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也算是一首千古名篇了,这首诗读起来就有一种遗憾的悲愤,和很大气的慷慨,尤其是最后两句,一直以来想必都是很多人的信念吧。那作者文天祥又经历过些什么,为什么会写下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过零丁洋》这首诗也是文天祥死前所写,那他是怎么死的,临死之前的他又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1278年12月,广东海丰北的五岭坡上,一群披头散发、衣衫褴褛的士兵被押解上船。面对海风,将北上的他们内心更多的是悲恸与不屈。在经过零丁洋时,一位身材伟岸的男子写下那篇"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确实,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既然如此,面对绝境还有何畏惧?这位男儿心中的一片丹心,天地可鉴。在求生与舍身取义之间,他自然会选择后者。这也是多少仁人志士的呼喊。这个在南宋覆亡之后,毫不犹豫地拒绝投降,选择杀身成仁的人就是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出生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年轻时的他可谓一介白面小生。就连惜字如金的正史,都不惜笔墨地描写他的外貌:"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所谓相由心生,样貌过人的他自然也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在其他小孩还顾着玩耍的时候,他就已立下大志:要成为欧阳修、胡铨、杨邦乂那般的忠臣。并说如果不能位列其中的话,就不是大丈夫。立下此志之后,文天祥一心研读诗书,并在二十岁那年考中当地贡士。如此一来,他便能参加殿试。而迈向仕途,成为一名重臣的理想可谓近在咫尺。
彼时南宋在位的皇帝是宋理宗,不过此时已是他执政的中后期。在位几乎三十年的他已心生倦怠,逐渐荒于政事,朝堂之上也无人敢进谏。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文天祥在殿试上给了皇帝当头一棒。当时,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题,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此篇文章他没用草稿,一气呵成,把当时的朝政批判了一番。
奇怪的是,宋理宗看到这篇文章之后被深深地震动了。也许是年年看到官样文章,早已厌倦了。没料到此时能看到如此出彩的文章,于是他取文天祥为第一名。主考官王应麟,也为南宋得到这样的人才而表示高兴。
不幸的是,文天祥考取状元的四天后父亲就去世了。按照旧制,他需要守丧三年。就这样,时间来到了开庆元年(1259年),这年文天祥入仕担任了宁海军节度判官一职。
同年蒙古军队南下,南宋朝廷上下震动。宋理宗与群臣商量对策时,宦官董宋臣进言迁都一事。此言一出,朝廷百官几乎无人敢表示反对。只有文天祥提出了反对意见,并说要诛杀董宋臣。后来在钓鱼城一役中蒙哥战死,南宋得以化险为夷。
不过文天祥并没有就此放弃进谏,他依旧直指董宋臣的各种罪行。不过这名宦官不仅没有被免职,还被任命为都知。现实是如此的残酷,文天祥的劝谏终究石沉大海。不过,他也被授予江西提刑,迁尚书左司郎官。就在这个过程中,文天祥依旧批评这着当时昏聩的朝政,并将讽谏的矛头直指当朝宰相贾似道。
可贾似道的权力远在宦官之上,他马上命谏官弹劾文天祥。不久之后,文天祥就只能以37岁的年龄提前退休了。不过,这一次他也只是远离朝廷,转为湖南提刑。直到两年之后的1275年,命运又给了他更大的考验,其人生轨迹也开始发生了转变。
1275年,蒙古军队再一次纠集大军沿江南下,临安告急。朝廷忙发布告令,号召天下的兵马来救援。当时担任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接到诏文,痛哭流涕,立即散尽家财聚集了万余名士兵准备勤王。
期间,有人对他好言相劝:赶到临安就是羊入虎口,为何不明哲保身?但文天祥却说:"我知道这个情况,但如今朝廷危及,如果没有一兵一卒去保卫的话,会感到遗憾。因此,我自不量力为国效力,所做之事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希望能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希望天下有识之士知道之后,能共保天下社稷。"
