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墨守成规却想独辟蹊径,燕国改革成四不像矛盾体,最终功亏一篑

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墨守成规却想独辟蹊径,燕国改革成四不像矛盾体,最终功亏一篑
日期:2023-03-28 11:47热度:加载中...

墨守成规却想独辟蹊径,燕国改革成四不像矛盾体,最终功亏一篑

我们都知道战国时代是一个比较杂乱无章的年代,战争频发,内斗不断,其根本就是因与各个诸侯国的发展形势有关;各国在统治形式上有很大区别,有的国家坚持王道政策(燕国),有的国家崇尚武力(赵国),有的国家寄情于经济发展(齐国),也有的国家实施法治变法(秦国),所以就会造成强与弱的差距,因此也就会不断地爆发战争,我们究其本源就可以看到,国家的发展政策和它基础的政治制度,是影响文化差异的一个关键因素。

墨守成规却想独辟蹊径,燕国改革成四不像矛盾体,最终功亏一篑

本篇文章重点分析的燕国,就是一个固守王道政策的国家,从它建国开始到它灭国结束,历经800余年,它的基础政治制度从来没有得到过改善,一直固步自封;而且王道政策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它对于之前的政策依附性比较强,换句话说就是固守西周所遗留下来的政策,不愿意去进行变法,不愿意去进行改变,导致燕国成为了一个墨守成规的国家。

当我们细究燕国历史就会发现,战国时代,燕国并不是没有进行过任何变化的,燕昭王曾经推行乐毅变法,那么一个固守王道传统的国家,一个六百年来都墨守成规的国家,为什么突如其来的进行变法改革呢?难道这意味着,它国内王道政策的转变吗?

我们来看一看,燕国在固守王道的根本之下,又为何进行了燕昭王变法?而燕昭王变法又是一个怎样的变法?变法又给燕国的社会带去了哪些影响?其实想理解这个问题并不困难,我们从燕昭王变法的原因形式和它取得的成果,以及后续的乐毅伐齐事件当中就可以得到答案。

墨守成规却想独辟蹊径,燕国改革成四不像矛盾体,最终功亏一篑

燕昭王为一雪前耻,向齐国复仇,而进行变法

我们来看燕昭王变法的原因,燕昭王是燕国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即使如此,他自幼也是接受王道政策的熏陶的,作为燕国的王室,也作为正统的姬姓家族成员,他对于周朝所遗留下来的政治制度,也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自然也就不会从根本上去改变王道的政策。

  • 燕王哙昏庸至极令燕国痛恨,甚至没有谥号

但燕昭王前期却遭受了一个比较耻辱的事件,让燕昭王下定决心使燕国强盛起来以便于一雪前耻;这次事件就是在燕国历史上闹得沸沸扬扬的禅让制事件;在古代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君王身后都是有一个谥号的;谥号有好有坏,但无论好坏都是对于君主生前的行为或者是功绩的一个凝练,但也有一些个例,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获得谥号。

这样的人大部分都是亡国之君,尤其是在战国时代的时候,各大诸侯国覆灭之后,最后一任君主,就没有再为他们拟定谥号,所以历史文献也称他们为燕王喜、齐王建,魏王假等等,不过哪怕是在战国的历史上也有一个例外,这个人就是燕王哙。

墨守成规却想独辟蹊径,燕国改革成四不像矛盾体,最终功亏一篑

燕王哙是战国中期时的一任燕国国君,也是在燕国历史上比燕王喜还令燕国人痛恨的丧国之君,这个人比较宠好上古虚名,想像尧舜禹那样名传后世,因此企图将自己的王位禅让给国内的丞相子之,以此来表示自身的美德。

  • 燕国“禅让制”造成大乱,被齐国乘机占领

但让燕王哙不清楚的是,这次事件当中有很多齐国的手笔,比如说劝服燕王哙实施禅让制的苏代,就是齐国派遣出去的;所以当禅让制事件一经爆发,齐国立马就抓住了把柄,之后借此时机大举进攻燕国,当时的燕国内部已经十分混乱了,再承受外敌入侵更是雪上加霜,因此,燕国士兵战死沙场无数,又丢失了大量的领土。

  • 燕昭王变法目的,并不是改变统治制度而是为了寻仇

而燕国的经济发展本就很薄弱,齐军进攻之后又掳掠了很多的金钱财富,导致燕国的发展滞后了许多,整个国家更加的衰败,这也给了燕国统治者一个巨大耻辱,所以在燕昭王即位之后励志要进行变法,使燕国强盛起来之后向齐国复仇。

