、宋三史。卒于官,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有《揭文安公全集》14卷,诗补遗1卷。
251.黄溍的生平
【知识解读】黄溍(1277~1357),字晋卿,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从宋遗民方凤游,延事占开科,登进士。后以马祖常荐为应奉翰林文字,历官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卒谥文献。黄溍为一代名儒与著名诗文作家,时人傅亨称其“擅一代之文章,为诸儒之规范”。有《金华黄先生文集》43卷。
252.元代中期诗文发展的两个阶段
【知识解读】元中期诗文发展分为两个阶段:文风的交融转变期和盛世文风的形成期。从元成宗大德到元仁宗延祐这二十多年,南北代表性的文人如姚燧、卢挚、虞集、元明善等,先后进入馆阁。延祐二年(1315)开科,一批重要的诗文作家通过科举被人们所认识,活跃于文坛。黄浯、杨载、欧阳玄、许有壬、马祖常,以及张起岩、王沂,元代文坛上一批重要作家,都是此年进士。加上朝中原有的北方文人和元世祖末年北上的南方文人,大都这个文化中心,这里汇聚了当时南北代表性的诗文作家。成宗初年以前,北方文人在馆阁中居主导地位。随着以虞集等代表的南方文人主导馆阁,北方文风也逐渐被南方文风所取代。终于在仁宗后期形成了以“元诗四大家”等人为代表的盛世文风。
253.元代中期的文风和文学追求
【知识解读】元代中期文风即“治世之音”,要求平中寓奇,奇在平中。在这种文风追求下形成的元诗风貌,既不同二F唐诗,它不要惊风雨、泣鬼神的强烈抒情,也不同于宋诗,它不追求警策与深致,不以翻新出奇、见解超人的议论取胜。它是形象的而非理致的,抒情的又是以理制情的。它追求广泽漫流、平波微澜,但具有浩瀚无际的阔大气象,于平易和缓中寓深醇,自有一种隐然动人的力量。
254.虞集的文论与文风
【知识解读】虞集论文,主张“理以命气”,追求平易正大,其文风体现了这种追求。在各体文章中,序、记、题跋、碑铭传状几类写得较好。《余氏极高明楼记》一文将写景、议论、叙事融而为一,境界由峭拔而纡余而平易,文字也是如此。语言淡淡的,但品之自然有味。
255.姚燧散文的特点
【知识解读】姚燧的文章有简约严谨和刚劲古奥的风格特点,继承了韩愈擅写碑文墓志的传统。如《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最能体现他的古奥文风。但他也有写得较质朴生动的文章,如《太华真隐褚君传》中对华山之奇险的描写,能于平实的记叙中表现多姿风致,于简约中求得生动,所以能高出他人之作,在当时享有盛名。
256.虞集的诗论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知识解读】虞集论诗追求“至清至和”,要“原乎性情之正,极乎神明之妙”,儒雅与风流相统一。虞集各体诗都有佳作。五言古诗学汉魏晋,在汉魏诗的古朴中融入了儒雅。七言古诗主要受唐诗影响,总体说是儒雅风流,风格以清朗、疏放、飘逸、轻扬为主,时露奇气。他受前人激赏的诗作多是七言律诗。虞集在广泛学习以盛唐杜甫诗为主的唐宋律诗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七言律诗的风格,既带有前人的痕迹,又不同于任何前人的风格,所以才能影响一代诗风。
257.揭倭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揭侯斯诗歌的思想内容为:对现实的尖锐批判、对社会弊端的大胆揭露,表达仁民爱物的情怀和作为士君子的担当精神。揭傒斯的诗歌风格多样。他擅长五言古诗,写得雍容古雅,而其歌行则意象飞动,气势豪放。他的七律不乏庄严雄浑之作,时人认为“伟然有盛唐风”;其《女儿浦歌》、《高邮城》、《杨柳青谣》等,又饶有民歌风味。
258.黄溍的文论及其散文创作特点
【知识解读】黄溍论文,主张“以性理之学,施于台阁之文”。在元代文章家中,他是濡染理学较深的。为文追求平中见奇,能寓雄肆于醇雅。黄溍文章长于议论,《上宪使书》、《敏学斋记》、《闲止斋记》、《送杨知州序》都是议论散文的佳作。
第三节元代后期诗文
259.铁崖体
【知识解读】杨维桢,号铁崖,他所作的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元代极为流行,世称“铁崖体”或“铁体”,在当时诗坛自成一派,效仿的人很多。
260.杨维桢的生平
【知识解读】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又号铁笛道人,晚号东维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历任天台县尹、杭州四务提举、建德路总管府推官等。入明,洪武初召诸儒考礼乐,书成,辞不受职。杨维桢一生诗文结集名目繁多,常见的有《铁崖古乐府》、《东维子集》、《铁崖赋稿》等。
261.萨都剌的生平
【知识解读】萨都剌(约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西域答失蛮氏。泰定四年(1327)进士,授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秩满,入翰林国史院。出为南御史台掾史,历河南江北道廉访司经历、燕南河北道廉访照磨、福建闽海道廉访司知事等。晚年致仕,寓居杭州,以战乱避走绍兴、安庆等地,不知所终。其诗文现存《雁门集》l4卷。
262.杨维桢诗歌的特点
【知识解读】杨维桢喜作宫词,且独推萨都刺。杨维桢与之属和的《宫词》,清爽流丽。其香奁诗,主要以华艳的词藻形容妇女服饰、体态和恋情。杨维桢的竹枝词吸收了吴地民歌的语调和表现手法,虽也是写男女之情,却能一洗尊俎粉黛之习,情致清新,语言浅近活泼。这种竹枝词,与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一样,为带有民谣性质的民歌体小诗,其格调类于古代的风诗和当时流传的今乐府(指曲),有意使诗向民歌和民间散曲靠拢。杨维桢想尝试一种风骨情致兼备,既有别于文人之诗,又不同于当时民间俚曲的新诗体,他把它称之为“古乐府”。他的古乐府具有绚丽诡幻的瑰奇风格。
263.萨都刺诗歌的特点
【知识解读】在元诗中,萨都刺以宫词得名,风格以秾艳著称。但事实上他的宫词不如丽情乐府可爱,其丽情乐府旖旎轻艳而又有天然逸致。
萨都剌并不一味艳,他又是一位敢于直面现实的诗人,其《鬻女谣》、《黄河即事》等,对社会问题揭露之大胆,为同时代诗人所不及。
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一章《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264.历史演义小说
【知识解读】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历史演义小说一般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着眼于全面地描写一代兴废或几朝历史,比较注重依傍史实。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自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开始,不断有优秀作品产生,从而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小说的传统。
265.英雄传奇小说
【知识解读】《水浒传》这一类小说通常被称为英雄传奇小说。英雄传奇小说一般是从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但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它突破了历史事实的制约,跳出了帝王将相、军国大事的圈子,将目光移向民间日常的生活和普通的人。在明代的英雄传奇小说中,继《水浒传》之后,还有《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较为有名。
第一节《三国演义》
266.《三国演义》的素材来源和成书过程
【知识解读】《三国演义》的创作素材来源于三个系统:正史、讲史和戏剧。
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包蕴着无数生动的故事,为文学家的艺术创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民间,三国故事在唐宋时期已广泛流传。李商隐《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见到晚唐,连儿童也熟悉三国故事。在宋代的“说话”艺术中,已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苏轼《志林》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当时“说三国”的艺术效果很好。宋代的这些话本没有流传下来,现存早期的三国讲史话本有元至治年间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和内容与其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它们的故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轮廓,突出蜀汉一条主线,情节略本史传,有大量的民间传说,结构宏伟,故事性强,然叙事简率,文笔粗糙,保留着“说话”的原始面貌。
