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
【知识解读】欧阳修诗歌创作的散文化倾向在古体诗中表现得很明显,他用古文的章法写诗,讲究转折顿挫,句子彻底散行,长短句杂出,少用偶句,故意作得似对非对,造成散文调而非诗调,还在诗中常用语助词。如《庐山高》中描写庐山的气势:“庐山高哉几千仞兮,根盘几百里,峨然屹立乎长江。长江西来走其下,是为扬澜左蠡兮,洪涛巨浪日夕相冲撞。云消风止水镜净,泊舟登岸而望远兮,上摩青苍以暗霭,下压后土之鸿庞。”由于多用古文的句法、气势入诗,故可称为古文体诗。其创作追求气格,其风格或日古健、古硬、气雄、气豪,或日怪奇、奇壮、奔放。自欧阳修之后,这种气格成为宋诗的突出特色,诗歌风气为之一变。
欧阳修的诗开创了取材广泛、命意新颖、以文为诗和以议论为诗的一代诗风。他的诗歌创作,于命意上追求深刻创新,透过事物的表象进一步表达他对事物的认识,在描述中杂以议论。
欧阳修是宋诗的创始者之一,是能独树一帜、自成一家风格的诗人。其诗虽有学韩的痕迹,但风格与其散文一样,也有平易的特色。欧诗的这种平易风格,核心是追求表达上的深入浅出和明白易懂,在构思上能立足人情事理写景、议论、叙事,不以情感的鲜明热烈取胜,而以思致的宽和通达见长,从而为说理的内容进入诗歌创造了新的表现方式。
在诗由唐而宋的转变过程中,欧诗实为枢纽,他一方面保留了诗体相对整齐凝练的传统,另一方面,则使诗体形式更具弹性,使诗的节奏、声律多变,语言自然流畅。在以均衡对称、声律和谐圆润为美的唐诗以外,他建立了一种不讲究均衡而以古拙取胜的宋诗格调。
20.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在欧阳修的词中,情词的比例较大。欧阳修受南唐词人冯延巳的影响较大,他继承了南唐词“思深辞丽”的特点,在词中融入了更多感情体验。如其《踏莎行》写离情别绪,上片用迢迢春水形容行人的愁思,下片写闺中人凭栏远眺,结句将思妇的视线和愁绪带往春山之外的远方。整首词感情深挚,韵味悠长。
欧阳修是一位极具个性的词人,他的词不仅有颇得花间风味的温润秀洁之作,也有抒发其旷达胸怀,风格豪放的词章,如《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是一首送别词,但一扫传统离别词的缠绵情调,而直抒士大夫豪放旷达的胸怀。
21.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
【知识解读】在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中,以散文所取得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但其诗、词也很有影响。
欧阳修的散文虽以学习韩愈相标榜,但风格实不相同。欧文学韩愈而能自出变化,摒弃了韩愈文章艰涩怪奇的一面,发展了其“文从字顺”的一面,建立起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呈现明显的散文化倾向。其诗开创了取材广泛、命意新颖、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一代新风,这是对传统诗歌意绪表现范围的解放,代表着当时诗歌发展的新方向,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创造精神。
欧阳修的一些具有豪放气概的词作,对后世豪放词派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欧词是出于他性情气质。并非有意地追求新风格,这一点与后来的苏轼词有所不同。
第二节梅尧臣和苏舜钦
22.梅尧臣的生平
【知识解读】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州市)人。他出身于农家,门荫为吏。长期任主簿、县令等职,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世称梅宛陵(宣城古名宛陵)。今存《宛陵先生文集》。他在庆历新政中站在新派的一边,早年为钱惟演、欧阳修诗友,喜交游酬唱,以诗名家。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与欧阳修同为北宋前期诗文革新运动领袖,是杜甫与江西诗派之间重要的承传者。
23.苏舜钦的生平
【知识解读】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景祐元年(1034)举进士。由范仲淹推荐,授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好议论时事,曾多次上书,是以范仲淹为领袖的政治革新的积极参与者。因“进奏院事件”遭旧党借故弹劾而被除名,离京寓居苏州沧浪亭多年。后起为湖州(治所在今浙江吴兴县)长史,同年卒。苏舜钦是以欧阳修为盟主的诗文革新的重要倡导者。今存《苏学士文集》。
24.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
【知识解读】梅尧臣和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对北宋诗文革新有较大的贡献,获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高度评价。梅诗覃思精微,故宋诗之体始峻、笔始遒;苏诗超迈横绝,而宋诗之势始雄、气始舒。他们的风格不同,却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推动了宋诗的发展。清代叶燮认为,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始于梅尧臣、苏舜钦二人。
25.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梅尧臣诗的题材非常广泛,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干预政治、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另一类是写个人日常生活的琐碎事务。前者如《汝坟贫女》,该诗关心和同情农民,对官吏的欺诈奴役行径表示极大的愤慨,具有深刻地批判现实的意义。但这类作品在梅尧臣诗歌中占的比重并不大,他的多数作品具有取材个人化、生活化、琐碎化的倾向。历来不在诗中歌咏的卑小的事务,例如打喷嚏(《愿嚏》)、虱子(《扪虱得蚤》)等,他也有意识地写入诗中。他不断地观察、聚焦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在生活场景和人生经历中开拓,寻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题材,或在前人写过的题材上翻新,同时以哲理性的人生思考贯穿其中,加深了诗歌的内涵,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富于理趣的风气。
梅尧臣作诗追求“苦硬”、“瘦劲”,其实是要求平淡其表,深邃其里的。这不仅是梅尧臣的创作追求,也是宋诗的一种审美取向。
26.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
【知识解读】在苏舜钦的诗歌中,以风格豪犷雄放的作品最为引人注目,尤其是他前期的诗歌,揭露与抨击时弊无以避讳,充满着一种奋不顾身的气概,但也难免粗糙、生硬之弊,缺乏蕴藉隽永的韵味。在他被贬谪而过上闲居生活后,寄情山水自然景物的诗多了起来,不乏情景交融、精练含蓄的佳作,如《夏意》、《淮中晚泊犊头》,前一首写盛夏乘凉时环境的清幽,后一首将孤寂之感.融入草青花明而泊舟风雨淮河的画面里。这种富有幽独闲放趣味的作品,说明苏舜钦后期诗风是有变化的,与前期作品的风格显然有别。
第三节王安石的文学成就及其他
27.王安石的生平
【知识解读】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兼侍讲、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万言书主张变法。熙宁二年(1069)参知政事,施行新政,即著名的“熙宁变法”,因连遭挫折而失败。熙宁七年(1074)辞相,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今江苏南京市)府。再相再罢,隐居钟山,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元丰八年(1085)新法被废,变法彻底失败。王安石于次年病逝。
28.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对词境的开拓
【知识解读】《桂枝香》[金陵怀古]将以史为鉴的凝重题材引入词中,此词上片写金陵空阔萧瑟的秋景,下片感怀六朝盛衰兴亡的旧事,立意高远。怀古常见于诗中,词中罕见。王安石这首词感慨金陵历经朝代兴衰更替,实为针对宋朝现实政治而发。政治历史的厚重内容,加上词中所展现的清肃气象,与同时代的“艳科”之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后来的苏、辛词开辟了道路。
29.王令诗歌的特点
【知识解读】王令诗学韩愈、孟郊,追求奇、硬,内容多写胸襟抱负及当时社会现实,气魄雄壮,风格奇崛豪放,峭拔劲健。他的诗歌想象力丰富,富于浪漫色彩。王令的诗歌特点,主要在于气势雄壮,粗犷豪迈。如《暑热思风》由写赤热思凉风而推己及人,心忧天下,表现忧时济世的博大胸襟和美好情操,言近旨远,气势纵横,吸收了韩、孟诗那种格调高古、词句奇崛的特点。
30.王安石散文的特点
【知识解读】王安石的散文特点是以议论说理见长,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较弱。其散文“以适用为本”,多为有关政令教化、适于世用之作。其中政论文、记叙文、小品文较为重要。其政论文结构严谨,语言朴素简洁,说理透彻,概括性强。小品文笔力雄健,富有感情。王安石的散文无论是抒情之作还是叙事之作,都能随笔挥洒、文意畅达,驾驭语言的能力极强。
31.王安石诗歌的创作成就
【知识解读】王安石的诗歌创作有早期与晚期之别。王安石早年的诗多直道其胸中事,意味较薄,但也反映出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和精神风貌。他写了不少感时、咏史或怀古的诗篇,以寄托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如《河北民》为庆历六年(1046)秋王安石东出京师视察汴河时作。仁宗朝不顾广大百姓深受赋敛之苦,岁输银绢忍辱求和于契丹、西夏。此诗揭示了当时的弊政及民族矛盾,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和心中的理想社会,体现了王安石“适用”、“补世”的文学主张及以议论为诗的特点。王安石在诗歌创作方面尽力打破常规,语意求新,诗句求工,语调求劲峭。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虽涉议论,但仍不失为诗味隽永的作品。王安石晚期的诗歌主要是绝句,雅丽精绝,含蓄深婉,既体现了宋诗风貌的部分特征,又有向唐诗复归的倾向。
32.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成就
【知识解读】王安石是宋代杰出的政治家,但在文学上也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其文、诗、词均绝妙一时。
王安石的文章成就很高。其议论文字,无论长篇还是短说,都结构谨严,析理透辟;其叙事、抒情之作,能随笔挥洒,曲尽其妙。王安石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强,形成简练明快,笔力雄健的风格。近代政论家梁启超、严复诸人的文章,都受了他的影响。
王安石晚期的诗歌主要是绝句,雅丽精绝,含蓄深婉,既体现了宋诗风貌的部分特征,又有向唐诗复归的倾向。当苏、黄等人将宋诗特征推向极致的时候,这种受唐诗影响较深而能自成一体的“王荆公体”格外引人注目。
王安石词的成就虽不能与其诗文相比,但也富有自己的个性,不受五代以来绮靡柔弱的词风的影响,从而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和表现范围。
第四节曾巩、苏洵和苏辙
33.“三苏”
【知识解读】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氏父子三人合称“三苏”,他们的诗文皆有盛誉。
34.曾巩散文的艺术风格
【知识解读】曾巩的散文古雅平正,雍容冲和,卓然为一家。曾巩在文章写作上,追求一种雍容典雅的艺术风格,无论叙事、议论,都冲和平淡,委曲周详。曾文长于议论,多引经据古,明白详尽;布局完整谨严,节奏舒缓不迫;语言干净,思致明晰。曾文在写作手法和技巧风格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长,开阔、承转、起伏、回环都有一定的法度,显得规矩严密,所以在唐宋八大家中是最便于学习的。
35.苏洵散文的特点
【知识解读】苏洵作文以学养为基础而重气势,文字雄奇坚劲,喜议政议军,带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他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具有结构谨严、说理周详、气势磅礴而曲折多变的写作特点。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此书作于嘉祐元年(1056)秋,时苏洵送其子轼、辙入京应试。此为向欧阳修献书的求见信,通过叙述自己修道学文的经历而祈求援引,文章着重于论人,表达追随贤良以求进的企望。其文构思巧妙,行文严谨绵密,写得委婉周折,情真意切,文风精练劲健,简古质朴。苏洵的学术渊源,原本兵家之权谋、法家之刑名,而舒以纵横家之捭阖,故其文章笔锋老辣,纵横博辩,极挥斥之致。
36.苏辙散文的特点
【知识解读】苏辙的文章在接受父兄疏放洒脱文风影响的同时,还以欧文为学习楷模,把委婉纡徐的艺术情趣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尤近乎欧文之神韵。如《黄州快哉亭记》,写快哉亭形胜和览胜快意,旷达乐观的心态,以及不以谪为患、不以物伤性的坦荡胸怀和身处逆境而不屈的精神,透露出厌倦官场的情绪。其散文记事详赡工稳,文风淡泊平和。他的文章不如其兄才华横溢,然在宋代散文中,亦是独树一帜的。
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
37.苏轼的生平
