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狰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九月,一群饥肠辘辘的赵国士兵等待着什么?等待望眼欲穿的赵国军粮?还是等待他们年轻的指挥官赵括最后的决战?
司马迁《史记》记载:“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皆内阴相杀食”我相信司马迁写这几个字的时候心里也不痛快,司马迁《史记》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撰写,14年时间完成,他写“白起王翦列传”是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距离这场战争的发生不过150余年,所以他对于长平之战的惨烈比我们有更深刻的体会,“皆内阴相杀食”翻译成现在话大概就是“赵国军内都在偷偷的互相残杀而吃尸体!”惨吗?还有比这更惨的!
经过两千二百八十余年后的2020年初,我们再次踏上山西高平这片土地。这里已经来过很多次,但是写长平之战的事情一直没敢动笔,因为,我怕,怕自己的文字承载不了这段厚重而惨烈的史实。
这里除了大量的与战争有关的地名之外,已经找不到多少当年战争的痕迹,毕竟2280余年的岁月太长,再无法忘记的仇与恨都会洗刷的荡然无存,哪怕是四十余万赵国战士的冤魂,还有那往往被人很少提及的战死的秦国士兵,秦国士兵有仇与恨吗?当然有,谁都是父母所生,血肉之躯,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些参战的士兵谁又愿意去真心卖命呢?
长平之战的始末,熟悉历史的应该都有所了解,我们再次穿越回去,看看这场战争。
白起是这个时候秦国风头最劲的将军。秦国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变法,到长平之战发生的公元前261年止,近百年时间,秦国的统一天下已是大势所趋。秦昭襄王时,秦国一统天下的历史大幕徐徐开启,白起是秦国当之无愧的王牌。
春秋时期的两个老牌强国晋国与楚国首当其冲,成为秦国最先攻击的对象,原因很简单,它们压制秦国太久,可谓苦大仇深,更重要的原因是,不拿下三晋,秦国没法东出,也谈不上一统天下了!我想这个时候的韩赵魏一定怀念他们曾经共为晋国的日子,那句“晋国天下莫强焉”一定总会在脑中萦绕,他们是否后悔公元前453年的三家分晋?也许会吧!我觉得一定会,当年的晋国是何等的风光。
翻开《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第一段就像流水账一样记录着白起的赫赫战功:“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白起攻魏,……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疑为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这是《史记》记载的有死亡人数的战争,其余攻击韩赵魏与楚国的战争相信死亡的人数也非常巨大,以上有记载的就达到四十四万!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尤其在当年全国人口本就不是很多的基数下。这就是长平之战的主角白起的武功。
三家分晋时,韩国分到的地盘是晋国的东南一带,初期都城为平阳,即今天的临汾,韩国的地盘大概包括今天山西临汾东部、长治、晋城以及河南西北一带,后韩国灭掉郑国,先后将都城迁往阳翟、新郑。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四十五年(前262),秦国攻韩国南阳太行道和野王,这两个地方的确切位置不详,但它们一定是韩国都城新郑前往上党地区的必经之地,这两地丢失,上党成为韩国的飞地,上党已是秦国的囊中之物。
上党守将冯亭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慌乱之中想到近在咫尺的赵国,与赵国结盟,或许可以与秦国一战!于是想献城给赵国。赵王犹豫了,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领导的难处在于下面出主意的人可以随意说,但做决定的永远是自己,有人建议接纳,有人建议推辞,最后赵王选择了前者。
秦昭襄王四十六年(前261)、秦王派兵攻占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蔺(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牵制韩国兵力。
