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德全
海拉尔位于大兴安岭西麓,座落在呼伦贝尔草原腹地,是呼伦贝尔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730年(雍正八年)卓尔海任黑龙江将军,他“以呼伦贝尔地广而腴,且邻俄境,疏请筑城”。
清政府很重视卓尔海的意见,于1732年(雍正十年),决定向呼伦贝尔地区移民。并于1743年(雍正十二年)建成了海拉尔城。初建的海拉尔,城周四里,没有城墙,以商铺和民房当城墙,中间空场修起丈余高的土围子,南北有两个砖城门,东西有两个土城门。当时,城里只有两条街,这就是现在的正阳街和东大街。“八大家”就是这座小城中的八家买卖。它们的产生、发展是和这座城市的命运紧密相联的。
一、传说
海拉尔筑城后,成为呼伦贝尔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各族牧民要从这里购买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同时,出售牲畜及畜副产品。谁来承担这项使命呢?笔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访问了一些年过花甲的老人,在记忆里留下了这样一段传说:当时,北京城的聚长城、隆大号、广太号、晋兴号、鼎升号、大利号、天聚号、弘盛隆八家商铺被指定作这项买卖。八家商铺的主人很害怕,不愿意到草地来。皇帝知道了这件事,就给他们发了“龙票”。有了皇帝的特许证,生命有了保证,本该动身完成这项使命,可是,八家买卖的掌柜,谁也不起身。为什么?因为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谁也吃不了那份苦。怎么办?他们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各自从自己的老家招来了穷亲戚,把资物、车辆交给他们,一来完成了皇帝的圣旨,二来救济了穷亲戚。这些投资怎么分成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这些东西给了穷亲戚就算了事,要不然人家也不愿去冒险;另一种说,穷亲戚只拿较高的工钱,利润还要全部交给总柜,二者各持己见,至于哪种说法正确,无从考察,莫衷一是。
二、龙票
龙票,也就是清朝皇帝赐给的证件或执照。
拿着皇帝发给的执照做买卖,本来是理直气壮的,可是,他们为了求得保护,反而是哪路神仙也得罪不起,要处处小心。一进城要先拜访官吏和上层人物,送上金银礼物表示孝敬,这就使海拉尔的官、商产生了比内地更为密切的联系,他们经常在一起打牌、闲聊、抽大烟,副都统还在天聚号入了股份。“一品官二品客(商)”,这句民谚,就是八大家特殊地位的真实写照。
三、经营
八大家的内部经营结构分为总柜、分号、行商三个层级。总柜、分号是坐商,行商统称“出草地的买卖人”,他们深入牧区,通过物资交易的方式,获取利润。
八大家资金雄厚的有白银3万两以上,人员上百。这样的买卖,既批发,又零售,还到牧区进行收购。弘盛隆兴盛时期,有牛车近150辆,8个蒙古包,七、八十人出草地做买卖。他们从北京、张家口等地进货;把收购回的畜副产品运到齐齐哈尔、哈尔滨乃至上海销售。
资金少,人手少的,只有商号门市和行商,这样的买卖只有2千两左右白银的资金,二、三十人经营,他们以“出草地”、“赶庙会”为主,商品依靠八大家购入,再把收购来的畜副产品推销给八大家,与其说他们是二等商铺,不如说他们是八大家的附属分店更为确切。
八大家和他们的“附属分店”下面,还有专门从事流动贸易的买卖人,这些人没有商号,从八大家和各商号把商品买来,在牧区换取畜副产品,再销售给八大家和各商户。
八大家的交易方式有三种:一是以物易物,也就是八大家以生产生活必需品换取牧民的牲畜和畜副产品;二是钱货混合,这种方式是用部分商品加现金换取畜产品;三是现金交易,现金收购畜产品在八大家的买卖中占的比例很小。
