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出奇不制胜:宋太宗为何兵败高梁河?

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出奇不制胜:宋太宗为何兵败高梁河?
日期:2023-03-28 11:47热度:加载中...

出奇不制胜:宋太宗为何兵败高梁河?

979年,宋太宗趁灭北汉余威,试图出奇制胜,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

最初,宋军的出奇制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度掌握了战局主动。

可是,由于宋太宗在出奇制胜收到初步效果后,部署失当,“有正无奇”,最后,反而被对手“出奇制胜”了。

回顾此战,我们或许对“出奇制胜”之法有更清晰的理解。

宋太宗的企图:战略奇袭

979年5月,北汉皇帝刘继元出城投降,宋灭北汉。

就在众将等待班师受赏时,接到命令:进攻幽州!

出奇不制胜:宋太宗为何兵败高梁河?

宋太宗希望通过战略奇袭,夺取幽州,封锁关口,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

宋太宗的企图很明确:迅速越过太行山,以袭击之法攻取幽州。如果能在幽州站稳,再封锁古北口、松亭关(喜峰口)、榆关(山海关),则可趁势整个燕云十六州可得。

之所以宋太宗有战略奇袭的想法,建立在两个判断上。

1、幽州等地比较空虚。

当时的幽州地区,辽的兵力不强。

部署在幽云地区的辽军,兵力不多,而且,除六院骑兵(耶律斜轸部)外,大多战斗力不强。

而辽的御帐亲军和宫卫骑军(除六院)远在上京。

2、宋军受欢迎。

燕云当地百姓、官员对宋“收复故土”多持欢迎态度。

后来的战事表明:宋太宗的信息基本上是正确的。

幽州确实防御兵力不足,宋军进攻时,也确实得到了当地士民的欢迎和支持。

计划的漏洞

太宗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此次行动,却有两处硬伤,为失败埋下伏笔。

1、幽州不易速克。

尽管此时幽州兵力不足,但宋军未必能迅速攻克。

幽州,自唐中期藩镇割据以来,就对城池进行了反复修缮、加固。

出奇不制胜:宋太宗为何兵败高梁河?

自五代以来,幽州都不可能被速破。能否成功打援,才是胜负关键。

仅就五代十国的历史看,战神李存勖、周德威,打幽州孤城用了接近1年;耶律德光则耗费数月,最终兵败。

到辽以幽州为南京后,更是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城方36里,城壕高3丈,宽1丈5尺,共8门,30万人口。

一旦幽州不能及时攻克,宋军不能越城攻取北面关口,则只能在华北平原与辽军骑兵决战,极为被动!

太宗既要袭击幽州,就应做好多种准备。幽州打不下怎么办?敌援逼近怎么办?显然,宋太宗是没有做好这些准备的。

2、军心失望。

赏不逾时,罚不后事。——《传习录》

崔翰在建议宋太宗迅速伐辽时提到:“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

对于“雄心壮志”的宋太宗来说,或许正当其时。

但对宋军将士来说,他们“围攻太原累月,馈饷且尽,军士罢乏”,好不容易取胜,“人人有希赏愿”。

宋太宗来不及封赏,只表示:打完幽州再一并赏赐!

这种“迟发奖金”的行为对士气的打击可想而知。

以曹翰为例:曹翰似乎是个比较迷信的人。攻北汉时,缺乏水,他在娘子庙祭祀,挖出水来。而后来,攻幽州时,攻城宋军挖地时挖到一只蟹,曹翰却解读为:看来我们是要准备退军了。

这种“迷信”,反映的正是宋军将士微妙的心理变化。

再者,作为中原王朝,此次征辽本是复汉唐故土,但太宗急切行军,动员不足。

先声后实,当年唐太宗讨伐突厥、吐谷浑、高丽,无不作了充分的政治动员,名正言顺。

如今,宋太宗这一举措,是否袭击了辽人且不说,自家将士的心算是被狠狠袭击了一把。

奇袭

既然是搞奇袭,自然要快。

出奇不制胜:宋太宗为何兵败高梁河?

宋军的开局非常不错,达到了奇袭效果。

宋军五月二十二自太原出发,二十九日即翻越太行山,抵达镇州。六月十二日自镇州出发,十九日抵达金台屯,二十日抵达易州,二十一日抵涿州,二十三日即抵达幽州。

不管是上下太行山,还是突破水网纵横的平原,宋军基本上都是日行百里!

从镇州出发,到抵达幽州,十日!

看来,经历过周世宗、宋太祖整顿的宋军,战斗力还是不错的。

奇袭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

易州、涿州,均不战而降。当地百姓夹道欢迎“王师”的到来!