【知识解读】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出生于寒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嘉祐二年(1057)举进士,嘉祐五年(1061)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翌年通过科制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神宗时,迁太常博士,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为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苏轼在北宋党争的旋涡中几经沉浮,历尽坎坷。因作诗被弹劾,酿成“乌台诗案”,几乎丧命。哲宗元祐元年(1086),旧党得势,苏轼被召还,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元祐占四年(1089)出知杭州。元祐六年(1091)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官至礼部尚书,再知定州。绍圣初年,哲宗亲政,重新启用新党,苏轼又罹党祸,远滴惠州(今属广东)、儋州(今海南岛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有诗文集《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第一节苏轼的散文成就
38.苏轼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知识解读】苏轼早年作文喜论古今治乱而不为空言,所以议论文在早期苏文中占的比重较大,包括奏议、进策、杂说等,而以政论、史论最为突出。他的政论文《思治论》、《策略》、《策别》、《策断》等各篇,从儒家的政治思想出发,广引历史事实加以论证,继承了贾谊、陆贽的传统,而其文笔纵横恣肆,显见《战国策》的影响。他的史论能据常见史料做翻案文章,见解独到,不落窠臼。如《留侯论》通过张良成功地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的事例,阐述了成大事业必须“忍小忿而就大谋”的道理。在论说风格上,既不同于欧阳修的纡徐委备,又不同于王安石的瘦硬简健,而是纵横捭阖,气势充沛,雄辩恣肆;议论透辟而又通俗明晓,深入浅出而又文采斐然。
39.苏轼记叙文的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记叙文是苏轼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最具独创性的部分,包括碑传文、叙记文及文赋等,而以山水游记和亭台堂阁记为代表。
苏轼是继柳宗元之后大量创作山水游记的作家,他的游记记叙、描写、议论并重,而议论成分占的比重最大,往往凭借议论给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如《前赤壁赋》对“水与月”的议论。文章通过描写秋夜泛舟赤壁的情景,曲折抒发政治失意的苦闷与不平心情,表现不以得失为怀的旷达超脱胸襟和乐观自适的精神风貌。苏轼的游记以阐发哲理、发表议论为主,故其游记更多地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尤其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的领悟之间的奇妙结合。
苏轼的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诗情画意,处处皆是;覃思妙理,一出自然。如《石钟山记》,写月夜乘舟至绝壁探索自然奥秘,终得山作钟鸣的真相。文笔精练传神,如写月光下巨石森然如猛兽奇鬼,且闻栖鹘惊起怪叫,“若老人咳且笑”。只是略加点染,就写出了环境的阴森恐怖,属姿态横生的生花妙笔。苏文里的亭台记也很有特色,如《喜雨亭记》、《放鹤亭记》、《醉白堂记》等,往往借题发挥,随机生发出一段妙理高论,融记事、抒情与思辨为一体。可以说,记叙文最能展示苏轼随物赋形的作文本领,也最能体现他才情横溢的奇思妙想。
40.苏轼散文的总体特色
【知识解读】苏轼散文的总体特色:
(1)“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他作文时多用空灵虚拟之笔,自由尽情挥洒,行文如行云流水,气势奔腾而壮阔雄奇;且句式多变,以散行单句为主,但又融合不少骈偶、排比成分,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2)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在描写难以言传的状态、情绪和感受时,他常用的方法是将其具体化、形象化,有时用各种事物比喻人,有时又用人比喻各种不同的事物。他不仅能用比喻生动准确地描写自然景物和各种具体事物的特征,还能在议论中用比喻说明道理。
(3)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苏轼写文章善于从虚处人手,采用诗家手法翻空出奇,或将无为有,或化有为无,讲究渲染气氛和营造意境,令人体会到处处有一种真气内充的蓬勃诗意。
第二节苏轼的诗歌创作
41.“东坡体”
【知识解读】苏轼的诗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加之议论博辩,滔滔莽莽而才气纵横,既有出法度中的新意和豪放外的妙理,又有新鲜的比喻、多样化的风格和磅礴的气势。因此他的诗有“东坡体”之称。
42.苏轼诗歌的题材类别
【知识解读】苏轼诗歌现存2700余首,内容极其丰富。按其题材内容,大体可分为社会政治诗、山水景物诗、和陶诗、题画诗四类。
43.苏轼诗歌分前、后两期
【知识解读】苏轼诗的创作,可以他贬谪黄州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他怀着宏大的政治抱负,本着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写出了一批富有批判精神的社会政事诗,其中有一部分是针砭时弊和讽刺新法的作品。后期他主要抒写贬谪时期复杂矛盾的人生感慨,常以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佛老思想为基调,创作风格由豪健清雄向清旷简远、平淡自然方面转变。
44.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
【知识解读】苏轼前期的诗歌有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针对弊政而发,通过南方至都城到处可见设置传递荔枝之驿站,反映出官奢民敝的现实,作者关心黎民之情、痛恶劳民之苦,甚至直接批评皇帝“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山水景物诗的写作贯穿了苏轼的一生。苏轼前期诗歌中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是那些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景物中的抒情遣怀之作。苏轼的山水景物诗以善于捕写动景见长,故动景多于静景,奇景多于常景。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以拟人手法把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山色写得光彩明艳,神韵无限。贬谪黄州以后,他把政治上遭到排挤的苦闷消解于湖光山色之中,表现出萧散冲淡的格调,更加有意识地追求陶渊明诗那种平淡的风格。
苏轼有120多首和陶诗,而且作于不同时期,他之所以酷爱和陶诗,一是因为爱好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特色;二是因为崇拜陶渊明的性情和为人。
苏轼是宋代文人画的作者,有很高的绘画和鉴赏水平。他的题画诗,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能把画景转换为诗景,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晚景》,不仅忠于原画,描写出画面的春景,还赋予画中鸭子以感觉,想象河豚的动向,生动地烘托出了画面中春天的气息和原画的神韵,补充和丰富了原作的艺术蕴涵。
45.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知识解读】(1)“以文为诗”是苏轼诗歌的显著特色之一。诗的散文化,本非诗歌创作的正道,可苏轼才力横绝,无施不可,竟使其成为他矜才使气、翻新出奇的手段。苏轼的“以文为诗”实际上是靠以才气为诗而获得成功的。如《百步洪二首》其一(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此诗描写长洪汹涌奔腾的猛势,惊险壮美的景象,以及作者惊心动魄的经历与感受,并阐说人生哲理与禅悟。比喻连用是本诗主要的艺术手法,七个比喻一气而出,意象新颖离奇,创制古所未有的博喻,诗中充溢着诗人的才气。这是以文为诗的典型之作。
(2)苏诗的另一特色是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使事用典。苏轼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乃为其弟辙送行之作。此诗的特别之处是将自然现象和人生感受皆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并上升为深刻的哲理。
(3)苏轼作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且风格多样。其七绝吐语清丽精美,多传世佳作;七古气格雄健豪放,尤见才气纵横。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但就体现苏轼“坡仙”的旷达品格而言,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羁绊的风神韵致和审美境界。如《东坡》,写踽踽独行于荒坡之夜的恬淡与自适,表现身处逆境却怡然自得的旷达情怀,风致超逸淡远。
第三节苏轼词的革新意义
46.苏词的超旷高远襟怀
【知识解读】以《水调歌头》为例,全词以跌宕流动之笔,描绘天上与人间、幻想与现实、出世与入世两种境界,而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表现出作者彻悟人生后之超旷高远襟怀。当时,苏轼避开京城的政治旋涡而出知密州,现实的失意寥落使他在醉中产生“乘风归去”的幻景,终以“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现象为自己坎坷的人生自解自慰。词中一个襟怀浩逸,超脱达观的主人公形象跃然而现。
47.苏轼的“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的贡献
【知识解读】晚唐五代以来所形成的词体观念对待诗和词的态度是不同的,认为诗应体现教化思想,风格应温柔敦厚;而词则与诗判然有别,绮丽婉媚为其特色。时人对苏轼的词以“以诗为词”评之,即指其词具有诗的品格和气质,与本色当行的词有着明显的不同。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是在其明确的词体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苏轼认为词应向诗靠拢,特别是优秀的词应与诗没有差别。他认为词是“诗之裔”(《祭张子野文》),称赞优秀的词作为“古长短句诗也”(《与蔡景繁书》)。苏轼“以诗为词”,以诗的品格改造传统本色的词体,以诗的精神提高词的品位,可以说“以诗为词”集中体现了苏轼词的独特风格。
从《花间集》开始,词的创作受樽前应歌环境的影响,“男子而作闺音”,文人词的主题内容和抒情写景逐渐模式化,诸如男欢女爱、相思离别、叹老嗟悲等,词中缺乏作者鲜明独特的主体意识,从词中看不出作者的胸襟、怀抱、气质,创作主体的个性被消融在模式化的共性之中。苏轼词突出表现了自我的胸襟和怀抱,他以自我之口吻,抒自我之情,在词中充分表现了自己的个性。苏轼的词记录了他的情感经历和心路历程,其词与其诗一样,呈现出士大夫的气质性格。
48.苏词对题材的拓展及其意义
【知识解读】苏词把士大夫文人较为宽广的生活内容带到了词中。诗中通常表现的题材,如咏史怀古、悼亡怀人、登临送别、田园风光、说理谈禅、爱国热情等,无不涉入笔端。
词以言情为“当行”,然而晚唐五代以来词中之情多为艳情。苏轼词将情的范围扩展至朋友、师生、兄弟、夫妻之间。
词为“艳体”,“绮筵公子,绣幌佳人”作于花间樽前,词中内容写的多是城市妇女生活。农村生活、农民形象极少入词。农村题材正式入词由苏轼始。如苏轼五首《浣溪沙》组词中的第四首,这首词描绘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情景,充满了乡土气息,给晚唐五代以来的香艳词坛吹进一缕清新的村野之风。
咏物是北宋渐兴的题材,敦煌词及中唐文人词中虽已有咏物因素,但还不是专事专题的咏物之词,苏轼的咏物词作有开拓之功。东坡的咏物词有三十余首,咏桔、咏古松、咏柳、咏红梅、咏琴、咏海棠,等等,已具规模。
东坡词对题材的拓展是他以诗为词的一个方面,这不仅扩大了词境,而且促进了词体的变革。
49.苏词的创作风格
【知识解读】苏轼的豪放旷达词风引起了词坛的巨大震动。苏轼词打破了花间词派以来为应歌合乐而形成的独重女音,男子而作闺音的传统定式,而代之以表现抒发士大夫情志的创作心理,风格上也打破了专以婉丽柔媚为美之局限,转变为具有多样化的审美风格。苏轼的词气象宏大,风格豪放旷达、雄健清刚。如苏轼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此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名为“怀古”,实乃抒发其胸襟抱负,亦即报国之志、不遇之感。词中描绘的万里江山、千古英雄,既激起作者爽迈奋发之情,亦加深其内心苦闷,乃有“人生如梦”之叹。词中展现了瑰奇壮丽的江山人物,苏轼雄奇阔大的胸怀与极其沉重的伤感忧患,给人造成了强烈的震撼。
50.苏词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知识解读】苏轼的词在宋词的发展变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他以诗为词,指出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相比于他的散文、诗歌,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更大。陈廷焯云:“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白雨斋词话》卷七)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以至被人们视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这是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51.江西诗派
【知识解读】以黄庭坚为宗主的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陈师道和陈与义等,被认为是这个诗派的中坚力量,他们对宋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一节黄庭坚的诗与词
