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王亶望,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和《乾隆王朝》都有提过这个人。
王亶望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不是顶尖人物,但他造成的影响,却一点也不小。由他引发的甘肃冒赈案,几乎引起甘肃全省官员全部沦陷。乾隆皇帝鉴于案情影响太大,不得不把死刑量刑标准一再抬高,以免杀人太多。
简单点说,王亶望案件就是一口油井,不挖不知道,一挖吓一跳,却挖货越多。
在说甘肃冒赈案之前,需要提到两个词:监生,捐监。
什么叫监生呢?监生就是是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明清两代取得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称国子监生员,相对于普通读书人,监生可越过考秀才这一环,直接参加乡试。
监生有几种来源:考试、祖荫、恩监、捐临。
考试就不用说了。祖荫,是指依靠父、祖官位当上监生。恩监,是由皇帝特许入监的。
而捐监,就是因捐纳财物而入监。《儒林外史》里的周进,一把年纪连秀才都没考中,后来几个朋友帮他花钱捐了一个监生,结果他参加乡试还中了举人。
所以明清时代,有不少人汲汲于捐监,以及走科举的捷径。
有利益,就会有黑暗。
起初捐监为了确保质量,朝廷要求捐粮而非捐钱。以给农民出身的人一定机会,防止全被商人子弟和富豪家垄断了。
而且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捐监的作用,朝廷一般都结合征集钱粮的时机进行纳捐。捐上来的这些粮食,遇到灾荒用来赈济灾民。
清朝时甘肃这种地方因为气候干旱,农业产量一般,朝廷因为甘肃农业条件可能导致粮荒,为筹备粮食,在甘肃大力推行。
当时甘肃的布政使叫王亶望,此人就用捐监,做起了贪污的文章。
王亶望是山西临汾人,他父亲是江苏巡抚王师。王亶望在1750年时考中举人,但是考中举人后没再考进士,利用他父亲的关系,花钱捐了个知县职务。
他开始在甘肃的山丹、皋兰等县做知县,然后不断升迁,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王亶望任甘肃布政使。
布政使是什么官呢?
受电视剧影响,许多观众大概都知道,明清时期一个省的长官是巡抚。巡抚下设有几个分管庶政、司法、军务的官员。从明洪武九年(1376年)撤销行中书省开始,全国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
清代一省长官是巡抚和总督。布政使在巡抚之下,但是非常有实权,主管一省的财赋及人事,统计全省各府户籍、税役、民数、田数等民事内容。
官不在大,在职权大不大。
朝廷各部的小吏,顶得上地方一个督抚级的大员,这是常有的事。具体到一个省,亦是如此。
王亶望利用自己的职权,以甘肃仓储不足,可用“捐监”粮米赈贷灾民为由,说服了陕甘总督勒尔谨。
甘肃气候不好、农业歉收的情况众所周知。勒尔谨一上奏,乾隆皇帝很快就批准了。乾隆三十九年甘肃各地普遍推行捐监。
但这次开捐,王亶望却耍了个花招。他把原来的纳粮变成捐银,就是把原来监生将应捐豆麦折为白银,改变“原令只收本色粮米”为“私收折色银两”。
清廷在批准复开监捐时,规定每名监生捐粮43石,王亶望把这43石粮食改收银子47两,另外加收办公银、杂费银8两,合计每名监生共收银55两。
这个学问在哪呢?
清朝银价是固定的,但粮价是有浮动的,而且官府有权对当地的粮价进行定价。
这样一来,粮价贱时,交白银固然官府大大赚了一笔,收上来的银子远远超过固有的43石粮的价值。
粮价贵时,官府刻意把银价压低,还是稳赚不赔。
尤其是那额外的八两白银,就更是直接进了王亶望的小金库。
当然这种行为他自己一个人弄是不行的,首先王亶望说服了自己的上级陕甘总督勒尔谨,然后又调蒋全迪为兰州知府,专门办理“捐监”事务,然后把捐银普及到各个府县,让整个甘肃的各级官员都利益均沾,堵住各级官员的嘴。
捐监的范围很广,开捐刚半年,王亶望在疏报声称,一共有一万九千人捐监,总共得到豆麦八十二万石。但是这其中他们总共私吞多少就不好说了。
王亶望把捐粮折合成白银,上面要查下了怎么办呢?这好办,就说旱灾粮食歉收。
为了减少破绽自圆其说,蒋全迪和王亶望商议,给各县预定灾情,然后根据各县所谓受灾,顶出收捐额度,由藩司衙门预定份数发单给各县,令各县照单开赈,这就是“冒赈”。
但是那些白银并没有用于赈灾,而是被那些官员给分了,分了还不算还向上面要修粮仓钱。
但是乾隆皇帝还蒙在鼓里,还觉得王亶望会办事。
乾隆皇帝偶有质疑,甘肃这个地方不是很富,咋收集到这么多粮食?
