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被赐铁券最后朱元璋杀他70多口,李善长做错了什么?

位置:首页  »  帝王野史  »  被赐铁券最后朱元璋杀他70多口,李善长做错了什么?
日期:2023-03-31 21:51热度:加载中...

被赐铁券最后朱元璋杀他70多口,李善长做错了什么?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大封诸将为公侯,部份追封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让人意外的是,徐达并没有成为第一功臣,第一功臣反而是李善长。朱元璋对众人说:

  “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

  这段话出自《明史·卷一百二十七》,所谓“无汗马劳”,并不是说李善长没有功劳,而是指李善长不在前线冲锋陷阵。朱元认为李善长跟随自己日久,为自己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和粮草,功劳很大。

  当时,朱元璋一次性封了六位公爵,分别是李善长(韩国公)、徐达(魏国公)、常茂(郑国公)、李文忠(曹国公)、冯胜(宋国公)、邓愈(卫国公)。这六位公爵中,只有李善长一个人是文官,而且,李善长的位置在其他五人之上。《明史》云:

被赐铁券最后朱元璋杀他70多口,李善长做错了什么?

  时封公者六人,而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当年,刘邦建立汉朝时,封萧何为第一功臣,朱元璋在给李善长的封赏诏书上,把李善长比作萧何,诏书上全是溢美之词,差点把李善长夸上了天。

  朱元璋把李善长比作萧何,李善长也以为自己真能比肩萧何。不同的是,汉朝初年,萧何最后凭借自己的智慧善终,而明朝初年,李善长在手握免死铁券的情况下,被朱元璋屠戮70多口,几乎灭门。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李善长,希望通过史料的分析,给大家重新解读这位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一、滁阳遇长者,愿为刀笔吏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当初,他和朱元璋的相遇,并没有出现“隆中对”这样的君臣故事,而是很平淡。《明史·李善长传》记载:

  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

  意思是,公元1354年,朱元璋攻打滁州的时候,李善长前来主动迎接。朱元璋见李善长是当地德高望重之人,便对他以礼相待,让他担任自己的文书。

  其实,朱元璋和李善长二人的相互选择,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先说朱元璋,他在一年前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因勇猛果敢,很快成为一员猛将。郭子兴不仅把义女马氏嫁给朱元璋,更是对朱元璋委以重任。但是,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却对朱元璋百般陷害,郭子兴逐渐对朱元璋失去了信任,朱元璋无奈,只得带着24名心腹(淮西二十四将)离开濠州,南下定远,算是自立门户。朱元璋攻打滁州的时候,身边都是清一色的武将,根本没有文臣,因此,李善长的到来,让朱元璋终于有了自己的“文官系统”,朱元璋任命李善长为文书,便是基于这个原因。

  再说李善长,李善长在投奔朱元璋之前,史书只说他“少读书有智计”,但并没有记载他有任何功名。要知道,后期加入朱元璋的文臣,不管是刘基(刘伯温)、宋濂、朱升等人,他们要么曾在元朝为官,要么中过进士。李善长此时已经40岁,除了年轻时读过很多书外,别无资本。所以,他选择朱元璋,也是在为自己后半生找一个出路。

  很多人都贬低过李善长,但笔者没有这个意思,我认为,李善长虽然没有功名,但他的能力和见识还是出众的。例如,《明史·李善长传》记载,朱元璋在夺取滁州后,有些迷茫,他问李善长:“现在天下大乱,整天都在打仗,什么时候才能过安定的日子呢?”李善长回答说:

  “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

  李善长的意思是说,元朝已经分崩离析了,昔日汉高祖刘邦起于毫末,他知人善任,不乱杀伐,只要你能够效仿刘邦,天下早晚都是你的。

  朱元璋觉得李善长的话十分在理,便升任李善长为参谋。接下来,朱元璋在前面攻城略地,李善长则负责帮朱元璋招揽人才。《明史》云:

  “太祖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

  必须承认的是,在朱元璋创业初期,李善长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但李善长真正让朱元璋感动,还是因为另外一件事情。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子兴乃得帅所部归滁,称滁阳王。时太祖部兵数万人,悉归之,奉其号令。居再阅月,子兴惑谗言,悉夺太祖兵,又欲收李善长置麾下。善长涕泣自诉,不肯行。

