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宝钗海棠诗全解及与冷香丸、蘅芜苑的关系

位置:首页  »  人物野史  »  宝钗海棠诗全解及与冷香丸、蘅芜苑的关系
日期:2023-05-25 22:21热度:加载中...

宝钗海棠诗全解及与冷香丸、蘅芜苑的关系

作者   随风飞舞潇洒人生


现在,我们接着来解析宝钗作的第二首咏海棠诗。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在宝钗的这首诗中,又隐藏了什么样的含义和秘密呢?全诗如下: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大家注意,宝钗这首诗可是被李纨评为第一的呀,这首诗真有那么好吗?到底好在哪里?说实话,如果仅从文学角度来看,它的遣词用句都很朴实平凡,说不上多么精彩。比喻想象方面也没什么新奇之处。相比之下,黛玉的那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才真是想前人所未想,众人看了也都齐声喝彩。这才应该是第一呀。

那么我们来看李纨对它的评价:“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什么叫“含蓄浑厚”?意思应该是说,宝钗这首诗的好,并不体现在其表面的文字。而是在表面简单的文字的背后,包含着多层次的、非常复杂的隐藏含义。这些含义是如此的丰富,以至于要用“浑厚”来形容。

在我看来,也的确如此。这首诗对宝钗(静妃)身上种种复杂矛盾的性格特点,作了全面的精确影射,作者的构思设计能力以及文字功夫,真的太厉害了。就好比《天龙八部》里面的那个扫地僧。看着毫不起眼,其实是全书功力最浑厚的第一高手。举手投足之间,就把原来牛得不行的几大高手一一收服。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到底怎么个厉害法。

先说第一层次的含义。正如此处的脂批所说:“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那宝钗此时的身份,是顺治的废后静妃。她是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落的公主,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这身份可比董小宛不知高贵到哪里去了。此时她又是刚刚被废,在妇道方面还没有污点,也比董小宛“清洁”。

因此第一、二句就在强调这点,“珍重芳姿”就是这个意思。宝钗是说,她虽被废,但还会珍重自己的身份和名节。要象两盆白海棠花一样,白天也闭门掩户,不让外人窥探,只自己亲自拿“手瓮”来浇灌花朵。说白了就是在为自己立贞洁牌坊,表示会只在自己冷宫内修心养性,浇花养草,不见外人。


第三、四句,重点描写海棠花被投影在阶砌上的影子。这是想表达什么呢?首先这是继续以花喻己,暗指自己独守空闺,冷清寂寞,常常满含幽怨独自站立在门口的阶砌之上。其次,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闺怨意象。在乐府古题中,就有《玉阶怨》这个专写“宫怨”的曲题。许多诗人也都曾以此为题,描写妇女独守闺中的寂寞和惆怅。如李白的一首: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女主人公无言独立玉阶,露水浓重,浸透了罗袜,她却还在痴痴等待。直至无可奈何而回到室内。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的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拉下帘幕。帘幕放下来了,却更难消受这个凄苦无眠之夜,在更加无可奈何之中,却更要去隔帘望月。

大家留意此诗的后两句。湘云诗的“晶帘隔破月中痕”,即是套用这两句的诗意。宝钗说她天天晚上望月思君,期盼君恩再临。湘云就特意用“隔破”二字,即指她和皇帝的关系已经破裂,裂痕难以修复,破镜再难重圆。这同前述的“花因喜洁难寻偶”的意思一样,湘云是全方位无死角地反讽宝钗是个弃妇。

那么说回宝钗。通过上面这么一解释,大家应该就能大致明白宝钗这首诗主要想说什么了吧?很明显,她这是在卖惨,是想向顺治求复合嘛。所以到第七句的时候,她就直接点出了主题,就是想“欲偿白帝凭清洁”。

这样接下来的第五、六句也就瞬间能明白了。两句还是紧扣以花喻己的写法,然后也还是用典,用以表达自己期望面君之意。用什么典呢?用的就是我上一篇提到的,宋代刘兼的咏海棠诗中,“烟轻虢国颦歌黛,露重长门敛泪衿”这两句中的两个典故。

淡极始知花更艳”,以白海棠花的极白来比喻自己的美丽,“淡极”对应“烟轻”,说的是唐代张祜的《集灵台·其二》写虢国夫人的典故: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虢国夫人在朝见唐玄宗的时候,对自己的素颜极为自信,嫌施了脂粉会玷污了自己的美貌,只仅仅淡淡地扫了一下眉毛就去朝见皇帝了。作者巧妙地利用这个典故,把海棠花的白、人脸的美,以及期盼面君这几个含义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还呼应了本诗第三句的“胭脂洗出”。

再看“愁多焉得玉无痕”。这句对应“露重长门敛泪衿”,“愁多”对“露重”。宝钗以陈皇后在长门宫天天以泪洗脸自比,是说皇上您看这花上的露珠,就好像我天天思念您而落下的泪水一样啊。

另外多说一句,这一句旁的脂批“看他讽刺林宝二人着手”我认为是不对的,这个批书人要不没看明白,要不没说实话。虽然愁多泪多确实是黛玉的特点,但却并非黛玉的专利。宝钗被抛弃后也一样愁多泪多。并且这首诗全诗都是宝钗“自写身份”,通过写自己的悲惨愁怨,来唤起宝玉(顺治)的同情,从而能回心转意。这时怎么会突然反而去讽刺宝玉呢?