墨守成规却想独辟蹊径,燕国改革成四不像矛盾体,最终功亏一篑

我们看燕昭王变法的原因,并不是想要去改善国内因为政治制度而发展受阻的局面,他只是想向齐国复仇,想要一雪前耻,因此,我们不能说燕昭王本身觉得燕国的基础政治制度有问题,他只是想在基础的王道政策上面来提升国家的实力,在他内心深处所认可的制度依旧是王道政策,所以实际上变法与本身的王道统治并不冲突,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变法才能够在燕国实施下去。

燕昭王变法内容,没有削弱贵族权利和改变王道制度

我们再来看燕昭王变法的形式;这次变法并没有像其它比较成熟的变法那样,削弱贵族的权利、订立法治基础、改善国内的经济结构,它只是在已有的制度上面对发展的形式加以改变。

比如说国内本身是有奴隶存在的,它还没有完全的剔除掉西周分封制度的影响,所以奴隶的地位依旧比较低下,但是在燕昭王继位之后,虽然奴隶制度依旧存在,但是却改善了对待奴隶的方式,如果一些奴隶能够提供更高的生产力,能够建立功劳,那么也会对他们进行一种奖励机制。

墨守成规却想独辟蹊径,燕国改革成四不像矛盾体,最终功亏一篑

所以,我们通过这个方面的例子就可以看出燕昭王的变法其实,根本没有改善过国家的根基,它只是一种相对比较缓和的发展政策,缓解了燕国国内的社会矛盾,让整个社会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比较和谐,因此,国家能够拿出更多的精力来进行国家发展。

燕昭王变法后,乐毅五国伐齐

燕昭王还是一个比较具有识人之能的君主,他所任用的乐毅、剧辛都是比较著名的人才,也给燕国带去了比较巨大的利益;我们从形式上来看,燕昭王的着力点在于提升王道的政策发展,让王道能达到一个更好的社会效果,而不是看到了王道的弊端企图改善国家的发展环境。

最后我们再来看燕昭王变法的结果,我们上面已经收到之所以会在国内进行变法就是为了向齐国复仇,为了一雪燕国被欺凌的耻辱,所以当变法取得成效之后,自然会发动对齐的战争,不过燕昭王对于燕国国内的发展形式还是比较心知肚明的,他知道以燕国自身的国家实力对抗齐国胜算并不大,虽然他的变法确实取得了成果,但要对抗一直以来发展都比较强盛的齐国,还是没有多大的把握的。

墨守成规却想独辟蹊径,燕国改革成四不像矛盾体,最终功亏一篑

燕昭王派出乐毅向其它的国家进行游说,最终获得了其它五个国家的支持,组成了六国联军进攻齐国,这样的攻势面对起来自然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乐毅伐齐的初期,燕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它打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占领了齐国的都城临淄,掳掠了齐国国内的大量金钱财富,同时又依据剧辛建议占领了齐国很多的国土,这也成为了燕国在后期发展的一个基础,是保障燕国在战国末年苟延残喘的基础。

  • 燕国占领齐国后,乐毅被换,燕国功亏一篑

但当燕国军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之后,局面却突然发生了转变,乐毅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连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却用了六年的时间都没能够攻破齐国仅剩的两座小城,尤其是即墨这座城,田单固守即墨六年不出,六年之后运用火牛阵一举击败燕国军队,让齐国成功复国。

这就是一个比较值得人们深思的事情了,一个将领能够带领着军队连都城都攻破,为什么单单对两座小城没有任何办法呢?事实上,这就要说到燕国王道政策的影响了。

其实在乐毅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绩之后,燕昭王依旧没能够摆脱做太平天子的念头,因为燕国在王道政策的影响之下,它们是坚守着诸侯国的责任的,特别反对以压迫性的手段致使国家臣服,自然更加反对通过强硬手段直接吞并一个国家,所以我们在整个战国时代都未能发现燕国独自吞并过任何一个小国,这不仅只是由燕国的实力决定的,更与燕国本身的政策有着很大的关联。

墨守成规却想独辟蹊径,燕国改革成四不像矛盾体,最终功亏一篑

所以有燕昭王这种思维意识的影响,乐毅哪怕想要消灭齐国都没有基础的保障,虽然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消灭一个国家如此重要的事情,绝对不是一个军事将领能够说了算的,燕昭王秉持王道政策不愿意直接吞并一个国家,乐毅就算是有着通天的本领也难以从根本上控制燕国的军队,所以乐毅只能够停滞不前。

我们上述所说的这些是燕昭王在乐毅伐齐前期的影响,在战争还没结束的时候燕昭王就已去世,他的儿子燕惠王继位,更是将王道政治传统的影响发挥到了极致,燕惠王黄金台换将,将乐毅更换成了骑劫导致燕国军队大乱,被田单一举复国,至此,长达六年的乐毅伐齐行动失败。

