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各诸侯国虽然在名义上是周朝的臣子,但是自武王分封之后,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对诸侯国的统治,国境内的一百余个诸侯国为了抢夺资源,增加实力,开始了针对其他诸侯国的兼并战争,实力弱小的诸侯国逐渐消失,成为了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的组成部分。
天下从成百上千个小国家整合为十多个大实体国家,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直接残酷竞争的格局。资源的集中使得各国间的战争规模急速扩大,战争的激烈程度也急剧上升。
对于强大的诸侯国来说,战争是吞并其他国家最简单粗暴的有效手段;不过对于弱小的诸侯国来说,他们也不愿意任人宰割,于是很多避免被吞并的方法都被提了出来。这些方法包括联姻、暗杀、结盟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手段,虽然能产生一定作用,但是却也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
不过,这其中也有一个弱小的诸侯陈国陈氏(后改为田氏,所以陈氏和田氏是同一家族),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取代另一个强大诸侯国的过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氏伐齐事件。
田氏伐齐是指中国战国初年陈国田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的事件,整个事件从公元前672年到公元前386年,经历了286年,时间跨度之长令人咋舌。在初期,田氏只是齐国的一个普通家族,但是随着田氏慢慢扩大了自己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势力也随之增大,到了田常时,他成为了齐国国相,掌握了实权,之后田氏开始用私政代替国政收买人心,获得了百姓的支持,最后通过武装斗争完成了篡夺权力的过程。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在后期田氏大张旗鼓去收买人心的时候,齐景公为什么不制止呢?这就要从当时的齐国政坛格局说起了。
春秋五霸之中,齐桓公是当之无愧的首霸,不管其他人选如何变幻,他的位置始终稳如泰山。但是桓公之所以能成就霸业,靠的是名相管仲为他出谋划策,纠正言行;在管仲死后,无拘无束的桓公开始了放浪形骸的生活,结果晚年昏庸,无力维持霸业,众公子争夺权力,朝堂上一片混乱。自此以后,国力一落千丈,霸主地位也被晋国取代。
时间转到了齐景公时代,这个时候齐国仍然和之前一样朝堂混乱,奸臣崔杼和庆封杀死了庄公,据《史记·三十世家·齐太公世家》中记载:
"丁丑,崔杼立庄公异母弟杵臼,是为景公。景公母,鲁叔孙宣伯女也。景公立,以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二相恐乱起,乃与国人盟曰:'不与崔庆者死'!"
这个时候景公就是一个傀儡国君而已,无法和崔杼和庆封两人争权,但是出乎意料地是,崔杼和庆封产生了矛盾,最后的结局是崔杼自杀身亡,庆氏独掌大权。
这个时候田氏看到了机会,于是以维护社稷为借口,联系了当时齐国的另外三大家族鲍氏、高氏、栾氏铲除了庆氏一族,等于帮助景公除去了一个巨大的政治对手,但是虽然田氏主导了讨伐庆氏的行为,但是他的实力却是最弱小的,为了获得权力,田氏又再度联合鲍氏,趁着机会击败了高氏、栾氏,五家卿族只剩两家,田氏终于掌握了齐国国政。但是连续两次在众卿争利中胜出后,田氏却先后将权力归还给景公,甘为他人做嫁衣。
为什么十分渴望权力的田氏在众卿争利胜出后却将权力归还呢?这里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发起第一次讨伐庆氏的斗争时,虽然田氏打着恢复王权的旗号,但是作为一个外来户,他缺乏足够的政治排位去推动这个事情的发展,三大家族鲍氏、高氏、栾氏才应该是最佳人选。但是这几家中,田氏却是最急于积累政治资本的,所以田氏不得不冲到前线,成为众矢之的;因此在消灭庆氏后,田氏立刻归还权力,退出了政治漩涡的中心,这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第二次攻灭高氏、栾氏的斗争中,作为胜利者的田氏虽然获得了大部分的权力,但是却被当时的国相晏子规劝,希望他返还权力,服从齐景公的统治和管理。这个时候田氏家族的掌门田无宇内心必然极为不满,自己辛苦的努力眼看要得到回报,但是晏子却意图通过一番规劝就逼得他返还权力,窃取胜利的果实。以己度人地想,这种事情放在谁身上,当事人都不会愿意的,但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田无宇第二次将权力归还了景公。
为什么手上没有兵权的晏子的话对田无宇来说十分重要呢?这是因为侍奉了三代齐君的晏相的名望在齐地简直如同神一般,上至国君大夫,下至黎民百姓,不论出身不论地位不论经历,没有不尊重他的,所以如果得到了他的认可,就等于获得了民心的支持。
晏相这个人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重视礼节,机智过人,能言善辩,比如他曾经靠着辩才让对齐无礼的楚王哑口无言,自取其辱。据《晏子春秋·卷九》中记载: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在这个故事中,晏相面对口出恶言的楚王,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了反击,让楚王无地自容,类似的外交故事还有很多,都体现出了他机智过人和能言善辩的特点。
但是仔细想想,如果晏相是弱国的国相,比如越国、蔡国之流,当他去面见楚王,即使楚王再无礼,他有可能像书中记载的这样反击吗?就算他这样做了,楚王能放过他吗?所以归根结底,他能全身而退的原因恐怕还是齐国强大的综合实力为他保驾护航。