其实,辽也并不是全无防备。当年三月,宋攻北汉时,辽即以北院大王耶律奚底、乙室等人率军在幽州防备。

但是,宋军依然能快速进军,直逼幽州!

这说明:此次北伐,无论是速度还是规模,都出乎辽人的预料。宋太宗的战略奇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得胜口:第一个拐点

宋军抵达幽州时,耶律奚底等部正在幽州城北驻扎。

宋军先锋立刻发起进攻,大军继进,在沙河大败敌军,斩首500余级。

此时,宋军只需攻取得胜口,即可将幽州打成孤城。

上京辽军短时间内难以赶到。当时能迅速支援幽州战场的只有山后诸州。

出奇不制胜:宋太宗为何兵败高梁河?

当时,只需控制得胜口、居庸关,即可基本上阻止山后辽军支援幽州。

自山后诸州(大同盆地)进入河北,主要有5处要隘:飞狐口、紫荆关、倒马关、居庸关、得(德)胜口。

其中,前几处要隘距离幽州距离较远,居庸关、得胜口距离幽州非常近。

由于山后诸州军力较宋军实力悬殊,出险关后,如距离幽州过远,很难靠近幽州,给予幽州实质性的支持。

因此,宋军只需控制(或堵塞)居庸关、得胜口即可制止山后诸州救援幽州战场,彻底孤立幽州。

此时,驻扎于得胜口的耶律斜轸军力不强,更因辽军连败,气势不振。

耶律斜轸将计就计,决心挫宋军锐气。

由于耶律奚底屡次被宋军击败,为宋军所轻。耶律斜轸便令人打着奚底部的旗号,佯装收容奚,底败军。

宋军立刻发起攻击,气势旺盛,斩首千余级。

耶律斜轸见诱敌成功,引军自宋军阵后杀出,大败宋军。

出奇不制胜:宋太宗为何兵败高梁河?

得胜口之战,耶律斜轸击败宋军,保住了山后诸州与幽州的联系。

坦率的说,此战辽军虽胜,但损失不小,算是“杀敌三千自损八百”。

而宋军只是先头部队受挫,如果宋军对得胜口之敌给予足够重视,继续进攻,辽军恐难支撑。

可惜,宋太宗认为辽军已据险阻,难以攻克,而其兵力不强,难以救援幽州,遂只留一部监视,另以大军围攻幽州。

得胜口之战,是高梁河之战中的第一个拐点。

1、由于耶律斜轸军、耶律奚底军所在得胜口、清沙河与幽州极近,与幽州成犄角之势,可互为声援,对幽州城内守军军心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

2、由于辽军保持与山后诸州的联系,数万辽军可以陆续抵达幽州前线,救援幽州。

宋太宗的这步棋,为后来久攻不下幽州、打援失败埋下隐患!

幽州攻防战:宋军混乱的组织

有正无奇,虽整不烈,无以致胜也;有奇无正,虽锐无恃,难以控御也。——何良臣。

从当时的情况看,宋军的机会真的不错。

很快,幽州附近之敌就出现了崩溃之像:耶律斜轸部的渤海帅率部投宋;铁林都指挥使率军出降。

宋军在展开围攻同时,加紧政治工事,一时间,城中百姓多有出降之意(《耶律学古传》),幽州城中人心惶惶,危如累卵!

可是,此时的宋军,却彻底放弃了“出奇”,“有正无奇”,无论攻打城还是打援,均“无以致胜”。

1、宋军围城三重,但耶律学古居然在宋军眼皮底下“穴地入城”。

耶律学古入城,极大鼓舞了幽州城守军士气。学古“以计安反侧”,安定人心,又昼夜不停的守备,幽州城内形势渐渐稳定下来。

耶律学古得以入城,说明宋军“有正无奇”,已经让出了部分战场控制权。

正因为宋军全力围城,不分配足够机动兵力攻击、监视城外辽军,辽军才得以从容机动,找到漏洞进城!

2、打援无果。

宋太宗亲自赶到城北,督诸军进攻清沙河之敌。

宋军大胜,获战马三百匹。可是,太宗却未趁胜追击,歼灭该敌,但该部辽军仍然据清沙河对峙!

出奇不制胜:宋太宗为何兵败高梁河?

清沙河并不算多门险峻难攻,却接近幽州。宋太宗居然放着不打,可谓失着。

清沙河并非不可逾越之险,宋太宗既亲自督各军来攻,就是认识到了该敌的威胁,今见敌坚守,就停止猛攻,确实难以理解。

如此:攻城与打援的节奏,已被宋军拱手让出!

辽军想来就来,来了就能打乱宋军的攻城节奏。想走就走,走了宋军也不会把他们怎么样!