在戏剧舞台上,金元时期也搬演了大量的“三国戏”,如《三战吕布》、《赤壁鏖兵》、《单刀会》等。现知元代及元末明初以三国为题材的杂剧剧目就有60种之多。从这些剧目和现存的21种剧本的情况来看,半数以上是以蜀汉人物为中心,拥刘反曹的倾向十分鲜明,在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在长期的、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演义小说。
267.《三国演义》的主要版本
【知识解读】现存最早的《三国演义》版本是明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该书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以后的各种版本多从此出,只是在插图、音释、考证、评点和卷数、回目、个别文字方面作些调整。至《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将240则合并为l20回,回目也由单句变为双句。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仿效金圣叹批点《水浒传》的做法,对《三国演义》的回目和正文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并作了详细的评点,名之日“第一才子书”。毛本《三国演义》,正统的道德色彩更加浓厚,但在艺术上有较大的提高,其评点文字也多有精到的见解,故成为后来最流行的版本。
268.《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倾向
【知识解读】(1)《三国演义》依据史书记载的历史事实,将之加以文学性的演义,描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归晋近百年的历史,艺术地再现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表现了“明君贤相”的社会理想及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了人才的作用,并且表现出浓厚的历史沧桑之感。
(2)《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是“尊刘贬曹”,其次是强调“义”的道德价值。
①《三国演义》继承宋代以来以蜀汉为正统的看法,表现出强烈的“尊刘贬曹”的倾向。小说通过描写曹操的残暴奸诈、刘备的宽厚仁爱,抑扬之间,不但表现出皇权神圣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表现出对“仁政”和“明君贤相”的社会图景的向往。刘备是“明君”:他的理想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爱护百姓,推行仁政;他谦恭仁慈,礼贤下士,对待部下能够推心置腹,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对关羽、张飞、赵云等将领亲如手足。诸葛亮是“贤相”:他能够审时度势,料事如神,且对君主忠贞不贰,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国演义》始终以“义”作为描写和衡量人物的重要标准。刘、关、张三人名为君臣,实为兄弟。关羽更是“义气”的化身。如第27回写他“身在曹营心在汉”,通过关羽的行为,表现了“义”不可违的道德原则。后来在赤壁之战中,关羽奉命扼守华容道,又因不忘旧恩而放了曹操,也是他所奉行的“义”的另一表现。这种“义”在本质上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以德报德、互相帮助,与民间流行的道德观念息息相通。
269.《三国演义》的文学成就
【知识解读】《三国演义》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它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三国演义》尽量以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为依据,同时,它又以民间传说为依据,在许多地方进行了合理的艺术加工和想象虚构。章学诚说它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大凡书中精彩动人的故事、生动鲜活的人物,往往是虚多于实的。作者成功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从而使《三国演义》产生出巨大的艺术魅力。《三国演义》的艺术虚构,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正史所无,纯属虚构的情节。如诸葛亮的有关故事中,“舌战群儒”、“智激周瑜”、“七星坛借东风”、“柴桑祭吊周瑜”皆于史无证;在关羽故事中,“暂归曹操”是实,“秉烛达旦”、“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为虚。此外,最为著名的“桃园结义”,则更属于子虚乌有。这些虚构的故事,在刻画人物方面,皆属精妙之笔,因而引人入胜,流传最广。
②正史记载简略,《三国演义》又加以夸张与渲染。如刘备之访孔明,《三国志》只云:“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演义》乃据“三往”二字,将之敷衍为曲折跌宕的“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绝大多数情节,皆属此类。
③把正史所记某人之事,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刘备事,《三国演义》却将之移于张飞,且敷衍设色,描绘得有声有色。又如《三国志·孙破虏传》载,孙坚“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但在《三国演义》里,却变为关羽“温酒斩华雄”。
《三国演义》夸张史事和虚构情节的准则有三:一有利于更集中地表现人物性格;二有利于情节的丰富多彩,生动感人;三有利于美化和颂扬蜀汉集团及其人物。《三国演义》之夸张与虚构,既有文学的意义,亦符合全书的思想倾向。
(2)完整宏伟的艺术结构。《三国演义》以120回、75万字的篇幅讲述近百年的历史,以蜀汉为中心,抓住三国矛盾斗争的主线,井然有序地展开故事情节,既曲折变化,又前后贯串,宾主照应,脉络分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小说在叙事时,是将各个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全书以汉亡为引线,以晋一统天下为终局,中间的主线是魏、蜀、吴三方的兴衰。在魏、蜀、吴三条线中,尤以魏、蜀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为全书的主干;在写魏、蜀两方时,又以蜀汉的故事为重点。在写蜀汉时,则以诸葛亮为中心;在写诸葛亮时,以隆中决策为关键。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小说用浓墨重彩所描绘的隆中决策就是全书的主脑,“其余枝节,皆从此生”。诸葛亮在决策开头所分析的形势,从董卓谈到曹操、孙权,实际上就是小说前七卷情节内容的概括。诸葛亮出山后的主要故事,就是隆中决策内容的具体演绎。诸葛亮死后,姜维九伐中原,则是“受丞相遗命”,“以继其志”。直至最后一卷,才写三国归晋以作结。
(3)成功出色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可以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它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全书共写了四十多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的战役,写得各有个性,绝少雷同。许多大的战争,都能把战事的起因、力量对比、彼此的方略及内部争执、战争的过程及其变化、胜负的决定及其缘由、有关人物在战争中的作用等叙述得具体生动。比如赤壁之战,在决策阶段写孙、刘联盟的形成以及孙吴内部和战之争;在双方备战阶段,紧紧抓住曹军不习水战的问题,写周瑜和曹操之间隔江斗智,曹操两次派蒋干过江以及遣蔡中、蔡和诈降,都被周瑜识破并巧妙地加以利用;周瑜忌妒孔明,想用断粮道、造箭杀孔明,计谋却被孔明识破。“舌战群儒”、“智激孙权”、“草船借箭”、“蒋干中计”、“连环计”、“苦肉计”、“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写得波澜壮阔、高潮迭起,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小说还善于在激烈的战争中穿插一些悠闲的场面,以调节气氛。如在赤壁之战中,用抒情的笔调写入孔明饮酒借箭,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等悠闲的插曲,做到缓急间杂,张弛交替。