52.黄庭坚的生平
【知识解读】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祖籍金华(今属浙江),后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早年诗文即得苏轼赏识,“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崇宁二年(1104),他被列名元祐党籍,次年死于贬所。有《山谷集》、《山谷外集》和《山谷别集》。
53.“山谷体”
【知识解读】因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所以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称黄庭坚的诗为“山谷诗体”,严羽的《沧浪诗话》将其诗列为“山谷体”。
54.黄庭坚诗歌的题材内容
【知识解读】黄庭坚的诗歌约存l900首,就其题材内容而言,大约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用于日常交际应酬的赠答诗、次韵诗以及咏物诗等,约300首。或是以诗代笺,或为依韵酬唱,或近于游戏笔墨,缺乏诗的情思韵味,价值不大。一类是反映民生疾苦和时事政治的诗,如《流民叹》、《虎号南山》等,直接涉及现实,但这类诗不多。还有一类是能表现自我人格和襟怀的抒情写意的作品,包括思亲怀友、感时抒怀之作,羁旅行役诗和一部分题咏书画及轩亭的诗,占黄诗总数的三分之二。
55.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及其艺术特色
【知识解读】在诗歌创作的艺术渊源方面,黄庭坚对杜甫、陶渊明、韩愈、李商隐及西昆诗派都有所继承,但以学杜为宗旨,尤其是强调要观摹杜甫夔州以后的诗。黄庭坚提倡多读书,要以学问为诗,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有“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黄庭坚山谷体诗的基本特征是求生避熟,求雅脱俗。其艺术特点有三:一是以学杜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二是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在用典方面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长于点化铸造,富有思致和机趣;三是好奇尚硬,造语洗尽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硬、峭拔,同时兼有刘亮芊绵的一面。
56.黄庭坚词作的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黄庭坚的词雅俗并存。黄庭坚的雅词颇得东坡豪放词的神韵。如《念奴娇》(段虹霁雨,净秋空),此词作于西南贬所,身处逆境却表现出傲岸倔强的性格。全词意境开阔,风格豪放,黄庭坚曾自称此词“或以为可继东坡赤壁之歌”。黄庭坚的俗词明显地有学习柳永词的痕迹。黄庭坚词之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写艳情而流于狎亵,二是运用下层社会的俚俗语言和僻字、怪字。
黄庭坚的词无论是豪放、旷达之作还是婉丽之作,都带有他兀傲俊洁的个性色彩,如《鹧鸪天》词的下片:“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因而使黄庭坚的词具有特殊的“精而险”的特点,在词史上独树一帜。
第二节陈师道和陈与义
57.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知识解读】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的是杜甫,三宗指的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58.“后山体”
【知识解读】陈师道号后山居士,他作诗全凭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他的诗风格瘦硬,被称为“后山体”。
59.“简斋体”
【知识解读】陈与义号简斋,他虽名列三宗之位,可作诗并不墨守江西派的成规,他才情颇高,能参透各家而融会贯通,形成雄浑、沉郁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因此被称为“简斋体”。
60.陈与义诗分前、后两期
【知识解读】陈与义经历了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两个阶段。其诗歌创作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其前期诗多为抒怀、咏物、唱和之类的作品,其中那些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流连光景之作,清新冲淡,明净雅致。经历了靖康之变,其后期诗多忧国感时,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诗风变得雄阔浑厚,沉郁悲壮。
61.陈师道“后山体”的艺术特征
【知识解读】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字句以摒却华辞丽藻,诗风瘦硬。后山体部分五言诗往往以拙为工,简妙雅淡,瘦而有骨。用力而无痕,学老杜而得其神髓。如《示三子》用最质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句简语拙而味永,真醇无华,有一种朴拙之美。
62.陈与义前期诗歌的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在前期诗歌创作中,陈与义受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较为明显,如重视句法,造语凝练,但他的诗句比较流动,比黄、陈在更大程度上摆脱了对仗的束缚,长于宽对和活对,并且善炼虚字,善于在闲淡处取神,虽精警不及黄庭坚、凝炼不及陈师道,但意境、情韵却胜过他们,展露出善于捕捉瞬间意象的作诗天分。如《春日》二首其一用简洁的白描手法描绘景物,很少用典故、比喻和想象,常常是直接观察景物所获得的突出印象,似乎是冲口而出,浅语入妙。他的流连光景之作,题材虽小,但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较细致,描写平常的自然景物生动而饶有情趣,这对后来的杨万里等人是有影响的。
63.陈与义后期诗歌的艺术风格
【知识解读】南渡之后,陈与义在国破家亡的颠沛流离之中,对杜甫诗有了更深的领会,作诗由黄、陈上溯杜甫,学习杜诗那种直面社会现实的感慨遥深,能“以雄浑代尖巧”。如《登岳阳楼》其一通过写因靖康之乱而避难流离的忧伤与悲慨,抒发国破家亡之痛、颠沛流离之慨。诗于实景描写中感时伤乱,抚今追昔,写得气象宏阔,意境苍远,诗风沉郁雄深,悲凉遒丽。陈与义后期诗歌创作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使是写景咏物之作,也常寓有深沉的家国之思。如《雨中再赋海山楼》不仅写登楼所见的景色,更融入了人生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陈与义的后期创作中,比较接近杜甫的是七言诗,这些诗作取法于杜诗的酣畅饱满之格,沉雄之韵。诗的对仗已不完全注重字面的工稳精巧,而更着重于上下旬之间气脉的内在联系,潜气内转,使全诗的意境更加圆融。这种简斋体诗,风格遒上,思力沉挚,已突破了黄、陈瘦硬诗风的局限,取材和诗境都较恢弘,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64.“简斋体”的艺术独特性
【知识解读】严羽的《沧浪诗话》在“以人而论”诗体时,于南宋时期仅列“陈简斋体”、“杨诚斋体”两家,他认为诚斋体“亦江西之派而小异”,接着,方回创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把陈与义与黄庭坚、陈师道并列为三宗,此后,论者多习惯于将陈与义视为江西诗派中人,几已成为定说。但陈与义诗歌以直致语、浅语入诗,以及重意境、重白描的风格皆与江西诗派有所不同。陈与义自创的这种简斋体,能避免江西诗风带来的弊端,给当时的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为宋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五章柳永与北宋词坛
65.北宋词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及各期代表词人
【知识解读】就北宋词坛而言,可分为三个时期:其一,从开国到仁宗天圣、庆历年间,是北宋词的初期,晏殊、欧阳修等词人,承续花间派与南唐词风而有变化;其二,仁宗天圣、景祐以后,直至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是北宋词的创造时期,大词人柳永、苏轼以及秦观等,是推动宋词发展的关键人物;其三,由哲宗末年,历徽宗一朝,直至汴京沦陷,是北宋词的总结期,出现“集大成”的周邦彦,北宋灭亡后的南渡词人里,李清照、朱敦儒的主张和风格,与北宋词的联系较为紧密.故在此也一并叙说。
第一节柳永的慢词
66.柳永的生平
【知识解读】柳永(9807--10537),原名三变,字景庄,行七,亦称柳七,后改名永,字耆卿。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属福建)。柳永少年读书乡里,及冠入京应试。科场失意后,历遍荆楚吴越。仁宗景祐元年(1034)登进士第,后历任推官、县令、盐场监官、判官等职。庆历初改官著作郎入京,授西京灵台令、太常博士。皇祐中,迁屯田员外郎,因此后人又称其为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病殁于润州。有《乐章集》,存词200余首。
67.柳永词的题材内容及其对词境的开拓
【知识解读】北宋初期的词人大多不屑于民间词的俚俗,只有柳永,既为文人身份,又谱写具有民间风味的词。柳永词表现出了下层市民的感情、观念、价值标准。他的不少词作是为迎合受众而作,甚至可以说柳词是作为商品投入市场的,受众的需要是柳词题材内容的选择标准。柳词中有大量描写妓女的篇章,有些词章就是专为妓女而作的。此外,柳永还创作了具有文人本色的文人词,如《八声甘州》。
柳永的词扩大了词的题材领域,向着更广阔的社会空间拓展。词中大量描写羁旅行役的感受和城市风光,柳永首开风气。柳永一生或为功名奔走,或因仕宦颠簸,常行走于旅途。他往往把途中所见与羁旅劳顿、人生遭际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令人倍感其苦。
68.柳永对词体的开拓
【知识解读】柳永在词史上以创制慢词而著称,他完善了慢词的体制和表现手法。柳永的慢词在表现手法上适应下层市民俗众的接受习惯,叙事写情直观浅露,不求含蓄蕴藉,不为比喻联想。在章法上,柳永词更注重叙事完整、描写细腻的效果。
柳永作慢词用铺叙手法,无论叙事、写景或是抒情,都层层铺叙,层层递增,情感表达尽露无余,不求余韵。这是一种迥别于小令的手法。
69.柳永词的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柳永词的俚俗特点:第一是柳词用语浅近俚俗,能将有趣的白话加到词中,构成一种平民化的叙述风格;第二在题材选用方面,他写了众多关于城市生活和歌妓的词。
柳永雅词的艺术特点为:一是以赋为词,善于融合曲词和辞赋的长处;二是他的羁旅行役词不减唐人高处。
70.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知识解读】柳永在宋词发展史上是一位有独特贡献的作家,主要贡献有四点:
(1)在创体方面,创制慢词长调。
(2)在创调方面,创调是创体的前提,柳永创制并使用了大量的新调。
(3)在题材方面,柳永的俗词大大拓展了宋词的题材,尤其是将都市风貌与都市生活纳入词的表现范围。
(4)在手法方面,柳永将赋体笔法引入词中,扩大了词境的容量,为宋词创立了崭新的表现手法。
第二节秦观、晏几道的贺铸
71.秦观的生平
【知识解读】秦观(1049--ll00),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神宗元丰八年(1085)登进士第。苏轼荐入京,迁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及国史院编修。绍圣年间因受朝廷内部新、旧党争的牵连,出为杭州通判,再贬郴州、横州、雷州。元符三年(1100)诏还,道卒于藤州(今广西藤县)。有《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存词80余首。
72.晏几道的生平
【知识解读】晏几道(1030711067),字叔原,号小山,晏殊幼子。虽出身于相门.仕途却颇为坎坷。词与父晏殊齐名,称“二晏”。有《小山词》。
73.贺铸的生平
【知识解读】贺铸(1052—1125),字方回,原籍山阴(今浙江绍兴),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娶宗室女,长七尺,面铁色,眉目耸拔,俗谓贺鬼头。早年曾任武职,后转文官,博学,业诗文,词亦“高绝一世”。诗集有《庆湖遗老集》。词集有《东山词》,又名《贺方回词》、《东山寓声乐府》,词存280余首。
74.秦观词作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知识解读】秦观的词作以抒情为主,纤艳柔婉,寓情思于景物,具有一种情、辞兼美的艺术特色。秦观在当时即以精通音律而著称。秦观的词平仄协调,音节和谐,节奏鲜明,具有悦耳动听的音乐美。秦观汲取了柳词通俗自然的语言特点,形成了自己清新雅致而又明白晓畅的语言风格。
秦观词在本色的婉约词体的发展流变中有着重要地位。陈廷焯云:“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白雨斋词话》卷一)他与柳永合称“秦柳”,与周邦彦合称“秦周”,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75.晏几道词作的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晏几道词抒发了自己生活中切身体验到的真正哀愁,具有凄楚哀怨的感伤情调和典雅清丽的风格;其词善于吸收慢词的艺术经验并运用于令词的创作中,工于言情,且委婉细腻、清新俊逸,有很强的层次感和清刚顿挫之美;晏几道词善于化用前人语句且能青出于蓝,为后世称道。
76.贺铸词作的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贺铸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情思深婉的小词,音调谐美,情旨浓厚;二是充满骚情雅意而哀怨无端的雄奇俊伟之作。贺铸作词很注重音律,善于驱使古人的辞句,风格上也曾作过许多方面的探索,幽雅、盛丽、奇崛、悲壮,兼而有之。贺铸词师法苏轼,清旷不足而悲壮过之,在北宋豪放词阵营中独具特色,对南宋辛弃疾及当时的爱国词派影响甚巨。
