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从绝对国防圈瓦解到东条英机下台,看日本法西斯如何走向败亡

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从绝对国防圈瓦解到东条英机下台,看日本法西斯如何走向败亡
日期:2023-03-28 11:47热度:加载中...

从绝对国防圈瓦解到东条英机下台,看日本法西斯如何走向败亡

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美国珍珠港基地,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在战争的初期阶段,日本依靠着早已准备好的周密计划,仅仅用了五个月就攻下了东南亚地区。并且在泗水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几乎全歼了美英荷澳四国联军的舰队,一时之间日本的军队称雄于太平洋。然而在1942年6月,日本在中途岛海战中遭到了美国海军的强烈攻击,一共有多艘航空母舰被击沉,从此太平洋战争的局面被逆转。日本的军队在没有足够航空力量的掩护下成为了盟军的活靶子,在太平洋诸岛的争夺中连连失利。直到1943年9月,日本内阁初步划定了所谓的“绝对国防圈”作为日本最后的防御底线。日本高层对于这个计划给予了最后的期望,东条英机也不惜押上自己的仕途也要与盟军周旋到底。残忍的日本法西斯就是在这样疯狂的计划下将战车越开越远,最终走上了败亡之路。其具体的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来。

从绝对国防圈瓦解到东条英机下台,看日本法西斯如何走向败亡

太平洋战争


从绝对国防圈到东条英机的下台

日本在中途岛大败之后,主力航母几乎丧失殆尽,剩下的只有一些小型航母可以搭载少量飞机进行空中侦察和侧翼掩护。可是这区区之数和美国逐渐恢复的强大航空力量相比,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从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丛林深处到阿图岛的海岸滩头,日本的军事阵地在盟军的强力打击下逐渐瓦解。所以,在1943年中期,日本东条英机内阁抛出了建立“绝对国防圈”的概念,也就是日本外围的最后防线。东条政府此时可以说是孤注一掷,将最后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绝对国防圈”的身上。据服部卓四郎的《大东亚战争全史》记载:

“在实现帝国战争目的上,需要绝对确保的防卫圈,根据第二项说明要旨,大致规定如下:该防卫圈包括千岛、小笠原、内海洋(中西部)及新几内亚西部、巽他、缅甸等地区。

说明要旨

(一)选定的根据

防卫圈为既要保持内线打击敌人的自由,又要满足下述战略要求的最小限度的重要地区。

(1)阻止对日本本土及大东亚圈内重要资源地区(提供对抗美英的军事力量及维持国民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物资的地区)的侵袭。

(2)确保国内陆海空运输的安全。

(3)在政略上掌握大东亚圈内各主要民族。”

从中可以看出“绝对国防圈”北起千岛群岛,南至新几内亚,基本上已经收缩到了1942年中期日本的掌控范围。在这个国防圈内不仅有日本本土,同时还是日本实行残酷的军管政策,压榨当地百姓的主要地域。在当时的日本,国民生活已经只能够保证最低的水平,而这也是依靠了东南亚殖民地的输血才得以实现的。所以,这个国防圈绝对不能被攻破的,一旦瓦解,日本必然会面临灭顶之灾。

从绝对国防圈瓦解到东条英机下台,看日本法西斯如何走向败亡

“绝对国防圈”的要地——塞班岛


从战略上看来,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岛屿国家,即使在甲午战争中它悍然占据了朝鲜半岛和我国的台湾地区,这也没有改变它作为海洋性国家的基调。在大举侵华之后,日本曾经打算整体迁都到中国地区,以增加自己的战略纵深,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成行。所以在二战后期,日本的战略纵深就是太平洋一望无际的波涛。因此,他必须要守住若干的据点,否则日本的门户就会向着盟军完全洞开。这个所谓的绝对国防圈的最核心目的就是保障日本本土的安全。可是在没有足够航空力量的支援下,仅仅靠陆军和炮兵部队并无法阻挡盟军的猛烈攻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在1943年末提出了新的战争计划以巩固所谓的“绝对国防圈”,据资料记载:

“1.陆海军于10月上旬,共增加征用25万总吨(包括9月征用部分)。

2.对于9月以后陆海军损失的船只,下月初至多要补充35000总吨。

为了确保以航空军事力量为中心的决战力量,于昭和19年(1944年)大致规定下列主要生产指标,并务期完成:

1.普通钢材,500万吨。

2.特殊钢材,100万吨。

3.铝,21万吨以上。

4.甲种造船(指长500米以上的钢船,由海军大臣管辖者。其他为乙种造船),180万总吨。

为了适应前两项要求

1.断然实行增强军事力量所必需的一切非常办法。

2.至迟从昭和19年初开始增加船只保有量,为此:

(a)最大限度地控制船只的损失。

(b)促进实行甲乙两种造船。

另外,还设法提高陆海军及民间船只的运输效率。”

日本当时从战败的经验中得到了教训,美军对于日本的船只运输进行了无差别的攻击,日本大量的船舶葬身于万里波涛之下。以至于东南亚地区的橡胶与石油根本就无法进入到日本的战争机器之中,为此日本只有进一步加大船只的生产和保护,才有继续作战的可能。

可是这份纲要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中的生产计划表面看来完全是为了巩固国防,但是如果综合了日本当时的国力情况看来。这个计划完全就是空中楼阁,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据中原茂敏的《大东亚补给战》当中记载的日美两国1944年度装备物资产量对比,如下图所示:

从绝对国防圈瓦解到东条英机下台,看日本法西斯如何走向败亡

日美两国物质产量对比

从图上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日本在当年的铝装备量仅仅是13万吨。而计划当中决定要增加铝的产量至21万吨,增产50%。对于当时日本日益缩小的占领区而言,这无异于天方夜谭。日本这份计划很大程度上是要安抚当时日本高层的心情,给予他们希望和斗志。因为随着战败的消息如雪片一般飞入东京,日本内部高层的元老也开始重新审视东条英机政府。特别是近卫文麿等人更是对于东条的首相宝座虎视眈眈。这份计划既是日本政府的强心针,也是东条本人最后的希望。

不过,当时的日本已经是强弩之末,美国整体的战争工业已经全部启动,时间拖得越长,两国之间的差距越大。1944年,盟军正式开始打击日本的绝对国防圈。到了最后阶段,马里亚纳海战和塞班岛战役都以日本溃败告终。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士兵和军械,在这一系列战争前后,日本军方更是有多位将军自杀或战死。据《大东亚补给战》记载:

“ 1944年6月19日、20日,日、美舰队在马里亚纳群岛附近海面进行海战。这是时隔两年之后的日、美主力舰队的海战。我第1舰队投入航空母舰9艘、战列舰5艘(含大和号、武藏号),巡洋舰11艘,驱逐舰32艘、飞机450架。航空母舰损失3艘,飞机损失近九成,仅剩61架。第1机动舰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丧失了战斗力。

中部太平洋方面舰队的南云中将和第6舰队长官高木武雄中将均于7月8日在塞班岛战斗中阵亡,晋升为大将。

第31集团军司令官小畑英良无法回到司令部所在地塞班岛,在关岛指挥作战。于8月10日发出诀别电报:‘现已无武器,弹尽粮绝,贯彻初衷已归无望。甚憾。兹决心于明日11日率现存之全体官兵进行最后决战。’11日下午2时35分,小畑司令官说了声‘事已至此’就举枪自尽了。

7月24日,美陆战师在提尼安岛登陆。角田觉治海军中将率8,000名守岛部队竭力抵抗至7月30日,于8月2日实施最后冲击,3日拂晓覆灭。”