(4)独具神采的人物塑造。《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志士的颂歌,塑造了一系列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许多人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刘备的宽厚仁爱、曹操的雄豪奸诈、关羽的勇武忠义、张飞的勇猛暴烈、诸葛亮的谋略超人等,都极富艺术生命力。这些人物鲜明地体现了传统的道德观念,性格特征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类型化的特点,但它适应并规范了古代读者的艺术欣赏趣味,所以曹操、张飞、关羽、诸葛亮、赵云、周瑜、司马懿等众多的人物形象一直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三国演义》一书也就成了我国古代塑造特征化艺术典型的范本。
①小说善于运用层层皴染的手法,在反复出现的不同事件中强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比如写曹操的残忍,接连写他梦中杀人、杀吕伯奢全家、杀仓官王重、杀自认出门救火的数百人。再如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靠相似而又不同的情节的展开,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愈发鲜明。
②小说还善于运用传奇色彩极浓的故事和生动的细节塑造人物。如张飞在长坂坡大喝三声,竟使“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百万曹军“人如退潮,马似山崩”,这当然不符合生活的真实,却将张飞的威猛气势表现得生动传神。又如写关羽温酒斩华雄,“其酒尚温”这一细节,不无夸张地表现出关羽的神勇。
③小说还善于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比如写诸葛亮出山,先借司马徽、徐庶之口虚写他非凡的才能,继而写刘、关、张拜访他两次不遇。诸葛亮尚未出场,作者已用烘云托月之法,把他的精神气质和人格追求生动地传达出来。写到刘备第三次拜访时,又用对比的方法表现了刘备的宽厚、张飞的莽撞和关羽的沉着。
(5)平易浅近的语言。《三国演义》的语言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以粗笔勾勒而不以细部描画见长,雅俗共赏,形成了一种适用于历史演义小说的独特的语言风格。小说写人物对话,能够切中人物的独特个性,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张飞的话往往是快人快语,疾恶如仇;关羽的话往往心高气盛,目中无人;而孔明的话,则往往从容不迫,应对自如。
270.《三国演义》的影响
【知识解读】《三国演义》以七十五万字的规模,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演义体小说语言,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裁,影响深远。不仅当时的读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书商们继续编写和出版同类小说的热情。自嘉靖以后,各种历史演义如雨后春笋,不断问世,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当代。据不完全统计,今存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有一百二十多种。可以说,这些小说无不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但没有一部小说在总体水平上超过它。
第三节《水浒传》
271.《水浒传》的素材来源和成书过程
【知识解读】成书于元末明初的长篇小说《水浒传》,是在长期群众创作的基础上经过作家的综合加工再创作,又经过不同思想倾向的文人多次增删修改而成的。《水浒传》故事虽然有一点历史根据,但主要还是在民间传说、话本小说和戏曲故事的基础上撰写而成。
《水浒传》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事实。《宋史》中的《徽宗本纪》、《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都曾提及,略谓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河朔”,“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锋”,后被张叔夜设计招降。还有的史书记载了宋江投降后征方腊之事。
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宋末元初,画家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完整地记录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其《序》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者。虽有高如李嵩辈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余年少时壮其人,欲存之画赞。”可见当时民间流传的宋江等人的故事,已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当时水浒故事还成为艺人说唱的重要内容,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话本和戏剧也大量出现。南宋罗烨《醉翁谈录》所记的说话名目中有“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它们应该是一些相对独立的水浒故事。
元人改定的《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中有涉及水浒故事的内容,如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私放晁天王、怒杀阎婆惜等,虽然行文简略,却已与后来小说的框架基本吻合。元代还出现了一批水浒戏,《双献功》、《燕青博鱼》、《还牢末》、《争报恩》、《黄花峪》与小说还有所不同,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则与小说第七十三回内容一致。在这些戏里,水浒故事和人物形象日益发展丰富起来,水浒英雄由三十六人发展到七十二人,又发展到一百单八人,对梁山泊这块起义根据地的描写也接近《水浒传》了。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水浒传》。
272.《水浒传》的作者问题
【知识解读】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明代有四种说法:
(1)明嘉靖年间最早著录此书的高儒《百川书志》题作“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同时代郎瑛的《七修类稿》有类似的记载。
(2)稍后如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王圻《稗史汇编》等都认为是罗贯中作。
(3)明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是施耐庵作。
(4)明末清初金圣叹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提出了施作罗续说,即“施耐庵《水浒正传》七十卷”,后三十回是“罗贯中《续水浒传》之恶札也”。
目前,学者一般从第一说,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所作,其门人罗贯中在其“的本”(即真本)的基础上又作了一定的加工。但现代学者中也有人认为施、罗两人均系托名而实无其人。
273.《水浒传》的两个版本系统及其主要版本
【知识解读】《水浒传》的版本比较复杂,可以分为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繁本有70回本、l00回本、120回本三种。简本则有102回本、110回本、115回本、124回本等;另外,简本中也有120回本和不分卷本。繁本描绘生动,文学性强。现知最早的版本,是高儒《百川书志》所著录的《忠义水浒传M00卷。现存较完整的早期百回本,是万历己丑(1589)天都外臣(即汪道昆)序本,和万历三十八年(1610)容与堂刊的《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这两种版本在写梁山大聚义后,只有平辽和平方腊的内容,而没有征田虎和王庆的情节。繁本中的120回本,增人了征田虎、王庆的故事,并在文字上作了增饰,袁无涯刊行,书名为《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全传》。明末金圣叹将繁本中的120回“腰斩”,砍去梁山大聚义之后的部分,以卢俊义之梦结束,又把第一回改作楔子,成为70回本,附有精彩的评语,成为后来最通行的版本。简本文字简略,文学性不强,现存较早的有明万历年间余象斗刊《水浒志传评林》。简本都有征田虎、王庆的情节,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简本较繁本晚出,是繁本的节本。
274.《水浒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倾向
