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帝病危去世后,北周末年的政局产生了巨大转折,杨坚以外戚身份辅政,在这之后开始了篡夺北周大权的计划。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大象二年(580)五月,宣帝暴病而亡。早在大象元年(579)二月,宣帝就传位于长子静帝宇文阐,成为太上皇,自称“天元皇帝”,依然总揽大权。宣帝去世时,静帝年仅八岁,无法亲理政事,刘昉、郑译等人遂矫诏推杨坚辅政,杨坚由此得以入总朝政。
北周重新进入相权主导的时代,皇权的强化之路就此终结。在杨坚一步步代周建隋的过程中,北周宗室也逐步被杨坚一一铲除。宣帝去世后,杨坚以外戚身份辅政,这是杨坚成功代周建隋的重要基础。
一、杨坚“辅政”
1.宣帝驾崩
宣帝由暴病到驾崩历经十五日,在此期间,杨坚则在以刘昉、郑译为首的一批宣帝近侍的帮助下迅速掌权。杨坚掌权的速度虽快,过程却惊心动魄。随着病情的逐渐恶化,宣帝不得不急诏五王回京。一天之后,宣帝病情急转直下,只好将后事托付于亲信刘昉、颜之仪。
由于病情的加重,宣帝已经无法言语,加之静帝年幼无法亲政,这便给了刘昉等人矫诏的机会。宣帝亲信、近臣在其驾崩后,在辅政大臣人选上产生了分歧,分裂为两个阵营。
以刘昉、郑译为代表的一批近臣推举杨坚辅政,属于支持相权派,御饰大夫柳裘、御正下大夫皇甫绩、内史大夫韦謩等亦参与其中。颜之仪属于支持皇权派,与代表相权的杨坚相对立,颜之仪时任御正中大夫,与刘昉、郑译共处权力核心,认为辅政大臣应从宗室中选择,赵王宇文招是最合适的人选。
颜之仪主张遵循宣帝遗命的同时,亦采取拒绝签署伪诏及交出符玺的方式反抗杨坚。但完全其被相权派架空,并且缺少外援,在对抗杨坚方面并未起到实质性作用。还有一条关于颜之仪与相权派斗争的记载,颇令人生疑。
宣帝驾崩之初,赵王宇文招等五王尚在封国,为了对抗刘昉等人,颜之仪遂与宦官合谋,引大将军宇文仲辅政。囿于史料,颜之仪所引辅政的大将军宇文仲是何人,已无从得知。
可以确定的是,宇文仲在朝中并无势力,即使已被颜之仪与众宦官引至御坐,一见宣帝旧日近臣刘昉等入殿便阵脚大乱,最后被杨坚轻易控制,不但说明宇文仲此时没有可抵抗的力量,而且素日亦无可凭借的势力。颜之仪主张由宗室辅政,所引的宇文仲当属宗室,但在宗室中无法确定其对应位置,身份仍有待考察。
然而遍检诸史,有关大将军宇文仲的记载仅此一事,暂未发现与之相符的宗室成员或北周官员。当时尚有不少宗室在中央,其中宣帝之弟宇文赞,从身份来讲是朝中最适合辅政的人选,明帝长子宇文贤,身兼太师、雍州牧,则是朝中最有势力的宗室,亦非常符合辅政条件。
2.幕后黑手
开皇十年(590)颜之仪随例入朝,杨坚赞美其有大节,“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并予以赏赐嘉奖。所谓“大节”无疑是指颜之仪谨守宣帝遗命,拒不署诏、交印,至于引宇文仲辅政之事则难以相提并论。如果确有此事,杨坚必然怀恨在心,颜之仪即使在当时可以保全性命,也难以在事隔十年后获得赏赐。
由此来看,这一记载恐是伪造。杨坚能够成功掌权辅政,也离不开宣帝杨皇后的帮助。从这条史料记载来看,杨皇后对其父杨坚辅政是支持的,但似乎不曾有实际行动,甚至不愿令其父代周。
但是杨坚建隋后曾言:“公主有大功于我”,说明杨皇后在杨坚代周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宣帝去世后,杨皇后曾主持宫中事务。乐平公主是杨坚建隋后赐杨皇后的封号。
王劭的上表是要为隋代统治的合法性寻求依据,一定会将符命附会在已发生的事情上,因此杨皇后在宣帝去世后处理内政是可以肯定的。北朝到隋唐时期不乏皇后干政的情况,皇后常会对政治产生很大影响力。
二、北周皇室的孱弱
在宣帝亲信刘昉、郑译及杨皇后等人的协助下,杨坚成为辅政大臣,于大象二年(580)五月假黄钺、拜左大丞相,“百官总己而听焉。”但朝中的政治形势对其并不乐观,前文已对杨坚掌权之前的政治地位做过探讨,杨坚在北周政坛上表现平平,身为宣帝岳父,并无可称道的军功、政绩。
1.宗室无为
是以杨坚的辅政资格虽名正言顺,却并非最适合的人选,北周宗室及比杨坚有资望的大臣显然更适合辅政。杨坚若要稳坐辅政之位,必须先扫除这些政治威胁。
北周宗室对杨坚最具威胁力,其皇族身份天然比杨坚更具辅政优势,而且宗室中不乏赵王宇文招这样资望并重者。在静帝年幼缺乏政治能力的情况下,北周宗室特别是宗室六王顺理成章地成为皇权的代表,站在了杨坚所代表的相权的对立面。
