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古代取暖:古人没有地暖也没有羽绒服,他们如何度过漫漫寒冬的?

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古代取暖:古人没有地暖也没有羽绒服,他们如何度过漫漫寒冬的?
日期:2023-03-28 11:46热度:加载中...

古代取暖:古人没有地暖也没有羽绒服,他们如何度过漫漫寒冬的?

导语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所有生物在大自然界中的生存法则。自人类文明出现之后,我们的祖先便在努力适应各种恶劣的生存环境。正是因为他们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人类社会才有了不断进步的基础与动力。

就拿御寒取暖来说。在古代,既没有羽绒服,也没有地暖,更没有空调,可即便如此,多数古人依旧能在冬天活的有滋有味。说到这,或许有人会问,古人是靠什么取暖的呢?

古代取暖:古人没有地暖也没有羽绒服,他们如何度过漫漫寒冬的?

现代人御寒穿的羽绒服

实际上,古人取暖御寒的思路与现代人差不多。一个是靠着厚厚的衣裳,这样便于出行与外出活动;另一个是改造屋内的环境。有条件的人布置的暖房,其保暖程度足以与现在的地暖空调相媲美。当然,不排除还有一些辅助手段,比如在冬天喝一杯暖酒什么的,都是效果甚佳的取暖办法。

古人的保暖衣——裘与袍

现代女性曾疯狂追求一种时尚单品,叫做皮草,并把它当做身份和财富的象征。殊不知,皮草对于古人来说,只是一种较为肥大且笨重的御寒之物。当然,秉承着一颗热爱动物的心,最近两年的皮草热反而下降了。

言归正传,这里说的皮草,就是古人经常穿的皮衣,它的学名叫做"裘",也是古人最常穿的冬服。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裘与皮草一样,大多都是贵族所穿的冬服。

古代取暖:古人没有地暖也没有羽绒服,他们如何度过漫漫寒冬的?

古代人穿的裘

可有意思的是,不少人却觉得裘很丑陋、很质朴,不符合他们的身份。《周礼》中有说:"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东汉经学大家郑玄说:"大裘,黑羔裘,服以祀天,示质。"

郑玄的主要意思就是:君王在祭祀天地时,之所以会穿上黑羊羔皮做成的大衣,就是因为它丑,而且质朴,能体现君王对于天地的诚意。可见在贵族看来,只穿裘是显得很朴实无华的。

怎么避免这样的朴实呢?贵族也不嫌麻烦。裘之所以不好看,是因为兽毛外露,而且都是一个颜色,所以古人在一些重要场合,比如参加礼仪活动、接待朋友或外出游行之时,都会在裘的外面,加上一个华美服饰。如此一来,既能起到美观作用,还能双重御寒的功效。

古代取暖:古人没有地暖也没有羽绒服,他们如何度过漫漫寒冬的?

古人披裘剧照

裘的种类有哪些呢?据相关史料记载,如狐狸、老虎、熊、羊、鹿、貂、狼、兔子、豹子等,都是裘皮的主要来源。而根据猎物的稀有程度与捕猎成本,虎裘、狐裘与豹裘,是颇为珍贵的。想想也能知道,捕捉一头老虎或狐狸的成本,就比一般物品的价值高不少了。前者是凶猛,后者则是狡猾。

《左传》中便记载了这么个例子:在卫国,倒霉的卫献公遭篡逆,不得已逃亡齐国。其中一个大夫,叫做毂,也跟着他逃命。但跑路到一半,身为右宰的毂便后悔了,心说本大人位高权重有吃有喝的,干嘛要受这这个罪。

于是这个叫做毂的大夫,便施施然返回了卫国。将卫献公赶走的不少反对派,要打死他,但后者却说道:"余部说初矣,余狐裘而羔袖。"前半句是甩锅,表明自己本意不是跟随卫献公,而后半句便颇有讲究了。

古代取暖:古人没有地暖也没有羽绒服,他们如何度过漫漫寒冬的?