【知识解读】《水浒传》全书的故事情节大体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l回至第71回为第一部分,写鲁智深、林冲、杨志、宋江、吴用、武松等l08名英雄好汉被逼上梁山的经过,可以视为梁山好汉的个人英雄传奇故事;第72回至第82回为第二部分,写梁山义军同官府对抗作战,后来又合伙受招安的过程,可以视为梁山好汉的集体传奇故事;第83回至小说结束为第三部分,写梁山义军受招安之后奉命征辽、征方腊(120回本包括征田虎、王庆的内容),直至最后失败的经过,是梁山起义的最终悲剧结局。
《水浒传》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突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小说第一个正式登场的人物是高俅,他因为善于踢球而得到皇帝的宠信,从一个市井无赖骤然升迁为殿帅府太尉,从此倚势逞强,无恶不作。小说以此人开篇,显现了“乱自上作”的意识。从掌握朝纲的高俅、蔡京、童贯,到称霸一方的江州知府蔡九、大名府留守梁世杰、青州知府慕容彦达、高唐知州高廉,再到横行乡里的西门庆、蒋门神、毛太公、祝朝奉,乃至陆谦、富安、董超、薛霸等爪牙走狗,无不狼狈为奸,相互勾结,把整个社会弄得暗无天日。鲁智深、林冲、宋江、武松等富有血性的好汉,有的因伸张正义而触犯刑律为官府所不容,有的因自己受到权贵豪强的凌辱而无法忍受,还有的因愤慨于社会不公而截取赃官的不义之财而受到官府通缉,所以不得不“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
宣扬忠义,是《水浒传》客观存在的思想倾向。《水浒传》最早的名字为《忠义水浒传》或直称《忠义传》,突出了梁山好汉的“替天行道”,强调其“忠义”性质。“忠”是对朝廷、对君主的忠诚,“义”是对朋友、对弱者的义气,二者皆以儒家的道德观念为基础,同时又融合了下层百姓的愿望和意志,特别是“义”的一方面,更多的是张扬一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的精神,这与绿林豪侠文化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鲁智深的“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武松的“从来只要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都以他们的勇武和力量震撼着读者,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保护弱者的“义”的精神,并且与“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盘分金银”、“图个一世快活”的市民思想息息相通。
275.《水浒传》的文学成就
【知识解读】《水浒传》不仅是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而且是中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光辉典范。它具有鲜明的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呈现出既质朴明快,又摇曳多姿的审美情趣。特别是在人物塑造、结构安排和语言艺术等方面,《水浒传》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深为后世赞赏。
(1)《水浒传》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草莽英雄形象。金圣叹说它“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虽稍嫌夸张,但《水浒传》中至少有十几个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小说写许多性情、气质相近的人物,能够表现出他们的差别,如鲁智深、武松、李逵同是粗人,写鲁智深于粗豪中见坦诚、爽快而不乏精细,武松是刚强无畏惧、为复仇泄恨不免粗暴残忍,而李逵则是粗鲁、蛮横而不失天真。小说描写人物的特点,一是把人物置于引人人胜的情节发展之中。如写武松,安排了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刀光血影、震撼人心的场面;写林冲,则写他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风雪山神庙等一连串不幸的遭遇,从而表现出他从处处忍让到忍无可忍的性格变化。人物和情节高度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符合生活的真实感,避免了人物形象的平板化。相似的情节,也写得各有声势,起到相互映衬的作用,如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又写二解争虎;潘金莲偷汉后,又写潘巧云偷汉;江州城劫法场后,又写大名府劫法场,在相互映衬中突现人物个性,“犯中求避”,写出了人物的“同而不同”。二是在塑造人物时倾注着强烈的爱憎感情,为表现人物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而适当运用夸张渲染的手法,使人物富有传奇色彩。如写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花荣射雁,石秀跳楼,以及吴用的机智过人,戴宗日行八百里,等等,都极富传奇色彩。
(2)《水浒传》的情节结构是以单线纵向进行的。上半部是以人为单元,下半部则以事为顺序,连环勾锁,层层推进。在七十一回之前,小说往往集中几回写一个或一组主要人物,将其上梁山前的业绩基本写完,然后引出另一个或另一组主要人物,而上一组人物则退居次要地位。这样环环相扣,以聚义梁山为线索将一个个、一批批英雄人物串联起来。分拆开来,可以成为“鲁智深传”、“林冲传”、“武松传”、“李逵传”,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七十一回之后,则以时间为顺序,写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受招安,征辽国,平方腊,以报效朝廷为主干,将故事贯串始终。这样的艺术结构,前半部犹如长江的上游百川汇聚,形成主干;下半部则如长江的主流奔腾而下,直泻东海。它形成一个整体,但各部分往往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别是前半部的连环列传体的结构形式,有利于集中笔墨、淋漓酣畅地描写一些主要的英雄豪杰。史进、鲁智深、林冲、杨志、宋江、武松等一些英雄之所以能“千古若活”,与此不无关系。
(3)《水浒传》继承和发展了“说话”艺术的语言风格,能娴熟地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语言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一节用通俗形象又准确、富于机趣的语言,娓娓描述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让读者觉得解气、解恨,同时也表现了鲁智深的英勇非凡、武艺高强。又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那雪正下得紧”一句,不但烘托了紧张的氛围,而且隐含着人物的心理感受。小说的人物语言还富有个性化的特征,基本能够做到“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如李逵初见宋江,劈头一句:“这黑汉子是谁?”当戴宗告诉他是宋江后,他还不敢相信:“莫不是山东及时雨黑宋江?”当宋江自承无误后,他这才拍手叫道:“我那爷,你何不早些说个,也教铁牛喜欢!”当真是快人快语,李逵天真烂漫、真诚纯朴的性格跃然纸上。就是一些次要人物的语言也表现得很出色,如写阎婆惜的花言巧语、谎话连篇,不但使人如闻其声,而且把她那可笑可悲的灵魂都烘托得鲜明如画。
276.《水浒传》的影响
【知识解读】《水浒传》产生的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和文学两个方面。
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水浒》英雄的口号被广泛地写在农民军的义旗之上,许多义军首领袭用了《水浒传》的人名或诨号,后来清代义军打着《水浒》旗号的也屡见不鲜,太平天国、天地会、小刀会、义和团等,也受到《水浒传》的影响。因此,统治阶级对这部小说恨之入骨,认为它是“诲盗”之作,厉行严禁,甚至诅咒作者“子孙三代皆哑”。
《水浒传》对后来的文学创作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流传,带动了一大批相关题材的戏曲、小说的问世。传奇有李开先的《宝剑记》、陈与郊的《灵宝刀》、沈璟的《义侠记》等。小说中,《金瓶梅》就是从《水浒传》派生演变出来的。清代还出现了《水浒后传》、《后水浒传》和《结水浒传》等续书。后世的侠义小说如《三侠五义》等,其源流也出自《水浒传》。另外,《水浒传》作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对于诸如《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英烈传》等作品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至于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绘画、说唱及各种民间文艺等,更是不可胜数。
