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大唐从印度“打来”一份美食,助古代中国花样赚钱上千年

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大唐从印度“打来”一份美食,助古代中国花样赚钱上千年
日期:2023-03-28 11:48热度:加载中...

大唐从印度“打来”一份美食,助古代中国花样赚钱上千年

大唐从印度“打来”一份美食,助古代中国花样赚钱上千年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杨基宁

在中国周边的“老邻居”里,印度常给国人带来“喜感”,比如骑个摩托拍个电影,都常叫中国网友欢乐半天。但实事求是说,这个“喜感”的邻居,绝不能小看。

比如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印度,就一个有着深远影响的邻居,且不论“唐僧取经”这样的大事,就连一些当时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也能深远影响中国的古代经济文化史,比如“贞观盛世”年间的一件“小事”:大唐使节揍印度。

这“小事”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打架斗殴”的范畴,甚至对古代中国的经济版图,都产生深远影响。

一、“打架”是小事儿,学手艺是大事

这个“大唐使节揍印度”的典故,就是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的“王玄策出使”事件:是年大唐使节王玄策率团出使印度大陆的摩揭陀国,好不容易到了地方,却正赶上摩揭陀国国王去世,其国内爆发叛乱,抢红眼的叛军手一滑,把使团也顺手抢了。这下王玄策大使暴怒,立刻集结卫队,又找吐蕃等“实在亲戚”借了些兵,接着大败叛军,单俘虏就抓了一万两千人,还把篡位的叛军首领拉到长安坐牢。

大唐从印度“打来”一份美食,助古代中国花样赚钱上千年

实事求是说,这确是一件“大唐维护印度半岛和平”的大事儿。但完成这桩大事的王玄策大使,回来后只是升为散朝大夫(从五品下)。因为在唐太宗看来,此次出事,另一个目标要比“维护印度半岛和平”更重要——得到印度的一件“美食”:糖。确切说,是要学习印度的制糖技术。

“打架”是小事儿,学这门手艺才是大事。

大唐从印度“打来”一份美食,助古代中国花样赚钱上千年

中国制糖历史久远,公认世界上最早“吃糖”的国家。但放在隋唐年间,比起水分多易融化的中国糖来说,当时印度产的糖,即中国史料里的“石蜜”,公认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糖。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沙糖,但放在当时,那是绝对的名贵奢侈品!

“唐僧取经”回到大唐后,也给唐太宗带来重要信息,印度大的寺庙,都会种蔗制糖,生产干固体沙粒糖,也就是“石蜜”的原料糖。于是,为了能吃上这上好的蜜糖,唐太宗这才决定派王玄策带上一批留学生,非学到印度的产糖技术不可。这才误打误撞,打了一仗。

但经过这一仗,“大唐学印度制糖”这事儿,也基本扫清了障碍。彼时世界最先进的印度制糖技术,从此源源不断传入中国。“打过架”的王玄策,此后又从印度带回十名制糖高手,确保这门“神奇手艺”,稳稳在中国生根。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初,归国的制糖留学生们,在唐太宗的宴会上大秀国产的“石蜜”,《新唐书》形容“色味逾西域远甚”,开始了对印度制糖技术的“完美反超”。

也伴随着这“完美反超”,自唐太宗年间起,中国的本土制糖业,从此开始上规模,进入井喷式发展。其意义何止是让统治者“吃上糖”?更激活了糖果贸易,持续带来滚滚财源。就连一些“相关产业”,也跟着大受裨益。比如——铁锅业。

二、铁锅大卖,和制糖技术有啥关系?

制糖和铁锅听起来风马牛不相及,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关系,可真大了去了。

古代的熬糖,主要用铁锅,铁锅的质量,自然关系糖的产量与质量。制糖业越火爆,铁锅的生产技术,也就日新月异。比如在制糖业发达的广东,铁锅业也是驰名中外,其中以“佛山铁锅”为代表的“广锅”,更是以质量强大而著称。佛山产的四尺大铁锅,一次就可煮糖汁七百斤,快速生产大量优质白糖,源源不断的“吸金”。

大唐从印度“打来”一份美食,助古代中国花样赚钱上千年

所以,伴随着制糖业的火爆,以佛山铁锅为代表的“广锅”,也成了古代中国手工业,一项媲美瓷器丝绸的“国际知名品牌”。佛山铁锅采用当时世界独有的“烘模技术”,不但生产率奇高,且耐高温耐烧,堪称当时大明“性价比最高”的锅。如此“好锅”,不止方便老百姓熬糖烧菜做饭,甚至还肩负起特殊使命——维护北方草原和平。

怎么维护?明朝隆庆年间时,大明朝通过“隆庆和议”,册封了鞑靼部落并实现“互市”,长城沿线终于实现了和平。而在“互市”里,铁锅更是鞑靼各部落最“刚需”的产品,贸易十分火热。但这火热贸易里也暗藏风险——万一有哪个部落不怀好意,把买来的铁锅扔炉子里炼化了再铸成刀剑,脸一翻呼啦啦杀过来。好不容易实现的和平,分分钟白忙活。隆庆年间之前的明朝,没少吃这种亏。

