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三皇五帝”之一。晚年听从四岳的安排和建议,禅位于大禹。历史百科小编告诉你。
《五帝本纪》记载:“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帝舜在位17年而驾崩,之后大禹继承帝位。
包括《史记》在内的众多文献,对这一段历史的记载大同小异,重点突出帝舜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以“德”治天下,有德者可立为继承人,无德者即便亲生儿子都不任用。
从文献记载来看,大禹与帝舜两人关系应该极为和谐,但其他暂且不谈,就说帝舜曾经杀死了大禹之父鲧,那么这就带来一个疑问,帝舜难道不担心大禹报杀父之仇吗?
帝尧时期,天下爆发洪水,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民众无法耕种万分愁苦。帝尧急于找人治水,群臣与四岳都说鲧可以,帝尧认为鲧违背上命、败坏同族之人,不建议使用。最终,四岳坚持让鲧试一试,于是帝尧同意让鲧治水。
接下来的故事,已经被大家说烂了。鲧治水九年无功,帝尧再寻治水能人,找到了舜,让舜暂行天子之权。舜在巡视过程中,发现鲧治水太不像话,就在羽山海边诛杀了鲧,天下人都认可舜处置得当,之后舜选择了大禹治水。
鲧究竟做了什么坏事,到底有何罪行,文献中没有说明。更为奇怪的是,为何帝舜又选择了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时,伤痛父亲鲧治水无功被杀,因此劳身苦思,在外十三年,三次经过自己家门也不入。治水是一个长期工程,路过家门口的时候,回去看一眼不会耽误什么事情,为何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里,司马迁用词非常有意思: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夏本纪》
原来,不是我们熟知的“三过家门而不入”,而是“过家门不敢入”,那么大禹为何“不敢入”,多了一个“敢”字代表了什么意思?掰开来看,无非三种可能:一是情操高尚,争分夺秒,不敢浪费一分一秒;二是担心治水不成,由此被帝舜认为不用心治水,所以不敢入;三是帝舜针对大禹,大禹不敢给帝舜提供杀他的任何把柄。
大禹为何“过家门不敢入”,《尚书》中提到的一件事或可揭开真相。相传孔子编修的《尚书》中记载,帝舜大权在握之后,首先就是消灭“四凶”的功绩。
所谓“四凶”,就是共工、讙兜、三苖和鲧,三苗是一个部落,其他三人应该都是人名。三苗暂且不谈,其他三人为何成了十恶不赦的恶棍?
《五帝本纪》记载,帝尧晚年时期,面临继承人的选择:首先,群臣认为帝尧长子丹朱开明,帝尧却说丹朱“顽凶”;其次,讙兜认为共工有功德,可以成为继承人,帝尧却说共工喜欢说漂亮话,貌似恭敬实则欺骗上天;第三,帝尧问谁能治水,四岳与群臣推荐鲧,尽管帝尧认为鲧违背天命、毁败同族,但最终还是同意试一试,也就是说如果鲧治水成功的话,估计十有八九会是下一任帝王。
看清楚了吧,帝舜眼里的“四凶”之三,实则都是他的政敌,共工与鲧可能威胁到他登上帝位,讙兜举荐了共工,是共工的支持者。帝舜杀死鲧,极有可能是公报私仇,除掉登上帝位之路上的一个政敌。
这样一来就很明确了,作为鲧的儿子,大禹即便不会遭到帝舜明显的打压,也会遭到帝舜暗中的针对,所谓大禹“过家门不敢入”,就是大禹不敢授予帝舜以把柄,所以只能路过家门口,偷偷地看一看家里情况。
既然帝舜与大禹在政治上并不友好,甚至可以说是敌对关系,为何最终帝舜禅位给了大禹?史学界有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史书——《竹书纪年》,上面记载了帝尧与帝舜禅让真相: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
这一段记载充满了黑暗与血腥,完全颠覆了儒家史书上的禅让说,虽然让人觉得不美好,但却更符合人性,更符合权力面前人会丧失本性的基本特征。想想看,后世为了权位,父子相残、兄弟相残的历史一次又一次地上演,总不能说文明程度更低的上古反而人心更美吧。由此带来一个疑问:帝舜与大禹的权力交接过程是否也如此黑暗?
《说难》是先秦思想家韩非子的代表作,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或许,这才是大禹与帝舜的关系真相,即大禹及其部落在治水过程中,结交了很多盟友,积蓄了强大实力,最终逼迫帝舜不得不将华夏联盟的盟主之位传给大禹。
需要说明的是,百家争鸣之前,知识都被各大贵族垄断,往往都是传之子孙,并不外传,随着春秋战国乱战,很多诸侯贵族破产,于是知识与一些上古记载才逐渐外传,这是百家争鸣的前提条件。因此,大禹、黄帝等突然在春秋战国文献中出现并不需要惊讶,可能就是之前被束之高阁,外传之后才被更多的人知晓,但依然还会有一些书籍没有外传,而韩非子身为贵族,可以阅读到不少秘藏未传的书籍。
春秋晚期,礼崩乐坏,列国战争不休,百姓水深火热,孔子希望列国能够平息战争,于是追思往昔,美化上古先王,将尧舜禹都塑造成道德表率,最终希望天下诸侯学习上古先王以德服人、以德治民、以德治天下,放弃征战。
在这一过程中,孔子提出了“微言大义”的写作方法,实际上就是以自己的立场去记录和评论史事,将不符合自己立场的东西删除,将符合自己立场的东西放大、甚至包装到完美程度。所以,《尚书》、《春秋》等孔子作品中,上古尧舜禹等形象被塑造得非常完美,几乎没有一点瑕疵,彼此关系极为和谐,对权力的态度淡泊的可怕,以至让今天我们读来难以置信。
孔子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余毒甚深,让后世的史书逐渐变得不再客观单纯,而变成了政治。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7984.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