《水浒传》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它已有英、法、德、日、俄、意等十多种文字的译本。
第二章《西游记》和《金瓶梅》
277.神魔小说
【知识解读】“神魔小说”的概念是由鲁迅提出来的。神魔小说是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之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将神佛与妖魔作为是非正邪对立的双方,表现其斗争的小说。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在这类小说中,有的作品完全以宣扬宗教迷信、封建道德为主要目的,故事荒唐,文字粗鄙,很快被历史淘汰。但其中以《西游记》为代表的一些优秀作品,往往能以生动的形象、奇幻的境界、诙谐的笔调,怡神悦目,启迪心志,一直被读者珍视。
278.世情小说
【知识解读】所谓世情小说,就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小说涉及世情。自可溯源刘魏晋以前,但从晚明批评界开始流行的“世情书”的概念来看.它主要是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起,学术界一般又用世情小说《或称人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金瓶梅》被看做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之后,明清两代的世情小说,或着重写情爱婚姻,或主要叙家庭纠纷,或广阔地描绘社会生活,或专注于讥刺儒林、官场,青楼,内容丰富,色彩斑斓。
第一节《西游记》
279.《西游记》的素材来源和成书过程
【知识解读】《西游记》取材子唐贞观年问玄奘取经的故事,其成书经历了一个长期积累与演化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玄奘取经原是唐代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唐太宗贞观三年(629),玄奘不顾禁令,偷越闰境。用了l7年的时间,途经百余国前往天竺,取回佛经657部。归国后,他奉诏口述途中所见所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戚书,名为《大唐西域记》。该书介绍西域诸国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地理环境,拓宽了人们的眼界。后来,玄奘的门徒慧立,彦琮又撰成《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描绘玄奘突破艰险,一意西行的经历,并穿插上了一些带有神异色彩的传说故事,如狮子王劫女产子、西女国生男不举、迦湿罗国“灭坏佛法”等。这是《西游记》故事产生的第一个阶段。
(2)刊刻于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代表了《西游记》故事产生和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部“诗话”记述了玄奘取经路上所经过的17个国家或险恶之地,虽然叙述比较简略,但它把取经故事和各类神话贯穿起来,进一步把取经故事虚幻化、神异化了。书中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他原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化身为白衣秀士,帮助玄奘取经。书中还出现了一个脖挂枯骨的深沙神,他是《西游记》中沙僧的原型。
(3)西游记故事在元代趋于成熟和定型。戏曲舞台上出现了吴昌龄的《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二郎神醉射锁魔镜》等杂剧。元末明初,出现了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该剧以敷衍唐僧出世的“江流儿”故事开场,而且剧中还出现了猪八戒的形象。在元代,还可能出现过一部较为完整的题名为《西游记》的平话。该书的故事已相当复杂,主要人物、情节和结构已大体定型,特别是有关孙悟空的描写,已与百回本《西游记》基本一致,这为后来作为一部长篇通俗小说的成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西游记》故事产生和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以上述逐渐丰富,趋于定型的取经故事为基础,长篇小说《西游记》的作者进行了全面的再创造,使故事摆脱了原先作品的讲唱文学格调,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合理,使描写更加丰富、细腻,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且富有人情味,真幻相参,奇正相生,这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得以最终完成。
280.《西游记》的作者问题
【知识解读】《西游记》的最后写定者是谁,迄今仍无定论。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初刊刻的《西游证道书》始提出为元代道士丘处机作,以后的刻本多相沿用,直到近今还有学者重提此说,但一般认为此说是因将丘的弟子所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与小说《西游记》相混淆的结集。清代乾隆年间,吴玉搢在《山阳志遗》中首先提出《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之说。此说当时虽得阮葵生、丁晏等淮安乡人的响应,但并未产生很大的影响。直到20世纪20年代,经鲁迅。胡适等人的认定,《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的说法就几乎成了定论,此后出版的小说和史论,一般都将《西游记》归之于吴承恩的名下。但国内外的一些学者也不断提出质疑。在目前正反两方面都未能进一步提出确凿的证据之前.还是将吴承恩暂定为《西游记》的作者。
281.《西游记》的主要版本
【知识解读】现所知《西游记》的最早版本是嘉靖,万历时期周弘祖在《古今书刻》中所著录的“鲁府”和“登州府”刊刻本,未见传本。现存最早的百回本,是明万历年间金陵世德堂刊行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稍后万历。崇祯间另有三种百回本,都没有叙述玄奘出身的一节。明代还有两种简本,即朱鼎臣编辑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和杨志和编辑的《西游记传》,其篇幅为百回本的四分之一左右,一般认为是百回本的删节本。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世德堂本为底本整理出了标点本,1980年又进行了重排。
282.《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内涵
【知识解读】百回本《西游记》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至第七回写孙悟空的来历和大闹天宫;第八至十二回写玄奘的来历及取经的缘起;第十三回至一百回写取经路上唐僧师徒战胜艰喻并取得正果的经过。
就《西游圮》最主要和最有特征性的精神来看,它于“游戏中暗藏密谛”。在神幻、诙谐之中蕴涵着哲理。这个哲理就是被明代个性思潮冲击、改造过了的心学。《西游记》作者的思想观念深受心学影响。心学以儒为本,融合释、道智慧。以“求放心”即把受外物迷惑的放纵不羁之心收回到“良知”为宗旨。《西游记》的总体构思与这一宗旨相合;以孙悟空象征“心猿”,以大闹天宫喻“放心”,以其被压五行山下喻“定心”,以取经成正果喻“修心”。作家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明见心性”。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但小说中孙悟空形象在喻示作者意图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作者预设的理性框架,表现出对于自我价值、自我个性的肯定和向往。作者笔下的孙悟空勇敢、机智、富于正义感和斗争精神。保唐僧取经前,他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桀骜不驯.目无尊长,甚至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大逆不道的口号。戴上紧箍咒后的孙悟空也仍然保持着桀骜不驯的“老孙派头”,对玉皇大帝“也只是唱个诺便罢了”,一般的神仙他更不放在眼中,他咒骂观音菩萨“惫懒”、“一世无夫”,骂如来佛祖是“妖精的外甥”。取经途中孙悟空不畏艰难险阻、为取经事业无私献身,身经九九八十一难,他随机应变,扫除众魔.自己也从一个天地精气所生的野神,修成正果,成为“斗战胜佛”。在孙悟空的身上。体现了明代中后期人们对于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的向往。但是,孙悟空毕竟无法逃脱如来佛的掌心。小说以此表明,传统社会的等级制度不可动摇,维系等级制度的思想观念难以撼动,个性自由不可能不受现实力量的制约。