第三节周邦彦及其清真词
77.周邦彦的生平
【知识解读】周邦彦(1056--ll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周邦彦早年“疏隽少检”。神宗元丰中人太学,献《汴都赋》,以太学生超擢太学正。约元祐四年(1089)出为庐州教授,知溧水县。政和二年(1112)以直龙图阁出知隆德府、明州,召拜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词集有《清真集》,一名《片玉集》,词存182首。
78.周邦彦词的集大成
【知识解读】周邦彦词的集大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词调的搜求、审定和考证方面说,他有集成和创制的功劳。
第二,就其写作功力之成就而言,他善于体物言情,描绘工巧周至,又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炼字妥帖工稳。
第三,从创作风格而言,清真词能集北宋词自柳永到秦观、贺铸等人之成就丽独具特色。他发展了柳永以赋为词的铺叙手法,兼取秦词的柔婉、贺词的艳丽,综合形成了自己精巧工丽的典雅风格。
79.周邦彦词作的艺术成就
【知识解读】第一,咏物词,将赋的体物描写技巧与词的写景言情结合起来,开创了一种慢词铺陈叙写的新方法。
第二,羁旅行役词,一方面以深契微茫的笔触体物言情,表达曲折深细,心理情感内容得到多层次的展开;另一方面又很讲究辞章和结构,通过严密的结构,使丰富曲折的内容归于和谐统一。
第三,词作笔力深劲,意境浑厚。
第四,语言流畅精美,声韵协律,用俗语入词,做到了能雅能俗。
第五,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入词,发展成了一种较完备的作词的语言运用艺术。
第六,周邦彦精通音律,工于倚声填词,词作达到了词与乐的完美结合。
第四节李清照和朱敦儒
80.“易安体”
【知识解读】李清照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词作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
81.“樵歌体”
【知识解读】因朱敦儒晚年隐居之时,写了大量的隐逸词,其词超然物外,自得其乐,于淡而静的空旷境界中透出洒脱的情调,加之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自然飘逸,又因其词集名为《樵歌》,遂形成了“樵歌体”,或称“朱希真体”。
82.李清照的生平
【知识解读】李清照(1084~11557),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神宗熙宁九年(1076)进士,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清照年十八嫁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夫妇共事文物收藏、研究,诗词唱和,甚为相得。靖康之变,身遭战祸,又逢丧夫之恸,所藏文物亦散失殆尽,后贫困悲苦,东漂西泊,客死江南。有《漱玉词》(后人辑本),存词40余首。
83.朱敦儒的生平
【知识解读】朱敦儒(1081—11877),字希真,号岩壑,洛阳人。早年隐居山林,清望颇高。金兵南侵,流寓岭南。绍兴初,应召出仕,历兵部郎中、两浙东路提点刑狱。后以“与李光交通”,免官。秦桧当政,授鸿胪少卿;桧死,被废。晚年居嘉禾(今浙江嘉兴),于城南放鹤洲筑别墅,恬淡潇洒。其人向被称为“天资旷逸,有神仙风致”。有词三卷,名《樵歌》,存词245首。
84.李清照词分前、后期
【知识解读】李清照的词风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李清照生活在温馨和美又充满艺术气息的氛围之中,词作绰约轻倩,自然妩媚。如《醉花阴》,此词上片描画天时及闺室器物,含蓄述说闺中寂寞。下片紧扣“重阳”抒怀,借“西风”的凄景,与黄花比“瘦”,遂将“销魂”愁思熔铸于秀雅之艺术形象,令人难忘。
后期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磨难,词的风格也由清丽淡雅变为沉郁哀痛。如《永遇乐》,此词作于她晚年寓居南方时。元宵佳节,一派热闹景象,而词人却落寞孤寂,流落他乡,衰老憔悴的今日在与“中州盛日”的对比中倍感凄凉。
85.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
【知识解读】主要内容有二:
第一,尚雅。李清照的尚雅主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的雅正,批评南唐词人“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二是语言音律的文雅,批评柳永的词“词语尘下”。
第二,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强调词与诗有别,词比诗有更鲜明的声律特点。
86.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
【知识解读】第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点。
第二,既融人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
第三,倜傥有丈夫气。李清照作词,既有女性的温柔和明慧,又有一般女二子缺乏的俊爽和开朗,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柔中有刚,蕴含着激昂豪迈之气。
87.朱敦儒词作的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朱敦儒前期词作主要写男欢女爱、离愁别绪,风格缠绵、狂放。南渡后词风代之以沉痛激切。在被迫隐居的晚年,朱敦儒常常放浪于烟霞问,写了大量的隐逸词,其词于淡而静的空旷境界中,透出潇洒,加之风格自然飘逸、语言浅自如话,在词坛能自成一格,遂形成了“朱希真体”或“樵歌体”。
第六章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88.辛弃疾的生平
【知识解读】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时宋室南渡已十三年,他的家乡历城已是金人的占领区。北方人民的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辛弃疾天资聪颖,少即能诗文;膂力过人,武艺高强,素有“青兕”之称。绍兴三十一年(1161)济南农民耿京聚众二十多万起义,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多人参加,并在军中掌书记。辛弃疾代表起义军到建康去见宋高宗,北归时,叛徒张安国已谋害了耿京降金。辛弃疾率五十人驰骑直入张安国五万人的大营,缚张安国置马上,长驱渡淮归宋,他的这一壮举轰动一时。隆兴元年(1163)南宋王朝又倾向对金和议。辛弃疾上《美芹十论》、《九议》,建言抗敌。在这期间,辛弃疾历任滁州知州、建康留守参议官、京西转运判官、湖南安抚使等职,不到十年,职务调动十一次。频繁的调动,使他内心充满郁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因言官弹劾而落职,退居江西上饶的带湖。宁宗嘉泰三年(1203),64岁的辛弃疾忽然被朝廷起用为两浙东路安抚使,出知绍兴府。可惜辛弃疾到镇江任职刚满一年,就因言官的弹劾而被罢职,他只好重回故宅闲居。开禧三年(1207)年九月十日,他怀着恢复中原的宏愿,抑郁以殁,临终前“大呼杀贼数声”(《济南府志》)。有《稼轩长短句》,又名《稼轩词》,存词620余首。
第一节辛词的题材内容
89.辛词题材内容的主体及其多样性
【知识解读】辛词最突出的题材是抒发报国豪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如《鹧鸪天》,该词通篇采用今昔对比手法,形象地概括了词人作为抗金名将的悲壮一生。上片英雄话当年,宏壮奋励,气盖万夫;下片喟叹现实处境,悲怆深沉,痛苦无奈,对照十分强烈。
辛弃疾词的题材十分广泛,除上述抒发报国豪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的词作外,田园感受、儿女之情等在其词中也有充分的表现。
辛弃疾描绘田园风光的农村词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此词作于词人退隐上饶带湖时。上片描画出一幅幽美的农村夏夜图;下片侧重作者“夜行”山岭的见闻与感受。意境清,语言质朴无华,笔调灵活轻快。农村生活平凡而富有情趣,乡间景象自然而清新,表现出词人生活于农村的自在和惬意。
辛弃疾的咏春词多写得疏朗明爽,清丽中见俊俏,带有婉约风韵,有所谓“妩媚”之评,但与婉约词人的体物言情是两种不同的格调。辛词的妩媚乃是一种寓刚于柔或振柔为刚的秀美,是以雄健清劲和悲慨深沉的情思为底蕴的婉媚。真正写得缠绵悱恻而婉媚纤丽的,是他的艳情词。不过,即使是写艳情,辛词仍显得率真质朴而情致凄切,并非只是婉媚而已。
第二节辛词的艺术成就
90.辛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词史地位
【知识解读】辛词的艺术成就:
(1)辛弃疾在苏轼对词体和词境开拓的基础上对词做了进一步的解放和拓展.既用词来抒情、咏物,也用它铺陈事实或讲说道理,即以文为词。其英雄词、描写乡村景致的词也是对词境的开拓。
(2)就辛词的艺术风格特点而言,由于生性狂傲,作词又多以抒发英雄失志的悲愤为主,豪放悲壮便成为辛词的主导风格。但同时辛词虽多以豪放格调出之,却又不失温婉本色。就稼轩词言情的深微而言,它保持了词体曲折含蓄的美妙。所以辛词既以豪放气质开拓了词的意境风格,又不失词的含蓄蕴藉之长。这种相反相成的现象,是稼轩词最值得注意的特色,也是在宋词发展过程中完成的过人成就。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欲说还休,不是不想说,而是情到深处却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极细微的情感体验,极幽约的生命叹息,出自英雄豪杰之口,极不容易。其词故豪放风格与旖旎情韵,各极其能事。
(3)善用典故。词至辛弃疾,始大量用典,有辛词好“掉书袋”之说。但辛词中因堆砌典故而造成艰涩的作品并不太多,他用典大多还是意在讽喻,托古喻今,这与他的比兴、寄托手法有相通之处。借助一连串典故的类比暗示和启发作用,可扩大词意的深广度,增加词的含蓄性。
(4)辛词的语言风格多样,雅俗兼备。除用典多而精当,语句精练警策、雄放雅丽外,辛词还善于吸收民间语言而使词的语言通俗化、口语化。故有些辛词写得极清新明快,似说话一般。
辛弃疾的词史地位:
辛弃疾是南宋中叶杰出的词人,他的词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代表了南宋爱国词的最高成就,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唐宋词的发展史上,辛弃疾上承苏轼的传统,又注入更为丰富、深刻的时代内容和审美特质,继往开来,具有崇高的地位。
第三节辛派词人
91.张元斡的生平
【知识解读】张元斡(1091—1161),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福州(今属福建)人。靖康元年(1126),曾任抗金名将李纲行营属官,官至将作少监。绍兴初,因不满奸佞当权,致仕南归,寓居福州。绍兴十二年(1142)又因作词送主战派胡铨,触怒秦桧,被削除官籍。有《芦川词》,存词185首。
92.张孝祥的生平
【知识解读】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登进士第。孝宗朝,累迁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军事、领建康留守,因赞助张浚北伐罢职。后知荆南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有政绩。因病退居,卒予芜湖。有《于湖居士文集》,词集名《于湖词》,存词220余首。
93.陈亮的生平
【知识解读】陈亮(1143--1194),字同甫,号龙川,学者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少喜谈兵,下笔千言立就,有国士之目。绍熙四年(1193)登进士第,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词集名《龙川词》。
94.张元斡词的特点
【知识解读】张元斡在南渡之前的生活与朱敦儒的疏狂颇有相似之处。词的内容多在花间樽前,风格“极妩秀之致”。南渡后,词风转为慷慨激昂。如《贺新郎》[送胡邦衡侍制],以“送别”为题,抒发愤世伤时之慨,表达对抗金挚友的深情。上片感叹时局;下片写送别情景。词境深沉、博大,感情激越、悲怆,而词人爱国不屈之高风亮节,从沉郁顿挫之词句中现出。
张元斡的词突出表现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使词从闺幨秀帏时代走向风云际会的前沿。张元斡词的这种变化,受到时人的高度重视和评价。
95.张孝祥词的特点
【知识解读】张孝祥的词以学东坡而闻名,发慷慨壮烈之音,气概更甚于稼轩词;长于借景抒情,颇多以清隽为宗的即景抒情之作。其词既反映出叱咤风云的英雄本色,又表现了冰清玉洁的品格。如《念奴娇》[过洞庭]中他用自然美景衬托清旷胸襟,洒脱处极似苏轼,飘飘有凌云之气。
96.陈亮词的特点
【知识解读】陈亮词的主导风格是豪放雄奇、昂扬激宕。他以救国安民为己任,词作多表现抗战恢复之志。词风豪放如稼轩,而又在词中议论纵横。如其《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词中慨叹南宋朝廷不思恢复,以屈辱换取苟安,表达了抗战的决心和必胜的气概。
97.刘过词的特点
【知识解读】刘过词学辛弃疾,如《沁园春》[寄辛承旨],构思极为奇特,将先后相隔几百年的自居易、林逋和苏轼汇聚一起,巧借三人的诗句来对话。此词有稼轩词狂放而又幽默的影子,风格、结构都与辛弃疾的《沁园春》(杯汝前来)近似。刘过的词受辛词影响,多慷慨悲壮语,词多气势贯注、流畅自然,但有的流于平直,开启叫嚣粗豪之风。
第七章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
98.“中兴四大诗人”
【知识解读】南宋中期是宋代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涌现出“中兴四大诗人”,即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擅长写“活法”诗的杨万里,以田园诗著称的范成大以及尤袤。
第一节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
99.陆游的生平
