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曹操之子,我们常常会想到曹丕与曹植的故事,他们二人为手足亲兄弟,然而曹丕却为了皇位想要逼死自己的弟弟,于是曹植便作出名诗《七步诗》。不过除了他二人之外,其实曹操还有位儿子在历史上曾昙花一现。然而因为其早夭,其名声渐微。
曹冲给人最深的印象莫过于典故“曹冲称象”。《三国志·魏书二十》中写道:“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锐,即施行焉。”大家都为曹冲的智慧所折服,他也历来被誉为神童。不过曹魏军师司马懿却对这位神童嗤之以鼻,认为他蠢笨。
那么,曹冲神童之名是真实的吗?历来有史学家秉持不同的观点,认为曹冲根本没有所谓称象的事件,而是杜撰或者把别人的事例安在曹冲身上。比如陈寅恪认为佛经《杂宝藏经》中也有类似称象故事,曹冲之所以被传称象只是借用了佛经里的经典。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因为曹冲贵为曹操之子,周围人想给他造势,博一个好的名声。
且就算曹冲真的是称象之人,其实也不像所传的那样有举世的智慧。因为他所用称象方法,在古代很早就已经有了。我们顶多可以称他为见识宽广,然而却不能将称象的专利发布到他的头上。对于称象的种种疑惑,似乎印证了一个观点,曹冲并不聪颖。
不过从历来大家对他的评价来看,即便称象是虚构的,曹冲也担当得起神童称号,除了曹操以外,记录史实的《三国志》和《魏书》都对曹冲大加赞赏。而其兄长曹丕也对他心服口服,认为如果他没有早夭,储君之位绝对轮不到自己来坐。至于司马懿对他的评价,很有可能是因为其离奇的去世。
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13岁的曹冲突然生了一场大病。那时候,古代没什么特别的治疗技巧,而且非常巧合的是,同年华佗也因医治曹操不得力而被判入狱。曹冲因病去世,曹操在痛哭的时候,他的大儿子曹丕前来劝解,结果曹操居然对自己儿子说道:“我的儿子去世,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幸!”
试问,小儿子去世,父亲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说出这样惊世骇俗的言语。《三国志·魏书》中曾写道:“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在曹冲还未死之前,曹操曾多次向自己的手下透露,有立曹冲为继承人的打算。曹操是因为怀疑曹丕暗害兄弟吗?如果从形势上来说,确实有这个可能。毕竟曹操当时已经年老,随时有可能撒手人寰,如果曹丕不把自己弟弟除去,总归是个隐患。且曹冲虽然年幼,却有过人的本领,不是轻易能够控制的。
曹丕暗害兄弟,除了曹植七步成诗的典故外,其实还有别的依据。比如在曹丕继承之后,碍于自己的母亲,不便将兄弟杀害,于是将曹植一贬再贬。曹植本身处境还算不错,自从曹丕接任后便过得极为凄惨,在中年时候,曹丕之子继位,他本以为可以大展抱负,结果曹丕之子也对他防备,根本没有启用他。曹植空有一身才华,最终郁郁不得志,在悲愤中离世。
从曹操对曹丕说得这番话,可以看出他早就知道大儿子的忤逆之心,但是最后却还是将位置传给曹丕。原因是曹植也并不是值得托付的对象,他虽然负有文学上的才名,却没有为人主的智慧。且他生活散漫,丝毫不懂得收敛。曹操一生有25个儿子,但是他在厌恶曹丕的野心之余将曹魏托付给他,实则是因为曹操本人就是这样追名逐利的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做出许多大逆不道之事,哪一件不比曹丕更严重呢?
因此曹丕其实是最像他的儿子,两人都以“利益”作为行事标准。司马懿之所以说曹冲蠢,可能也是认为曹冲多半是曹丕暗害,认为曹冲锋芒太露砸了自己的脚。然而蠢的不是曹冲,而是他们这些受利益驱使的人。正因为他们三观一致,最后才会站在统一战线去支持小人,讥讽被害的君子。
曹操、司马懿一派却也没有落得一个太好的结局。曹操的后代被司马家族篡权,没有完成毕生所愿;而司马家族虽然篡夺政权,却建立一个失败的王朝。究其原因,他们都未拿道义作为行事标准。不以道义行事,那么义士就不会归顺君主。君主唯利是图,臣子也会时刻警惕自己的利益是否受损。以不义手段上位之人,最终会被自己手下的不义之人以同样的方式背叛。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6174.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