《西游记》作为一部世代累积型的长篇小说,其整体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有总体性的寓意,也有局部性的象征。小说中的很多故事虽然是虚构的,荒诞的,但却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西游记》作者在戏谑、幽默,嘲讽,甚至插科打诨中,对晚明的时弊世俗随笔点染.旁敲侧击,指桑骂槐,无不切中时弊,从而使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深的时代烙印。首先,小说笔触所至,多处映射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现实。如写车迟国、比丘国的妖道惑乱朝政、残害百姓,明显是影射明世宗崇尚道教及道士邵元节、陶仲文之流扰乱朝纲的腐败现实。其次,小说所写的神佛与妖魔的微妙关系,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统治者与社会黑暗势力之间微妙关系的缩影。金角、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守炉童子,黄眉大王是弥勒佛的司磬童子,九头狮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骑。最有意思的是,孙悟空大战牛魔王即将得胜,各神佛却不请自来,将牛魔王收去,扩充自己的力量。最后,小说所写的各色神佛,都“极似世上人情”,展现了尘世间人的种种情态,如“三调芭蕉扇”中铁扇公主的失子之痛、牛魔王的喜新厌旧。
283.《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知识解读】《西游记》在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1)《西游记》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它的奇幻色彩。它以奇幻思维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神话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世外桃源般的花果山,有考验唐僧师徒的名目繁多的险山恶水,有富丽壮观的凌霄宝殿,有令人毛骨悚然的阴曹地府。小说塑造的各色神魔也都是奇幻的形象,凭着奇幻的法宝展现奇幻的本领。小说在形象塑造上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精神意志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孙悟空是猴精,他的形态是毛脸雷公嘴、罗圈腿、红屁股;他那变幻莫测的神通与不受任何束缚的个性,跟猴子急躁敏捷的动物性和谐地融为一体;同时,在他的身上又融入了勇猛机智、争强好胜、爱出风头等人问英雄的品格。猪八戒既有长嘴巴、蒲扇耳、大肚子、贪吃好睡等猪的显著特征,又有三十六般变化,可变为大汉、山石、土墩等粗夯之物,同时猪八戒的形象又融人了小私有者喜欢贪小便宜、耍小聪明等世俗特性。其他如牛魔王、蜘蛛精、蜈蚣精、老鼠精等,都是如此。奇幻的艺术形象在奇幻的氛围里展开正与邪的搏斗、智与愚的角逐,诸如“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真假美猴王”等,这些富有奇趣的情节,“变化施为,皆极奇恣”,读来令人精神飞跃、心旷神怡。
(2)《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幽默诙谐的色彩。“寓庄于谐”的手法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从玉帝、如来、观音,到取经路上的国王,到各地的妖魔鬼怪,乃至取经者本人,都成了作者打趣调侃的对象。如“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段,抓住八戒馋嘴贪婪的特点,在幽默诙谐的氛围中,令读者感受到了绝妙的讽刺艺术。书中大量的游戏之笔用于调节气氛,增加小说的趣味性,也有不少地方含沙射影,揶揄世态。如乌鸡国王要让位给孙悟空,悟空说:“不瞒列位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皇帝,都做遍了。只是我们做惯了和尚,是这般懒散。若做了皇帝,就要留头长发,黄昏不睡,五鼓不眠,听有边报,心神不安;见有灾荒,忧愁无奈。我们怎么弄得惯!”话说得既风趣,又耐人寻味。
(3)在结构上,《西游记》采用单线发展的结构形式,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中心,逐次展开情节。“大闹天宫”首先介绍了取经人物孙悟空,又埋伏下他后来取经的命运;“江流儿”的故事交代唐僧出世和取经缘起;九九八十一难所包含的四十一个小故事也都通过僧徒、神佛、妖魔间的错综关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地展示出来。每回的故事都相对独立,错落有致,又因果分明。“三调芭蕉扇”便是十分精彩的例子:没有红孩儿的被擒就没有后来取水、调扇的战斗,没有罗刹女被弃、牛魔王赴宴,就演不出孙悟空变化成牛魔王骗取神扇的情节。此外如佛祖给观音三个神箍而各有着落,老鼋驮经落水也早有伏笔,女儿国检阅文牒,补书三徒姓名,再重述前历国名:凡此种种,无论是某段故事之内,还是各段故事之间,都经纬分明,表现出作者在结构组织上的匠心。
(4)《西游记》的文学语言也很有特色。作者善于汲取民间说唱和方言口语的精华,如“不当人子”、“了帐”、“囫囵吞”、“一骨辣”等,联系上下文,都不难理解,且别有风趣。小说还大量采用民间谚语,如“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铁刷帚刷铜锅,家家挺硬”等,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小说总体的语言风格是轻松活泼、明快洗练,富有乐观幽默的趣味。
284.《西游记》的影响
【知识解读】《西游记》的刊行引发了神魔小说创作的热潮,仅明末几十年间,就出了近三十部作品,形成了一个神魔小说流派。这派小说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西游记》的续书和仿作,如无名氏的《续西游记》、董说的《西游补》。
(2)为佛、道及民间流传的各类神佛立传的小说,如《钟馗全传》、《吕祖全传》、《济颠大师全传》、《醉菩提全传》等。
(3)借历史事件写神魔战斗的小说,如《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封神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除了影响到神魔小说这一小说流派的出现外,《西游记》还成为后世戏曲不断改编演出的题材渊薮。它在国外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日、英、法、俄、德、意、西班牙、朝鲜、越南等语种也有选译本或全译本。
第二节《金瓶梅》
285.《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知识解读】《金瓶梅》的开头从《水浒传》中的“武松杀嫂”故事衍生开来,小说主体部分以宏大的篇幅写西门庆一家的日常生活,书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都找不到相近的雏形或蓝本。在现存的《金瓶梅词话》中存在着的一些话本故事、时曲小调等,也只是作为“镶嵌”在作家独立构思的蓝图上的个别片段,它们不是《金瓶梅》的雏形作品,也不能证明此前曾经有过一部雏形作品。事实上,至今也未见一个《金瓶梅》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曾经“世代”流传过。至于小说中留有的说唱艺术的痕迹,有的是由于“镶嵌”所致,也有的是因为模仿所成。这和书中行文时有粗疏、错乱等,都难以作为累积型集体创作的证据。《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286.《金瓶梅》的成书时间
【知识解读】《金瓶梅》成书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论。最早提及《金瓶梅》的文献是万历二十四年(1596)袁宏道致董其昌的一封信。从信中可看出,万历中期《金瓶梅》已在文人圈内以抄本的形式流传,袁宏道当时所见者并非全本,且不知其来历如何。其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据传闻说它作于嘉靖年问,其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人们所认同。但从20世纪30年代起,研究者陆续发现书中写到了万历年间的一些故实,经多方考证,许多学者认为该书写成的时间不会早于万历十年(1582)。
287.《金瓶梅》的作者问题
【知识解读】关于《金瓶梅》的作者,现在还是一个谜。《金瓶梅词话》卷首欣欣子所作的序称“兰陵笑笑生作”。青称“兰陵”之地有二。一为今山东峄县,另一为今江苏武进县。现在尚难考定何者为是。“笑笑生”为谁。从明代以来。谈及者多系推测揣度。其中影响较大的说法有王世贞、李开先、贾三近、屠隆、汤显祖、王稚登等。但都缺乏有力的佐证。