杨坚辅政时期对北周宗室采取的策略是整体安抚的同时,由难到易逐个击破。可见,在静帝禅位之前,杨坚对没有政治威胁力或政治威胁力极低的北周宗室许以无实权的高位,对资深望重者仅给予形式上的特权安抚,并杜绝其仕进之路。
而且宗室一旦出现“谋执政”的苗头,就会被毫不留情地斩草除根。杨坚执政后,曾先后对宇文赞、宇文贽、宇文椿、宇文术、宇文衎、宇文实等宗室加官进爵,这些宗室大多因年纪幼小、才识不足难以对杨坚构成政治威胁。
汉王宇文赞是武帝次子,宣帝驾崩后进封上柱国,任右大丞相。杨坚时任左大丞相,假黄鉞。北周官品以右为尚,表面上宇文赞地位比杨坚高,实际上杨坚辅政后手握大权,令“百官总己以听于左大丞相”,宇文赞不过是一个摆设,王轨曾在宫宴上向武帝进言:“但恨后嗣弱耳。”
武帝深以为然,但因宇文赞不才,所以并未采纳王轨建议废宣帝太子之位。宇文赞任右大丞相时,年纪尚轻,不到弱冠,没有多少政治经验,性识庸下,根本不是杨坚的对手,很快就被刘昉解决。宇文赞虽有宣帝次弟的身份优势,却不才至此,对杨坚完全没有政治威胁力,所以日后杨坚也放心地对其授予高位。
大象二年(580)八月升其为太师,位列三公之首。杨坚对北周宗室非常警惕,一般年幼缺乏政治经验者往往被轻松抬上高位,升迁速度极快,一些年长的宗室,虽然对杨坚政治威胁力极低,却因入仕较早,杨坚仍防范有加,对其仕进限制颇多,杞国公宇文椿便是一例。
秦王宇文贽是武帝三子,比宇文赞年纪更小,大象二年(580)五月,杨坚甫一辅政便被擢升上柱国,而参政已久的宇文椿却在同年六月才升任上柱国。宇文贽升任大冢宰时,宇文椿任大司徒。虽然自武帝亲政以来,御正、内史等近臣的地位大大提高,大冢宰的权力已大为削弱,“实是一宫内大臣耳。”
但大冢宰的职责毕竟是“佐皇帝治邦国”,仍是御正、内史等官员名义上的长官,是六卿之首,其重要性不是大司徒之职可比的。宇文贽、宇文椿虽同为六卿,但宇文椿的地位仍不及年幼的宇文贽。
2.杨坚的野心
周隋嬗代之际,杨坚受封隋王,宇文椿以太傅身份,与大宗伯、大将军赵煚一同授相国印绶与杨坚,很快又作为禅代仪式中的行事官,奉册劝进。史书中并未记载宇文椿出任太傅的确切时间,甚至《周书·静帝纪》及宇文椿本传中亦无相关记载。
宇文椿的太傅身份应当是临时所加,是为周隋禅让仪式服务的。孙正军认为,禅让是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模式之一,参与禅让的众多官僚中,最重要的当属奉送玺绂的行事官。
自魏晋禅让以来,南北朝时期甚至唐代,禅让中多以“太保”与“太尉”的组合奉送玺绂,但在北朝也有一些新变化,西魏北周禅代时由太保、大宗伯赵贵奉册,民部中大夫元迪奉玺绶,在这一禅让仪式中大宗伯的意义更为突出。
北周大宗伯掌管国家各种礼仪性事务,担任禅让仪式的行事官是其职责所在。宇文椿能够以行事官身份出现在周隋禅代的禅让仪式中,起决定作用的并非其所任官职,而是他的宗室身份。
宇文椿前代宗室的身份,象征着旧王朝的皇室对新王朝的承认与肯定,杨坚之前对宇文氏的一系列屠戮,使得宇文椿成为北周宗室中地位最高的成员,因此宇文椿完全有资格代表北周皇室。
宇文椿在这次禅代仪式中的作用,与西魏北周禅代中西魏宗室元迪担任行事官的内涵一脉相承,这也正是杨坚为其禅代寻求政治合法性的努力之一。杨坚执政时期,一部分在北周中央任职的宗室,或因年纪过小,或因缺乏政治经验甚至政治能力,或因没有可凭借的政治势力,均无法对杨坚的地位构成威胁。
在宇文护时期,北周中央集权就持续得到有效的加强,武帝在亲政后,解决了困扰北周多年的主相之争问题,北周皇权得以复振,中央集权的强化到达一个新的高度。而宣帝的暴政再次刷新了北周中央集权的程度,这使得北周权力的过渡及施行极易以帝王的名义被操纵。
刘昉、郑译正是利用这一点成功矫诏,杨坚亦是利用这一点达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杨坚辅政在一定程度上对北周的中央集权是一种破坏。杨坚在中央遇到的执政阻力,基本全部来自宗室,二者的对抗关系根本上是由宗室的皇族身份决定的。
结语
朝臣对于杨坚代周的态度姑且不论,绝大多数官员对杨坚辅政则持默许甚至肯定的立场,特别是元老重臣李穆、于翼在三方构难中坚定地站在杨坚一方。
李穆甚至奉熨斗与杨坚,称:“愿执威柄以熨安天下也。”朝中其他大臣的立场可想而知。早在杨坚刚刚宣布辅政时,百官就大多臣服于杨坚的武力之下。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95770.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