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历史百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的太上皇李渊。
公元626年,唐朝第一位皇帝李渊宣布退位,把皇位禅让于次子李世民。后者尊李渊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后,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为贞观。
唐朝盛产“太上皇”,李渊则是唐朝第一位太上皇。在退位仪式上,李世民对李渊尊重有加,一幅“父慈子孝”的画面。实际上,李渊的退位,饱含无奈。
一、玄武喋血:父慈子孝的背后
两个月前,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玄武门之变爆发时,李渊正在海池划船,得知后,李渊非常震惊。
李渊之所以震惊,有两点原因,第一,尉迟恭披着盔甲、带着武器入宫,《资治通鉴》云:
敬德协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
第二,听闻李世民杀死了太子和齐王,李渊惊慌失措,甚至说出了:“当如之何?”这句话,李渊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在身边的大臣陈叔达给了李渊一个台阶,陈叔达说:
“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事,无复事矣!”
陈叔达的意思很委婉:秦王李世民功劳盖过宇宙,天下归心,陛下若将国事委托给他,以后就天下太平了。言外之意是:李世民势大,已非陛下可控制,你不如把皇位禅让给李世民,这样对彼此都好。
李渊此时才看透形势,三天后,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下诏说:
“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以后的军国大事都交给李世民来处理,自此,李渊已经失去了对朝堂的控制权。三个月后,李渊宣布禅位,李世民登基,李渊被尊为太上皇。
二、天无二日:太上皇的遭遇
在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20多个“太上皇”,但大多数太上皇和皇帝相处都很尴尬。例如,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称帝,遥尊父亲唐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玄宗被接回长安,但却被儿子严密监视。
再例如,明朝“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明英宗被俘,他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钰登基为帝,尊哥哥明英宗为太上皇,等打败瓦剌,接回太上皇后,太上皇被明代宗囚禁在南宫,一囚就是7年。
为何太上皇和皇帝相处大多很尴尬呢?因为“天无二日”,这二人之间存在着最高权力之争,这种斗争,导致他们心里对彼此不能充分信任。因此,要么皇帝大权在握,密切监视太上皇(如唐肃宗和唐玄宗),要么太上皇不肯放权,架空皇帝(如乾隆和嘉庆)。
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辛苦打下的江山,按理说他可以像汉高祖刘邦一样主宰天下大事,但很不幸,因为李世民,李渊成了太上皇。更不幸的是,李渊成为了被儿子架空的太上皇。因为李世民既然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那么他接下来就需要掌控朝局,包括皇权。
李世民登基后是怎么对待李渊的呢?举两个例子,李渊退位后,先是在太极宫生活了三年,然后搬到大安宫。太极宫是唐朝最初的皇宫(当时大明宫、兴庆宫还未修建)。大安宫是太上皇在宫外的别宫,远离中枢。从李渊搬到宫外,可以看出李渊的境遇。
贞观年间著名的宰相马周曾就此事向李世民提谏言,曰:
臣伏见大安宫在宫城之西,其墙宇宫阙之制,方之紫极,尚为卑小。臣伏以东宫皇太子之宅,犹处城中,大安乃至尊所居,更在城外。虽太上皇游心道素,志存清俭,陛下重违慈旨。——《旧唐书》
马周的意思是说:太子李承乾的东宫在城内,而太上皇李渊所住的大安宫却在城外,大安宫宫殿小、宫墙矮、地方远,这违背了李世民的孝道。
还有一件事,也能很清楚的表明李渊在李世民心中的位置。贞观九年,太上皇李渊去世,葬在了献陵,第二年,李世民之妻长孙皇后去世,葬在了昭陵。据《资治通鉴》记载,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为了怀念长孙皇后,便命人在宫中搭一个高台,李世民每天站在高台上,遥望昭陵,就仿佛看到长孙皇后一样。有一天,李世民让魏征一同登台,李世民问魏征:“你看到昭陵了吗?”魏征回答:“臣老眼昏花,看不见!”李世民一听,急了,指了指昭陵的位置,再叫魏征看,魏征此时回答:
“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则臣固见之矣。”
魏征的话表面上翻译是:“我以为陛下说的是献陵呢,若是说昭陵,我肯定看得见。”
实际上,魏征是在对李世民说:献陵是你父亲之墓,昭陵是你妻子之墓,你整天登高看你妻子,可曾想过看你父亲?
可以说,魏征的话是对李世民极大地讽刺。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李世民心中,李渊的位置何其渺小。
三、青出于蓝:我要向你证明
作为通过政变而登基的皇帝,李世民无时无刻都想证明自己,包括证明自己比父亲李渊更伟大。例如,贞观四年,唐朝和东突厥对峙,通过李靖偷袭阴山,李世民灭掉了东突厥,并且俘虏了东突厥的颉利可汗。
东突厥作为曾经的东亚霸主,李渊起兵时曾派刘文静暗中和突厥通好。李渊称帝后,东突厥屡次侵犯唐朝,因为当时中原政局未稳,李渊对东突厥一再隐忍。如今,李世民活捉了颉利可汗,灭掉了东突厥,这样的功绩,李世民焉能不对父亲显摆一番?