所以按我上述的理解才是最合理的,全诗的诗意也才是连贯而统一。

接着的第七句“欲偿白帝凭清洁”没什么可再多说的了。最后一句“不语婷婷日又昏”,我后面再解释。

现在说回虢国夫人和陈皇后的典故。作者在探春诗和宝钗诗两次用此典来相互呼应,并不仅是上述所说的那么简单的,这里面还有更深的用意--特别是关于陈皇后的典故。

大家知道吗?这个陈皇后,据说后来还真的是被汉武帝复幸了。大家来看《长门赋》的序言:

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原来陈皇后被废之后,以黄金百斤聘请司马相如,专门为她写了这篇《长门赋》。进献给汉武帝后,感动了汉武帝,竟然成功得以复得亲幸了!

显然宝钗是把陈皇后当做自己的偶像嘛。这才是作者用陈皇后典故的最终用意!


那么《长门赋》是怎么写的呢?它为何能感动汉武帝?下面我们大致来看看《长门赋》的行文结构:

首先第一段就是“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

说陈皇后是“一佳人”,她在长门宫里“步逍遥以自虞”、“形枯槁而独居”、“饮食乐而忘人”,我们对比宝钗诗的首两句“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这含义不是差不多嘛。

然后说陈皇后自感以前“予志之慢愚兮,怀贞悫之懽心”,既愚蠢又傲慢妒忌,现在“愿赐问而自进”,愿意改过自新了。她“登兰台而遥望”,看到周遭“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都是阴郁凄惨的景色。接着“下兰台而周览兮,步从容于深宫”,又从室外回到室内,看到室内雕梁画栋却冷清孤寂,她只能“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独守空房,望月自怜。

看看,这些跟李白《玉阶怨》描写的意境几乎一模一样的。也即是跟宝钗诗的三、四句“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含义一致。

接着,陈皇后在宫中抚琴,“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连左右的宫女听了都悲伤落泪。陈皇后自觉“无面目之可显兮,遂颓思而就床”。感觉没脸再见皇上了,颓然地上床睡觉。这意思,也跟宝钗诗第五、六句有相关联。

然后,陈皇后说自己“就床”后,仿佛梦见皇帝来到了身边,“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但“惕寤觉而无见兮,魂迋迋若有亡”,梦醒了身边却空无一人,心丧若死。她“起视月之精光”,感觉“夜曼曼其若岁兮”。然后她“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在黑夜荒凉的庭院中,有一个亭亭玉立的身影,孤单都等待着天明。这意境是多么的悲凉,让人心酸落泪。怪不得汉武帝都被感动了呢。全文的结尾是“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陈皇后表示不管过多久,都是不会忘了皇上的。

最后这段描写女主人孤独地、久久地亭亭玉立于庭院这个意境,这就是宝钗诗最后那句“不语婷婷日又昏”的意思了。所以现在大家明白了吧?作者不单只把宝钗比作陈皇后那么简单,而且宝钗的整首诗都是仿照《长门赋》的篇章布局结构来写的,这样就把宝钗影射静妃、以及希望得到顺治帝复幸这个含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大家注意,作者是特意把《长门赋》中的“亭亭”,改为“婷婷”的,这点另有深意,又能引申出一大篇文章,我后文再写。

那么明白作者的总体构思后,还远远没完。我们来研究“冰雪招来露砌魂”这一句。这句也有引用,引自范成大的《夜行上沙见梅,记东坡作诗招魂之句》:

玉妃谪人世,乃在流水村。

天风吹婵娟,飘堕寂莫滨。

芳心怨命薄,玉色凄路尘。

佳人来无期,日暮多碧云。

溪声为咽绝,月亦低微颦。

相逢倦游子,一笑不复珍。

脉脉问不语,亭亭意弥真。

要我冰雪句,招此欲断魂。

苏仙上宾天,妙意终难陈。

璇柄忽倾堕,晓岚愁翠昏。

大家瞧瞧,这首诗的意思跟宝钗诗要表达的意思几乎一模一样。

诗的起首就是把梅花比喻为被贬谪人世的玉妃,被天风吹落,飘坠在寂寞的水边。这用来比喻被废的皇后太恰当了。然后“芳心怨命薄,玉色凄路尘。佳人来无期,日暮多碧云。溪声为咽绝,月亦低微颦。相逢倦游子,一笑不复珍”,也同样是一连串凄凉哀怨的描写,也同样是没人珍惜光顾。

接着,范成大把梅花拟人化。他想向梅花问话,梅花却脉脉无语。但是其“亭亭”的姿态,却显露出她的真意:仿佛在邀请作者写出咏赞梅花冰肌雪骨的诗句,来招回这快要凋谢的梅花的魂魄。可惜的是,诗人自惭水平不够,写不出苏东坡咏梅花的那种精妙的诗句,终究是难以表达出梅花的美妙。最后梅花也只能继续孤独地日复一日,看着天上的星辰斗转星回,经受着岚风从早吹到晚。