  意思是,朱元璋攻下滁州之后,他的岳父郭子兴被仇敌孙德崖攻打,在濠州待不下去了,不得不收拾残兵败将来投奔朱元璋。郭子兴对朱元璋有恩,待郭子兴来到滁州,朱元璋对岳父毫无保留,甚至把滁州献给了郭子兴。但郭子兴此人没有主见,他听信谗言,要把朱元璋的兵权全部夺走,不仅如此,郭子兴又看上了朱元璋的参谋李善长,他劝李善长改投自己麾下。李善长找到朱元璋哭诉,表示坚决不会离开朱元璋。

  李善长的做法,让朱元璋感动不已。史载“太祖深倚之”。此后几年,朱元璋先后遇到朱升、宋濂、刘基、叶琛、章溢等名士,他们的能力和才华或许不比李善长差,但是,朱元璋还是最信任李善长。

  换句话说,朱元璋麾下不乏文臣,但李善长是最早进入朱元璋内心深处的文臣。先入为主,在文臣范围内,李善长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始终无人取代。这也是李善长能成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的原因。

  二、虽无汗马劳,却有匡佐功

  1355年,郭子兴病逝,朱元璋彻底当家作主,朱元璋攻打和州的时候,几乎倾巢而出,只留李善长带着残兵看守老巢。不料,元军突然来袭,朱元璋得到消息后,大惊失色,因为所有将士的家眷都在后方,可没想到的是,还没等朱元璋赶回去,元军就退兵了。《明史·李善长传》云:

  “元将谍知来袭,设伏败之,太祖以为能。”

  李善长用伏兵击败了元军,让朱元璋感慨不已。可见,李善长有一定的军事能力。

  李善长在朱元璋麾下,发挥了四大作用,笔者为其总结了12个字——“荐人才、定法度、安百姓、补后勤”。其实,这四件事是相辅相成的。

被赐铁券最后朱元璋杀他70多口,李善长做错了什么?

  第一,“荐人才”。在李善长的举荐下,宋思颜、李梦庚、郭景祥、胡惟庸等文臣纷纷投奔到朱元璋麾下。

  李善长不仅推荐人才,他还维护同僚。《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诸将多子兴故部曲,未尽心服,惟汤和听命惟谨,李善长委曲调护之。

  意思是,郭子兴去世后,除了汤和以外(汤和虽然是朱元璋的老乡,但他比朱元璋更早投到郭子兴麾下),其他人对朱元璋不服。朱元璋多次想整治这些人,李善长却从中劝和,劝大家团结一致。

  第二,“定法度”。朱元璋任李善长为参谋后,把制定赏罚法度的事情都交给了李善长。《明史》云:

  而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决于善长。

  这一阶段,有一件事不得不提,最初,朱元璋起兵濠梁,军队管理比较混乱,李善长建议朱元璋要严格约束下属,否则朱元璋的军队就是一群兵痞强盗。朱元璋觉得李善长说得非常有理,但大家已经习惯了,如何改变呢?《明史》云:

  太祖虑诸将不戢下,乃佯怒欲置诸法,善长力救得解。

  在朱元璋攻下镇江之后,他对属下进行了一次整风,有许多将领管束不了属下,导致祸事频发。朱元璋为了肃清纪律,和李善长合伙演了一出戏。由朱元璋佯装发怒,要把这些将领全部军法处置,然后再由李善长出面求情,朱元璋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最后说了一句“下不为例”,然后整肃了军纪。

  可见,朱元璋不仅让李善长来制定法度,还借助李善长来执行这些制度。

  第三,“安百姓”。这一点是李善长最能发挥其价值的地方。《明史·李善长传》对此有很多记载,如:

  既拔采石,趋太平,善长预书榜禁戢士卒。城下,即揭之通衢,肃然无敢犯者……镇江下,民不知有兵。

  朱元璋渡江之后,攻下太平,李善长提前和将士们打好招呼,不允许胡作非为。待到入城之后,李善长立即张贴告示,安定民心。最极端的情况是,朱元璋的大军攻下镇江之后,当地的百姓竟然不知道义军进城了,可见,李善长在安抚百姓方面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李善长在治理百姓方面也很有一套。《明史》记载他“榷两淮盐,立茶法,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李善长将朱元璋所占领的大片土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所以,笔者认为,朱元璋能和陈友谅、张士诚鼎立,自然有他深得民心的一部分,而他的民心,大部分是李善长为他争取的。