为此,李世民特意跑到大安宫,把颉利可汗被俘的消息告诉李渊,李渊立即明了白李世民的心思,感叹说:
“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
李渊的意思是说,汉朝初年,刘邦自诩强大,还被匈奴人围困于白登,刘邦直到去世都没有出这口气。今天,我的儿子却灭掉了和匈奴一样强大的东突厥。我把江山托付给你(李世民),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是啊,李世民想要李渊认可自己,李渊就顺着李世民的意思说,夸李世民确实伟大,比刘邦还伟大。李世民听了李渊的话,简直乐开了花。《资治通鉴》云:
上起舞,公卿迭起为寿,逮夜而罢。
因为心情高兴,李世民在李渊的大安宫里跳起了舞,和大臣开起了Party,直到深夜才回去。
的确,颉利可汗被捉,是李世民一生最显著的军事成就之一,但李世民最得意之处,还是他超过了父亲而产生的优越感。
四、父子饮宴:宴会地址很玄妙
贞观七年,南蛮首领冯智戴入京朝贺,冯智戴的父亲冯盎曾是隋朝末年岭南地区的枭雄(下图),后来归顺唐朝,被封为越国公。冯盎死后,其次子冯智戴接任父亲的职位。冯智戴入京朝拜,让李世民又有了超越父亲的优越感。于是,李世民打算举办一场宴会,请李渊喝酒。
这场宴会有两点特殊之处,第一,参加宴会之人,除了李世民、李渊和唐朝的高官外,还有两个人,第一个冯智戴,第二是已经被俘3年多的颉利可汗。第二,宴会的地点并不在大安宫、也不在太极宫,而是在汉朝未央宫的遗址上。
李世民为何要选择在汉朝未央宫的遗址上宴请李渊呢?这是有典故的。汉高祖六年,刘邦在刚刚建成的未央宫里大宴群臣,邀请了自己的父亲、太上皇刘太公。在宴会上,当着众人的面,刘邦对父亲刘太公说了一句话: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史记》
原来,刘邦在发迹之前,不过是沛县的一个小亭长,整日游手好闲,刘太公就曾说落刘邦好吃懒做,将来肯定没有自己的二哥产业多。
于是,刘邦称帝后,举行这场宴会,当众奚落自己的父亲:“您老人家看看,是我的产业多,还是我二哥的产业多。”
说白了,刘邦在未央宫上宴请太上皇,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夸耀自己的功绩,同时表明父亲当年眼拙。同理,李世民把宴会设在未央宫的旧址上,还让冯智戴和颉利可汗相陪,目的是在向李渊宣告:昔日您没立我为太子,我不得已通过政变夺位,今天让您老人见看看,您儿子我是何等伟大?
李世民这么做的目的,李渊焉能不明白?
五、四夷宾服:看我父子多“融洽”
大家酒酣时,李世民暗示李渊:颉利可汗很会跳舞。李渊为了不扫大家的兴,就主动让颉利可汗为大家献舞。
颉利可汗身为东突厥前可汗,虽然做了俘虏,却被逼着为唐朝皇帝跳舞。多年后,北宋灭亡时,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人俘虏,也曾被逼为金人跳舞。这两件事,何其相似? 说到底,不过是胜利者羞辱曾经的对手,彰显自己的一种方式而已。
但是,李渊明白,颉利可汗跳舞,彰显的不是李渊,而是他的儿子李世民。因为这次宴会的地点是未央宫遗址。颉利可汗的舞蹈,让李渊深深体会到,作为“太上皇”的尴尬,他和昔日的刘太公有什么两样?
《资治通鉴》曰:
上皇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尴尬的李渊,恭维李世民说:“现在胡、越和中原都归大唐一家,从古自今都没有过,这都是你的功绩呀。”
听到李渊这么说,李世民的目的达到了,李世民也要谦虚一下:
“今四夷入臣,皆陛下教诲,非臣智力所及。昔汉高祖亦从太上皇置酒此宫,妄自矜大,臣所不取也。”
即:现在四夷宾服、万邦来朝,都是父亲您教育的好,并不是我的功劳。当年刘邦在这个地方邀请太上皇饮宴,数落自己的父亲,刘邦有些妄自尊大,我和他可不一样!
是啊,李世民最大的不一样,就是他达到目的后,点到为止,然后在众人面前把宴会搞得其乐融融。李世民高兴了,李渊也就“高兴”了,群臣也就高兴了。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3174.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