四十七年(前260),秦国派左庶长王龁率军攻打上党。赵军屯兵长平,挡住了秦国进军的步伐。长平之战,就此打响。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出场,秦军来势凶猛,廉颇接连小败,最后廉颇采取坚壁清野战术,拒不出战,以挫秦军锐气。廉颇的战术对与错,争论从长平之战之时就开始了,一直争执到今天,相信还会继续争下去,永远不会有结果,因为历史没法假设。但是,我相信廉颇不会是缩头乌龟,廉颇不会一直按兵不动,他只是在等待,等待最好的时机,就像守在雁门的李牧一样。但是赵王没有给廉颇机会,秦国使用反间计,赵王将廉颇撤走,换上了马服子赵括。廉颇离开时一定是依依不舍的,一是因为壮志未酬,二是因为舍不得几十万士兵的生命就此终结。
年轻的赵括登场,赵括一定是雄心勃勃的,如果他知道后世有个叫周瑜的,一定会崇拜他,也想着“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长平之战,定要一战成名,赵括暗下绝心,心里当然也有些难过,因为他母亲不相信他,还找赵王诋毁他,最可气的是最后那句话“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还是我母亲吗?怕我连累她!赵括想证明给所有人看,尤其是自己的母亲。
秦国偷偷换将了!把主将由王龁换成白起。赵国换了个弱的,秦国换了个强的,本来平衡的天平瞬间倾斜了。赵括当然不这样想,因为他也不知道。
赵括不喜欢廉颇的那一套,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这是赵括的信条。换将之后立即进攻,秦军一触即溃,秦军跑,赵军追,好不痛快!最后追到秦军的壁垒,秦军坚守。白起暗地派两万五千奇兵将赵军后路断绝,赵军被一分为二。又派五千骑兵挡住赵军的粮道,赵军陷入绝境。此时的秦王听说断绝了赵军的粮道,马上增兵,一定要饿死赵军!
赵国的四十多万士兵从七月被困,一直到九月,将近两月,史记记载“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奈何赵国打不通前往长平的粮道,只能眼睁睁看着四十多万士兵被困。赵括不再雄姿英发了,赵括终于明白他父亲赵奢说的“兵,死地也”,打仗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是谁都能做到的。赵括不想投降,为了父辈的荣光再拼一次,带领着精锐亲自出击,被秦兵射杀。赵括死的时候一定会想到他父亲说的话:“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知子莫如父。
倘使赵王不换廉颇,秦王会不会派白起来?如果派白起过来,那白起如何面对廉颇?战国四大名将的对决会是怎样的结果?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还是总有这样的冲动,我想,如果不换廉颇,秦王可能也就没必要派白起了,因为秦王了解廉颇,廉颇不会一直耗下去,如果一旦出现好的时机,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我觉得如果不换廉颇,长平之战可能就此结束,秦军撤兵,赵国拿下上党,统一六国的时间得往后推一推。
长平之战的结局大家大多都了解,赵括一死,群龙无首,赵军四十万人全部投降,白起使诈将投降的四十万赵军全部坑杀在长平。加上战死的士卒,赵军共有四十五万人死在长平。
我们去高平寻找长平之战遗址的次数算来下应该有个五六次了,还是一片迷惘,当年秦军驻在哪里?赵军驻在哪里?走在如今山西高平这片土地,实在难以再找到太多当年战争的痕迹,只有那些奇奇怪怪的地名还提醒着人们这里是长平之战的发生地。唯一能看到的痕迹就是永禄尸骨坑,如今在遗址上建造了长平之战纪念馆。
永禄尸骨坑位于山西高平市北部永禄村背后的山上,因为在这座山上经常可以发现人骨,所以当地老百姓把它称作为尸骨山。1995年5月,永禄村农民李珠孩、李有军父子在平整土地时在山上发现一个尸骨坑,10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尸骨坑进行了挖掘,发现一个面积约四十平方米,深两米的坑中重叠埋葬着约一百四十人的尸骨,这是迄今为止长平之战遗址最重要的发现。而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史书中记载的长平之战赵国“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而这里仅仅发现一百余人的尸体,显然不是主要坑杀的地方。但是那累累白骨还是让人触目惊心,他们是某人的儿子、丈夫、或者父亲,他们再没有回到家乡,永远的留在了长平这个让人伤心的地方。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339.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