  第四,“补后勤”。我在本文开篇就引用了朱元璋评价李善长的话:“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所谓“给军食”,就是指朱元璋在前线打仗,李善长源源不断地在后方为朱元璋提供兵源、兵器、粮草等。李善长虽然不上战场(“无汗马劳”),但若没有李善长在后方统筹供应,朱元璋也很难在前线鲸吞四方。

  朱元璋说李善长有萧何之功,其实并不是抬举李善长,因为在朱元璋创业初期,李善长的确有大功。

  李善长不像徐达,用真刀真枪帮朱元璋攻城略地;

  李善长也不像刘基,用自己的经纬之才为朱元璋出谋划策;

  李善长只是一个人在后方,默默为朱元璋做贡献,他兢兢业业,运筹周转,埋头苦干。

  三、开国第一功,可免三次死

  李善长“从龙”最早,又为朱元璋立下大功。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的能力到底如何呢?根据前文分析,李善长在处理政务、制定法度等方面,的确是一把好手。《明史·李善长传》记载:

  寻奏定六部官制,议官民丧服及朝贺东宫仪……封建诸王,爵赏功臣,事无巨细,悉委善长与诸儒臣谋议行之。

被赐铁券最后朱元璋杀他70多口,李善长做错了什么?

  明朝开国之后,朱元璋要制定明朝的官制、礼仪、法律、封赏等条文,这些事情,全部由李善长来落实,这就充分说明了李善长的政治能力。

  但是,李善长也有不足之处。以当年的龙湾之战为例,1360年,陈友谅取代徐寿辉之后,沿江而下,攻打朱元璋,陈友谅第一战就轻松攻克南京上游的太平(马鞍山),朱元璋大惊,朱元璋麾下的将领有的甚至提出要投降。

  当时,刘基给朱元璋出了一个计谋,叫“伏兵邀取之”。刘基的意思是,陈友谅虽然势大,但他远道而来,朱元璋只要利用地理优势,引陈友谅“入瓮”,然后用伏兵击杀陈友谅即可。

  当然,刘基当时没有说这么细,朱元璋后来根据刘基的计谋,派康茂才把陈友谅引到河道狭窄的龙湾,最终打赢了这场硬仗。也就是说,当刘基说出“伏兵邀取之”的时候,朱元璋已经全部理解了刘基的话,但是,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李善长在听刘基说出“伏兵邀取之”的时候,非常困惑,他问道:

  “方以寇来为忧,何为邀之?”

  意思是,人家都来攻打我们了,我们为什么还要邀请他呢?

  很多人喜欢把李善长和刘伯温进行对比,其实,从当时的表现来看,刘伯温和朱元璋二人对军事形势的理解,明显比李善长要高出一个层次。虽然前文提到,李善长曾设伏兵打败过元朝军队,但在整体来说,李善长的军事能力,远逊色于他的政治才能。

  笔者为什么要引出这个结论呢,下面有用。

  明朝开国之后,朱元璋立即任命李善长为左丞相,当时徐达正带着常遇春北伐元朝,没有回来参加朱元璋的登基大典,朱元璋遥封徐达为右丞相。要知道,以左为尊,朱元璋是把李善长摆在了徐达的前面。

  但是,《明史·徐达传》曾记载:“太祖称吴王,以达为左相国。”《明史·李善长传》记载:“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

  意思是,当时朱元璋称吴王时,以徐达为左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奇怪的是,朱元璋称帝后,却拜李善长为左丞相,徐达为右丞,把二人调换了位置。

  徐达的位置本来比李善长高,朱元璋当了皇帝,为何把李善长的位置提到徐达之前呢?

  笔者认为,朱元璋这么做,有一个非常隐晦的目的:开国之前,他要用武将来打天下,开国之后,他就要用文臣来压制武将。朱元璋把李善长尊为第一功臣,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因为上文提到过,李善长的军事能力并不卓越,让李善长来当百官之首,朱元璋的皇位才能坐得更加安稳。笔者的这一观点,并非诋毁朱元璋,这是帝王权术,是历朝历代帝王都会考虑的事情。

  所以,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当时封了“开国六公”,六位公爵有5位都是武将,只有李善长一个人是文臣,但朱元璋仍然把李善长放在第一位,用一个李善长,来压制其他5人。朱元璋这一招,十分高明。

  所以,即使是李善长、徐达之辈,也不过是皇权下的棋子。这是时代的悲哀,更是封建制度的局限。

  在封赏李善长时,朱元璋在谕旨上说:

  乃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

  朱元璋封李善长为左丞相,并且担任太子太师、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不仅如此,朱元璋还赐给李善长免死铁券,李善长的免死铁券,可以免他自己两次死罪,免李善长之子一次死罪,相当于李善长家族有三次死罪的豁免权。

  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绝对没想到,他们家拥有3次免死机会,最后却付出了70多口人的代价。

  四、方谨操纵术,焉知英主心

  《明史》说“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意思是,李善长表面上为人宽和,内心却十分刻薄,谁得罪了他,他必定要让人好看。当时,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等人因事和李善长发生争执,没多久,李善长便寻找罪名,将他们全部贬出京城。有一次,李善长和刘伯温争论法令,李善长出言骂刘伯温,刘伯温竟然“不自安,请告归”,吓得要告老还乡。

  可见,李善长虽然有萧何之功,但和萧何的品格相差太远。因为李善长的人格中,有阴暗的一面。而李善长之死,也正因为如此。

  洪武十三年,明朝发生了著名的“胡惟庸案”,宰相胡惟庸因为涉嫌谋逆被杀,株连三万多人。胡惟庸是定远人,当初正是李善长举荐给朱元璋的,而且,胡惟庸还和李善长是姻亲(李善长的侄子李佑娶胡惟庸的侄女为妻)。

  朱元璋是个狠辣之人,按照常理,李善长作为胡惟庸的引荐人,又有姻亲,必然要被连累。《明史纪事本末》记载(节选):

被赐铁券最后朱元璋杀他70多口,李善长做错了什么?

  群臣请诛李善长,上曰:“朕初起兵时,李善长来谒军门,所言多合吾意,遂命掌书记,赞计划。功成,爵以上公,以女与其子。此皆吾初起时股肱心膂,吾不忍罪之,其勿问。”

  从这段记载来看,朱元璋对李善长还是不错的,朱元璋念及李善长之功,并没有追究李善长之罪,史载“善长如故”。不仅如此,朱元璋还把告老还乡的李善长召回京城,重新处理御史台事务(其实朱元璋有重新借李善长压制武将的意思),李善长这一阶段非常活跃,“数有所建白”,多次向朱元璋提建议。

  直到胡惟庸案爆发五年后,也就是洪武十八年,有人告发李善长之弟李存义父子早就依附了胡惟庸,朱元璋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并没有杀他们,而是将他们流放到了崇明岛。这时候,李善长做错了一件事。《明史·李善长传》云:

  善长不谢,帝衔之。

  意思是,朱元璋不杀李善长的弟弟和侄子,李善长竟然没有向朱元璋道谢,朱元璋因此对李善长有些不满。

  五年后(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77岁,垂垂老矣,这一年,李善长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要从朱元璋手里救一个人,这个人名叫丁斌。

  原来,这一年朱元璋将一批罪犯流放到边疆,李善长突然上奏给朱元璋,请求释放一个叫丁斌的亲戚。朱元璋对李善长本就有些不满,正愁找不到李善长的错处,现在李善长平白无故要救一个犯人,这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

  朱元璋故意不放丁斌,没想到,李善长竟然多次上奏请求,朱元璋隐隐觉得,这个叫丁斌的人,一定有什么问题。于是,朱元璋立即派人审问丁斌,丁斌扛不住刑讯,最终招认:

  “惟庸有反谋,使存义阴说善长。善长惊叱曰:‘尔言何为者!审尔,九族皆灭!’已,又使善长故人杨文裕说之云:‘事成当以淮西地封为王。’善长惊不许,然颇心动。惟庸乃自往说善长,犹不许。居久之,惟庸复遣存义进说,善长叹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这段话很长,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胡惟庸谋反之前,曾让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来劝李善长共谋,李善长没有答应,他劝李存义说:“你们可要慎重,这件事一旦败露,是要灭九族的。”胡惟庸不死心,又派杨文裕去劝说李善长,并且承诺李善长:“事成之后,把淮西之地封给你。”李善长很惊讶,虽然仍不答应造反,但也有些心动。胡惟庸只得亲自来劝李善长,李善长还是犹豫不决。最后,李善长说:“我老了,很快就死了,你们好自为之吧!”