【知识解读】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试礼部置前列,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出为建康府、镇江府、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支持张浚抗金而被弹劾归乡。乾道六年(1170)入蜀通判夔州(今四川奉节县)。曾于王炎幕府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为王炎陈进取之策,又任职于范成大幕府,后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县)。光宗绍熙元年(1190)迁礼部郎中,宁宗嘉泰三年(1203)升宝章阁待制,致仕。晚年退居山阴,嘉定二年卒,时年85。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100.陆游散文的特点
【知识解读】陆游的散文文字简洁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和妙趣,充分彰显了他的才情。其《渭南文集》中,议论文较少,记叙文创作成就显著,有些写得平静坦适,透露出作者晚年的心情;其小品文内容丰富,趣味盎然,不仅描述了事物,还披露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101.陆游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各期的主要特点
【知识解读】按陆游一生的变化,可将他的诗歌创作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初喜藻绘而至清新拔俗,中务豪放悲壮,晚年归于清淡秀逸。
(1)陆游早年拜著名江西诗人曾几为师,学习江西诗派“活法”等作诗诀窍,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诗的灵感,开始注重诗外功夫,作诗由绚烂趋于清新平淡。
(2)陆游诗歌创作的中期是从他46岁到达夔州之后开始的。这一时期,诗人充满了要以身报国的热情,但往往遭到冷遇,于是便发为感慨万端的悲愤之音,特别表现为才气纵横、一泻无余的写法。如《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这种大气磅礴的诗篇,占据了陆游中期诗歌创作的主要部分,尤其是他那些写请缨无路、功败垂成的作品,充分表现了其诗作的悲愤豪壮风格。
(3)自65岁罢归山阴,到85岁逝世为止,为陆游诗歌创作的晚期。退居生活成了他诗作最常见的题材内容,他在较为安定的农村生活环境里领略和体味人生,诗风趋于闲适淡泊。但爱国思想和积极奋斗的精神,在陆游晚年的创作中还继续保存着,所以这一时期仍不乏风格悲壮的作品.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一(僵卧孤村不自哀),此诗作于陆游68岁时,但抗敌的决心、激昂的意气以及至老而不衰的报国壮志仍洋溢其间。
102.陆游诗歌对江西诗派的扬弃
【知识解读】从江西诗派入.而不从江西诗派出,是陆游早期诗歌创作的特点。其诗为江西诗派的清新流畅而不为其瘦硬,取其平淡而去其生涩,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流转圆美的格调而自成一家,从而与一般江西诗派作者区别开来。
103.陆游词作的特色
【知识解读】陆游的词有激昂慷慨和清淡秀逸两种风格境界。刘克庄称其词:“其激昂感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陆游词接近稼轩风者,主要指他的爱国词。陆游大部分词写得比较清婉,意境清奇,蕴意绵长。如《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托物言志。上片咏梅的处境遭遇,下片咏梅的品格精神。梅花幽洁、孤傲,实为作者一生标格孤高,不畏谗毁、矢志不移之铮铮傲骨的写照。此词用语清俊,而有平淡邃美之神韵。
104.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多样风格
【知识解读】陆游的诗歌诸体皆备,不论古体诗,还是律诗、绝句,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艺术风格多样。其古体诗多豪言壮语,颇有老杜诗的雄浑气势,又吸收岑参的语奇体峻,写的豪迈坚挺。陆游诗最显著的特征是善为悲壮,其七律感时伤世,无不悲愤激昂,且对仗工稳而自然圆转,如《书愤》写得神气完厚,豪荡丰腴。陆游于律诗致力最勤,也最为人称赏,有“古今律诗第一”的美誉。除悲愤激昂的爱国诗外,陆游晚年创作了大量清淡秀逸的闲适诗,呈现出新鲜独特的味道。陆游的绝句以七言为主,写得清淡细腻,简练自然,而且明白如话。
第二节杨万里和范成大
105.“诚斋体”
【知识解读】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里,杨万里的诗被称为“诚斋体”,在当时影响很大,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
106.杨万里的生平
【知识解读】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登进士第,乾道六年(1170)被荐为国子博士,此后为太常博士、太常丞。出知漳州、常州,提举广东常平茶监,除提点刑狱,迁秘书少监。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因故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改知赣州,辞官而归。后屡召不出,家居15年,心念时政,忧愤而卒,年83。赠光禄大夫,赐谥文杰。历仕高、光、宁三朝,生平以国事为重,主张抗金,然“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宋史》卷四三三《杨万里传》)。有《诚斋集》。
107.范成大的生平
【知识解读】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擢进士第。知处州(今浙江丽水县)、静江府等,有利民政绩。累任中书舍人,四JII制置使,权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绍熙三年(1192)加大学士。曾假资政殿大学士,充金祈请国信使,至金,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晚年退居故乡石湖。有《石湖居士诗集》等。
108.杨万里的“活法”诗
【知识解读】杨万里把空灵轻快的晚唐体绝句,作为医救江西体以学问为诗的良药,他改变了宋人以人文景象为主的作诗习惯,变成以自然意象为主,恢复诗人感官的天真自然状态,于是写出别具一格的“活法”诗。
杨万里“诚斋体”诗着重表现的是山水景观所蕴涵的自然灵性和知觉情意,诗中充满了奇趣和活劲儿,被认为是真正的“活法”诗。
109.“诚斋体”的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诚斋体”诗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创造了一种新鲜活泼的写法,改变了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开辟了新的诗风。“诚斋体”诗以绝句最为出色,在这方面,杨万里主要学习借鉴了王安石的半山体和唐人的晚唐体。作为南宋诗风转变的关键,杨万里“诚斋体”的成功来自对江西诗派诗法的背离,以及对晚唐体诗歌所体现的艺术规律的把握。他在诗歌创作中,重自然机趣,变深刻为浅近,理趣减少了,感受敏锐了,生活的情趣增加了,所以状物写情无不入妙。这成为南宋后期四灵诗风和江湖诗风的先导。
110.范成大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范成大的田园诗写于他晚年退归故里之时,其中最著名的是七绝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些涛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十二首。范成大能将陶渊明、王维等人“田园牧歌”式的田园诗和从唐代兴起的新乐府式的“田家词”、“悯农诗”融会为一,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展示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赋予以平淡闲适为特征的传统的田园诗以更深刻、更广阔的内容,堪称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之作。
第三节朱熹与南宋散文
111.朱熹的生平
【知识解读】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翁,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后徙居建阳(今福建建阳县)考亭。绍兴十八年(1148)登进士第,历高、孝、宁、理四朝。累知南康军、漳州、潭州,任提举江西、江东常平茶盐公事,直宝文阁,秘阁修撰,焕章阁待制、侍讲,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六年卒,年71。谥文,赠中大夫、太师、宝谟阁直学士,追封信国、徽国公。其“所至兴学校,明教化,四方学者毕至”(《宋史》卷四二九《朱熹传》),为北宋理学大家。今存诗千余篇,具有雅正、清新、明秀的特点,亦时带理学气。著述甚丰,为文l00卷,有《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等,以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集》。
112.朱熹诗歌的特点
【知识解读】作为理学大师,朱熹的诗歌常常以诗喻理,情趣、理趣相交织,在诗的感性意象中闪烁着理性的睿智。朱熹的诗将意兴情理与客观景物和谐地融会在一起,显现出冲淡超远的心态和真率温和的性情,语言净洁简丽,句法自然平易,风格雅正明洁。
113.朱熹散文的特点
【知识解读】朱熹的散文功力深刻、理致周密,不矜才使气,其论学的书札,整理古籍的序文等,尤为精心之作。他的记叙文也有写得很平易自然的。如《送郭拱辰序》,此文写画工郭拱辰形神兼备的高超画艺,表达了写真当重在传神、得其神似的观点,流露出远游隐逸之思,暗寓慨世之意。文风心平气和,行文舒展,看来平淡无奇,却雅厚简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114.南宋中叶散文之两派
【知识解读】南宋初期,因靖康之变而导致了主战与主和的激烈争论,于散文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十分精彩的论辩性的议论文,富于鼓动性和逻辑性,也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至南宋中期文坛分为两派:一派是讲事功的功利派,以陈亮和叶适最为有名,其文章以评论时事和讲治乱兴衰为特色,在风格气势的雄赡豪迈方面,与苏轼的文章较为接近;另一派是道学派,以朱熹、真德秀为代表,作文师法欧阳修和曾巩的平易简洁,多讲学之文和语录体。在道学派中,又分出以吕祖谦为代表的论文一派,既以文贯道,又讲究章法,实为唐宋古文的嫡嗣与正宗。
115.南宋各体散文的一般特征
【知识解读】由于理学的兴盛和道学家文论的传播,欧、曾对南宋文风的影响似乎更大一些,这使南宋散文的文字风格更趋于畅达明快和语体化,但也有过于追求平易而流为冗慢与粗率的弊端,以致文气冗弱。
116.南宋“小品文”概况
【知识解读】小品文的各种体裁至南宋均已齐备,多以笔记杂文的著作形式出现,如洪迈的《容斋随笔》等,还有介乎游记与地理志之间的笔记文,如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等。南宋的笔记文,因作者多为自放于山崖水滨的隐士,又是信口而出的“闲谈”之作,故能不拘格套,自由挥洒,文笔平易简洁,文风自然流畅。但也有一些笔记文记录见闻,不免有道听途说和重复互见的内容,加之用笔过于随意,以致有散漫杂乱的流弊。
第八章姜夔与南宋清雅词派
117.南宋中后期的清雅词派
【知识解读】南宋中后期词坛,有清雅词派的崛起,姜夔为此词派的开山大师,他有极高的音乐天赋,能自制新的曲谱,以清刚的诗笔写出空灵高雅的词作,成为南宋词的典范。
第一节白石词
118.姜夔的生平
【知识解读】姜夔(1155?~122l?),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姜夔早岁孤贫,姊嫁沔之山阳,凶往来沔鄂问几二十年。宁宗庆元三年(1197)进《大乐议》,乞正雅乐。五年上《圣宋饶歌》,诏免解与礼部试,不第,以布衣终。白石人品峻洁,有名士风度,时人评他“襟期洒落.如晋宋间人”(《藏一话腴》)。白石才华极高,诗、词、文、字无所不精。在诗学批评方面有《诗说》一部,见解独到而深刻。姜夔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还是在词的创作方面。有《白石道人诗集》。词集名《白石道人歌曲》,计84首,其中多自度曲,并存有工尺谱17首,为宋词乐谱之珍贵资料。
119.白石词的情思内涵
【知识解读】姜夔词的题材以感时伤世、咏物言志及追记恋情为主,并无大的拓展。但受其高雅而多情的性格影响,白石词在音调和意境方面,往往具有清越、高旷的格调。词中所塑造展示的形象往往融人了他本身所具有的高雅气质。如《点绛唇》借纪游以抒怀抱,于淡远空灵、孤高劲健的境界中,展示洒落之襟怀与性情。词中“清苦”、“参差舞”等语,化实为虚,使词更具一种空灵清峭之美感。《玲珑四犯》是岁暮感怀词,寓身世飘零之感。词调低沉深婉,而天涯羁旅之喟叹,质直沉痛。白石以词抒怀,将古今悲慨与个人倦游少欢之悲苦情怀熔于一炉,令其词不唯有“骚雅”之风,且具幽韵冷香之气度。白石词中的一些反映家国之感、时政感慨的作品,不以描写的真切、感情的激愤取胜,而是从自己的感受写出,笼罩上一层凄清的色彩,如《扬州慢》,词中没有慷慨激昂的呼喊,而是从侧面着笔,虚处传神,而更显得哀婉深沉。
120.白石词的艺术风格及其对词史的贡献
【知识解读】白石词独特的风格是清空、骚雅,并可进一步概括为“清雅”二字。
(1)姜夔词的清空首先表现在清幽空灵的意境上。如《暗香》,这首词借咏梅以怀人。前人的怀人间往往缠绵悱恻,溺于情中不能自拔。而姜夔此词,“感慨全在虚处,无迹可寻,人自不察耳”(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词中多用素洁的意象,如“月色”、“玉人”、“疏花”、“冷香”、“瑶席”、“夜雪”、“寒碧”等,营造出清疏高旷的境界。
(2)虚字的使用是构成清空风格的重要手法。虚字能使语意转折灵活。流走自如,而又传神入微,且能避免平铺直叙的缺点,在这方面,白石词有着独到的造诣。如《疏影》,几乎每句都使用虚字,词句自为开合,变化虚实,跌宕曲折,空灵夭矫,余韵无穷;词中所出现的许多平实典故,由于有虚字的前后承应,在音节上给人以谐婉灵动的感觉,在内容上则启发人由怀古而思今,由此生出无限的遐想。