虽然总督勒尔谨自圆其说,但是乾隆还不放心。乾隆四十二年,刑部尚书袁守侗任钦差,前往甘肃查验。
当时王亶望已经快离任,他和上下官员抱成一团,修建了一种双层仓。仓底下是空的,上面铺了些粮食,给袁守侗造成“粮仓满囤”的假象。
袁守侗回京复命,奏称“仓粮系属实贮”,乾隆帝也不得不相信。
王亶望离任后,王廷赞接替了王亶望的职务。王廷赞以前是个清官,但是面对当时甘肃官场的形势,他固然不敢得罪合省官员,断了财路,就是断人生路嘛。搞到后来,这位清官也不得不同流合污。
就这样,一直到乾隆四十六年苏四十三起义,纸里终于包不住为了。
清军将领阿贵在甘肃遭遇大雨,导致行军不顺,于是向皇帝奏报。
乾隆皇帝奇怪。
之前一直上奏,甘肃连年闹旱灾,哪来这么大的雨?
王廷赞预感到事情不妙,为了转移乾隆注意力,借口进剿不力,愿意上交四万两白银赎罪。
乾隆皇帝又感觉不参劲,一者,甘肃地方官员责任并不大,二者,王廷赞怎么可能有那么多钱。
于是就下令阿桂和李侍尧追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捐监案那么大,其实根本就经不起查,之前之所以没发现,就是因为没好好查。
说到阿桂,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把破获甘肃冒赈案的功劳归结到纪晓岚头上。其实真正破获甘肃冒赈案的其实是阿桂和李侍尧。
经过调查发现:王亶望在甘肃三年,开销监粮六百万石,折合白银七百多万两。
而王廷赞更是延续了做法,每个监生又多5两,而且王廷赞还给各个官员通风报信。
在整个甘肃冒赈案中,涉及大小官员102人,总共收银15094750两,合计侵贪赈银2915600两。
一千五百万两白银是什么概念呢?乾隆时期朝廷岁入,折合白银三千多万两,也就是说,甘肃官员所贪之银,居然顶得上国家收入的一半!
然而问题又来了,甘肃捐了这么多银子,但是侵占之数才不到300万,这个不免让人疑惑,钱哪去了。
朝廷对王亶望穷追猛打,查抄王亶望的家,果然查获金银百万,其余贵重物品不计其数。
追查过程中还发现,王亶望调任浙江后也不老实,导致浙江一些地方府库亏空严重。
乾隆大怒,这么多年,这厮把朕骗得好苦,杀无赦。
王亶望被斩立决,勒尔谨赐死,王廷赞被判绞刑。王廷赞的手下蒋全迪也被斩首。
按照乾隆时期的法律,“数在一千两以上者拟斩监候”。但是涉案人数太多金额太大,要真这么杀人,杀的太多,太吓人。
于是乾隆皇帝下令:两万两以上者判处死刑,斩立决;一万两以上,二万两以下,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一万两以下者,再议!
但是一看名单还是把乾隆皇帝惊呆了,该于是再次颁布谕旨:贪污二万两以上者,如果以前有朝廷嘉奖可免死。
最终有二十二人因为这事被斩立决;之后,又诛杀原本判斩监候、但合并库银亏空罪名而被升刑的闵鹓元等十一人。再加上之后因为其他事累计后被处死的官员总共五十六名,又有一百二十名官员包括已经去世的被革职抄家充军。
这事还没完,在查抄王亶望的家的时候,浙江巡抚陈辉祖,看到王亶望家产多,查抄过程中动了小心思。
陈辉祖看到王亶望家产有不少金银玉器古玩,所以和其他抄家的官员如安徽布政使国栋、河南粮道王站住,以及浙江前任布政使李封、按察使陈淮、王杲等人串通一气,把部分金器换成银器,又把玉瓶、玉山子等贵重物件用普通物品替换出来。
这和周星驰《鹿鼎记》中韦小宝查抄鳌拜财产大贪特贪,如出一辙。或许星爷从中汲取了灵感。
结果在查抄清单中少了一些乾隆皇帝见过的珍宝,所以陈辉祖因为私留赃物,外加怠政导致亏空严重,并且因为福建民变最终被赐死。
甘肃冒赈案因为数额巨大跨域时间和地域广,牵涉的官员多以至于甘肃官场为之一空,随后又牵扯出陈辉祖事件,跨越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大、倒台官员之多。可以说这是清朝第一大案都不为过。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398.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