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个朝代,从经济上看两宋经济是过去两千来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更是让宋朝国际贸易繁荣,即使到了南宋也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佳话。文化上四大发明三个在宋朝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出自宋朝。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繁荣的时代每当人们提起时还是会更容易想到"积贫积弱"这类的词语,究其原因还是跟宋朝落后的军事实力有关。
处在中原地区的宋朝为了稳定统治必须要保持边境的统一,因此就必须要对边境地区进行经济开发以此为军事活动提供组织供给。本文将具体分析宋朝对西北地区的经济开发方式和相应采取的措施。
宋朝并非一个大一统的朝代,它主要统治了中原地区,像西北、东北等地区主要由少数民族统治,因此宋朝边境地区常常饱受少数民族的侵扰。对于边境的开发,往往是战时越频繁,中原政府开发的动力就越强,当战时平定下来政府就会立马停止边境开发,甚至已经开始进行的开发工程。
对于宋朝,因为之前五代十国的影响,大量少数民族在西北盘踞,西北战事连绵不绝,因此宋朝对西北的开发十分的积极。而这种因战乱而对西北地区的开发就叫做军事动力型开发。战争的需要使得宋朝需要在边境特别是西北地区有一定规模的军队驻守,据统计,宋仁宗时期就有20到30万禁军驻守西北,除此之外还有十几万乡兵。
如此庞大的军队数量远程的粮草运输必然是不可行的。庞大的运输开销和人力浪费需要宋代朝廷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因此对西北当地经济的开发就被提上日程。
在西北地区扶植地主所有制农业有利于西北私有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为军粮供应提供稳定来源。宋朝是历史上罕见的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朝代,因为不论是从地主还是农民手中征税国家税收都不会受到什么影响,因此国家保护土地私有制。
但是为了能够保证小耕农和保证边境少数民族的耕地和社会利益,国家也会通过检扩荒地、没收、收买甚至强夺的方式也掌握一些土地和经济利益,以此来平衡国家、私人地主和小农经济三者之间的平衡。
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如果当地荒地能够得到开垦开发能很大程度上缓解粮草问题,因此保护小农经济对于荒地开发具有重大意义。而宋代西北小农经济发展的最大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土地兼并和战争以及自然灾害。
连绵的战事让本就困难的小农经济在西北难以安定、发展,农民安定下来开垦荒地进行农业生产更是一项巨大挑战,为此国家对此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首先是鼓励垦荒,并组织人员,宋代不少君王都颁布过减轻西北垦荒农民赋税的政令,有时还有借贷牛具、种子、口粮的措施,虽然收效甚微,但是还是使一部分游民变成了自耕农。
然后是政府组织人员进行耕种的官田经营措施,譬如弓箭手田、官庄、屯田、营田等。其中发挥了比较大作用的要以弓箭手田为,这种官田经营措施不仅使国家获得一定数量的粮草供应还不费一石就获得了大量优秀的当地弓箭手和马匹。
政府将没收或征得的大量土地以换取的方式来招募弓箭手和马匹,换取原则大约是一顷地换一个兵,三顷地换一匹马。而这些换取来的当地兵马熟知当地地形又长期生活在边境地区,骁勇善战,据说一万人马就可以抵得上宋代朝廷五七万的正规军。
这些西北弓箭手不仅在变荒地为沃土,开发当地经济上起了重大作用,也为宋代朝廷战斗力的提升起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是遏制西夏入侵和与少数民族签订合约的强大军事保障。
屯田是一种自汉代以来以后历朝历代都会采取的为给养军队或政府直接管理经营获取税粮的经营方式。屯田由政府组织,因此组织性强,耕地面积大,耕种技术较为先进。但是两宋时期由于私人土地兼并的原因加上西北地区耕地少,官府掌握的田地数量不多所以在西北也出现了一些弊端,比如分布区域广而不集中,各地收益差别大、官私田分界不明显、经营方式较为落后,管理体制混乱。
虽然存在种种弊端,但屯田还是在西北地区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田不更则废,田废则谷贵,谷贵则民散。因此,由政府组织、受政府组保护的营田对稳固西北人口和保证一定量粮食的供给提供了有力保障。屯田以兵、营田以民,在为了缓解边界民族关系的时候,营田就是就是由政府组织给民耕种的田地,而田地的收益也在军备粮草供应上有过显著成果。