冰雪招来露砌魂”就是引自此诗的“要我冰雪句,招此欲断魂”。这句说的邀请诗人写诗来为花招魂,不就是跟陈皇后邀请司马相如写赋向皇帝求复幸,两者完全类似嘛。

不仅如此,“不语婷婷日又昏”也一样是引自此诗的“脉脉问不语,亭亭意弥真”。所以,范成大此诗和《长门赋》是相互呼应的,都被作者引用来表达其影射的意思。

我们再接着研究为什么范成大特意提苏东坡。因为苏东坡多次被贬官。在被贬的路上,他多次写诗描写路途上所见的梅花。如他被贬黄州,写了春风岭梅花二绝。第二年,路过岐亭,想起春风岭上的梅花,又写“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后来又写“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一直到最后他被贬到惠州,还写“玉妃谪堕烟雨村,先生作诗与招魂。

范成大提到的苏东坡的“招魂”诗,指的就是这个。那么大家要明白,苏东坡老写梅花“断魂”,是什么意思?这是跟他的被贬联系在一起的。他把自己的被贬后落魄的心情比作路边仿佛断了魂魄一般的梅花。然后要为梅花“招魂”。“招魂”本身就是一个典故,出自战国时宋玉写的楚辞《招魂》,隐意是为被楚顷襄王贬谪的屈原招魂。故苏东坡为梅花招魂,当然是指希望自己能被皇帝重新起复了。

而“招魂”跟梅花有何特别联系呢?原来古代文人认为,南方的梅花是会开两次的。如唐朝韩偓的《湖南梅花一冬再发偶题于花援》:“湘浦梅花两度开,直应天意别栽培。”苏东坡写的“返魂香入岭头梅”也是大致的意思。同时,梅花也专门有“梅开二度”这个成语。梅花二度重新开放,自然就如同梅花“返魂”了一样。

综合以上的解释,现在我们再重新来理解“冰雪招来露砌魂”这句的意思,就比较清晰了。它是把宝玉房中的海棠花,比作返魂了的梅花。它能进入皇帝的寝室,就像废后重新得到复幸一样。而宝钗的诗就是那“冰雪句”,就如同司马相如的《长门赋》,能感动皇帝,让皇帝重新招来自己这个“露砌魂”。这里把“返魂”原来的用以形容被贬官员重新起复的含义,转义为比喻被废皇后得到复幸了。


那么大家不要小看“返魂”的这层意思,因为这并不是仅仅体现在宝钗这首诗里面的。这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影射含义。宝钗为了要“返魂”,可不仅仅只是在海棠社中写了一首诗那么简单,她可是早就准备好了“灵丹妙药”的!宝钗的“灵丹妙药”是什么?当然是她的“冷香丸”啊。

我们先来看下面一个关于“返魂梅香”的介绍:

返魂梅香,原名为浓梅香,又称「韩魏公浓梅香」或「魏公香」 ,韩魏公即韩琦(1008-1075) 。为宋代的名相。此香之流传,初因韩琦所爱而传香法,后惠洪又从苏轼处得知此香方,而传於黄庭坚。然而黄庭坚却以浓梅香之名“其意未显”而改为返魂梅。

黄庭坚在徽宗崇宁二年(1103)因建中靖国元(1101)写〈承天院塔记〉一文被罗致「幸灾谤国」罪名,再次贬谪广西宜州。同年十二月,途中从湖北鄂州逆江南下,经过长沙,在碧湘门登岸养病一个月。在此,与好友惠洪 (1071-1128)相见,黄庭坚记录当时情形:

余与洪上座同宿潭之碧湘门外,舟中衡狱花光仲仁寄墨梅二枝扣船而至, 聚观於灯下。余曰:只欠香耳。洪笑发谷董囊取一炷焚之,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怪而问其所得,云:东坡得於韩忠献家,知子有香癖而相授,岂小鞭其后之意乎。洪驹父集古今香方,自谓无以过此。以其名意未显,易之为返魂梅……

黄庭坚为何把原来魏公香改名为返魂梅香?很可能是跟这是从苏东坡手里流传出来的有关,也跟当时他自己也是处于被贬谪的状况之下有关。

因为他一闻之下,感觉“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只有在非常落寞凄凉的心境下,才能有这种感觉吧?黄庭坚这其实是在借题发挥。

那么这种返魂梅香,其实并不是梅花做的。它只是一种香如梅花的香料而已。《瀛奎律髓·梅花》引宋朝曾几的《返魂梅》诗,注:“原批:此非梅花也,乃製香者合诸香,令气味如梅花,号之曰‘返魂梅’。

现在我们回到宝钗的冷香丸,那可不就是诸香合成的吗?还有,蘅芜苑里面,也有着诸多的香草。另外,“梅花香自苦寒来”,梅香那就是最冷的冷香!

冷香丸的主要材料是“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都是白色的啊。这里面的“白荷花蕊”、“白芙蓉蕊”、“白梅花蕊”,都很明确地是指向董小宛。而“白牡丹花蕊”也是的,因为董小宛宠冠后宫,她也是花中之王牡丹。

所以,宝钗的这方冷香丸,实质上就是以董小宛的精血骨髓制作成的,能让静妃“返魂”的返魂梅香。只有董小宛死了,顺治才有可能回心转意。

但是这个返魂梅香,没能让顺治回心转意,反而勾引来了陈之遴。大家来看宝玉初到秦可卿闺房的情景:

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大家看对联的头两字“嫩寒”,跟黄庭坚描述返魂梅香的头两字是一样的。这暗示可卿房间的这股甜香就是返魂梅香。可卿有一半可是象宝钗的,所以她也在影射陈之遴与静妃的关系。不然为何可卿房间中有武则天、赵飞燕、杨贵妃的东西呢?