如果不是之前采纳了剧辛的建议让齐国割地赔款,同时又在战争当中掳掠了齐国不少的财富,燕国在这场战争当中是得是失还很难界定,当然,如果事情只是发展到如此地步,也很难说明燕惠王受王道政策的影响非常深远,真正能够表明燕惠王如此心意的是,后来乐毅与燕惠王之间的沟通交流。

墨守成规却想独辟蹊径,燕国改革成四不像矛盾体,最终功亏一篑

讨论

  • 乐毅深谙燕国墨守成规思维,拒绝国君邀请再度伐齐

乐毅在被更换之后就逃亡赵国,本身其作为一个被君主怀疑的将领,逃往它国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后来燕惠王与赵王沟通企图将乐毅接回燕国,并且还非常罕见地向乐毅致歉,表达了此身在决策方面的错误,也是希望乐毅能够继续回到燕国统兵作战,可是乐毅却拒绝了燕惠王这样的好意。

并且我们从他的回信当中能够看出两点:第一,在伐齐前期燕国的攻势是非常猛烈的,占领城池,收揽财富,并且报了被齐国欺辱的耻辱,说明无论是从将领还是从军队成员来讲,在这场战争当中都是尽心竭力而且没有过失的。

第二,本身齐国是可以被消灭的,但因为政策的原因导致这场战争六年没有进展,最终功亏一篑;这就表明乐毅其实本身已经了解了燕国的发展政策,也明确了燕国统治者墨守成规的思想,如果乐毅真的对燕国恨之入骨的话,根本不需要理会燕惠王的好意,更不需要给他回信以表示自身的态度。

乐毅如此去做,一方面是表达自己对事件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给燕惠王一种建议,企图用委婉的方式让其认识到王道政策的弊端。

墨守成规却想独辟蹊径,燕国改革成四不像矛盾体,最终功亏一篑

因此我们从乐毅的行为方式上就可以看出在变法过后,燕国并没有任何的国情改善,仇报完了该怎么发展还是怎么发展,该坚持什么样的制度还是坚持什么样的制度。而且乐毅认为,如果不是因为王道政策的影响的,燕国不会面临功亏一篑的境地。所以才说什么都不肯再次回到燕国。

除此之外,变法其实是燕国寻求自身保障的一个行为方式,因为燕国当时所处的环境非常的尴尬,向北有北方的匈奴进行骚扰,它的两个邻国赵国和齐国都对它虎视眈眈,它能依靠的国家也暂时进入了发展的低谷,没有办法给它更多的支撑,所以燕国只能够寻求自身的实力提升以保障它的宗庙社稷,这与它的政治制度没有任何关系。

小结

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燕昭王变法与国内的基础发展政策依旧是相辅相成的,变法是建立在王道之上的变法,只是改变了统治之下的某些发展状态,疏通了一些本来被阻碍的发展方式和通道,让燕国在短时间内有了比较大的改变。

但这种改变并不是在拉开差距而是在弥补差距,像魏国和秦国的变法,它的着力点在于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以对自己的对手造成一种压倒性的优势,而燕国只不过是在把它曾经落下的一点点补上而已,因此与要改善基础政治制度这一方面根本不沾边。

墨守成规却想独辟蹊径,燕国改革成四不像矛盾体,最终功亏一篑

燕国变法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国力而找齐国复仇,但变法如果不削弱贵族特权,不触动王道制度,那么只是表面上的修修补补,如此一来,燕国的变法既不像齐国吏治变法,也不像秦国法治变法,更不像韩国术治变法,总之是一个四不像的矛盾体。

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燕国在固守王道政策的基础上,依旧能够进行变法这个行为了;但这同时也是燕国最为悲哀的地方,它是战国时代最具有历史底蕴的国家,又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它又远离中原的核心地区,对外战争比较少,自然它的发展空间就会比较广阔,也具有充足的时间改善。

但这个国家却不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它只是在一种政策之下沉湎,并且它对于历史底蕴的看重,已经远远超过对综合实力提升的看重;所以,最终燕王喜才能够无比赞同太子丹的刺秦计划,才能够在秦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依旧喊出“天不灭燕”的口号,企图用那种自豪和骄傲来取得战争的胜利。

所以说,当一个国家的发展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时,不懂得创新时,不懂得顺应历史潮流去改变统治体制和基本国策时,无论它有着怎样的曾经历史辉煌成就,也难免被历史所淘汰的结局,因此,思辨的国家才更有未来。


参考文献:《左传》、《史记》、《战国策》、《汉书》、《资治通鉴》、《吕氏春秋》等

【相关文章】

墨守成规却想独辟蹊径,燕国改革成四不像矛盾体,最终功亏一篑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475.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