古人穿裘剧照

要说古人说话,还真是委婉。后半句字面意思就是,自己一身狐裘,只有袖子是珍贵的。其话外音则是:我一生行事多是大善,唯有这次猪油蒙了心,犯了这个小错。

毂用狐裘自比,而众人立即秒懂,最后果然放过了他。这就说明,在当时人的眼中,狐裘是一种颇为珍贵的物品,它也经常被延伸为纯洁高贵的意思。

古代取暖:古人没有地暖也没有羽绒服,他们如何度过漫漫寒冬的?

身披狐裘的古代女子图

言归正传。前面说裘多用于富贵人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富贵之家会用高级皮裘,如狐裘、羔裘;而一般的百姓,则多是以鹿裘、兔裘等作为保暖衣。当然,这些裘衣的保暖质量,是有着明显差异的。

话虽如此,还有一种保暖衣物,比粗劣裘衣还要差劲,但也能起到一定的御寒效果,这就是袍。这种类型,与现代社会中的羽绒服原理相似,都是在衣物中添加丝织品、棉絮或乱麻。

古代取暖:古人没有地暖也没有羽绒服,他们如何度过漫漫寒冬的?

古代裘衣和麻衣

虽然都有填充物,但两者的质量不可同日而语。从总体上看,袍即便夹杂了一些破棉絮,也是十分单薄的,所以它是较为低级的棉衣。其主要用途之一,是在军队中的。毕竟军士们常年要驻守边疆,每逢天寒地冻之时,他们总要靠袍勉强度日。

在《诗经·无衣》中就有记载:"其曰同袍,与子无衣。"这首诗的题材较为稀少,是歌颂军士之间深刻的战友之情的。而在后世,"同袍"也因此被指代为战友,或是一起经历艰苦工作的同事。

古代取暖:古人没有地暖也没有羽绒服,他们如何度过漫漫寒冬的?

袍的御寒效果并不是很好,但它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战士或一些平民抵御寒冷,因此它在民间颇为流行。当时,袍子穿脏了是需要清洗的。于是便衍生出了一个职业,他们专门拆洗棉服,并对其中的丝棉絮进行清洗。

如何营造一个暖和的环境?

虽然有了棉衣,但古人也需要一个相对温暖的环境。毕竟穿上厚重的棉衣,做起事情很不方便。所以古人取暖的另一主要思路,便是营造一个很暖和的环境。

古代取暖:古人没有地暖也没有羽绒服,他们如何度过漫漫寒冬的?

古代棉衣

(1) 隔绝"冷气"传播的椒房与温室

在很早的时候,古人便利用椒房来取暖。花椒,不仅是一种名贵香料,也是用来取暖的主要原料之一。据《三辅黄图》记载:"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

汉代皇后居住的地方,便叫做椒房。据《西京杂记》中的描述,椒房的构造颇为复杂,而且奢靡。

古代取暖:古人没有地暖也没有羽绒服,他们如何度过漫漫寒冬的?

西汉椒房殿复原图

古代贵族居住的房子,都比较大。而古人取暖的一个原理便是:用大房子套上一个小房子。然后用花椒与泥搅合在一起,再涂抹到墙壁上。之所以会这样做,一方面可能是古人的心理作用;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科学依据,古人经过不断的实践发现,没有穿堂风时,屋内的热量好像就不会散失了。

其实,这种说法很有道理。比如我们现在穿的羽绒服,难道真的只是靠羽绒来保暖吗?显然不是,几乎所有羽绒服中都会注入空气。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不流动的空气,就是热的不良导体。

就像是保温盒,其中抽成了真空,也是为了给它周围笼罩一层热的不良导体。而古人大房子中套小房子,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古代取暖:古人没有地暖也没有羽绒服,他们如何度过漫漫寒冬的?

仿制古代椒房的现代饭店

当然,并非是所有人都能住得起大房子,并在里面装上一个小房子的。在不少文人士大夫的家中,它们往往会将卧室当成一个小房子,然后在床的四周都用上一层厚厚的纸板给包围住。至于闷不闷的问题,这总比忍受寒冷要好一些。

所以说,用花椒来涂抹到墙壁上保暖,只发生在少数贵族之家。《世说新语》中提到当时的首富石崇,便曾以制造椒房。而在唐代,椒房更是成为富豪之家的象征之一。

古代取暖:古人没有地暖也没有羽绒服,他们如何度过漫漫寒冬的?

