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曹叡两代帝王早逝,给曹魏带来了什么影响?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后,改“三公“官的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太尉名称未变。改九卿官的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光禄动,大理为廷尉,大农为大司农。以华歆为司徒(主民事),王朗为司空(主水土事),贾诩为太尉(主军事),223年贾诩死,以钟繇为太尉。又以车骑将军曹仁为大将军(223年死),曹休为征东大将军,统领军队。
曹丕当皇帝的六年间(220-226)很想继承曹操的事业,有一番作为。他鉴于东汉宦官、外戚专权,造成政治动乱的教训,下令宦人任官“不得过署令”,即不得做高官。
222年(黄初三年),曹丕下诏说:“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曹丕明确认为妇人参与朝政是乱之本,限制外戚干预朝政是很坚决的。
曹丕还把同姓王分配到离京城较远的地区,不给他们实权,这对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起了一定作用。
此外,曹丕对庶民的疾苦也比较关心。如:222年,秋七月, 冀州大蝗,民饥,曹丕使尚书杜畿持节开仓廪以赈之。224年春, 遣使者巡行许昌以东,尽沛郡,问民所疾苦,贫者赈贷之。
曹丕还提倡尊孔崇儒,221年,他下诏称孔子是“资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令鲁郡修起孔庙,在地方创造条件传授儒学。
224年夏,他下令在中央“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縠梁》博士”。在选拔官吏时, 他强调选用“儒通经术”者,222年,下诏说:“其令郡国所选, 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
曹丕时期,变化最大的就是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度。
东汉时期,选拔官吏的标准,既依据“德行”,也重视出身门第。被选用的人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的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在战乱时期,曹操为了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有才能的人为自己的事业出力,推行了“唯才是举"的方针,这是时代条件的需要。
曹丕称王称帝后,中原地区的战争已基本结束,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他面前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守住父辈打下的江山,需要争取各阶层的支持,维护巩固他的统治地位。
条件的改变,地位的转化,使曹氏集团的进取革新精神逐步减退,因循守旧思想逐渐滋长。新的官吏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度的创立和推行,就是这一变化的明显表现。
汉代的乡举里选是由各级地方官进行的,曹丕改由政府专任官员(大、小中正官)来进行。这一修正是由陈群在曹丕为王期间提出的,曹丕称帝后继续推行。
九品中正制度规定,由政府选择有名望的官员,按他们的籍贯兼任本郡中正官,或州大中正官(比郡中正官晚设),品评本郡、 本州一些知识分子的等第。各州大中正官和各郡中正官,依据所管地区人物的德行和家世,定为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级。
大小中正官们定期把本地的一些人加上评语,定上品级,推荐给政府。政府选用官吏时, 便参照他们确定的品级。一般来说,定上品(指一、二、三品, 西晋以后,三品不算上品)的人任高官,定下品的人做低官。
中正的“九品”和官吏的“九品”不是一回事,如县令中最高的品秩是六品,但担任县令的人,往往是从中正品级的第三四品中挑选。中正的品第虽然不是官吏的品秩,但它并不是一种虚名,和入仕做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九品中正制度的颁布和推行,是“有事赏功能,治平尚德行“ 变化规律的一个反映,也是对世族地主(官僚地主的上层)的一个让步。世家大族可以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从而使在曹操执政期间受到一定压抑的世族地主势力得到发展。
由于选拔官吏时德行才能与家世并列,中正官又逐步被世家大族所把持,因此,品评等级越来越重视家世出身,到西晋时期,便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度已经主要成为替世族地主服务的工具了。
对周边各族,曹丕也注意“镇抚",特别是对北边的鲜卑族和西北的各族。
曹丕时,靠近内地的轲比能部强大起来,并注意学习汉族的文化。221年,曹丕以牵招为护鲜卑校尉,以田豫为护乌桓校尉、“并护”鲜卑。鲜卑族同汉族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
田豫是同少数民族关系搞得最好的官员,他做护乌桓校尉达九年之久。他品德高尚,能用恩德使少数民族信服。后来他出任护匈奴中郎将兼并州刺史时,使“州界宁肃,百姓怀之”,各族人民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
222年,西域的都善、龟兹、于阗等国王,各遣使奉献。曹丕置戊己校尉,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一带屯田。从东汉后期同西域中断的关系又恢复了。后来,曹魏还在蒲昌海一带设置西域长史府,统管西域各国。西域各族同内地汉族之间的联系也随之加强了。
曹丕想灭掉吴、蜀,完成统一,曾问谋臣贾诩,是先攻吴,还是先灭蜀?贾诩说:“吴、蜀虽然是小国,但刘备是雄才,诸葛亮善于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即陆逊)明于军事。他们据险守要,泛舟江湖,一时都难以攻取。用兵的道理,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才能举无遗策。我以为当今应该先文后武。”
他主张先恢复中原地区的生产,巩固内部,积蓄力量,创造条件,然后利用吴、蜀内部的变化,相机出兵攻取。但曹丕没有接受这个意见。
224年,曹丕亲率大军伐吴,到达广陵(今江苏扬州)。这时江水盛涨,曹丕临江眺望吴军,感叹说:“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只好退兵。
225年,曹丕又发兵十余万,南征孙吴,还是没有取得成功, 只对孙吴起一定的威慑作用。曹丕见长江波涛汹涌,又感叹说:"嗟乎,固天之所以隔南北也”,又领兵北撤。
长江天堑确是一个天然屏障,在没有足够水军的情况下,想渡过长江,灭掉孙吴是不容易的。
第二年,曹丕病死,子曹叡即位(魏明帝)。曹叡在当皇帝之前,不接触朝臣,不关心政事。曹丕担心他掌不了国家大权,遗诏要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等人共同辅政。
曹叡称帝后,对内注意将权力集中于自己,亲理政事,把虽有声望,但浮华不务实的官吏予以罢免;对外采取战略防御方针,不大规模主动出击。他派曹真(时为大将军)、司马懿(时为骠骑大将军)镇守关中,抵御诸葛亮的北伐;用满宠镇守淮南,防备孙权的进攻。
227年,司马懿先后打败了东吴进攻襄阳的军队,杀死蜀将孟达于上庸。
231年,曹真死,司马懿全面负责对西蜀的战争,西拒诸葛亮很有成效。曹叡提升司马懿为太尉,主管曹魏军事。
237 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自立为燕王,曹叡命司马懿率兵远征辽东,第二年取得了胜利,公孙渊及其子被杀死。
239年,曹叡病死,年36岁。皇太子曹芳(齐王)继位,时年8岁。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司马懿同曹爽的矛盾和斗争,不可避免地展开了。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93464.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