八大家经营的共同特点是,利用赊欠、抛售剩余商品,赊购畜产品。他们以交朋友来拉关系,取得牧民信任,不交款先取货,加速资金周转。弘盛隆往往一次就向牧民赊购千余只羊,百余头牛。
四、铺规
国有国法,铺有铺规。八大家在长期经营牧区生意中,摸索出了一套扩大销售额的办法并推而广之,并沿袭成为传统或严格的铺规。这些铺规从学徒入店那天起,就要认真学习,认真执行,否则,轻则挨骂,重则解雇。
学习蒙古族风俗习惯,这包括礼仪、衣服、饮食、居住、嫁娶、祭祀、丧葬禁忌等内容。八大家认为和牧民交朋友,是做好买卖的基础。学习好当地民族礼俗,才能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因此,他们对蒙古族礼俗的调查很详尽,执行的很严格。
(一)礼仪。按照蒙古族习俗,听到马蹄声,店铺掌柜、伙计要出门迎客,并接缰牵马;到蒙古包去要绕到蒙古包后面下马,直冲蒙古包门或骑快马而至,意味着报送不吉利的事,是不礼貌的行为;无论见到蒙古族男人或女人,都必须用规定的蒙语问好;接近数步时,屈右膝致礼;交谈时取出鼻烟壶,双手递给蒙古族牧民,嗅后,牧民也双手捧出鼻烟壶给做买卖的人嗅,这时,不能拒绝,若拒绝是不礼貌行为;如果装烟待牧民,那就更表示敬重了;最重要的礼节是献哈达,对于献哈达,牧民看成是最真挚的友情,最大的荣幸。八大家按照蒙古族牧民的习惯,用丝绢做成长方形、一丈或几尺长的哈达,一般以白、蓝两种颜色为多,淡青色次之;住在蒙古包内不赤身露体。八大家人员把蒙古族礼仪定成铺规,严格遵守,加深了蒙汉人民的友情,发扬了中华民族文明礼貌的传统。
(二)衣服。蒙古族牧民喜欢穿戴什么?这和八大家进货关系密切。大家调查了蒙古族的衣饰情况,就多从外地采购黄、紫、绿三种颜色的绸缎卖给牧民,采购红、黄、紫三种颜色的衣料卖给喇嘛;蒙古族牧民帽子上喜欢上缀红缨,他们就购入缀有红缨的帽子;巴尔虎蒙古族牧民爱戴圆形绸面帽子,他们就购来牧民喜欢的款式,还用金边镶在帽子边上;冬天呼伦贝尔天寒地冻,八大家就提前出售毡疙瘩。至于金银首饰、耳坠耳环,他们更能投妇女们所好。
(三)饮食。在人们的印象中,一般都认为呼伦贝尔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食肉饮酪”,饮食简单,其实不然。八大家的买卖人经过身临其境的体验,针对性地运来了白面、炒米、白酒、砖茶和食盐,使奶茶更鲜美,食品更丰富,受到了牧民的欢迎,扩展了商业经营品种。
(四)婚丧嫁娶。八大家熟悉蒙古族的婚丧嫁娶礼仪。每当遇到有婚丧嫁娶的人家,八大家的买卖人总是要去参加;他们都准备好合乎礼仪的商品,任其来宾和亲友选购,总能使用户满意;参加这些活动,除了表示祝贺或哀悼,在做了买卖的同时,还要通过这些场合交朋友,增进友谊,为以后巩固或开拓生意打好基础。
(五)学习蒙语。了解蒙古族风俗习惯,首要条件是学会蒙语。八大家的铺规要求,从上至下,关门打烊后必须用蒙语谈话,不然,掌柜的就要破口大骂。
(六)起蒙古语名字。从掌柜到学徒,都要起一个蒙古语名字,商铺也要有蒙古语字号。
(七)作息时间。学徒晚上十二点就寝。关门打烊后到就寝前除学习蒙古语、学习打算盘外,还要给掌柜的点烟、倒茶,铺行李;第二天早早起来,倒夜壶、扫地……
(八)招待牧民。在接待前来采购的牧区蒙古时,掌柜的带领着人要迎接出去几十里,迎接牧民的车辆;迎接来牧民,吃住不收费;牧民存放钱物不点数,以示信任。在这种情况下,牧民都会放心地把钱款交给掌柜的,一应物品大部分都是由接待的商铺代购。牧民返回时,掌柜的、伙计、学徒一起帮助装货、套车,并送出城去。
八大家以其尊重牧民,加强了蒙汉团结,使张牙舞爪的沙俄在大肆进行领土扩张侵略的时候,在经济上很难与八大家竞争。
五、流动售货
牧民被商铺笑脸送回草原,一般都置备了一年的生产生活用品。在这段时同里,很少有人再次进城买东西卖牲口,他们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逐水草而居”的畜牧业生产上。八大家就出草地流动售货。