花椒

晚唐诗人张孜,便曾写过一首《雪》:"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到处热红炉,周回下罗幕。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在穷人手脚被冻的皲裂之时,富人却早早修建了椒房,并让歌女们在其中跳舞唱歌,以致于她们都香汗淋漓。除了椒房之外,类似的还有温室与暖阁。

古代取暖:古人没有地暖也没有羽绒服,他们如何度过漫漫寒冬的?

清朝时修的东暖阁

温室出现的时间更早,一些考古学家在咸阳城的遗迹中,便发现了秦朝宫廷中有相应的壁炉与火墙。这种方法也很科学,主要原理类似于炕。

火墙是怎么来的呢?温室的墙壁,会被堆砌成一种空心的构造,这就是火墙。火墙下面,还有火道,可以理解为热气的运输管道。在宫殿外的廊檐底下,有专门设立好的炭口,也有专人负责打理照顾。

古代取暖:古人没有地暖也没有羽绒服,他们如何度过漫漫寒冬的?

古代火墙示意图

当炭口里面燃烧木料或木炭之时,热气便会顺着运输管道充斥到火墙之内,从而使得整个大殿都被一种暖和的氛围包裹住。为了使得这种热气循环起来,古人还在火道的尽头弄了很多小气孔,方便烟雾从这里排出,并继续热气的输送。

有意思的是,经过一番设计之后,火道还可以直接通向床铺或其他地方。这样一来,皇帝在睡觉之时,便会觉得很暖和;当他决定在某一处办公时,火道也会被延伸到底下,继续形成一种热力支援。

古代取暖:古人没有地暖也没有羽绒服,他们如何度过漫漫寒冬的?

这种设计原理,后来流传到民间,一般百姓家中,尤其是北方人,开始设立了热炕,以保证床上的暖和。

(2) 生火取暖之物——火炉

在古代,火炉是一种常见取暖装备。它的优点便在于,成本不高,一般的百姓家中都能承担。古人在过冬之时,便有一笔专门买木炭的支出。到了宋朝以后,官员买火炭取暖,有时候朝廷还会给报销。

当然,火炉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它并不健康,用现代化学的角度来看,当煤炭不完全燃烧时,会释放出一氧化碳,从而对人的生命产生危险。

古代取暖:古人没有地暖也没有羽绒服,他们如何度过漫漫寒冬的?

古代人用炉子取暖

话虽如此,火炉凭借它的优良性价比,依旧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没办法,谁叫火炉这种取暖设施,成本不算多高呢。但依旧有一些贫民,他们连饭都不饱,更别提购买木炭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在任何时候,都存在贫富差距。

火炉还有一些近亲,比如地炉。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在夷陵当政之时,便在屋内挖了个小坑,然后在四周堆砌上砖头,将木炭放进去,就可以取暖了。

古代取暖:古人没有地暖也没有羽绒服,他们如何度过漫漫寒冬的?

欧阳修画像

为此,欧阳修还专门写了一首小诗调侃:"霜降百工休,居者皆入室。墐户畏初寒,开炉代温律。规模不盈丈,广狭足容膝。"可见地炉规模虽然不大,但也能聊表其用了。

当然,经过长年累月的研发,古代民间中还先后出现了手炉、脚炉、汤婆子。这些小玩意,内部都各有天地,或放入热水,或放入木炭,便能起到不错的取暖效果。最重要的是,这些小玩意可以随身携带,相当于现在的暖手宝。

古代取暖:古人没有地暖也没有羽绒服,他们如何度过漫漫寒冬的?

古代人用的暖手小火炉

结语

总的来说,古人在御寒这方面,是比较用心的。吃饱穿暖,是古人生存的必要前提,可见在他们心中,御寒的重要程度,不亚于吃饭。还有一些成语,如"饥寒交迫"等,也都说明御寒保暖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正因如此,古人才能研发出多种不同的方式来抵御寒冷,这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无穷智慧。

【相关文章】

古代取暖:古人没有地暖也没有羽绒服,他们如何度过漫漫寒冬的?

标签:羽绒服  卫献公  服装  汉朝  郑玄  周礼  西汉  空调  时尚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471.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