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这可是武则天与其面首行淫的时候助兴用的;“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杨贵妃和安禄山的关系不清不楚,两人就很可能有私情;赵飞燕是历史上有名的淫荡皇后,跟男人通奸“日以十数,无时休息,有疲怠者,辄代之”。

所以宝钗日日夜夜想“返魂”,想梅开二度,结果还是被宝玉抛弃,最后返魂返到贾雨村身上去了。

那么曾几的诗注中说了,这个返魂梅香,是假的梅香,不是真梅。所以,黛玉的海棠诗才会讽刺宝钗是“借得梅花一缕魂”。她的梅香是借来的,不是真的,宝钗根本没有梅花那样的冰清玉洁。她自诩的“淡极始知花更艳”的白,也是“偷来梨蕊三分白”,也是偷来的,不是自己本身原有的,都是假的。宝钗的“冷香”,其实是勾引男人的“甜香”。故此,冷香丸才会添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嘛。

好了,那么说到宝钗的假,我们就来到宝钗这首海棠诗的最后一重含义了。宝钗的洁白是假的,宝钗的梅香也是假,而她前面说的闭门自珍其实也是假的,思念皇帝更加是假的。作者对此作了更加隐晦、也更加精彩的影射。由于篇幅关系,这个问题我们下篇再详细分析。


上篇说到宝钗的冷香丸其实就是所谓的“返魂梅香”,可能有的朋友还不是完全明白。本篇我先来把这个问题说透一点。我们来看看这种返魂梅香的制作方法:

 

原料:

黑角沉半两、丁香一分、郁金半分(麦麸炒令赤色),腊茶末一钱、麝香一字、定粉一米粒(即韶粉是),白蜜一盏。

 

制法:

右各为末,麝先细研,取腊茶之半汤,澄清,调麝。次入沉香、次入丁香、次入郁金、次入余茶及定粉,共研细,乃入蜜,使稀稠得宜,收沙瓶噐中。窨月余,取烧久则益佳,烧时以云母石或银叶衬之。

 

大家看这个制法,不就跟“冷香丸”的制法几乎一样吗?都是先把几种原料研末。然后返魂梅香加入“白蜜”,冷香丸加入“白糖、蜂蜜”。调合后,返魂梅香“收沙瓶噐中。窨月余”,冷香丸“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要用时才拿出来。而其中最为意味深长的,是两者使用的最后一步:

 

返魂梅香在使用的时候,为了让燃烧更长久,并不是直接烧,而要以“云母石或银叶衬之”。同样,冷香丸也不是直接就吃,而要“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我们来看《本草纲目》中对黄柏的记载:

 

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昔人譬之虾与水母,必相依附。

 

原来黄柏这味药,由于药性关系,是必须和知母一起使用的。前人把它们比作“虾与水母,必相依附”。因为古人认为水母没有耳目,不知避人。因此常常有虾随行。虾见人则惊,水母亦随之而没。

 

大家留意这里面的“知母”和“水母”,再加上上面说的烧返魂梅香时衬的“云母石”,都是“”,这不都恰好可以用来暗喻静妃的曾经是“”仪天下的皇后的这个身份吗?作者这是暗里把静妃比作“知母”,然后把顺治这个穿“”袍的皇帝,比作总跟知母“相须而行”的“黄柏”。用黄柏来送服冷香丸,是寓意顺治皇帝重新跟静妃相依相伴,让静妃返魂。所以整副药中,“黄柏”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一味药。

 

不仅如此,大家注意“虾与水母”这几个字。要知道,在清朝时,皇宫内的大内侍卫,还有一个俗称,就叫做“”!例如朝鲜人记载董鄂妃的身世时,就说她曾是“虾之妻”。因为硕塞是内廷侍卫总管,就是一个“”。那么陈之遴是内阁大学士,他的身份也是可以类比于“”啊。“虾与水母,必相依附”,这不就又是可以用来影射陈之遴与静妃的关系吗?

 

所以冷香丸要用黄柏来送服,这是一个双关的影射!同时影射出静妃与顺治、陈之遴这两个男人的关系。这个设计真是非常地巧妙,所以脂批也赞叹说“末用黄柏更妙”。

 

现在大家完全清楚了吧?作者设计“冷香丸”的用意,完全就是为了针对静妃欲要“返魂”的这个用意,而且还是双关的影射,表面上要跟顺治“返魂”,实则却跟了陈之遴“返魂”。正如返魂梅香表面上闻起来如梅花般清逸幽雅,彷如世外的高人。其实却是假的,是以其它各香合成出来的,并非真正的梅花香。

 

所以宝钗的形象就是这个特点,表面在装端庄稳重、贞洁自守,但是背地里百般勾引男人。前八十回都在各种手段勾引宝玉,陷害打击黛玉。后面失去了宝玉后,转头就去勾引贾雨村。用现代的话来讲,她就是个“绿茶婊”!