(3)白石词的清雅风格还表现在其独特的笔法上。北宋词人秦观以柔笔写柔情,姜夔则以健笔写柔情,并且褪尽铅华,更见清刚。如《长亭怨慢》,词中以柳拟人,“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以树的无情侧面烘托作者为情所苦,陈廷焯说:“白石词惟此数语最沉痛迫烈”(《白雨斋词话》)。
(4)姜夔于词中求雅也是从音乐开始的。姜夔精通音律,尤其是他既通俗乐又精于雅乐。姜夔以雅乐注入词体,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以古乐府入词,以古乐的雅音来革除“今曲”的淫靡;二是以唐法曲音乐注入词中,使“清”、“雅”、“淡”的风格代替胡乐的浓艳急促。音乐的清雅为词的清雅提供了基础,姜夔又在词的性情、意境上融入清拔绝俗的诗性韵味。
姜夔首创的清雅词风于婉丽、豪放之外别立一宗,并蔚然成派,成为广为词家承认的“第三派”。这一成熟的风格流派的形成,丰富了词体风格的内涵,并对词最终能够与传统的诗文并列比肩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梦窗词
121.吴文英的生平
【知识解读】吴文英(12007一l2607),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姓翁,与翁元龙、逢龙为亲伯仲,过继为吴氏后嗣。一生未第,游幕终生,于苏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有《梦窗甲乙丙丁稿》,存词近350首。
122.吴文英“论词四标准”
【知识解读】吴文英提出的“论词四标准”是: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
123.梦窗词的分类及其情感内涵
【知识解读】吴文英的词作大体可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作为江湖布衣之士,吴文英常托足于权贵之门,酬酢赠答之词乃生计之需,自然不能免俗。虽然这类作品价值不高,但在《梦窗词》中所占比例不小。
吴文英中年之后入世渐深,混迹于前途无望的吏隐生活,目睹国家偏安苟安的情况,内心充满悲伤和苦闷,创作了一些哀时伤世的词。如《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该篇为怀古之作。借吴越争霸史事,叹古今兴亡之感、白发无成之恨,并隐含北宋失国之痛,抒写了对于国家现实的忧虑和哀愁。
《梦窗词》里有不少念旧、怀人、感逝的篇什,这些词作当与他在生活中的爱情遭遇及其生离死别的经历有关。在他的后期生活中,心情总是被过去的一段恋情萦绕,难以自拔,只好借助超现实的象征性想象寻觅替代物,以至形成了词中大量的归梦现象和恋物心理。如《风人松》,这是一首怀念亡姬的作品。词中境界亦真亦幻,实景与梦境交替出现。睹物思人而生奇思妙想,由景而情,情极而幻,使情人倩影如在目前。
124.梦窗词的艺术特色
【知识解读】(1)吴文英词的风格渊源来自周邦彦,又进而形成他特有的超逸沉博、浓艳密丽的风格特色,其独特的价值也正体现于此。
(2)注重格律和修辞,求雅忌露。吴文英作词讲究用事和修饰字面,强调协律、典雅、含蓄。即使在表现男子情爱心理方面也多用事典和华辞丽藻,使本来极世俗的男子性爱心理进入雅丽的境界,又不失柔婉之意。
(3)吴文英词的章法结构也十分独特,他往往使用时间与空问交错杂糅的叙述方式,这种叙述方式与其词亦真亦幻的内容相适应。姜夔词的结构方式往往“于词中转接提顿处,用虚字以显明之”,“南宋清空一派,用此勾勒法为多”;吴文英词“于此等处多换以实字,玉田讥为七宝楼台,拆下不成片段,以为质实,则凝涩晦昧”。(夏敬观《蕙风词话诠评》)对此手法论者褒贬不一。
(4)吴文英词经常运用一些冷僻、怪异的字词,造成特别的效果。
第三节史达祖、周密、王沂孙、张炎等
125.《词源》
【知识解读】张炎少得声律之学于杨缵等人。精通音律,于词学颇有心得,著有《词源》二卷,精研词之音律、作法,评论诸家得失,多有胜解,堪称宋代词论第一力作。
126.史达祖咏物词的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咏物以描写见长,工丽的白描,婉妙的诗情,笔调轻盈绰约,加之造语轻俊妩媚,词境婉约飘逸,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
127.周密的词风特征
【知识解读】周密的《草窗词》,多抒写个人身世之感,且融入黍离之悲,故而能洗尽靡曼,独标清丽,颇多沉咽凄楚之情调。如《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这首词是草窗词的压卷之作,主要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以抚今念昔的形式,寄托家国之恨和身世飘零之感。
128.王沂孙咏物词的特点
【知识解读】王沂孙的咏物词,既体物细微,结构细密,又寄托遥深,哀婉动人,惜时有隐晦之病。如《齐天乐》[蝉],此词以咏蝉为题,隐寓国破家亡之悲。全章没有直点本题,但句句不离咏蝉,通过想象、拟人等艺术手段,且连用典故,使蝉人化,并于层层铺陈蝉之一生悲慨中,糅进家国身世之感。王沂孙的咏物词往往有故国之思、身世之慨的寄托,既有姜夔咏物而不滞于物的清空,又深婉委曲.思深力沉。
129.张炎的词风及其在词史上的意义
【知识解读】南宋灭亡之前,其词风雅丽;南宋灭亡之后,词风随之变为凄凉悲苦;入元后,张炎的词风转变,多亡国哀音及身世零落之慨,故所作“往往苍凉激楚”,偶有词类苏、辛,气势雄浑。
张炎词的风格在南宋词史上颇有意义。张炎上承白石词的清空疏宕,近与梦窗词的密丽质实相区别,表现了明确的风格意识。不论他前期的清丽还是后期的清凄,都具有这种特点。由白石词的疏宕到梦窗词的密丽,再到玉田词的疏宕,看似是风格的重现,其实蕴涵着词人风格的追求。
第九章南宋后期文学
130.南宋后期文学大势
【知识解读】南宋后期,政局动荡黑暗,国势愈加衰微,文学的发展也每况愈下,“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是这一时期诗风的主要代表。“四灵”作诗以唐诗为号召,其实学的是晚唐贾岛、姚合等人的诗体,尤重姚合的武功体,诗风清苦冷僻,局度狭小,然亦有写得自然精巧的作品。江湖诗派的习尚与“四灵”无异,好为简淡微婉轻倩之体,不过他们人数比较多,对社会现实的态度也较为积极,少数诗人(如刘克庄)成就在“四灵”之上。但在学晚唐体这一点上,江湖诗派与“四灵”是一致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此有批评。到了宋亡之际,目睹邦家倾危,生灵涂炭,文人士大夫悲愤之意交错胸中,兴怀忠烈之情,发为诗文,气壮山河,文天祥等人创作的爱国诗文,是宋代文学在这一时期闪出的最后一道光芒。
第一节永嘉四灵
131.“永嘉四灵”
【知识解读】“永嘉四灵”是指当时永嘉的四位诗人,即徐玑、徐照、翁卷、赵师秀。由于他们四人的字中均有一个“灵”字,故谓之“四灵”。他们又都是永嘉人,诗风极为相似,而且都是由于叶适的鼓吹而闻名于世,故谓之“永嘉四灵”。
132.“四灵”与晚唐诗歌的关系
【知识解读】“四灵”以宗唐为号召,实则学习贾岛、姚合的晚唐体,诗风清苦冷僻。他们费心苦吟,刻意求工,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以白描作诗,能矫宋人长篇论理之陋习,在文学史上可谓功过参半。
133.“永嘉四灵”诗歌的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四灵的诗歌多有冲淡平和、轻灵清寒的境界,常流露出山人名士的出世情怀,他们更多地选择自然山水作为表现的对象,着笔于目之所及的江南湖光山色,又从多变的视觉角度,选择那些色彩鲜明的优美景物,以构成清新明丽的意境。他们专攻五律,写萧散野逸之趣,追求一种平淡简远的韵调;七绝数量不多,但很有特色,新颖灵巧,圆美自然,比五律更显得气韵浑成。
第三节刘克庄与江湖诗派
134.刘克庄的生平
【知识解读】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淳祐六年(1246)以文名久著,史学尤精,特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龙图阁学士。谥文定。耿介孤高,忠直敢谏,四度立朝又被劾罢官,仕途坎坷。景定五年(1264)秋,以目疾谢事,除焕章阁学士守本官致仕。有《后村先生大全集》,词集名《后村长短句》、《后村别调》。
135.“江湖诗派”的主要诗人
【知识解读】江湖诗派的主要诗人有刘克庄、戴复古、方岳等。
136.刘克庄诗歌分前、后两期
【知识解读】刘克庄是个长寿作家,享年83岁。他的诗歌可以60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开始时,他和其他江湖诗人一样,从晚唐体、四灵体人手,刻琢精丽,风格清轻简淡。为了拓宽诗境,追求表现上的不拘一格,刘克庄开始摒弃四灵诗风,转而尚古体,尊韩诗,努力向陆游靠拢,追求一种抑扬开阖、悲愤慷慨的诗风。
刘克庄60岁之后的诗歌作品数量远远超过前期,几乎占全部诗作的四分之三。他后期的诗歌创作,更加有意地追踪陆游、杨万里的大家气度,对一味专学“四灵”和晚唐体的江湖派诗人的小家数予以批评,写格调更为沉痛、感情更为深刻的诗。由于屡被闲废和受疾病折磨,加之亲人离世,刘克庄晚年写的这些抒写个人情怀的诗歌,常于沉郁低回中含一种悲凉疏放的落寞情调。
137.“江湖诗派”及其诗歌的艺术追求
【知识解读】江湖诗派是南宋后期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派,因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江湖本是隐士布衣的栖游之地,江湖诗人大都是一些落第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末宦,登显禄者极少。由于功名上不得意,进退无据,他们只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来维持生活,或游走干谒予公卿权贵之门,或结友招群于市井乡间,结诗社,推盟首,在相互唱和酬咏中消磨岁月,无形中形成一种彼此相近的作诗习气。当时书商陈起与江湖诗人相友善,于是刊售《江湖诗集》、《续集》、《后集》等书,后人以《江湖集》的诗气味皆相似,故称之日“江湖派”。
江湖派诗人多效“四灵”之体,宗尚晚唐体的清巧之思,他们多属意于苦吟,反对江西派的“资书以为诗”,以不用事为贵。“永嘉四灵”是江湖派的先驱,一般江湖诗人多从“永嘉四灵”学作诗。高者工于炼字琢句,吐辞警隽,风格清圆轻灵;下者则为山林枯槁之调,有衰飒之气,甚至有蔬笋气。所幸的是江湖派的代表人物刘克庄、戴复古、方岳等,能不受“永嘉四灵”所囿。
138.刘克庄诗歌的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刘克庄的诗歌创作涉历老练、布置阔远,能融会众作而自为一家,他作诗除向陆游、杨万里看齐外,还受到杜甫、韩愈、李贺及晚唐诗人的影响。他的部分诗歌,有拗折奇崛的笔势,上可与韩愈比肩。他还学习张籍、王建乐府,在短短的篇幅中频频换韵,音律错综,富于变化驰骋之妙。由于多方面吸收唐诗的艺术营养,并熔铸了宋诗的时代内容,以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他能于“四灵”、晚唐体之外自为新体,成为江湖诗人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139.刘克庄词的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刘克庄继承了辛弃疾的词风,属南宋后期的辛派词人,他的后村词继承和发展了辛派词人的爱国主义传统及其豪放的风格,伤时忧乱,处处流露出黍离之悲及时局的沧桑感。他着重发展了词的散文化、议论化手法,采取以诗作词的方法,进一步解放了词体。
140.戴复古诗歌的特点
【知识解读】作为江湖诗人,戴复古作诗以苦吟求工,带有四灵余习,但能在盛唐和中晚唐名家中转益多师而自辟蹊径。戴复古作诗重五律,多写人情世故,采用白描手法,清健轻快,无斧凿痕迹。如《世事》,感时伤世,有种时事艰难的迫切感和沉郁感,在极少用典的情况下仍能深得杜诗沉郁顿挫的风神。戴复古诗备众体,不主一家,追求风格的多样性。
第三节文天祥
141.文天祥的生平
【知识解读】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宝祐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累知瑞州、赣州、平江府、临安府。恭宗德祐元年(1275)元兵渡江,尽以家赀为军费,奉诏提兵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勤王。宋降,仍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营被扣,从京口脱逃,由海道至福建奉端宗,以观文殿学士、侍读拜右丞相,收兵入汀州。端宗景炎二年(1277)率兵进江西抗元,收复吉水、永丰、万安、永新、龙泉等诸多州县,三年(1278)于五岭坡(今广东海丰北)被蒙古汉军元帅张弘范部下千户王惟义所俘。张弘范极力诱降而不屈,遂于祥兴二年(1279)遣使护送至京师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始终不屈,元世祖忽必烈劝其出仕,其凛然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一死足矣。”(《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传》)于柴市以身殉国,卒年47。诗歌后期学杜甫,抒发爱国思想情感与坚贞的民族气节,多写亲历事迹,具有纪实性,直抒胸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南宋末期诗人中,其成就最为卓越。有《文山先生全集》。
142.汪元量诗歌的思想内涵
【知识解读】汪元量的诗充满了亡国之戚、去国之苦。他的诗多以纪实绝句述亡国之痛,时人称之为宋亡之“诗史”。汪元量的《湖州歌》98首写得最具体生动,这些以七言联章的组诗用纪实的手法,把作者目击的南宋亡国、三宫北迁的情景细致地描绘了出来。
143.刘辰翁词作的特点
【知识解读】刘辰翁的词大都是宋亡后所作,感怀时事,抒发兴亡之感。刘辰翁上承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但作为遗民,其词情韵已染上凄苦之色。如《柳梢青》[春感],此词为元宵抒怀,明月依旧,但物是人非,元军带来了“蒙毡”、“番腔”,亡国景象触目惊心,其情何其痛。
144.文天祥诗、文、词的思想情感内涵