3、攻城组织混乱。

宋太宗于三十日,再次攻城。

宋军采取的是地道攻击+攀城攻击的方法。

但地道尚未发生功效(奇兵未及发动),攀城的300人已攀城成功。

结果,耶律学古歼灭300“先登”后,从容堵塞隧道,宋军攻城失败。

更有甚者:宋太宗为了尽快破城,将战役预备队曹翰、米信部也投入攻城!

这个部署,也意味着:一旦打援不利,连预备队都没有的宋军根本无法支撑,将一战而溃!

阵无后,非巧士敢将而进者,不知兵之情者。——《孙膑兵法.势备》

如此:表面上宋军围城轰轰烈烈,实际上,战局主动已一点点被宋军拱手让出!

耶律休哥的效率:形势逆转

尽管如此,形势对宋军依然十分有利。

幽州附近的顺州、蓟州相继来降,范阳百姓牵牛带酒来迎王师。而幽州城内,仍然不断有汉兵来降。

而附近的耶律斜轸、耶律奚底等部,因兵力有限,仅能声援,还难以进行解围作战。

如果宋军利用好这段时间,利用先处战地的优势,做好阻援部署,不是没有机会拿下幽州。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孙子兵法.虚实篇》

出奇不制胜:宋太宗为何兵败高梁河?

宋军并非没有机会利用水网建立阻援阵地。

宋军虽未能控制险要,但幽州附近尚有河网可利用。宋军在白石岭、沙河均是“半渡河而击”击败敌军。

即或宋军不能利用河网拒敌(辽军机动性强),也不是没有时间建“夹寨”等工事御敌!

可是,宋军除了以正兵顿于城下,什么也没有做。

宋太宗的“有正无奇”,给了辽军“出奇制胜”翻盘的机会!

辽景宗接到幽州被围消息时,初步想法是放弃幽州,退守古北口、松亭关等处。(可见宋太宗的奇袭严重动摇了辽守幽州的决心)

耶律休哥自请赴援,辽主遂任命他率五院骑兵中的精锐迅往援。

耶律休哥很快,就以一次惊人的急行军,证明了自己的天才。

我们看耶律休哥的行军效率。

六月二十三日,宋军抵达幽州;六月三十日,辽景宗接到幽州告急的请求;七月初六日傍晚,耶律休哥抵达高梁河。

从上京到高梁河,全程接近680公里。即使耶律休哥六月三十日当晚出发(当天辽从接到信息到完成讨论到部队集结到出发,已是极高效率),6日傍晚抵达,也是6天6夜,每日也在110多公里!

出奇不制胜:宋太宗为何兵败高梁河?

耶律休哥每日110公里的速度,是以短途急行军的速度完成了长途急行军。

这个速度,放眼整个古代史,都是极为罕见的。

由于耶律休哥出奇的效率,此时的宋军已是前有坚城,后有强敌,战场形势已然开始逆转!

主动权转移

在耶律休哥强行军的同时,耶律沙率军自山后来援,并统一指挥得胜口、清沙河各军,进行解围作战。

七月初六,正当宋太宗督军攻城时,耶律沙逼近。宋太宗只得抽调主力,与耶律沙大战于高梁河。

大战于高梁河,宋太宗已先失一棋!

则易战(平坦处作战)之法···一骑当步卒八人,八人当一骑。——《六韬.犬韬.均兵》

出奇不制胜:宋太宗为何兵败高梁河?

平坦之处,一骑当步卒八人。

高梁河,正是“一骑当步卒八人”之地。

辽军多以骑兵为主,在此作战,对辽军极为有利。

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孙子兵法.虚实篇》

可见:由于宋太宗只用正兵,无奇可出,已彻底让出主动权!

打不打,什么时候打,在哪里打,都由辽军说了算!

当然,光靠耶律沙的部队是打不过宋军的。两军激战到黄昏,耶律沙不支而退。

宋军“自旦至幕”才追北十余里,疲态已显。(在这种地形以步制骑,当然不能速胜,也不敢速追!)

此时,耶律休哥抵达了战场!

耶律休哥让每人拿两个火把,虚张声势。宋军本已疲惫,又不知辽军兵马多少,只得停止追击,整顿,准备再战。

耶律休哥此时立刻进攻,固然袭击效果更佳,但有奇无正,只能起到骚扰作用,很难一战而胜!

因此,耶律休哥先收容耶律沙的败军,重新整顿。

随后,耶律休哥仍以耶律沙为正兵,与宋军相持。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各率精锐骑兵从左右翼杀出,包抄宋军。

凡战者,以正合之,出奇制胜。——《孙子兵法.势篇》

真正的决战现在才开始。

但是,此时,辽军已完全掌握主动权:

1、辽军若败,还可以从容后退,以后还可以利用骑兵优势,或断敌粮道,或分扰宋军,创造胜机。

出奇不制胜:宋太宗为何兵败高梁河?