 

那么大家又要问了,宝钗真的有勾引贾雨村吗?前八十回中,虽然有宝玉行酒令时的确说了“秋千架上春衫薄”,但并没有明确说就是宝钗在荡秋千勾引男人啊。这只是葵酉本后28回中的情节,到底是不是原作者的设计?真的就是在呼应宝玉的那句酒令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隐藏在宝钗的咏海棠诗里面!下面我们就回到分析海棠诗这个正题,继续来分析宝钗的咏海棠诗中,关于宝钗的这种两面性的影射。

 

我们来看第三句“胭脂洗出秋阶影”。这句自然也有出处,引自宋代李冠的一首《千秋万岁》:

 

杏花好、子细君须辨。

比早梅深、夭桃浅。

把鲛绡、淡拂鲜红面。

蜡融紫萼重重现。

烟外悄,风中笑,香满院。

欲绽全开俱可羡。

粹美妖娆无处选。

除卿卿似寻常见。

倚天真、艳冶轻朱粉,分明洗出胭脂面。

追往事,绕芳榭,千千遍。

 

所引的,就是其中“分明洗出胭脂面”这一句。

 

大家看这首词的意思,完全契合关于宝钗影射的整个故事背景的。下面我们站在宝钗或者说静妃的角度,来翻译一下这首词的意思:

 

首先宝钗把自己比作杏花。“杏花好、子细君须辨”--我就如同杏花那般娇艳,皇上您要仔细分辨清楚我的美好呀!

 

然后是一连几句形容自己的美丽仙姿。

 

接着“粹美妖娆无处选。除卿卿似寻常见”--世上哪里还能找到像我这么美丽妖娆的美女呢?除了我之外,其她人(包括董鄂妃)都是寻常之辈而已。

 

倚天真、艳冶轻朱粉,分明洗出胭脂面”--我天生丽质,不屑于涂脂抹粉,容颜就如洗干净了胭脂的脸面那般素雅分明。那这一句就跟“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是一样的意思。

 

其中“分明洗出”暗示主人公以泪洗脸,这洗去了脸上胭脂的,是泪水。为何会以泪洗脸呢?是因为思念另一个人啊。这就引出整首词的结尾点题之句:

 

追往事,绕芳榭,千千遍”--我整天以泪洗脸,不停地追忆跟皇上您相处的往事。这种思念就如同这飘落的花瓣,千遍万遍地绕着这芳榭,不停徘徊旋转。

 

好了,大家看这首词的词意,跟宝钗海棠诗想表达的第一层含义完全一致。也是说自己的素颜极美,也是说自己为思念皇帝落了很多的泪,最后一句更是深情无限,跟《长门赋》的中心思想一模一样。

 

另外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千秋万岁》,也在寓意自己跟思念中人的关系能千秋万岁。吴梅村的《古意六首》中的前五首都是写静妃的,大家来看第一首:

 

争传婺女嫁天孙,才过银河拭泪痕。

但得大家千万岁,此生那得恨长门

 

大家看明白了吧?这里面也有“千万岁”和“长门”。吴梅村的诗,跟《红楼梦》中的影射,有许多的用典完全一样。比如再看第二首:

 

豆蔻梢头二月红,十三初入万年宫。

可怜同望西陵哭,不在分香卖履中。

 

也是用“豆蔻”之典,跟蘅芜苑的对联“吟成豆蔻才犹艳”,还有云儿的曲“豆蔻花开三月三”用典一样。这里顺便展开一点来说,为何说豆蔻在三月三开花?因为探春的生日就是三月三呀!静妃勾引到了陈之遴,自然是再次花开,梅开二度了。

 

又为何偏偏是三月三日呢?因为这天是上巳节!上古春秋时候,到了春天,男女到河边洗浴,称为“祓禊”。在这天,是“令合男女,奔者不禁”的,也就是俗称的“野合”,大家明白了吧?

 

上巳节后来发展成文人诗客聚会的习俗。聚会中以酒杯于水中流转,停在哪个人面前,就由此人作诗,称为“曲水流觞”。最有名的一次,就是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的盛事。此次的盛事也成就了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所以探春宝玉他们为什么组织的是“诗社”呢?就有模仿兰亭集会这个用意。探春写给宝玉的那封信笺中的“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东山再起的就是谢安,作者就是借用谢安参与上巳节兰亭聚会这个典故。

 

再多说一点,大家看贾政等人初游大观园的蘅芜苑那一段中,不就是几个清客在轮流作诗吗?对吧?只有蘅芜苑这里作的诗最多,其它地方清客们都没有作诗的。

 

还有蘅芜苑中,仿佛全天下的所有古籍中提到的香草,这里都有了,为何有那么多的香草?因为古时“祓禊”时,是要“以香熏草药沐浴”的!而《兰亭集序》中就写到,王羲之他们在的会稽山兰亭四周,景色优美,各种植物种类繁多,能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在蘅芜苑中,就同样就能俯察全天下香草品类之盛!故此这蘅芜苑其实就是一个“兰亭”,里面也有人在“野合”。

 

野合”这个含义,又是跟蘅芜苑的题名“蘅芷清芬”相互呼应的。这个影射非常妙但又极其复杂,这里先简单说说。“清芬”这个词,出自“返魂梅香”的发明者韩魏公韩琦的一首咏合欢花诗的一句:

 