【知识解读】文天祥在《言志》诗中说:“杀身慷慨犹易勉,取义从容未轻许。仁人志士所植立,横绝地维屹天柱。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如《正气歌》,这是他国破家亡、身险囹圄而决不屈服的壮烈誓言和内心独白。文天祥的诗为后世传诵最广的是《过零丁洋》,这首诗直抒胸臆,不事雕饰,却沸腾着满腔的爱国热血、满腔的忠贞和赤诚,写得极沉痛、极光明磊落,感染力极其强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二句激励了后世无数爱国志士,是流传不朽的伟大的爱国诗篇。文天祥被俘之后坚贞不屈,写了一些念眷故国的沉痛之作,诗境苍凉,诗风沉郁凄怆,雄深悲壮。如《金陵驿二首》其一,此诗为文天祥被元军所俘后的次年,即祥兴二年(1279)被解送赴大都途经金陵时作。伤时咏怀,抒写国家沦亡与宫殿破败荒凉之痛,英雄末路与壮志未酬的孤寂悲哀,及以身殉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情韵婉转,气势慷慨,将深挚的爱国情感、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和临死不屈的浩然正气写得缠绵悱恻,感人至深。
文天祥慷慨就义前所写的文章也很动人,《指南录后序》堪称榜样,舍生取义,视死如归,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精神可惊天地、泣鬼神。
文天祥晚年的作品,无论是诗还是词,都是用血泪写成的,情辞哀苦而意气昂扬,反映了作者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和顽强斗志。其词如《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此词作于文天祥被俘的第二年,虽兵败被囚,而精忠浩气充塞天地间。
第六编辽金元文学
第一章辽金文学
第一节辽代文学
145.耶律倍及其《海上诗》
【知识解读】耶律倍(909-946)是阿保机的长子,契丹名为图欲,曾被立为皇太子,阿保机灭渤海国,以其地为东丹国,封倍为东丹王,称人皇王。阿保机死,述律皇后迫其让位于时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弟弟耶律德光。德光即位,是为太宗。德光即位后猜忌倍。后唐明宗李嗣源闻之,遣人持书跨海密召之。倍立木海上,刻诗日:“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辽史·宗室传》)诗本无题,后人习称为《海上诗》。后唐以天子仪卫迎之。倍自幼聪敏好学,不喜射猎。从汉人张谏学习汉文化,知音律,善书画,能为五言诗,博学多才。
146.耶律洪基及其《题黄菊赋》
【知识解读】辽道宗耶律洪基有诗文集《清宁集》,他的《题黄菊赋》是一首流传很广的诗作,此诗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受到后人的赞赏。
147.契丹女诗人萧观音、萧瑟瑟
【知识解读】后妃诗人在辽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突出,其中最为后人称道的有道宗皇后萧观音和天祚帝妃萧瑟瑟。萧观音应制而作的《伏虎林》诗,气势宏大,雄豪犷放,很受称道。萧瑟瑟今所流传作品,除《讽谏歌》外,还有《侯鲭录》所录《史诗》一首。
148.汉族诗文作家赵延寿、王鼎
【知识解读】除契丹族作家外,辽代还有一些汉族诗文作家,只是从诗人作家的人数到作品的数量,都不及契丹族。比较有成就和影响的有赵延寿、王鼎等。赵延寿的《失题》诗写辽地景色和军旅生活,具有北国特色。王鼎作于流放途中的《焚椒录》详述道宗懿德皇后萧观音被诬之事,很有影响。
149.辽代文学创作概况
【知识解读】辽代文学以诗文为主。诗文以外,尚有辽神话、北语诗以及歌谣等。有些民歌极具政治批判精神。如《国人谚》之“五个翁翁四百岁,南面北面顿瞌睡”,对老人政治的批判,尖锐深刻,具有很强的讽刺艺术效果。有的在当时流传极广,如《臻蓬蓬歇》等流传于宋京师汴梁和其他地区。这些都是辽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辽代诗文作品,流传下来的数量极其有限,其水平也远不及唐诗、宋词。但其独特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150.寺公大师《醉义歌》
【知识解读】寺公大师的《醉义歌》,原文用契丹语写成,但诗的内容是写重阳H饮酒、赏菊,显然受到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陶诗的影响;诗的基本精神是儒释道的杂糅,表现了中原文化精神对作者的深刻影响;而诗的风格又充满了北方民族的豪纵洒脱之气。
151.辽代诗文体现着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
【知识解读】辽代诗文体现了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典型的如耶律倍的《海上诗》,这是一首失意的悲歌。全诗以物喻人,“大山”比喻耶律倍自己,“小山”比喻其二弟辽太宗。如果全以汉语解之,其诗意含讽喻,怨而不怒,所谓“情词凄婉,言短意长,已深有合于风人之旨矣”(赵翼《二十四史札记》)。但以契丹文字来看,则“山”在契丹小字里为“汗”,即帝王,弟弟是夺取自己帝位的小山,而今反压在自己头上,其愤怨之情,溢于言表。散文如王鼎的《焚椒录》,不仅其序感情炽烈,文字凝练,颇具感染力,且其录以文献材料,暴宫廷之丑,刺皇帝之非,是唐宋等时代文学中很难见到的,可以说是少数民族政权下文学作品所独有的。至于诗文风格的生新质野、雄豪富气,则是北方游猎民族性格的生动体现。
第二节金代文学的发展
152.金初文坛作家构成
【知识解读】金初文坛由两部分人组成:由辽入金的文臣,如韩昉、左企弓、虞仲文等,他们很少有作品流传。活跃于金初文坛的是由宋入金的文士,以宇文虚中、吴激和蔡松年为代表。
153.金代文学发展大势
【知识解读】金代立国虽不如辽代长,但金代的文化和文学都取得了远远高于辽代的成就。金代开国不久,其诗文创作就达到了很高水平。
154.金初主要诗文作家
【知识解读】宇文虚中是金代文学的奠基者,吴激、蔡松年被认为是金代前期诗文的重要代表。
155.“国朝文派”及其主要诗文作家
【知识解读】金世宗、章宗大定、明昌时期,宋金议和,投戈息马,治化修明,是金之所谓盛世,文学创作也呈现出繁荣气象。这一时期,在金朝成长起来的诗文作家活跃于文坛,形成了有别于宋的独特的风格,元好问称之为“国朝文派”。其主要诗文作家有蔡珪(正甫)、党怀英(竹溪)、王庭筠。
蔡珪与其父蔡松年一样,他的诗中也常流露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但他又时常展现豪杰之气。
党怀英其诗精细工整,古朴自然。如《奉使行高邮道中》。
王庭筠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文书画并称卓绝,画善山水墨竹,诗学苏、黄,却没有险怪艰涩之病。其诗多写景咏怀之作,清新秀丽。
156.金代后期主要诗文作家
【知识解读】金代后期有赵秉文、王若虚等主平易的一派和李纯甫、雷渊等主奇险的一派,两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元好问则是金代诗文集大成的作家。
赵秉文诗学李、杜、苏、黄。他于诗歌创作强调“师古”,但又提倡风格的多样化。他的七言长诗气势奔放.不拘一格,律诗壮丽,五言古诗则真淳简淡,冲和清远,诗题多标明拟某某作或效某某诗人,但他并不简单模拟前人,在师法前人的同时,也有自己的特点。
王若虚是金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论文强调“辞达理顺”和“以意为主”,论诗也主张“出于自得”而本于自然。
李纯甫的诗险怪奇古,瑰伟纵放,有李贺诗的遗风。李纯甫为文师法《庄子》、《列子》和《左传》,造语力避浅弱,文风奇古雄健。其诗学黄庭坚,崇尚雄奇险劲的风格,主张“以心为师”而自成一家,遂与赵秉文的尚古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节元好问
157.元好问的生平
【知识解读】元好问(1190一1257),字裕之,号遗山,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拓跋氏,北魏孝文帝时改姓元。7岁能诗,有神童之目。ll岁从郝天挺学,淹贯经史百家。20岁业成,乃下太行、渡大河,以《箕山》、《元鲁县琴台》等诗见赏于文坛盟主赵秉文,遂游赵(秉文)、杨(云翼)之门,于是名重天下。不久,蒙古兵攻破其家乡忻州,他随家人避兵寓居河南三乡,后移居登封。兴定五年(1221)登进士第,正大元年(1224)中宏词科,为国史编修。历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天兴初擢尚书省掾,除左司都事。金亡不仕,以保存金代文献为己任,晚年隐居秀容,建“野史亭”,著述其上,编成《中州集》,以诗存史,搜集金代史料近百万言,多为后人编纂《金史》所本。年68卒。
158.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学观念
【知识解读】元好问《论诗三十首》集中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学观念。其开篇第一首说:“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他以风雅为宗,要求诗歌回归“正体”,通过细评汉魏以下诗人,明辨诗史正伪清浊。他论诗推崇自然,标举清刚雄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其四)“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其七)他在对唐宋诗的评价中,推尊李白、杜甫,对宋黄庭坚特别是金代效法黄庭坚诗而形成的弊端,有所批评。
159.元好问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元好问的诗歌内容包括伤乱诗、咏物诗、山水诗、题画诗和应酬诗等。其中,成就最高者是其伤乱诗。
他的伤乱诗最为感人,真是字字血,声声泪,笔力雄健,形成了苍凉沉郁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
160.元好问词作的特点
【知识解读】元好问的词风以豪放为主,是苏、辛之后作词极为豪健疏快的高手,但疏快豪放中也自饶深婉。他早年的词作能挟幽、并之气,写得雄浑劲直、豪情万丈,如《水调歌头·赋三门津》,该词用奇景激发豪迈兴会,真是气势不凡。他也有写得较为深情婉转的作品,如写“雁丘”的《摸鱼儿》上片,借失侣之雁殉情而死之事,喻写人间痴情男女的真爱;而且是以健笔写柔情,其情深厚沉挚,其辞哀婉清丽,将缠绵的生死恋写得荡气回肠。故元好问的词并非一味豪放,而是能融汇婉约情词的韵致,形成清雄顿挫而深婉明丽的成熟风格。
161.元好问的文学成就
【知识解读】元好问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大家,仅就文学而言,他涉猎诗、文、词、小说、文学批评等多个领域,且都取得了极可称道的成就。
元好问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28岁时作《论诗三十首》,集中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学观念。
元好问诗诸体兼擅,而以七律与七绝成就最为突出。此外晚年所写咏物诗、山水诗、题画诗等也有相当高的成就。
元好问的词今存近380首,词风以豪放为主,但疏快豪放中自饶深婉。元好问的词并非一味豪放,而是能融汇婉约情词的韵致,形成清雄顿挫而深婉明丽的成熟风格,成为金元词坛巨擘。
元好问的散文成就也不容忽视。其散文众体皆备,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为文取法欧、苏,纡徐委备,平易之中又极有情致。代表性的作品有《送秦中诸人引》、《送高雄飞序》、《雷希颜墓铭》、《赵州学记》、《市隐斋记》等。
第四节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162.诸宫调
【知识解读】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由于是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杂以说白,表演长篇故事,因而称作“诸宫调”。
163.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对《莺莺传》的改作及其艺术特点
【知识解读】《西厢记诸宫调》是董解元根据唐代传奇小说《莺莺传》进行的再创作。唐代元稹的《莺莺传》问世后,它所讲述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就广为流传,但故事的内容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直到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问世,才对故事情节内容作了创造性的改造。其中最为重要的改动,是将原作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结局,改为崔、张二人私奔出走而最后获得“美满团圆”的戏剧结局。这不仅从思想上摒弃了原作中表现的“女人是祸水”的道德说教,也使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这一故事展示出新的面貌,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作品结构宏伟,情节曲折,由相逢、联吟、闹场、兵围、请宴、琴挑、挚简、相思、问病、拷红、许亲、送别、惊梦、婚变、出走、团圆等,构成五万余言的鸿篇巨制。其曲词也极优美,明人胡应麟评此作“精工巧丽,备极才情,而字字本色,言言古意,当是古今传奇鼻祖。金人一代文献尽此矣”(《少室山房笔丛》卷四一)。
第二章元杂剧的兴盛和代表作家
第一节元杂剧的兴盛及其基本面貌
164.“元曲四大家”
【知识解读】“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165.元杂剧的体制
【知识解读】元杂剧本剧由折、楔子和题目、正名组成。其主体部分是折和楔子。一本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组成。元杂剧以折为单位,一折是剧本情节的一个段落,也是音乐的一个单元,相当于现在戏曲中的一场。同时它还是一套曲词。元杂剧以四折一楔子为通例,超过四折的称为变体。
元杂剧一折一套曲子,一套曲子都属同一宫调,押同样的韵,一韵到底。演唱时,一人主唱,一唱到底。元杂剧的角色,以旦(女角)、末(男角)为主。今人一般把元杂剧的角色分为旦、末、净、杂四类。旦是女角,女主角叫正旦,正旦主唱的剧本叫旦本,这部戏就称旦本戏。末是男角,男主角叫正末,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这部戏也就是末本戏。
166.元杂剧分为五类
【知识解读】近代学者对杂剧有多种分类,其中较能够为人们所认可的是把杂剧分为爱情婚姻剧、神仙道化剧、公案剧、历史剧、家庭伦理剧五类。