战事进行到这一步,日本的失败已经不是战术上面的挫折,而是整体战略的败亡。在国内经济持续低迷,国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东条英机被迫于1944年7月18日下台,结束了两年零八个月的任期。事后由朝鲜总督小矶国昭和重臣米内光政组阁,吹响了日本最后的挽歌。

从绝对国防圈瓦解到东条英机下台,看日本法西斯如何走向败亡

残酷的海战


日本的绝对国防圈为何会如此轻易就被打破

首先,日本失去了发展科技和更新武器装备的的最佳时期。日本陆军一直以炮兵见长,可是陆军武器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和支持。日本在中途岛溃败之后,东南亚的资源无法回流到日本本土,不仅无法惠及国内的民用轻工业,连军事工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1944年日本军队的武装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武装基本就是一模一样,没有明显的进步。面对传统武器装备为主的中国和苏联,也许还能够讨到便宜。可是一旦遇到武器先进的美军部队,日本军队就完全落于下风了。这一点在日本史家的笔下也有明确的提及:

“正如小畑司令官在诀别电中所说,敌军登陆两个月来,我军武器弹药都已耗尽。连1944年夏配置在一线阵地,而且是不许敌人攻入的绝对国防圈大门口的师,其武器装备也没有汲取作战教训配齐。不,是欲配而不能。在诺蒙坎战斗中,我军的火炮是三八式野战炮和三八式120毫米的榴弹炮,但在1944年底的菲律宾莱特岛激战、1945年2月的硫黄岛决战和6月的绳岛决战中,仍全部使用这种火炮。在所有日、美激战的战场上,日军师的火炮都以三八式野战炮和四一式山炮为主,而且弹药仅3、4个月份,无法对守军提供补给。坦克也只装备极少数部队。”

现代陆军的主力是坦克,任何一方只要拥有了足够数量的坦克就可以在战争中取得主动权。可是坦克的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源,特别是金属冶炼和钢铁铸造。到底是建造飞机还是铸造坦克,日本陆军的高层经常要为这件事情烦恼。所以,先进武器的研发和制造更是仅仅停留在了理论和实验室当中,日本无力将其付诸实践,这是日本最大的问题。

从绝对国防圈瓦解到东条英机下台,看日本法西斯如何走向败亡

旧式坦克


其次,日本在战争前期完全忽略了政治、外交对于战争影响。战时首相是陆军大将出身的东条英机,他对于战争的狂热几乎已经超越一切。所以,在他的骨子里厌恶“虚伪”的外交辞令和“软弱”的政治攻防。这就导致日本对于战争的未来完全没有概念,是在战争中判断战争的走向,而不是预先制定战略。日本兵家石原莞尔也对于东条英机十分不屑,甚至称其为“东条上等兵”,认为他只有上等兵的才能。这一点评价虽然辛辣,但是也确实如此。在设立绝对国防圈时,日本才开始注意到国际形势和政治外交对于战争的影响。据《大东亚战争全史》记载:

“一、帝国以在今明两年内决定战局大势为目标,粉碎美英的反攻企图,同时迅速确立必胜的战略态势,并急速增强决战力量,特别是航空兵力,主动地进行对美英的战争。

二、帝国进一步密切同德国的合作,向着完成共同战争的目标迈进,进而谋求对苏关系的好转。

三、迅速确立国内决战态势,并进一步加强大东亚的团结。”

然而可惜的是,1944年的德国已经深陷战败的阴影之中,意大利甚至已经退出了轴心国集团,墨索里尼也遭遇了彻底的政治失败。此时的轴心国集团已经是风雨飘摇。而对于盟军一方,日本也丧失了与盟军讨价还价的最好时机。如果日本能够政战并重,在日本全盛时期和盟军提出谈判条件,将战场转移到政治和外交领域,同时深入吸收胜利果实。那么战争的进程可能就真的会改写了。