所爱夜合者,清芬踰众芳


合欢花又称“夜合花”,昼开夜合,非常守时。故此宝钗不就有“安分随时”的评价吗?“合欢”、“夜合”,都有男女欢爱的含义。中国最早的妓女工作,就被称为“夜合”,出自古籍中“管仲相桓公,置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富国”这句。

 

夜合”与“野合”,两个词读音相似,含义也相近。它们不仅都指向男女交合,还同时有另一个含义—指军队野外交锋。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有“良骑野合,交锋接矢,决胜当时,戎狄之所长”;《读通鉴论》有“良骑夜合,交锋决胜,夷狄所长,中国所短”。

 

那么满清人就是“夷狄”啊,最大优势同样是骑兵和野战,也就是“良骑野合”或“良骑夜合”。这就是蘅芜苑题名中为何是“蘅芷”的用意了。“”就是杜衡,杜衡叶像马蹄,“食之可以走马”,又称作“马蹄香”;“”就是白芷。白芷中有种特产于东北大兴安岭的兴安白芷,就别名“走马芹”。

 

所以“蘅芷”两个字,指向的就是影射东北满清人是“良骑”的这一方面的含义。这个含义,又在呼应潇湘馆那一段中,取典《扬州十日记》,形容尸骸满地“衬马蹄”这个恐怖场景。

 

满清人的铁蹄了践踏无数的汉人百姓,所以是“清芬踰众芳”!“清芬”有满清的“”,“”字是足字旁的,而“众芳”当然是指广大的汉人百姓。

 

再从文学角度说说作者选取“马蹄”来影射的用意。“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吧(不知道的请自行百度)?

 

满清铁骑在践踏了无数汉人的血肉之后,收兵回到兵营,马蹄上仍残留着一段血腥之气。作者就是借用“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手法,不描写正面,而是通过写侧面来为读者留下无穷想象空间。这个写法非常文艺含蓄。大家看《蘅芷清芬》诗中的那句“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就是这个意思。

 

同时,正如前面文章提到的,作者选的这个角度,又跟“有凤来仪”、“杏帘在望”一样,都是紧紧扣着元春省亲这个特点,表达一个人从远方归来的这么一层意思。

 

最后,兴安白芷别名“走马芹”,所以静妃不是走马走到了陈之遴身上了嘛!故此,明明是“蘅芜苑”,为何偏偏要题名“蘅芷”呢?“”字有非常特别的用意的。

 

上面说的这一切的核心,就是“合欢花”的意象。通过从其名称所延伸出的多种含义,同时影射了满清入侵和废后出轨这两个方面的非常复杂的含义。既具有高妙的文学艺术性,影射得又非常恰当和全面。

 

说实话,我也不知我上面都说清楚了没有?大家看明白了吗?我觉得这些真是太复杂了!作者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当我想通这些所有的勾连关系的时候,心中的震撼真是无以复加!套用一句最俗的句子,我对作者的敬仰之情,就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啊……

 

所以袭人的那句“花气袭人知昼暖”,这“袭人”的“花气”就是指合欢花香。因为袭人是第一个与宝玉合欢的人,也是太虚幻境中与宝玉合欢的可卿的现实中的替代者。合欢花还是“三春过了”之后的初夏时开的花,故此作者把“骤暖”改成“昼暖”。因此真正来说,宝钗的代表花明面上是牡丹,但背地里是合欢!所以黛玉在接着的菊花社中不就在喝合欢花酿的酒吗,就是在呼应这一点。

 

好了,这个话题就不再继续了,否则大家可能真的晕了。大家先再自己品味一下这种种精妙的之处。下面我们回到宝钗的海棠诗来。

 

那么大家要问了,作者引李冠的《千秋万岁》一词,哪里看得出来宝钗“绿茶”的两面性了?哪里有跟宝钗荡秋千勾引男人有关?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不在上面所引用的这首词,而在李冠的另外一首被后人称颂的词上面。

 

李冠寂寂无名,他流传下来的就仅有五首词。他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明末清初韵学家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赞其《蝶恋花》“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句,以为“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俱不及”。

 

这样的话我们又不妨去看看他的这首《蝶恋花》:

 

蝶恋花·春暮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杏依稀香暗度。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这首词所写的内容,非常的暧昧。主人公孤身在外,孤独寂寞。一天夜晚外出散步,天上的小雨欲下不下,月亮时出时没。鼻子闻着暗暗的桃杏花香,耳中听到远处有女子在荡秋千,笑声轻语声隐隐约约传来。不由得勾起自己万千的相思,真是寂寞难耐,无处排遣。词中,风和雨的相约相留住、云和月的相互掩映出没、桃杏花香暗地里相度传送,都充满了男女间暧昧偷情的意味。主人公之后有没有去寻春问柳,那就不得而知了。

 

那么大家发现什么了吗?“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呵呵,就是这一句!宝钗荡秋千勾引男人的问题,是不是有答案了?原来这个情节的构思,是出自这首词的呀!