幽州西城墙在白云观——小红庙,距高梁河一步之遥。

2、宋军若败,则幽州围解。

此处离幽州一步之遥。宋军的打援,毫无纵深!

宋军若败,则幽州围解!而且,自幽州至涿州,一马平川,宋军退却,极为困难。

主动权,已完全被辽军把握!

高梁河决战

在耶律休哥的部署中:胜负取决于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的骑兵。

耶律沙的“正兵”打不过宋军。只有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的骑兵从两翼打乱宋军,耶律沙趁势推进,辽军才能取胜。

耶律休哥身先士卒,身负三创,尤力战不止。主将如此拼命,辽军声势大振,奋勇冲杀!

宋军支持不住,遂令围城部队解围来援。(宋军已有败像)

此时,正在幽州城内的耶律学古见状,立刻开门列阵,四面鸣鼓,声震天地!

宋军前方承受耶律休哥的猛烈进攻,后方又杀声震天(夜晚,只闻其鼓,难见其规模),人心恐惧,纷纷败退!

耶律休哥见已得胜,遂令耶律沙继续推进,自率精骑,实施“超越追击”。

宋军虽败,但毕竟兵力仍占优。如果任其退兵,在后方扎住阵脚,收容败军,则战事仍然不明朗。

出奇不制胜:宋太宗为何兵败高梁河?

高梁河之战示意。

耶律休哥利用对地形的熟悉,指挥军队实施超越追击,就是破坏宋军“站稳脚跟”的企图,促使宋军的总崩溃!

在耶律休哥的追击下,宋军争道而走,乱不成军。宋太宗找不到众将,众将找不到他们的兵!宋太宗只得找了辆驴车,急速逃跑!

宋太宗逃到涿州(组织对幽州作战的重要据点),见大军未到,担心涿州也守不住,不敢进城,继续逃跑。

耶律休哥已受伤,近昏迷,不能骑马,只能让左右以轻车载之,代其发号施令。若非如此,宋太宗还逃不逃得掉,还真说不好!

宋军这次雄心壮志的大进军,就这样在一片狼藉中收场!

总论:如何出奇制胜?

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王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宋太宗想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个想法,无可厚非。

辽是大国,曾灭后晋,而宋军数次攻打后汉,都因辽的干预而失利,宋太宗对辽的实力应当是有认识的。

因此,宋太宗企图出奇制胜,以战略奇袭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个想法本身也无可厚非,不算“轻敌冒进”。

从后面战事来看,无论补给、器械,宋军均没有因为“准备仓促”而出现纰漏,宋太宗因仓促而败的说法说不过去。事实上,后来宋太宗“准备充分”的北伐,效果还不如这一次呢!

宋军发兵之初,日行百里,风驰电掣,所过州县,望风而降,幽州城险象环生,几乎攻克。

这些,正是宋太宗“出奇制胜”的成果。

此时,宋军已处于“反客为主”的有利形势。

如果宋太宗妥善部署,完全有机会攻城打援,立于不败之地。

出奇不制胜:宋太宗为何兵败高梁河?

虎牢关之战前,李世民一边围城,一边抢占周边险要,掌握战局主动。

当年,李世民攻洛阳,窦建德十万大军来救,但李世民已先行攻取周边险要,遂能凭虎牢关与窦建德对峙,牢牢把握主动。

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孙子兵法.势篇》

可是,宋太宗却突然转向“有正无奇”,顿兵于幽州城下,彻底放弃对主动权的追求。

如此,有正无奇的宋太宗,给了对手“出奇制胜”的机会!

最后,宋军将主动权拱手相让,与辽军决战于一马平川的高梁河,大败而回!

反观耶律休哥。他以惊人的效率千里行军,“间道”抵达战场,出“奇”扳回局面。

开战之后,先行安抚耶律沙部,以之为“正兵”,亲自率精骑为“奇兵”,坚持“以正合,以奇胜”的原则,终于一战而胜!

要出奇制胜,就要坚持“以正合,以奇胜”的原则。

如果像宋太宗这样,在初期获得效果后,有正无奇,“虽整不烈,不能致胜”,只会浪费优势,陷入被动。只有像耶律休哥一样,始终坚持“以正合,以奇胜”的原则,有正有奇,才能出奇制胜,赢得胜利!

祝君胜利!

【相关文章】

出奇不制胜:宋太宗为何兵败高梁河?

标签:宋太宗  高梁河  太行山  山海关  易县  辽太宗  唐太宗  涿州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506.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