大唐从印度“打来”一份美食,助古代中国花样赚钱上千年

但有了“广锅”,这事儿就好办了。大明阁老张居正在《答王鉴川计贡市利害》里特意交代,“互市”上的铁锅贸易,只能卖给鞑靼部落“广锅”。因为这锅最大的好处,就是耐烧,哪怕像《西游记》里一样“烧个七七四十九天”,拿出来一瞧,它依然还是一口锅。除非对方真的破罐破摔,扛着锅骑马上战场。否则再有野心,也只能乖乖做大明“顺义王”治下的守法子民。

以这个意义说,“隆庆和议”后长城沿线“六十余年边氓生息,遂长不识金草矣”的繁荣景象,各族百姓民生经济的发展,真有这“广锅”的功劳。

而放在当时的“国际贸易市场”上,“广锅”更是公认的“宝货”。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中国铁锅本就是“国际市场”的稀罕货,比如在当时的欧洲,铁锅就是名贵奢侈品,甚至是被贵族君王们用来“传代”的宝贝。“隆庆开关”后,“广锅”的身价当然也暴涨,大明境内卖七分银子一口的普通“广锅”,倒腾到日本,价格就涨到一两白银。卖到南洋甚至更远的地方?那都不知什么价。

如此“商机”,也令东西方商人纷至沓来,年年来中国砸钱“买锅”。高品质的“广锅”,从此“倏忽数千里,以中国珍丽之物相贸易,获大赢。”发展到清朝雍正年间时,造访广东的外国船舶。百分之八十都为“买锅”。有的外国大船来时满载白银,离境时,满船竟装了一两万斤铁锅。当地的铁锅产业,利润赚的盆满钵满。

大唐从印度“打来”一份美食,助古代中国花样赚钱上千年

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恰恰是中国东南沿海强大的制糖工业,一直推动着铁锅的技术进步。

三、白花花的糖,赚足了西方世界白花花的银钱

当然,比起相关产业的意外惊喜来说,制糖业本身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那更是深远。特别是明代时,中国的制糖产业,又终于完成了历史性的突破:黄泥水淋糖法。

黄泥水淋糖法,以《天工开物》的记载,就是把甘蔗榨汁后火熬,先制成黑砂糖,然后把黑砂糖放入瓦制漏斗里结块,再把黄泥水浇入漏斗产生反应,就能得到雪白的白糖。这么个简单技术,意义却无比震撼:中国古代糖果中最为昂贵,一度只是达官贵人专享的白糖,从此可以大规模生产,走入寻常百姓家。

大唐从印度“打来”一份美食,助古代中国花样赚钱上千年

比如在当时制糖业发达的广东,明清年间时老百姓“无论贫富”,婚嫁等大事上都要用糖果做“宴客答礼”。市面上的糖食多达数十种,不但民间食糖成风,每年更远销全国各地。吃糖,已经是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日常需求。这事儿放在现在看,似乎不算啥,但放当时“全球范围”,却是意义重大——欧洲直到16世纪才吃上蔗糖,白糖更是其中珍品,英国的贵族只有在生病时,才有机会享用一点。

这么一来,在当时中国可以用“亲民价”买到的糖,贩卖到欧洲就是天价。“隆庆开关”后,单是近邻日本,每年就要从中国进口数万担糖。17世纪初时,“海上马车夫”荷兰通过大规模向欧洲倒卖中国糖,年年赚取暴利。后来英国也参与进来,明末时每年就要从中国购买上万担糖,到了清代时“即远如不列颠三岛,亦有华糖踪迹”。

大唐从印度“打来”一份美食,助古代中国花样赚钱上千年

建国早期的美国,对“中国糖”的需求更到了狂热地步,《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上给出的不完全统计:1804-1829年中国输往美国的搪和搪果,由几百担火速窜升到几万担。可以说,这白花花的糖,赚足了西方世界白花花的银钱。在鸦片战争之前,给世界上唯一的产糖大国——中国带来了巨额财富,令国人受益数百年。

如今想来,正是古代中国人这开放学习的精神,才能造就这样的财富奇迹。“拥有核心技术才能强国”的真谛,其实就包裹在糖果的美味里。

参考资料:周可涌《中国蔗糖简史》、冼剑民 谭棣华《明清时期广东的制糖业》、李治寰《唐代引进印度制沙塘法考证》、张嵚《唐朝三件进口商品,帮古代中国赚足世界的钱》、《朱元璋的三大冷门功绩,连清朝都受益,黑也黑不动》、刘军《明代海上贸易的出口商品》、罗洪星《明至清前期佛山冶铁业初探》、史话探秘《在古代,欧洲人为何把不起眼中国铁锅当成宝,蒙古人为何为铁锅抢破头 》、朗博《甜蜜之下的罪恶:白糖背后的黑暗历史…… 》(世界华人周刊)、历史咖啡《蒙古向明朝跪求一样东西,张居正却察觉千年变局,为中国开创世界格局》、刘人滋《清代钢铁制品哪里最活跃》

以钢铁意志坚守八十一天,江阴保卫战——大明最后的丰碑

料事如神,赵充国以七十岁高龄平定西羌部落——姜还是老的辣

【相关文章】

郭子仪是如何将大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

郭子仪是如何将大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

大唐从印度“打来”一份美食,助古代中国花样赚钱上千年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544.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