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是那个时代的“贵族”。在过去我们总看到士族生活的奢华一面,似乎士族都是既有权又有钱的富贵之家。西晋石崇王恺斗富众所周知,在东晋,一些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山河湖泽,纷纷开辟各自的庄园。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魏晋时期,士族正值兴盛,生活条件大都十分优越,很少出现贫困潦倒的生活状况。到了东晋灭亡之后的南朝,士族虽然占据着主流地位,但已经不似昔日的辉煌。
俗话说的好“皇帝老儿也有几个穷亲戚”,其实士族也不例外,士族里头也不全都是有钱人。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战乱,大量中原衣冠士族南渡。这些南渡士族分成了两批人,一批是选择寓居当时的国都建康(今南京),一批是定居国都之外其他地方,如荆州、扬州、会稽等地。而那些定居建康的士族,就是士族变得贫困的典型。
一些定居建康的士族怎么就变穷了呢?
首先一个原因,这些人南渡之后慢慢就变成了职业官僚,就是单纯靠做官、领取国家俸禄来养活家庭,因为士族在做官上很有优势,有人把他们称之为“寄生官僚”。其实要是俸禄丰厚的话,那也挺不错。但问题是在南朝,由于长期北伐、战争和其他原因,国家经常面临财政危机,拖欠官员的俸禄成了家常便饭。
还有,这些建康士族形成了一种“清”的社会价值观念,说白了,就是鄙视经商和农业。既反对经商这种末利,又不愿置办田产、与农争利,只单纯依靠不稳定的俸禄,自然会面临“差钱儿”的窘境。而那些定居荆、扬等地的地方士族豪族则恰恰相反,他们更重视发展家族的经济实力,乐于置办田地、开辟庄园、经营买卖。东晋南朝时,许多地方豪族和皇室成员都经常侵占平民百姓的田地,反而是国都建康的士族们对侵占和经营田地不屑一顾。
面对荣耀背后的没钱的尴尬,南朝建康士族也有一些生财之道。
一条途径就是选择外任,到地方上去做官。因为在当时地方官僚不仅俸禄高且稳定,而且还有敛财之便,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当时也是如此。甚至,在南朝时期连“外任官”都成了贪污敛财的代名词,有许多中央官员经常是没钱了就外出到地方做官,腰包聚敛满了再回到建康,反反复复。
或者许多士族会接纳门客。因为士族占据着社会主流和社会名望,一些出身卑微的寒门为了出仕做官会选择依附士族。这种“依附”当然不会是无偿的,门客需要向所依附的士族孝敬一些财物,如同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易。
还有,贪污敛财也是士族官员的一种经济来源。负责官吏选拔的吏部和靠近皇帝的秘书省等机构都是当时的油水衙门。总而言之,许多人经常看到士族生活的奢华一面,但其实细看历史才发现,一些士族也会面临生活贫困的窘境,荣耀背后也有不少尴尬。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97283.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