当年8月份,文天祥到临安,并担任平江府知府。上任之后的文天祥,针对局势提出了一些措施,他说到国家军事颓废是因为削除藩镇的原因。自赵宋建国以来,采取种种方法有效削除了武将和藩镇的力量。但这也造成了国家兵将渐冗,战力逐渐衰弱的局面。因此他应该将天下分为四个镇,朝廷任命人员为都督,并由这些人代为指挥。但迂腐的文官们,依旧认为他的方法不可行所以没有采纳。
10月蒙古大军进攻常州,文天祥发朱华、尹玉、张全等人前去救援。尽管宋军英勇,但终不敌蒙军,常州也很快失守。失守松关之后,部众仅余6人的文天祥只得退守余杭。
蒙古大军攻势猛烈,仅在一年之后便攻陷了临安。面对这种局势,南宋只好派人前往议和。但此时的南宋朝廷已是一盘散沙:陈宜中早已逃跑,张世杰因为不愿投降也带着赵昰、赵昺二王出走。眼见朝中无人,宋廷只好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与元朝丞相伯颜议和。哪知在议和的过程中,宋廷将文天祥重新组织起来的各部解散。听闻消息的伯颜,也将文天祥扣下。
元军虽然占领了临安,但还有许多地方未攻克。伯颜便希望利用文天祥,劝这些人投降,但遭到他的拒绝。这样一来,伯颜只能将他押往大都。行至镇江时趁着守军不备,文天祥在当地好汉的帮助下得以逃脱。
几经波折,文天祥等人终于到达福州,拥立赵昰为帝。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不久之后,因为与陈宜中等人政见不和,于是他以同都督的职位继续带领军民抗在福建、江西等地抗击元军。
1277年元军攻汀州,文天祥从漳州出发,移驻梅州等地、并攻入江西。这一次反击,他在江西南部大败元军,并成功收复了十四个州县。令人想不到的是,就在此时元军主力大举围攻文天祥所在的兴国(今江西兴国县)大营。宋军大败,妻儿被掳走的文天祥也只好撤退到循州。
次年宋端宗去世,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拥立赵昺为帝,并移驻崖山。文天祥知道之后,想派兵前往,却遭到了张世杰的反对。无奈之下,文天祥只好移兵潮阳县,以作为崖山的支援。12月,元军进攻潮阳,文天祥向今天的广东海丰一带撤退。在五岭坡吃饭之时,敌军突然出现,文天祥在突围的过程中被抓获。
1279年,元军在张弘范的带领之下进攻崖山。为了让张世杰投降,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给张世杰。文天祥便拿出此前写好的《过零丁洋》一诗,张弘范看了之后,被深深折服了,对他礼遇有加,准备将他送往大都听候处理。
崖山被攻克之后,元军押着文天祥北上。到了大都之后,文天祥受到礼遇,有美食佳酿,好吃好喝的招待,但他拒绝了这种礼遇。无奈之下,只能将他关入大牢。虽然文天祥被关入大牢,但元朝廷一直希望文天祥为他们效力。
于是平章政事阿合马、丞相孛罗先后都来劝降文天祥,但均遭到拒绝。在于孛罗的对话中,孛罗问文天祥明知宋朝将亡,为何还要坚持。文天祥说:"一个人对待国家,就像对待父亲一样,明知父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但能眼铮铮的看着父亲死去,不给他服药吗?这无非是尽心而已。救不了,那只能怪天命了。"孛罗听了之后,漠然离去。
元朝统治者无计可施,只能叫出宋朝投降的人员前来劝降,无一例外,全都碰了壁。就连投降的皇帝来劝降,文天祥也只是对他说了简简单单的几个字:"陛下,请回吧。"没办法,文天祥又被关进了环境更加恶劣的监狱里。文天祥在监狱里呆了三年,环境虽然恶劣,但文天祥的心却是坚定的,完成了流传千古的《正气歌》。
1282年11月,元政府得到消息说有人起事,要救文天祥。元廷一方面将赵宋宗室转移,另一方面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出马,最后一次劝降文天祥。面对忽必烈,文天祥也是毫不屈服,并说忠臣不事二主,现在自己得愿望只求一死。眼见劝降无望,忽必烈只好下令把他杀了。
那是1283年的1月9日,这一天寒风凛冽,街上也已站满了人群。文天祥从容不迫的走向刑场,对着临安的方向,他决绝地行了最后一次跪拜礼。这一年,这位南宋末代重臣被处死时,年仅47岁。百年之后,大明景泰帝为其追谥"忠烈"。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像文天祥这样的人可谓多矣。他们在面对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挽救危局。尽管他们知道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他们依然舍身忘死,就是因为那种忠贞的爱国之心所驱动。他们坚贞的品格,更深深德影响着后人。中华民族也正是这样一批人的存在而生生不息。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21068.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