288.《金瓶梅》的主要版本
【知识解读】《金瓶梅》现存最早的版本是万历丁巳(1617)年刊行的《新刻金瓶梅词话》(也称作《金瓶梅词话》).此本称词话本、万厉本或十卷奉,之后的重要刊本。有崇祯年间刊行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称崇祯本、说散奉。可能是词话本的评改本。还有清康熙年间的《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它以崇祯本为底本.文字上有所改动。并加上了评点,称第一奇书奉、张评本。
289.《金瓶梅》的主要内容及社会思想意义
【知识解读】《金瓶梅》的书名。是从小说中三个主要女性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小说第1回至第9回是对《水浒传》第23至第26回西门庆和潘金莲故事的改写。不同之处是武松没有马上杀死这两个人,而是被判递解到孟州.至第87回才被赦回乡,杀死潘金莲。这时两门庆已纵欲身亡。第l0回至第79回.主要写西门庆的暴发暴亡和以金、瓶为主的妻妾间的争宠妒恨。最后21回写众妾流散。一片“树倒猢狲散”的衰败景象。小说的主体部分十分细腻地描写了西门庆一家的日常生活,并通过以西门庆为核心的种种社会活动和这个家庭的兴衰历史。展示了十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小说写的是北宋末年的故事,实际反映的却是明代后期特有的社会现实和世俗人情。
《金瓶梅》的社会思想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说通过对西门庆这样一个兼富商、恶霸、官僚、淫棍于一身的人物的不动声色的描写,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吏治的腐朽.及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现象。西门庆“原是清河县一个破落户财主.就县门前开着个生药铺。从小儿也是个好浮浪子弟”。他惯于行贿钻营。结交官吏,倚财仗势。巧取豪夺.逐渐发迹而成地方一霸,“满县人都惧怕他”。进而他又攀附权贵.拜当时朝廷显要蔡京为干爹,谋得提刑副千户老职,由一个经济上的暴发户。一变而为“西门大官人”。其行贿巴结一直到了天子那里.终于官升正千户,可谓合官、商、霸为一体.集财,权、势于一身。于是他更加肆无忌惮.贪赃枉法,恣意横行。为所欲为。《金瓶梅》通过对西门庆的发迹史及其罪恶行径的捕写。充分暴露了明中叶以后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腐败.反映了上自朝廷下至地方.官府权贵与豪绅富商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欺压良善、鱼肉百姓的丑恶现实。揭示了皇帝的昏聩无能.大臣的擅政弄权。官吏的贪赃枉法,豪绅的卑鄙无耻和市井流氓的无恶不作。作者以细腻而逼真的笔触。勾勒了一幅鬼蜮横行的世态图,而这正是作者所生活的明代后期社会的真实写照。
(2)小说不仅写出了西门庆的贪婪与狠毒.而且也写出了他的精明强干,真实地塑造了明代后期一个不同予以往的新兴商人形象。西门庆五家商铺的货物经常直接从产地采购,一人独占了原先一般由商行、牙行和坐贾三家分享的利润.而且他还兼营加工业。认识到金银“好动不好静”,有意识地加速资本周转。小说在暴露西门庆恶贯满盈,不得好死的同时.对于他疯狂地追求金钱和女人、尽情享受尘世快乐的人生态度.也并非持单一的否定、批判的态度。作者写西门庆大兴土木.家中妻妾违越礼制的富贵装束。乃至整个社会向西门庆一家的趋附.都不免带着几分欣羡的眼光。这体现了明代后期普遍的“好货”,“好色”的社会思潮对小说作者的深刻影响。
(3)小说通过描写一个家庭兴衰的故事,表现了对于人性的更为深刻的思考。酉门庆纵欲身亡,潘金莲、庞春梅在争风吃醋的家庭生活中变得心狠手辣,甚至不惜以谋害人命为手段,最后也因其贪“淫”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作者并不否定作为人性的一个层面的“好货”、“好色”,但在其客观的描写中却向读者表明,如果一味放纵人性中的这一层面,必然是对于人性的扭曲,乃至人性的毁灭。
290.《盒瓶梅》的艺术成就及其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贡献
【知识解读】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金瓶梅》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作为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及第一部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如实地描写家庭目常生活和世态人情的长篇小说,它标志着中国小说描写对象的转换。为世情小说的规模涌现打出了一面自张一军的旗帜。它在艺术上较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有了多方面的开拓和创新,在创作方法、题材、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及语言艺术上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1)《金瓶梅》塑造人物,摆脱了以往小说人物类型化的缺陷。既能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方面,又能在生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变化,并且能够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西门庆的主要性格是恶、淫、贪,他当初看上李瓶儿是出于贪财好色之心,但随着情节的展开,他后来对李瓶儿产生了真正的夫妻感情,瓶儿死后,他“哭了又哭,把声都呼哑了。I-1日声声叫‘我的好性儿、有仁义的姐姐”’。来旺的媳妇宋惠莲浅薄、淫荡、贪钱财、爱虚荣。一心想当西门庆的“第七个老婆”,但当她发觉来旺遭陷害。自己被欺骗时。便觉得愧对丈夫、愧对自己。大骂西门庆:“你原来就是个弄人的刽子手,把人活埋惯了。害死人,还看出殡的!”这种多元、立体的性格描写,使人感到真实可信,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书中写到的三教九流的人物至少百人以上,“妍媸老少,人鬼万殊,不徒肖其貌。且并其神传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晚明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2)《金瓶梅》用不加夸张和雕饰的白描手法写世俗人情,直书其事。不加任何评论.而是非美丑自现。作者善于抓住富有表现力的细节,让人物在其自身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出自己的性格和美丑。作者特别善于运用对比和讽刺手法,如第48回曾御史弹劾西门庆的罪状是“市井棍徒,夤缘升职,滥冒武功,菽麦不知,一丁不识”,可经过西门庆花钱打点.再大的罪状也化为乌有.第70回新继任的宋御史给他的考语竟是“才干有为,精察素著。家称殷实.而在任不贪。国事克勤,而台工有绩”。《金瓶梅》的这种立意和笔法。在后世的《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等小说中有所继承和发展。
(3)《金瓶梅》的艺术结构,与以往的通俗小说相比也有很大进步。它将各色人物交织在一起加以描写,每一个故事在直线推进时又常打破时间的顺序。作横向穿插以拓展空间。不再注重情节的曲折,而是突出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网状的艺术结构。在这个网状结构中,圆心是西门庆一家,这个家庭的兴衰构成纵向的主线。这个家庭与当时社会的各种联系构成一条条横线.主要人物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的故事分别构成一条条纵线,纵横交错,各个人物、情节之间蹊径相通,互为因果,像生活本身一样事富多彩。虽然头绪繁多,但意脉连贯,浑然一体。《金瓶梅》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在艺术结构方面已经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阶段。
(4)《金瓶梅》的语青比之前的通俗小说更加口语化、通俗化。它将北方尤其是山东地区的方言俗语加工提炼为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又大量吸取了市民中流行的方言、行话、谚语、歇后语、俏皮话等,熔铸成“一篇市井的文字”。它的叙述语言细密、丰富,时而平淡无奇,时而酣畅淋漓,人物语言则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随着人物身份的不同而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如官哥儿死后,潘金莲指桑骂槐地明指着丫头骂李瓶儿的话中,四个歇后语像连珠炮一般,把潘金莲幸灾乐祸、刻薄无情的泼妇性格表现得生动鲜活。
291.《金瓶梅》的文学影响