另外还有官庄,它不是集中式的耕种而是多数采取民间出租的形式,个体分散耕种,这种方式大大激发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是屯田制改革上的一种新思路。
这些增加官府粮食储备,减少长途运输的经济政策在各种手段的推动下取得的显著成果,政府的组织一方面提供了官方保证和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知识在西北的传播,另一方面也给了许多西北当地人民成为自耕农的机会,为开发西北经济、巩固边防做出了巨大贡献。
军事实力除了依靠士兵外也离不开马匹的辅助,在冷兵器时代的封建社会,骑兵在机动性和冲击力上都相较步兵有天然的优势,位居中原的宋朝显然在这一条件下无法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骑兵抗衡,因此为解决这一困境,宋朝的处理思路主要是养马和买马。
但是由于适合养马的地区比较有限,因此宋代的马管所还是不能提供充足数量的马匹,为此宋朝的战马主要还是依靠买。不占据地理优势的宋朝虽然没有前几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但是其强大的商业能力还是给了军队有力对马匹支撑。
优良的马匹需要广袤的草场和优质草原的供应,经历汉唐几代盛世在关中地区过度放牧和人口集中带来的生态自然破坏危害后,宋代国土中已经没有大片适合养马的地方,虽然宋代设有"马社"也花费了大量金钱去养马但少数民族对土地的争夺还是无法满足宋兵的需要。
于是宋朝就通过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马市进行专门的交易,用中原盛产的绢、茶等物品换取马匹。为了达到获取充足马种的目的,两宋朝廷都每年用大量的茶、绢、铜钱、盐钞等换取西北各民族地区的良种马,由地方政府去西北地区招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马商集中赶到中原地区进行交易。
宋朝廷每年以一两万匹的成交量,甚至更大的增长数额进行大量买马,如此庞大的购买量其实深究其内动力已经不仅仅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了,而在政治上考虑更多。在大量买马的举措下,不仅是为了解决宋朝战马的需求问题,也更是朝廷出于深远考虑,在买马的同时为刺探番情,获取边防信息提供需要与便利。
这一做法,虽然获得的巨大的成效,达到了改良马种、增加战马数量和刺探军情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宋朝与西北人民马匹的成交价格大概是五六十贯每匹,这是一笔十分巨大的开支,而且影响与商品马有关的各类商人的交易。
在商品马迁移过程中,宋廷规定沿路百姓需要给马匹提供草料供应,史书就记载过"纲兵所经,甚于寇贼"。而且由于政府每年用大量茶绢换取马匹,对茶绢商的剥削也是巨大的,而这种做法就是牺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换取来的政治成果。
宋朝对西北经济的开发主要动力来源是出于政治上的军事需要,西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不足本不足以引起宋朝对其的重视,但是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西北少数民族战斗力的提升和对中原地区无休止的侵略是以文治国的宋朝必须重视的问题。
大量军队在西北地区的驻扎需要大量的粮马供应,而距离上所带来的高昂成本担负不起这种必需的消耗,因此在西北就地开发十分必要。
在以军事型经济开发西北经济的同时,促进了了西北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西北文化的交流,西北从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只有处于军事需要西北地区才会进行经济开发,因此这种开发就是不持久、不彻底的,加上古代生产技术与今比较下的落后,西北的开发还是十分有限。
但从积极影响方面看,对西北的开发只要能多增加一石粮食,对中原百姓来说都省了不少运输上的剥削,因此整体上来看这种经济开发还是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446.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