所以有的时候千万不要被事情的表面所蒙蔽,尤其是在政治这个充满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领域中。虽然晏相手里没有兵权,但是他只要认为田氏有谋反之心,进谏齐王消灭田氏,齐王怎么可能不听从呢?相反,如果他也因此认为田氏忠诚,那么整个国家上到国君下到百姓也不会去怀疑田氏存有谋反之心。
而这个时候田氏并没有显露出任何不忠的迹象,不过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由于其在众多的卿族斗争中"一不小心"获得了最后的胜利,那么获得权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由此引起了晏相的注意。但是晏相这个时候纵使怀疑与否,他都拿不出田氏谋反的确切证据。所以他选择了用君臣之礼来规劝田氏,让他将权力归还给国君,以此来试探田氏的真实想法。
如果田氏不归还权力,那么晏相必定会提示景公要小心防范田氏,国内其他势力也会格外重视田氏;如果田氏归还了权力,那么晏相进谏田氏暗藏祸心的可能就会接近于零,退一步来说就算他发现了潜在的危机而进谏景公,景公由于田氏主动归还权力的行为也不会重视晏相的话,相反还会对田氏归还权力这件事的印象更加深刻,这就是田氏愿意听从晏相规劝并交换权力的重要原因。
就这样,田氏在景公心中的形象就定格成了大大的忠臣,先是为国家消除了庆氏、高氏、栾氏三家势力过于庞大的卿族,又及时归还权力解除了景公和晏子的担忧,如果事情到此为止,那么田氏确实是大大的忠臣世家,作为一国之君,胡乱猜忌、伤害忠良可是十分损害国家根基的恶劣行为。
因此,景公的治国重心侧重在两个方面,一是治理国家,二是希望能从晋国的手中抢回霸业。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经过景公一番努力的建设,齐国有了巨大的变化,据《史记·三十世家·齐太公世家》中记载:
"三十二年,彗星见。景公坐柏寝,叹曰:'堂堂!谁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谀甚。'景公曰:'彗星出东北,当齐分野,寡人以为忧。'晏子曰:'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茀星将出,彗星何惧乎'?"
国内一堆烂摊子此刻还没收拾得当,但是景公却根本无心顾及,此时他一心想着和晋国争霸,积极组建反晋同盟。
从上述史料我们可以看出,景公穷兵黩武,一意孤行,也给了田氏机会。这段时期正是田氏收买人心最关键的时期,田氏用私政取悦于百姓,比如用大斗借米给百姓,百姓用小斗归还国家,慷国家之慨满足个人政治需求,其目的不言而喻。但是景公即使听到一些风言风语,仍然是从之前的种种事件中认为田氏忠诚于国家,所以他一心一意和晋国争斗,这也导致了田氏借机加速发展,获得了朝堂和百姓的双重支持,为后来取代姜氏齐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笔者认为,自齐桓公以后,齐国之后的多代君王都陷入了一个怪圈之中,一方面是桓公的名望影响和管仲的治国政策延续了下来,保证了齐国之后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力量始终处在一个强大的级别,即使国君没有大才能,也不至于使齐国沦陷;而另一方面后继国君由于尝到了之前政策带来的甜头,所以无心变革,只愿意单纯模仿前人来治理国家。但是齐国虽然停下了开拓进取的脚步,却有很多其他人始终没有放弃努力的步伐。
比如田氏,齐景公不将田氏放在心上,可田氏就在这短短的三代时间里迅速提升,不仅在齐国庙堂,更是在齐国的江湖之中树立了巨大的民心,为此后田乞的叛乱打下了根基,田氏终于掌握了齐国的内政,田氏代齐也正式开始。
可以这么说,自从陈完在齐桓公时代入齐后,经过多代的努力终于站稳了脚跟,并且开始谋划更大的事业,但是古语有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田氏家族也不敢肯定自己是否能获得成功,只有按部就班的执行自己的计划,每一步走得都算步履维艰。多亏了齐景公的错误判断,才导致了田氏加快收买人心的脚步,最终成功取代了姜氏齐国。
在春秋时期,齐国的综合国力十分强大,堪称远东地区第一巨无霸,这一时期的两大主角晋和楚也不愿意轻易和齐开战。但是坚固的堡垒往往从内部先被攻破,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铁律,慢慢得势的田氏最终取代了失去百姓支持的姜氏。
虽然从表面上看,田氏政权对待百姓十分宽厚,而姜氏政权对待百姓却十分苛刻,似乎田氏政权更应该得到民心才对。事实上,田氏政权之所以在当时提出了许多取悦百姓的私政,但是他们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以民为本,而是希望借助这种行为捞取政治资本。
当田氏成功取代姜氏政权后,从他们的表现来看,对民众的态度和之前大相径庭,也是和之前的姜氏政权一样横征暴敛,积聚财富来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生活。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封建帝王的奢华生活皆是建立在剥削百姓的基础上,从这点上来看,田氏政权和姜氏政权的基本没有差别,所以这个事件完全是两个家族的内斗。
在这个事件之中,其实齐景公并非没有机会扭转乾坤,相反当时他处于绝对的优势,和他比起来,实力得到巨大补充后的田氏,仍然无法与之比肩。但是因为田氏自己清楚自身的根基不稳,加上国之重臣晏子对其产生了怀疑,所以主动交出权力;而田氏又恰好因为消灭了齐国内的老牌势力庆氏、高氏、栾氏,因此让景公误认为田氏是一个十分忠心的卿族。
从此之后景公的注意力不再放在田氏身上,本来转头打算和晋决一雌雄,但是没想到却被拖进了争霸的泥潭之中,很难脱身,更无暇顾及国内的变化,这才给了田氏急速发展的机会。虽然田氏伐齐整件事件经过了两百多年,但其实正是在齐景公在位时得到了最好的发展,才有了后来的武装夺权,而齐景公也注定因为丧失了拨乱反正的最佳时机,丧失了祖先的基业,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参考文献
1《史记·三十世家·齐太公世家》
2《晏子春秋·卷九》
文章内容来自本号 100%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450.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