【知识解读】《金瓶梅》开启了以世俗生活为描写对象的世情小说的先河,在它的影响下,迅速掀起了一个世情小说的创作热潮。首先表现为《金瓶梅》续书的出现。如《玉娇李》、《续金瓶梅》、《三续金瓶梅》、《新金瓶梅》、《续新金瓶梅》等。其次是受《金瓶梅》写作范式影响的一大批世情小说的出现。其中一类写才子佳人的故事和家庭生活,如《平山冷燕》、《醒世姻缘传》、《红楼梦》、《海上花列传》等;另一类反映社会生活、暴露社会黑暗,如《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
《金瓶梅》不仅在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很早就流传到国外,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它现在的外文译本有英、法、德、意、俄、日、朝、越、蒙等文种。美、法、日等国大百科全书都给予了它很高的评价。
第三章明代白话短篇小说
292.拟话本
【知识解读】“拟话本”之名最先由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它是由文人模仿宋元话本的体制结构和叙述口吻创作,改编或加王而成的话本小说。宋元话本流传到明代,不仅依然受到群众的喜爱,被广泛刊印传布,而且引起文人的关注和兴趣。他们一面对宋元话本进行加工润色,将之编纂成集,使建成为案头读物;一面模拟宋元话本的形式,进行大量创作。从体制看,拟话本包括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篇尾六部分。拟话本虽然在形式上还保留了宋元话本中说话人讲述故事的痕迹,但实质上与宋元话本有了很太的区别。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说话艺人提供讲述故事的底本,而是向社会普通读者提供的供阅读用的书面文学。拟话本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气息淡化.文人的曲雅情调开始注入其中,说教的成分开始增加。情节上也开始趋于复杂。另一方面。拟话本也去除了早期话本中的一些低级庸俗的成分。使之能够起到“喻世”,“警越”和“醒世”的作用,并且也调整了早期话本中那些不工整的回目和不甚雅观的文字,使拟话本小说具有雅俗基赏的性质。能够代表拟话本小说最高成就的作品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
第一节冯梦龙的“三言”
293.《红白蜘蛛》、《六十家小说》、《清平山堂话本》、《熊龙峰刊四种小说》
【知识解读】《红白蜘蛛》是现存最早的单篇话本,元代书坊刊行,今仅存残篇。
《六十家小说》是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由嘉靖年间的藏书家、出版家洪楩编纂刊刻。该书已散佚,据清人《汇刻书目》著录,该书分为《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六集,每集分上下两卷,每卷五种,共六十种,故称《六十家小说》。今残存二十九篇,刊印版式相同,版心有“清平山堂”字样,故又称之为《清平山堂话本》。这些作品没有经过编纂者的润色加工,因而基本保存了所收话本小说的原貌,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万历年间的书商熊龙峰刊印了一批话本小说,其具体数量不得而知,今仅存四种,均为《宝文堂书目》所著录,今人称之为《熊龙峰刊四种小说》,其中《张生彩鸾灯传》、《苏长公章台柳传》为宋元人的旧篇,《冯伯玉风月相思小说》和《孔淑芳双鱼扇坠传》是明代的新作。
294.冯梦龙的思想和文学主张
【知识解读】冯梦龙受到李贽思想尤其是“童心说”的影响,尚“真”重“情”,强调“情”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他强调自然人性,以对抗代表封建社会意志的“理”。在《叙山歌》中,他提出了“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为药”的带有叛逆色彩的宣言。
冯梦龙重视通俗文学,认为通俗文学是“性情之响”,因为它的“适俗”而能够“触里耳而振恒心”。他还主张把有益于社会教化的内容表现为通俗易懂的文学形式。在《古今小说序》中他说:“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他还提出“情教”说:“我欲立情教,以教诲众生。”他的“三言”的名目,所谓“喻世”、“警世”、“醒世”,便是取义于通俗小说能够起到启迪、劝诫的社会功用及其贴近民众生活、容易被人接受的审美特性。
295.冯梦龙整编的文学作品
【知识解读】冯梦龙一生都在大力搜集和整理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文学作品,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小说方面,除了编选“三言”外,他还增补、改编了长篇小说《平妖传》、《新列国志》,编纂了文言小说杂著《情史》、《古今谭概》、《智囊》、《笑府》、《太平广记钞》;在民歌方面,他收集整理并刊行《挂枝儿》、《山歌》等;在戏曲方面,他著有《墨憨斋定本传奇》,其中包含改编他人传奇十余种,也包含自己创作的《双雄记》、《万事足》两种;此外,他还曾编纂散曲选集《太霞新奏》。
296.“三言”
【知识解读】“三言”本来通称《古今小说》,是冯梦龙编纂刊刻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分别刊刻于天启元年(1621)前后、天启四年(1624)和天启七年(1627)。其中《喻世明言》也单称《古今小说》。三部小说集各收白话短篇小说40篇,共120篇。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经过冯梦龙修订润色的宋元话本,三分之二是明代的拟话本,其中包括冯梦龙自己的作品。
297.“三言”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倾向
【知识解读】“三言”的内容纷繁多样,有一些是历史题材和神怪题材的故事。而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则是叙写现实社会中的人情世态的作品,它“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这些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在城市生活的市民阶层的小人物,作者以平和而近乎欣赏的眼光和笔触描写城市生活中市民社会的各色人物,写他们的心情和故事,“三言”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名副其实的“市民文学”。
从内容上看,“三言”中的小说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思想倾向:
(1)突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的观念。在“三言”中,商人不但成为小说的主角,而且成为受世人肯定的正面角色。“三言”中所赞扬的商人都是诚实守信、善良重义的。如《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施复、《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中的布商吕玉、《刘小官雌雄兄弟》中的小店主刘德等,都不是贪得无厌、为富不仁之辈,他们都正直、纯朴,能吃苦,讲义气。这体现出整个时代、整个社会对商人与商业看法的转变。“三言”中有些小说还表现了商人的经济头脑和实干精神。如《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就表彰了汪革超乎常人的经济头脑和实干精神,成功后的汪革进一步将生意扩大,并拓展到其他行业,带动了方圆四乡的经济发展。“三言”还写到了经商的艰难。如《杨八老越国奇遇》以一个商人的坎坷遭遇,向人们展示了经商活动中可能遇到的艰难困苦。
(2)歌颂婚姻自主和爱情自由。作者把男女情爱视为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肯定了情欲的正当性、合理性。“三言”中许多小说赞美自由结合的爱情与婚姻,如《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三言”中一些优秀的小说,还进一步把对爱情的认识从自然人性上升到情感和心灵上相互了解、人格上相互尊重的高度,如《卖油郎独占花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3)揭露和抨击社会上各种不公正的问题和现象。《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张廷秀逃生救父》、《汪信之一死救全家》等小说,都深刻地抨击了那些专权误国、卖官鬻爵、屠民冒功、贪污残暴、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有力地揭露了官场的腐败黑暗。“三言”中一些小说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科举制度,如《老门生三世报德》。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4581.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