 

我们大致来看看葵酉本中,宝钗勾引贾雨村的情节:

 

不觉又是一年,展眼又是春满芳园,独上柳外危楼,极目远望,芳草千里连天碧,萋萋晴翠,杜鹃声里斜阳暮,院里梨花绽放如雪,宝钗无情无绪,在院里坐到黄昏,更觉空寂,渐渐的天上飘下雨丝,越下越大。宝钗站在雨中,看那烟雨凄迷,梨花带泪,把院门深闭,终日不出。

 

季节和时辰的背景,跟李冠《蝶恋花》词完全相同,都是暮春里的一个雨夜。人物情绪也一致,“渐觉伤春暮”。

 

……宝钗走出门外,专等雨村经过,好和他谈谈生意的事。谁知每次见他来了,都是几个人一路,他也不好意思上前。

 

所谓“朦胧淡月云来去”,这雨村来来去去的总没机会接触,真是心痒难耐。这天机会来了:

 

宝钗走到院里,忽听墙外笑语不住,从墙洞里一瞧,乃是雨村与冷子兴聊叙,只见雨村笑道:“多谢冷兄相助,蓉兄弟把几个门面让给我,近日生意颇为兴旺,还得感谢冷兄好言相协。”又听冷子兴道:“蓉蔷兄弟也多谢先生的提携,得以升官,大家彼此彼此。”雨村笑道:“你去叫蓉兄弟过来,我在这儿等着。”冷子兴应了一声走了。雨村站着干等……

 

 “数点雨声风约住”,冷子兴这个“”把贾雨村这个“”给留住了。真是天赐良机!

 

雨村站着干等,忽听墙内有女子的笑声,抬头一看,只见有人在高高的荡着秋千,穿着轻薄春衫,露出两个香肩,衣随風动,显出些雪肌香肤,不觉看的呆了。又见那女子对他嫣然一笑,顿觉神魂颠倒,也不顾得避讳,死死的盯望起来。宝钗也盯着他不住含笑,雨村浑身似酥如麻,竟忘了身后有人叫他。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宝钗这个机会抓得好,“穿着轻薄春衫,露出两个香肩,衣随風动”,正是“桃杏依稀香暗度”。大家注意,宝钗是高高地荡着秋千,让贾雨村从墙外都能看见,这里很明显含有“红杏出墙”的意思。

 

(雨村)时时又回头看了几眼,见那荡秋千之人犹在对他痴痴凝望,也不时对以微笑。雨村回到家里,怅然若失,坐着垂头发闷。

 

这就是对应“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好了,这样一对比下来,很显然宝钗荡秋千勾引陈之遴的构思,就是出自李冠的《蝶恋花》词。这样同时也就很肯定,宝玉的“秋千架上春衫薄”就是指这件事,宝钗诗中的“胭脂洗出”也是引自李冠的《千秋万岁》。

 

同时还能肯定的是,这个设计是作者的一个连贯的构思,是从前80回延续到后28回的。这就是我所谓《红楼梦》的DNA,虽然隐藏在最深处,但反而是最确实最可靠的证据,证明葵酉本基本上就是真正的原本。

 

因为除了《红楼梦》创作集团的这些作者,我不相信后世还有人能这么透彻了解《红楼梦》的影射秘密,能接续出这么完美的呼应前文伏笔的续作。

 

现在再回到李冠的《千秋万岁》,这词写的是杏花,那么杏花是自带“红杏出墙”的属性的,作者暗示的就是宝钗红杏出墙。不信的话,我们来看看同是宝钗之副的麝月的花签诗“开到荼靡花事”,这是出自宋代王淇的《春暮游小园》:

 

一丛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靡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作者为何不选“红杏出墙”的原版诗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而要选这首呢?因为这首更有指向性。又是在暮春的季节,又是在花园之中。而且里面还写到了海棠。宝钗为了勾引男人,不再强调自己的素颜了,自己这朵海棠现在要“涂抹新红”,然后“丝丝天棘出莓墙”。

 

天棘”是一种蔓生植物,好缠竹木上。这个特性,暗示她总要依傍和纠缠着男人,以此才能生存。所以大家看蘅芜苑中的植物,就都是“薜荔藤萝”这类的蔓生植物,“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垂檐绕柱,萦砌盘阶”。这些影射意象前后完全一致的。

 

好了,下面我们再看宝钗诗的第一、二句,这才是最狠的!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这两句表面的意思,我们分析过了。那么它狠在哪里呢?大家来看它们的出处。清人钱德苍著有《解人颐》,专门收录自己喜欢的古人的清言警句。其中就收录了明末五子之一的屠隆(字赤水)的一篇清言:

 

屠赤水曰:“蓬门掩兮井径荒,青苔满兮履迹绝。园种邵平之瓜,门栽先生之柳。晓起呼童子,问山桃落乎?辛夷开未?手瓮灌花,除去虫丝蛛网。于是不巾不履,坐北窗,披凉风,焚好香,烹苦茗,忽见异鸟来鸣村间。少倦即竹床藤枕。一觉美睡,肃然无梦。即梦亦不离竹径花坞之旁。醒而起,徐行数十步,则霞光凌乱,月在高梧,妻孥来告:‘诘朝厨中无米。’”笑而答之:“明日之事有明日在,且无负梧桐月色也。”妇亦颇领此意,相对怡然。

 

这篇短文开头第一句就说了“掩门”,接着还说了“青苔”,还说了“手瓮灌花”。几个关键词都与宝钗诗的前两句对应。在同一篇诗文同时存在这么多相同的关键字,几乎不可能是巧合(而且“不巾不履”也跟后面湘云的菊花诗中的“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对应,也是讽刺宝钗的)。

