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外来的侵扰。一般说来,元朝以前的“外患”,大都来自陆上,主要是北方和西北方;元朝以后,尤其是从明代开始,来自海上的入侵日趋增多,已出现了“倭寇之患”,到了明代前期由于当时国力强盛,尚能对付,并给予了应有的打击。可是到了明代中期,特别是嘉靖年间,政治、经济日益衰败,“倭寇”日益猖獗,加上西洋“海盗”的入侵,遂成为明王朝的极大威胁。因此,这些来自海上的严重外患,促使明朝自朱元璋起,不仅大力发展水师和战舰,而且十分重视海防建设。
早在宋代,为了防御契丹贵族的侵袭,曾在登州(今山东蓬莱)置刀鱼寨(今山东蓬莱水城),并派出水军三百名戍守沙门岛(今长山列岛西南的庙岛)。其后,元代也曾设置元帅府于登州,并分兵驻守牟平一带。这些海防设施,虽系战术或战役性的,但可视为我国海防建设的萌发和初创。
我国海防建设,从明太祖朱元璋起日臻完善,逐渐形成了全面的、互相配合的战略性海防部署。
明代海、边防设施系采用卫所制度。每卫官兵五千六百人,设指挥使一员统领;每卫下设千户所五个,每个千户所官兵一千ー百二十人,设千户一员统领;每个千户所下设十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官兵一百十二人,设百户一员统领。根据军事需要,在沿海港口险要之处设寨(有总赛、小赛两种)、巡检司、营堡、烽堠。为了便于统一指挥,率一个地区的水陆军队,往往联若干卫设都指挥使司,由都指挥使统领,负责一个战略地区的海防任务。
当时,北起辽东,南至海南岛共设卫五十四,千户所一百二十七。为了有效地打击来自海上的敌人,保卫祖国海防,除在沿海险要之处筑城“屯兵设守”外,还为各个卫所配备战船,水陆配合,协同作战,防御海上的入侵者。当时每个千户所配有战船十艘,每卫有战船五十艘,据《明代倭寇考略》记载,浙江地区约有战舰五百四十八艘,广东六大水寨共约三百艘。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亦即明代建立不久,朱元璋就命令广洋、江阴、横海、水军四卫增置多橹快船,平时巡逻海疆,敌人一旦入侵,则配合大船进行作战,敌人逃跑,则以快船追击。各卫所配属的战船,也都定期出海巡逻。朱元璋还曾亲自命令一些大将如信国公汤和、魏国公徐辉祖等出海巡视,可见明太祖朱元璋对海防是十分重视的。
明政府为了全面地加强海防建设,部署防御体系,将沿海地区划分为辽东、山东、直隶(今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北平(今河北)七个大战略区,各设都指挥使司统一指挥。其重点守备地区,在南为浙江,福建,北则为整个渤海地区。实际上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保卫京城显然成为海防战略部署的重点。
明初,对渤海的军事防御可以说是严整和坚强的,既有重点设防,又有纵深配置。明政府将徐州、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划为一大战略区,设山东行省,并设都指挥使司,其指挥官都指挥使兼管辽东都指挥使司,统领山东、辽东军队,守卫险要据点,指挥渤海水军。
明政府在山东设卫十七(后增至十九),守御千户所十二,十三个总寨(每寨驻军三十人左右),四十八个小寨(每小寨驻军十人左右),二十四个巡检司(防奸缉盗,驻有十余名民兵),四十六堡,二百五十七座烽堠(即瞭望哨,发现敌情举烟火报警),驻军六万三千八百人之多,在卫之上,设登州营、文登营、即墨营三个营的建制,各分头负责一个方面的防务,登州营负责山东半岛北部沿海的防务,统一指挥莱州卫(今山东掖县)、青州卫(今山东益都)等四卫部队;文登营扼守成山角,负责这一带的防务,统一指挥靖海卫(今山东荣城)、成山卫(今山东荣城东)、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宁海卫(今山东牟平)四卫部队;即墨营统一指挥安东卫(今山东日照)、灵山卫(今山东胶县东南)、大嵩卫(今山东莱阳)、鳌山卫(今山东即墨)四卫部队,负责海州(今江苏东海县南)以北到海阳湾的防务。