  当丁斌的审讯结果出现在朱元璋的面前时,朱元璋怒火中烧。朱元璋很快得出三点结论:

  第一,李善长的弟弟深度参与了胡惟庸谋逆之事。

  第二,胡惟庸造反,李善长从开始就知情。

  第三,李善长虽然不答应一起造反,但他心动过。

  知情不报,已是大罪,再加上亲弟弟参与谋反,李善长很快便以谋逆罪被抓。《明史》云:

  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

  李善长被杀了,和他一起被杀的,还有其家族70多人。

  李善长作为明朝第一功臣,他的家族本有三次免死的机会,只可惜,明朝的免死铁券上明确写道“除谋逆不宥”,李善长涉嫌谋逆,只有死路一条。

  铁券成了废铁,人命却是鲜活的。

  李善长被杀,满朝大臣无一人敢为其喊冤。直到一年后,虞部郎中王国用上奏说:

  “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藉令欲自图不轨,尚未可知?”

  意思是,李善长已经是明朝第一功臣了,他生前是公爵,死后肯定会被封王爵(参考徐达、常遇春),他儿子娶了公主,他的亲人都被封官,已经位极人臣了,他为何要造反呢?即使他帮胡惟庸造反成功了,胡惟庸难道还能给他更高的待遇吗?

  很明显,王国用在为李善长鸣冤。以朱元璋以往的脾气,王国用早就被处死了,但奇怪的是,《明史》云“太祖得书,竟亦不罪也”,竟然没有怪罪王国用。

  王国用的话和朱元璋的反常举动,给后人留下了“话柄”,从晚明到清朝,不断有人认为李善长造反纯属子虚乌有,更有人认为,朱元璋杀李善长,就是为了“杀功臣以保社稷”。

  那么,朱元璋到底有没有冤枉李善长呢?笔者认为,李善长并不冤枉。理由有三点:

被赐铁券最后朱元璋杀他70多口,李善长做错了什么?

  第一,朱元璋杀李善长,最重要的罪名是李善长明知胡惟庸谋逆,却知情不报,这已经说明李善长对朱元璋不忠。要知道,当时李善长的弟弟也参与了谋逆,若李善长将此事报给朱元璋,不仅他弟弟性命不保,甚至还会连累家族其他人。李善长在进退两难之际,想把这件事掩盖过去,其实是有动机的。况且,李善长并不是无欲无求,至少,胡惟庸承诺把淮西之地都封给李善长时,李善长心动了。

  第二,纵观明史,朱元璋屠杀功臣,主要发生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洪武二十五年),而李善长死于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当时已经77岁,处于半退休状态,并且李善长还是一介文臣,没有兵权,朱元璋若冤杀李善长,除了给自己抹黑外,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若说朱元璋杀李善长是为了“杀功臣以保社稷”,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在王国用上书为李善长鸣冤后,朱元璋虽然没有杀王国用,但他却做了另外一件事:

  命刑部以肃清逆党事播告天下,李善长,胡美、唐胜宗、陆仲亨、费聚……凡二十人。

  于是,朱元璋下令肃清李善长等二十个逆臣的党羽。注意,这20个人,都是和胡惟庸关系密切之人,李善长也不例外。很明显,李善长和胡惟庸案还是脱不了关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李善长之死,并不冤枉。后人之所以说李善长冤枉,有故意诋毁朱元璋之嫌。

  五、历史有记忆,笔者有观点

  关于明初第一功臣李善长,笔者有三方面评价:

  第一,李善长毫无疑问是一位大功臣。李善长40岁投奔朱元璋,77岁被杀,辅佐朱元璋长达38年。他在朱元璋创业时期荐人才、定法度、安百姓、补后勤,立下不世之功,这些功劳是不容否定的。南明时期,弘光帝追封李善长,也是因为这一点。

  第二,李善长有不足之处。李善长有处理复杂政务的能力,但是,他的军事能力以及他的胸怀都略显不足。但这并不是李善长致命的缺点,毕竟人无完人。

  第三,李善长并不纯粹,他有阴暗的一面。在朱元璋登基之前,李善长埋头苦干,在朱元璋称帝之后,李善长的私心逐渐暴露。平心而论,明朝初年,朱元璋对李善长还是很不错的,但李善长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错误选择,导致他全家70多口被杀。

  姜子牙在《六韬》中说: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人,忠则无二心。

  忠则无二心,在封建社会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李善长的行为已经触及到了朱元璋的底线。笔者不赞成朱元璋的滥杀,但更对李善长的“不忠”表示惋惜。但历史是辩证的,不能因为李善长凄惨的结局就否定他当初的功劳。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被赐铁券最后朱元璋杀他70多口,李善长做错了什么?

被赐铁券最后朱元璋杀他70多口,李善长做错了什么?

标签:李善长  明朝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7872.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