从绝对国防圈瓦解到东条英机下台,看日本法西斯如何走向败亡

战争狂人——东条英机

最后,杰出将领的阵亡和离开造成日本的核心力量面临缺乏。日本的军事制度中,一直是军官指挥,士官管理。日本很多高级军官的军事素养和战略眼光都可以位居实际一流水平。比如石原莞尔对于太平洋战争的评论就十分中肯。即:

“如果说这场战争需要1万元的话,英美实际上有100万元,而日本只有1千元,这种差异只能用战略来弥补,而不能用什么‘化不可能为可能’的口号来弥补。在战略上除了寻找敌方的弱点之外,还必须认识到我方所拥有的条件、战法、战士、特定兵器及其他战争手段的优点。只有依靠这些优点才能扩大敌人的弱点。军当局在第一阶段作战计划完成的现在提出下一阶段的战争计划,这个战争计划必须包含必要的生产增强数量和实行的手段方法及其可能性。”

这样的理论从现在看来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可是石原莞尔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就已经被投闲置散。而太平洋战争中,随着山本五十六被盟军击毙,日本的海军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灵魂。之后的海军部队可以说完全沦为了战争的陪衬,因而绝对国防圈才会如此轻易被盟军突破。所以,“一位名将的离开就会导致一个领域的垮台”似乎用于形容当时的日本军队再合适不过了。绝对国防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瓦解,曾有统计资料表明,在绝对国防圈被突破的前后是日本将军阵亡最多的时期。因而,绝对国防圈的毁灭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从绝对国防圈瓦解到东条英机下台,看日本法西斯如何走向败亡

山本五十六被击毙


绝对国防圈的破灭对于后世的影响

绝对国防圈不仅是东条政府的最后防线,同时也是日本社会的最后防线。在此之后,日本本土彻底暴露在盟军的炮火之下,日本往来运输的补给线也是形同虚设。在绝对国防圈设立之初,日本就有了关于普通百姓缩减衣食,开源节流支援前线的计划。即:

“政府于6月4日的内阁会议上,讨论并决定了《增产粮食应急对策纲要》,以应付当前紧迫的粮食问题。

本纲要是为了满足确保国民生活的绝对要求,尽管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也要迅速确立粮食自给的态势,为此采取一切办法,实行增产米、麦、薯类等各种主要粮食作物及水产物的应急对策。

作为增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对策,关于消灭未耕荒地、增产杂粮、增产薯类、补充劳力、解决肥料问题等方面,分别制定了各种措施。

作为增产水产物的对策,决定一并实行关于增殖的措施与关于遇难渔船的措施。

政府还在同一天的内阁会议上,讨论并决定了《战时衣着简朴化实施纲要》,以图国民衣着的彻底清新化和简朴化。”

很明显这个计划就是要降低普通百姓的生活标准来支援前线的战争。而绝对国防圈的瓦解也意味着日本百姓近一年的努力化为了泡影。在此之后日本的生活陷入了更加贫瘠的状态之下,而且还要时刻警惕盟军的空袭轰炸和大量次生灾害。直到1945年,美国在日本本土进行了战略核打击,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为止。


从绝对国防圈瓦解到东条英机下台,看日本法西斯如何走向败亡

战争后期日本平民的生活水平不断降低

综上所述,日本在1943年提出了初步建立绝对国防圈的战略意图,以千岛、小笠原、内海洋(中西部)及新几内亚西部、巽他、缅甸等地区构建起日本最后的防线。这是日本战争狂人东条英机最后的挣扎,可是日本的武器陈旧,政治和外交也没有发挥足够的作用,东条英机本人也缺乏战略思考。随着马里亚纳海战的溃败,大量的日本将军死于战场。东条英机被迫下台,日本的战争之路也逐渐被失败的阴影所笼罩。最后,整个日本社会在一片断壁残垣之上饮下了这杯自酿的苦酒。

【相关文章】

从绝对国防圈瓦解到东条英机下台,看日本法西斯如何走向败亡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473.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