以上三营,除统一调度与指挥各卫军队外,还各驻有一部分机动部队(内有骑兵二百),以便闻警支援。三营互成犄角之势,扼守军事重地山东半岛,保卫着渤海的大门,护卫着京城的南冀。
在辽东,明政府设卫二十五,守御千户所十二,关二,寨二十九,营堡一百,墩台约七十余,驻军九万九千八百七十五人。在金州(今辽宁金县)、复州(今辽宁复县)、海州(今辽宁海城)、广宁(今辽宁北镇)、锦州、辽阳等地设卫,扼守海防要地,与山东半岛遥相呼应,拱卫京城的北冀。
河北地区沿海,在天津、卢龙(今河北卢龙县)、山海关设卫,直接保卫京城。在大沽口设重兵,并以密云,永平两游击所统领的部队为战略预备队,相机策应大沽口,控制从海口到京城的要道,守卫着京城的大门。
整个渤海战略区的作战指挥,系由山东都指挥使司负责,但因交通联络不便,为了加强海防,不失战机,另由明朝中央政府军事机关直接派遣备倭都司一员、巡海副使一员驻登州,负责统辖山东的三营机动部队与各卫的守备部队,并指挥各水师舰船。
在我国东南沿海和南部沿海的江苏、浙江,福建、两广,实际上形成了又一大战略区。我国长江口以南沿海多沿岸,故可依地势筑城,置卫所防守,如今之川沙、柘林、乍浦、玉环、厦门等均为海防要地。有的地方则在海边连成水寨,建立港口,如刘家口等。
嘉靖(公元1522-1516年)以来,由于倭患日炽,明政府对组织建制和海防设施进行了调整和加强。
①江苏地区:在乍浦以东的金山卫设参将,黄浦以北的吴淞口设总兵。
②淮扬地区:设总兵驻通州(今江苏南通),游击驻庙湾(今江苏阜宁东南),并在扬州派驻陆军作为预备队。
③浙江地区:置四参将统领沿海各卫所。福建地区建立五个水赛,即福宁之烽火门,福州之小埕澳,兴化之南日山,泉州之浯屿,漳州之铜山,各寨设把总,划分防区,进行巡逻。
④广东地区:则分为东、中、西三路,分设参将统帅指挥各卫所。
明朝政府在吴淞口以南的海防部署,看来有几个特点:
一是重视岛屿设防。诸如台湾,在明太祖朱元璋时即沿用元代制度,设立巡检司,到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就正式命名为台湾。至于澎湖,则在巡抚南居益于天启年间驱逐“红毛”后,增设游击一员,把总二员,统兵三千,筑城池、修炮合据守。浙东沿海之陈钱、金塘、玉环、南麂山四岛,设南麂副总兵以统领;在此之前,明政府已派遣战船防守舟山群岛的普陀、大衢等岛。正如明兵部所指出的:“防御之法,守海岛为上。”
二是重视战区结合部的设防。诸如浙直分路之始的陈钱山,浙闽交界处的温州、处州和三江,刘澳,闽广接界处之南澳,均增派防兵,增设军官,加强防守。
三是海防和江防并重,统筹兼顾。朱元璋开国之初,即于今南京长江设水兵三千,后增至一万二千人,造战舰四百艘,并派驻陆军于江北岸浦子口,互相配合策应以保卫南京。沿江上下,则从今湖北的广济、黄梅,至九江、安庆,直抵下游的苏、松、通、泰,均有江防部署。
四是水陆协同,重点设防,大纵深配备,控制强大的预备队。
此外,还注意任用良将,召募会水,善驶船的人员补入舰队,这就大大增强了战斗力,加强了海防建设。明初海防部署严密,但是到了中叶以后,由于政治腐败,海防废弛,兵额不足,战船失修,外患也日趋严重,这越发显示了海防建设的重要。
总的来说,我国海防建设系萌发于宋,初创于元,完善于明初。这些古代海防军事建设,有力地防御和抗击了外来的侵扰,对保卫祖国人民群众的生产和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552.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