爱情婚姻剧约占杂剧作品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四大爱情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和《倩女离魂》,其中又以《西厢记》影响最大。神仙道化剧在朱权《太和正音谱》中被列为“杂剧十二科”之首,比较著名的神仙道化剧作品有《陈抟高卧》、《黄粱梦》、《任风子》、《城南柳》等,这些剧中所表现的是文人隐士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情趣。元杂剧的公案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写权豪势要欺压无辜百姓,清官惩治豪强,为民申冤的;一类是写恶人图财害命,或因家庭、财产纠纷善良受欺受诬,清官伸张正义的。第一类的代表作品有《鲁斋郎》、《蝴蝶梦》、《陈州粜米》等,第二类的代表作有《灰阑记》、《盆儿鬼》、《魔合罗》等。历史剧也是元杂剧中的一大类,著名的历史剧有《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单刀会》、《渑池会》.有人称之为“五大历史剧”。元杂剧中的历史剧往往充分体现剧作者的主体精神,历史事实和历史故事都不过是为表现这一主体精神服务的。家庭伦理剧表现伦理道德观念,有比较浓的说教意味。影响较大的有《东堂老》、《范张鸡粟》等。
167.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知识解读】元杂剧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崛起、兴盛,进而风靡全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蒙古军攻占北方后,使许多地方遭受严重破坏,但同时却造成了一些中心城市的畸形繁荣。全国统一后,城市经济的增长更为迅速。商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使市民阶层壮大,他们是戏曲的欣赏者。于是,商业性的杂剧演出也就有了广大的市场。在表演者和观众的这对商业关系中,一方面广大的观众为杂剧的创作和演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经济支持,另一方面编演者为了争取观众而要不断地努力提高戏曲和演出水平。这对杂剧发展的推动,无疑是巨大的。
其次,蒙古贵族的爱好。对元杂剧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提倡和推动作用。蒙古贵族在入主中原以后.其汉文化水平仍是有限的。对于儒雅蕴藉的东西,他们不欣赏或者说欣赏不了.因而也没有兴趣。而世俗的歌舞伎乐,则很适合他们的需要和口味,因而也就特别地感兴趣。所以,在征服战争中,每攻下一城,首先挑出并带走的人,是工匠和艺人。政权建立之后.又常让民间向宫廷“献剧”。这样运用政治力量来推动,对元杂剧发展的影响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最后,文人参与创作和演出,高水平作家队伍的形成,是元杂剧繁荣的重要因素。元初大批进身无路的文人投身到杂剧创作甚至演出中来,极大地提高了杂剧的编演水平,使它真正成为高水平的、雅俗共赏的艺术。这一批杰出的杂剧作者的创作与社会需要相适应,杂剧就兴盛起来了。
168.元杂剧发展分为前后两期及各期代表作家作品
【知识解读】按两期说,前期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这时元杂剧的中心在大都(今北京),著名的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杨显之、高文秀、康进之、石君宝、纪君祥。元杂剧的优秀作品,大多产生在这一时期,多悲剧作品,著名的四大悲剧《窦娥冤》、《梧桐雨》、《汉宫秋》、《赵氏孤儿》,都产生在这一时期。元成宗大德末年以后,杂剧中心南移到了杭州,从此到元末,是元杂剧发展的后期。由于社会的原因,也由于杂剧本是北曲。南移后离开了它的本土,又由于杂剧本身体制上的局限,所以到后期逐渐衰落了。不过,后期还是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家和作品,著名的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乔吉、秦简夫等。后期代表作品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宫天挺的《范张鸡黍》、秦简夫的《东堂老》、乔吉的《扬州梦》。后期杂剧多爱情剧、文人事迹剧、神仙道化剧。
第二节前期作家白朴、马致远
169.白朴的生平创作
【知识解读】白朴(1226-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陕州(今山西曲沃),父白华,仕金官至枢密院。白朴一生创作杂剧16种,传世3种:《裴少俊墙头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有残曲者2种:《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其他11种仅存目。散曲今存有小令37首,套数4套。其词有《天籁集》两卷,收词作200多首。白朴主要以杂剧名世,在元代已极负盛名,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其《梧桐雨》、《墙头马上》是元杂剧中的名篇。
170.马致远的生平创作
【知识解读】马致远(约1250-1321),以字行,名不详,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创作都极负盛名,所作杂剧15种,现存7种:《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与花李郎等合撰)、《西华山陈抟高卧》。存残曲者1种:《刘阮误人桃源洞》。其他7种仅存目。其散曲后人辑为《东篱乐府》。
171.纪君祥及其《赵氏孤儿》
【知识解读】纪君祥,一名天祥,大都人,生平事迹不详。著有杂剧6种,今存《赵氏孤儿》1种。《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剧演春秋晋灵公时,赵盾与屠岸贾两个家族的矛盾,突出忠奸斗争的主题。《左传》、《国语》都有关于这一史实的记载,《史记》中《赵世家》、《晋世家》、《韩世家》记此事,明确为忠与奸、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172.郑廷玉及其《看钱奴》
【知识解读】郑廷玉,彰德(今河南安阳)人,生平不详。今存杂剧5种:《看钱奴》、《忍字记》、《金凤钗》、《后庭花》、《疏者下船》。其中《看钱奴》是著名的讽刺喜剧,曾被翻译成英文、法文,流传美、英、法等国。
173.康进之及其《李逵负荆》
【知识解读】康进之,棣州(今山东惠民)人,生平无考。《太和正音谱》称他“真词林之英杰”。他以优秀的水浒戏《李逵负荆》而得名。《李逵负荆》的矛盾冲突由误会引起,生动表现出“替天行道”的主旨。
174.石君宝及其《秋胡戏妻》
【知识解读】石君宝,平阳(今山西临汾)人,生平不详。著有杂剧10种,今存《秋胡戏妻》、《曲江池》、《紫云亭》3种。《秋胡戏妻》是屡经改编久演不衰的名剧,该剧泼辣的语言很好地表现出人物性格,展示出女主人公罗梅英的刚烈性格。
175.白朴《梧桐雨》的思想内容和表现特色
【知识解读】白朴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成为其文学创作的一个特色,而这特色在其杂剧《梧桐雨》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该剧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但与以往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不同,它不仅仅局限于李、杨故事中的宫中宴乐、月下盟誓、华清出浴、马嵬之变,而把目光集中投向乱后归来但已经失去权位退居西宫的唐明皇的孤独和寂寞。前三折写唐明皇自以为太平无事,宠幸杨贵妃,朝歌暮舞,导致“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乱起,明皇西行避兵,途中马嵬兵变,“宛转蛾眉马前死”。第四折写乱平之后,明皇返回长安,退为太上皇,在一个秋雨之夜,梦会杨妃,忽然被雨打梧桐的声音惊醒,追思往事,无比感慨。整个第四折,用23支曲子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安史之乱后唐明皇的孤寂落寞、哀伤幻灭之感,这是唐明皇的心灵独白,是一组极富情感冲击力的抒情诗。王国维说该剧“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人间词话》),即指第四折所创造的悲凉意境。
176.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和表现特色
【知识解读】《汉宫秋》写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之事。据《汉书·匈奴传》、《后汉书·匈奴传》,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汉以后,昭君故事一直在演变。《汉宫秋》在此基础上,又对史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和虚构:首先马致远把背景改成胡强汉弱,奸臣毛延寿索贿不遂,丑化昭君的画像,使她居于冷宫不能得到皇帝宠幸。事发叛逃到匈奴,唆使匈奴可汗引兵来攻,指名索要昭君。在国家受到强敌威胁时,满朝文武“似箭穿着口,没个人敢咳嗽”,只有弱女子王昭君挺身而出。行至汉匈交界的黑龙江,投江自杀。在马致远的笔下,历史故事完全是为其情绪的抒写服务的,剧中表现的,是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浓郁的民族情绪。
《汉宫秋》在艺术上最为出色的是表现汉元帝失去王昭君时的悲愁别恨。剧中许多唱词写得声情并茂,以辽阔广袤的塞北风光和宫中秋景,衬托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意境优美,音节嘹亮跌宕,极富艺术感染力。
177.马致远神仙道化尉的创作特色
【知识解读】马致远以写神仙道化剧著称。他的神仙道化剧,以劝人出家归隐、寻找脱离红尘的世外仙境为主旨,具有比较浓厚的佛道虚无避世的思想倾向,故又可称为佛道隐士剧或度脱剧。让神仙真人“度脱”凡人人道,宣扬真正隐士的道骨仙风之可贵,成为其神仙道化剧解决矛盾的方法,戏剧冲突和人物活动均以度脱与被度脱为中心而展开。值得注意的是,以马致远剧作为代表的元代神仙道化剧,剧中神仙,都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灵,而是人间的隐士。
第三节元代后期杂剧作家
178.郑光祖的生平创作
【知识解读】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录鬼簿》说他“以儒补杭州路吏.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但他却是南方戏曲界最为活跃的人物,作有杂剧18种。郑光祖长于写才子佳人的缠绵爱情,故“名闻天下,声彻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者,皆知为德辉也”。现存杂剧8种:《倩女离魂》、《伯梅香》、《王粲登楼》、《周公摄政》、《三战吕布》、《智勇定齐》、《伊尹耕萃》、《老君堂》。其中《倩女离魂》是其代表作。
179.宫天挺的生平创作
【知识解读】宫天挺(约1260-一1330),字大用,大名开州(今河南濮阳)人,宦居江南,与钟嗣成父亲为莫逆之交,《录鬼簿》说他“历学官,除钓台书院山长。为权豪所中,事获辨明,亦不见用”。所作杂剧6种,今存《范张鸡黍》、《七里滩》。
180.乔吉的生平创作
【知识解读】乔吉(约1280—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今属山西)人,流寓杭州近四十年。《录鬼簿》说他“美姿容,善词章,以威严自饬,人敬畏之”。他一生怀才不遇,倾其精力于散曲和杂剧创作,自称是“烟霞状元,江湖醉仙”。共创作杂剧ll种,今存3种:《扬州梦》写诗人杜牧;《金钱记》写才子韩翃,塑造了两个风月场中“情种”的形象;《两世姻缘》则描写青楼女子韩玉箫和书生韦皋的爱情故事。他还有小令209首、套数ll套及词1首。收入《惺惺道人乐府》、《文湖州集词》、《乔梦符小令》。
181.秦简夫的剧作
【知识解读】秦简夫有杂剧5种,今存3种:《赵礼让肥》、《东堂老》、《剪发待宾》。
182.元代后期杂剧发展态势
【知识解读】元代后期杂剧虽然出现了一批名家名作,但与前期相比,无疑已呈衰落之势。就内容来说.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度下降,而反映家庭伦理、男女爱情的内容增多;艺术上则趋向词语的工丽和情节的曲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不如前期。郑光祖、宫天挺、乔吉、秦简夫是后期杂剧的代表作家。
183.郑光祖《倩女离魂》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知识解读】《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其本事出唐代陈玄祐传奇小说《离魂记》,写张倩女与王文举原曾“指腹为婚”,但王家家道中落,张母以其家不招白衣女婿为由,要他二人兄妹相称.要求王文举应试做官后方能成亲。王文举赴京应试,张倩女一病不起,灵魂离开躯体,随王文举进京。而依然在家的躯体。恨绵绵,思切切,病恹恹。王文举中举得官回来,倩女的灵魂和躯体复合为一,成就了美满姻缘。此剧情节离奇,富有浪漫色彩。倩女灵魂和躯体分离的创意,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离开躯体的灵魂摆脱了现实的种种束缚,以纯真的性情大胆追求着自己的所爱.可以不理会世俗的一切伦理观念;而留在现实中的躯体.却承受着种种痛苦的折磨,正反映了青年女子在现实礼教的禁锢和压抑下心灵的痛苦。这种分离.虽是理之所无,却是情之所有,故具有动人的感染力。
剧本笔触细腻,文辞秀美婉转,善于融化前人的诗句入曲,熔铸成优美的意境,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184.宫天挺《范张鸡黍》的思想内容
【知识解读】《范张鸡黍》全名《死生交范张鸡黍》,故事据《后汉书·独行传》所载《范式传》敷演而成。范式、张劭、孔嵩、王韬四人同窗,分手时,范式与张劭约定两年后此日到张家拜访,张说一定杀鸡炊黍相待。两年后,范式如期前往,路遇王韬,原来王韬将孔嵩所上万言书冒为己作得了官,两人同到张家。吏部尚书第五伦奉命征范式为官,范不就,夜梦张劭以母、妻相托,范推测张劭已死,于是前往张家,赶上张劭下葬,灵车距墓地不远时突然停下,直待范式到来,亲挽灵车,才人墓穴。第五伦再次征聘范式,范式应聘为官,并推荐了孔嵩;王韬冒名之事败露。剧本道德评判色彩鲜明,在歌颂人间友情的同时,抨击了仕途的黑暗。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4570.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