流动售货卖畜副产品不是八大家的发明,早在康熙年间,有三个山西商人合伙随喇嘛庙一带牧民游牧作买卖,他们以物易物,跟随救民来到呼伦贝尔。此后,随着商牧业生产的发展,移居这里的汉人不断增加,八大家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八大家的掌柜、伙计、学徒进入牧区后,“铺规”更严,他们非常尊重蒙古族风俗习惯。入蒙古包前,先把马鞭放在户外;进门占包后靠右入座,不把脚向着火、向佛龛,表示敬意。
蒙古族是好客的,他们进城时受过掌柜、伙计、学徒的礼遇,因此,就更加热情,倾其所有招待客人。这些买卖人会蒙语、懂得风俗习惯,因此主客亲如一家。酒过三巡,掌柜的才让学徒送上“礼品”,这些“礼品”不要钱,等到算账时才往上加,比如:主妇穿的是古铜色旧蒙古袍,掌柜使个眼色,伙计或学徒就捧来一件紫色新袍子。掌柜就说:“这件袍子送给老太太穿”。主人表示感谢,只是“朋友之间”在酒席场上抹不开张口讨价还价,只好等结账时再提这件事。其实,一方面卖出了滞销的袍子,还结下了情谊。
六、甘珠尔庙会
1784年(乾隆四十八年),甘珠尔庙在海拉尔西南320里的布彦图布尔都草原上建成。当时,甘珠尔庙的门前有乾隆帝亲笔题写的“寿宁寺”牌匾。
甘珠尔庙是喇嘛庙宇,规模宏伟。在这里举行甘珠尔庙会既达到了开展宗教活动的目的,又方便了贸易和玩乐。因此,每年八月庙会期间,内外蒙古牧民赶着畜群,拉着畜产品,从远远近近赶来赴会。八大家买卖和山西、张家口、奉天、多伦、卜奎(齐齐哈尔)等地商人,也携带大批货物来此进行贸易。当时,庙会前后半个月,大会五天,小会十天。贸易商场设在甘珠尔寺北的开阔草原上,围成环形市场,设有南北二门,南门两侧是车市,为布特哈及索伦使用;门东向北,是卜奎、多伦商铺;门西向北,是北京、奉天商人;北门外是俄国商摊;市场中央设副都统行幕和税务机关,驻中蒙官员和护卫蒙兵。按行业及地区分类,分别是中国商场、俄国商场、牲畜市、木器市。庙会经营品种齐全,包括面食、肉类、杂货、棉织、地毯、医药、金银首饰、木器、马具、陶瓷、铜铁具、饭馆、修配、无所不备。至于宗教用品更是品种繁多。
庙会开始,牧民乘赶庙会之机,买齐越冬过春的生产生活用品。贸易市场的头一天,牧民为了获得现金,总是先出卖牲畜和畜产品,接着到饭馆吃喝,祝贺丰收;第二天,购买各种日用品。在五天大会中,一般都把出卖牲畜和畜产品,所得现金花光。这时,各商铺往往还剩余不少货物,八大家总不肯把这些物品拉回海拉尔,他们跟随着牧民,和牧民拉关系,论交情,乘机把剩余货物倾销出去。牧民无现金,八大家就进行赊账,等到来年再归还,这些交易手段很快传到各地商人乃至俄国商人那里,成了旅蒙商人抛售货物、赚取利润的手段。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交易额达200万银元;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牧民卖出牛1.5万头、羊5万只。八大家及各地商人从其中牟取了高额利润。
七、小结
八大家来到海拉尔,是清政府防止帝俄蚕食,粉碎帝俄“黄俄罗斯”美梦的又一个步骤。他们学习蒙语,尊重蒙古族风俗习惯,千方百计把牧民的特需品送到呼伦贝尔,在客观上起到了加强民族之间联系,促进呼伦贝尔经济发展的作用。
八大家在清朝末年与呼伦贝尔各族人民的交易连年不断,扩而广之,发展到和蒙古边远地区进行交易。辛亥革命爆发后,沙俄政府在尼古拉二世的不要“将机会错过”的指令下,一边进行武装入侵准备,一边派大批俄商进入呼伦贝尔。
在这种情况下,八大家每年将价值162.5万卢布的皮、毛、肉、牲畜从海拉尔运往沙俄,再从沙俄将价值83万卢布的俄国酒、装饰品、杂货运进海拉尔,可见当时贸易量之大。
沙俄魔爪的伸入,资本主义竞争的加剧,使八大家时兴时衰,有的倒闭,有的扩大,有的转业。1931年八大家只剩聚长城、大利号两家。代之而起的是天增合、普盛魁、巨发号、瑞兴太、福生利、天增厚、永生长、万亿号、晋义成、德合号等经营范围较大的商铺。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530.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