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刘邦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百科小编一起欣赏。
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人们对他的印象却并不正面,多半囿于其心计和狡诈,可是如果刘邦真的是一个能力平庸、反复无常的小人,他身边又怎么会有那么多能人异士跟随呢?刘邦到底有什么出彩之处能够网罗天下人才,他的闪光点又是怎么吸引众多追随者的呢?
一、心怀大志
刘邦与沛县父老们一起杀掉沛令后,众人准备推举一位德高望重之人作为新的县令,此时刘邦的表现与萧何、曹参二人截然不同。后者害怕事发后牵连家人不好脱身,一心推脱;而刘邦则坦然接受,“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看到了天下大势,还表示了对一同起事的父老乡亲们安危的担忧,二者高下立判。
雕塑“拔剑斩蛇”
这个抉择其实还符合了地方武装势力的利益诉求,而他的沛县军事班底也是此后发展壮大的基础力量。刘邦的目光放得非常长远,事事都为自己的志向铺路,比如在此后的宛城受降、废秦苛政、约法三章上,刘邦军队入关后对百姓秋毫无犯,赢得了民心归附。
刘邦善于收拢民心,为了自己治下能有稳定的统治,展现出了远超项羽的大局观。因为解民倒悬的大理想,才会有西向攻秦的大担当。正是刘邦意欲问鼎天下,韩信、彭越、英布等才会为了成就一番大事业而心甘情愿追随,辅佐刘邦的大业。
二、知人善任
韩信评价刘邦“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意思是刘邦是天生的领导者,他能让自己的部下们扬长避短、各司其职。刘邦用人不拘一格,不管是无名小卒还是敌方叛逃过来的将领,只要是良人善策,他都从谏如流。
韩信在项羽麾下,“数以策项羽,羽不用”,而到了刘邦阵营,一篇“汉中对”将楚汉双方综合条件、天下形势、战略方向、时机把握做了全面辩证的阐述。虽然是敌将来投,但刘邦欣然采纳,“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果不其然,此后遵循韩信的形势预测和战略部署,刘邦暗度陈仓、速定三秦、夺关中形胜之地,为赢得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汉五年(前202),刘敬(原娄敬)原是一无名戍卒,竟趁刘邦路经洛阳时大言不惭劝说刘邦定都关中。可刘邦并未因为其人微言轻而置之罔闻,相反,他慎重地找来张良等智囊团开会决议,最后采纳了刘敬的意见,还将其封为郎中。
三、不吝赏赐
领导者想要属下心甘情愿地跟随,最重要的是重视部下的利益诉求,并毫不吝啬地满足他们,刘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反观项羽,韩信曾评价“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弊,忍不能予, 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羽说话待人和气,体贴部下,但只能施以小恩小惠,不肯论功行赏。人都是逐利的动物,得不到封赏,部下们怎么敢拼死效命呢?
汉四年(前203),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韩信此时正在平定齐地,趁机要求受封齐王:“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刘邦看到来信后十分愤怒,自己命悬一线,可是韩信却趁此要挟,想自立为王。但是刘邦碍于大局,听从张良、陈平的劝谏,还是封韩信为齐王,“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刘邦满足了韩信裂土封王的愿望,也获得了回报,最后在韩信与彭越等人的分进合击之下击败了项羽。
刘邦还常用重金收买敌方的将领,在荥阳对峙期间,“乃用陈平之计,予陈平金四万斤,以间疏楚君臣。于是项羽乃疑亚父”。范增因此受到项羽的猜忌,愤而离开最后含恨病死,项羽失去了自己唯一的谋士。
刘邦志存高远,吸引了一大批想要成就伟业的豪杰;并且在用人之道上广纳贤良,用人不疑,让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最大化地发挥;对部下还不吝赏赐,想要实现抱负的、想要进封王爵的、想要荣华富贵的,都可以在刘邦手下一展宏图,这样的领导,怎能不吸引人呢?而正是由于其善于集百家之长,才能拥有运筹帷幄的张良、稳固内政的萧何、征战沙场的韩信等文武群臣,最终,布衣出身、文不能书、武不能战的刘邦竟然打败了出身将门、深谙兵法、身经百战的项羽,成就了汉朝的千秋霸业。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5524.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