 

并且,整篇文章表达的,就是一个隐居之士自命清高,自得其乐,甘于穷困这种思想,看起来真是一个世外高人。这个跟宝钗的自立牌坊完全一致。

 

问题在于,屠隆这个人,是个非常典型的两面派!一方面,他是明末清谈之风的发起者,其代表作《续娑罗馆清言》,刮起了明末一股谈玄论道的清谈之风。就像他的上面这篇短文所自况的,仿佛自己是个安贫乐道的高人逸士,跟老婆相处和谐。

 

但其实另一方面,这个人的私生活极其放荡。他不仅“广蓄声妓”,还是个男风爱好者,堪称男女通杀,日常有男童女童陪伴。汤显祖就调侃他“岂有妖姬解写姿?岂有狡童解咏诗?”、“家间大有童男女,尽捧莲花当药王”。最令人不齿的,他是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因患花柳病而死的名人。

 

他有一件很出名的事。当时有一个很仰慕他才华世家王爷,在一次两家人宴会的时候,两家人的家眷“男女杂坐,绝缨灭烛之语,喧传都下”。后有人因此事弹劾他,令他丢了官。此事闹得很大,成为当时的时事新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上了热搜。书中宝钗这两句诗旁有脂批“讽刺时事”,指的应该就是这个。

 

那么什么叫做“绝缨灭烛”?这是一个典故。说的是楚庄王赐群臣酒宴,让后宫最宠爱的姬妾出来敬酒。刚巧有风把蜡烛吹灭了,有个美人感觉有人调戏她,就一把扯下了这人的冠缨找楚庄王告状。结果楚庄王不仅不追究,还让大家都把自己的冠缨摘下,才重新点上蜡烛,酒宴尽欢而散。后来这个臣子也奋勇杀敌,报答了楚庄王的宽恕之恩。

 

也就是说,屠隆性格开放,和那个王爷的家眷之间,发生了些不清不楚的事情。但是这个王爷是无所谓的,没有去追究。那么现在《红楼梦》作者引用这一个事件来作影射,意思当然就很明白了。

 

首先屠隆就是个很“装”的人,表面清高,实际放荡,甚至还死于花柳病。作者以此讽刺宝钗的虚伪,以屠隆来类比她,确实是挺狠的!

 

其次,陈之遴与静妃的偷情,很可能顺治皇帝是知道的!但是顺治无所谓,没追究这个事情。这一点,若大家不信的话,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别的地方找到旁证。

 

大家应该都知道了,现在顺治、董鄂妃、静妃这几个人的关系,作者是拿汉武帝、李夫人、陈阿娇这几个人的关系来作类比,恰好都是一个早死了的宠妃,一个废后。但是有一点相信大家没想到,实际上作者把陈之遴也类比为汉武帝身边的一个人!

 

这是谁呢?就是汉武帝的佞臣韩嫣。韩嫣不是正经干事的大臣,他实际上是汉武帝的男宠。常常和皇上同睡同起。野史记载,汉武帝甚至和韩嫣一起,在宫中和姬妾一起乱搞的。后来这个韩嫣也是被皇后以跟永巷宫女私通的罪名赐死。但从汉武帝的角度说,他肯定不在意韩嫣跟后宫有什么关系,甚至日常以此为乐。

 

那么重点来了。这个韩嫣是韩王信(非淮阴侯韩信,乃韩王韩信)的曾孙,故称为“王孙”(一说字“王孙”,因“王孙”二字是西汉时常见的名字)。大家记得吗?宝玉结令那句“雨打梨花深闭门”,就是出自宋代李重元的《忆王孙·春词》,我们再来看一遍: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大家看回上述葵酉本写宝钗勾引贾雨村那段情节的第一段描写:

 

独上柳外危楼,极目远望,芳草千里连天碧,萋萋晴翠,杜鹃声里斜阳暮,院里梨花绽放如雪。

 

没错吧?完全是出自《忆王孙·春词》这首诗!所以贾雨村、陈之遴就是“韩王孙”,宝钗实际忆的是他。所以宝钗住的地方就叫“梨香院”。

 

宝玉初到秦可卿书房时,看见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此处有脂批“盖作者正因古今王孙公子,劈头先下金针

 

和尚给贾瑞风月宝鉴时,说的是“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風雅王孙等看照”。也是要惊醒“王孙”。

 

另外葵酉本后二十八回中也有大量的“王孙”字眼,就不再多说了。显然作者是把贾雨村或者说陈之遴,类比为韩王孙,也是暗示顺治不管他和静妃关系的用意。

 

最后再说说《蘅芷清芬》诗的最后一句“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也是同样的意思。因为这是引用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句。那谢灵运这句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引出下一句的“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楚吟”,指《楚辞·招隐士》一篇,其中有“春草生兮萋萋”之句。这篇文章的末句就是:“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作者这里还是有两层意思:一层,以谢灵运被贬到永嘉,独居高楼,写诗希望起复这个典故来比作静妃的独居与希望“返魂”。第二层,静妃的这个“幽梦”,最后却着落在“王孙”陈之遴的身上了。

 

好了,本篇就到这里。



【相关文章】

宝钗海棠诗全解

宝钗海棠诗全解(二)

宝钗海棠诗全解及与冷香丸、蘅芜苑的关系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4507.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