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盘点明朝开国六大异姓王,分别是哪些人?

位置:首页  »  帝王野史  »  盘点明朝开国六大异姓王,分别是哪些人?
日期:2023-03-31 20:10热度:加载中...

盘点明朝开国六大异姓王,分别是哪些人?

  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身边必定都有一帮得力的大将和出众的谋士,一旦时局稳定必定要大肆封赏功臣。明朝时朱元璋就追封了跟随自己的六大名将为异姓王,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哪六人。下面历史百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盘点明朝开国六大异姓王,分别是哪些人?

  徐达

  一、中山武宁王徐达(1332年-1385年),汉族,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

  徐达农家出身,自幼习武,和朱元璋是从小长大的好朋友。至正十三年(1353年),徐达开始跟随朱元璋。朱元璋发现徐达才能超乎众人,于是委以重任,征战四方。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率徐达、汤和等二十四将离开濠州,南进定远,攻下滁州。徐达冲锋陷阵,威勇初露。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徐达等人渡江,攻打采石城(今安徽当涂)。在攻打采石矶和太平府的战斗中,徐达与常遇春二人冲锋陷阵,勇冠三军,擒元将陈也先。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徐达率军一日攻克京口(今江苏镇江),被授统军元帅。徐达率军围攻毗陵(今江苏常州),生擒张士诚胞弟张士德,又与常遇春生擒其部将张德,次年,徐达攻克毗陵、宁国、宣城。

  至正十九年(1359年),徐达会同俞通海的水师一起进攻陈友谅的池州,大破敌军。徐达攻克池州,擒其守将,并缴获其全部战船。徐达因功拜奉国上将军。接着,徐达乘胜攻克无为州、潜山。之后,徐达用离间之计,使陈友谅杀安庆守将赵普胜,徐达攻下安庆。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正月,陈友谅率大军进犯池州。徐达会同常遇春一面诱敌进兵,一面选精兵万余埋伏在九华山下,断其后路。当陈友谅军至城下,伏兵四起,城内精兵冲出,内外夹击,陈友谅军大乱,斩首万余,生擒三千。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激战。陈友谅拥兵六十万,朱元璋只有二十万人。第一天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一举击溃陈友谅的前锋部队,歼敌一千五百人,缴获巨舰一艘,军威大振。朱元璋取得了鄱阳湖战役的胜利,全部歼灭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徐达升左相国。二月,平定武昌。八月,徐达会合杨琼等人略取湖南,肃清了陈友谅的残余势力。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徐达派兵夜袭敌兵营地,切断张士诚军粮道。湖、杭二州不久亦相继攻克。徐达统率大军围困平江(今江苏苏州市),日夜用炮轰击城中。九月,平江城中粮尽。徐达下令全军强攻破城,将士人人奋勇争先。徐达督军首先攻破葑门,常遇春攻破闾门水寨,直逼城下。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平江城破,张士诚自缢而亡。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先挥师攻占汴梁。四月,徐达率领明军在塔儿湾(河南偃帅县)大败五万元军,攻占洛阳。随后,徐达、常遇春分兵攻占河南诸州。潼关守将李思齐、张思道闻风逃跑。徐达等派兵进驻潼关,并西进占领华州(陕西华县)。七月,徐达率军渡黄河,会合山东各路明军,沿运河继续北进,在通州(北京通县)击败元军万余人,进逼大都。元顺帝听到消息,在夜里率领妻儿逃往元上都。八月,明军占领大都,元王朝至此灭亡。

  元朝灭亡后,元大将王保保拥兵十万,坐守山西太原。徐达率军进入山西,攻取了泽州、潞州。王保保向大都的方向,欲与徐达决战。徐达并不回师救大都,反而直取太原。王保保听说太原告急,慌忙率数万骑兵驰回,在太原城下扎营。徐达晚上突出奇兵,夜袭王保保军营。徐达身先士卒,王保保败兵逃跑。之后徐达与王保保在兰州决战,双方交锋之下,徐达全歼王保保军八万多人,王保保仅带了妻儿,逃去元上都。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徐达连克数城,元将李思齐不战而降。又攻克兰州、平凉,张思道逃奔宁夏。不久,彻底平定陕西。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徐达受命为征虏大将军北伐北元,大败元军,擒获元惠宗嫡子及诸王将相数百人。朱元璋封徐达魏国公。此后,徐达多次领军北伐北元,并在边疆训练士兵,加固城墙、戍守边防。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常遇春

  二、开平忠武王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怀远县)人。明朝开国名将。

  常遇春出身于贫苦农家。成人后,常遇春体貌奇伟,精于骑射。至正十五年(1355年),常遇春投奔朱元璋。常遇春投奔朱元璋不久,朱元璋率军渡江南下,在采石矶(今马鞍山市)战役中,面对着元朝水军的严密防守,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着乱箭挥戈勇进,纵身登岸,冲入敌阵,左右冲突如入无人之境,朱元璋即挥军登岸,元军纷纷溃退。朱元璋乘胜率军攻占太平。此战后,常遇春升至元帅。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派大将军常遇春进兵攻取衢州。常遇春率领三军到达衢州城下,但见城垣壁垒森严,固若金汤。双方交战激烈,常遇春久攻不克。之后常遇春以奇兵出其不意地突入,毁元军火炮,攻围甚急。元军支持不住,遣使投降。至正二十年(1360年),常遇春与徐达率重兵镇守池州。陈友谅率兵袭取池州。徐达令常遇春率精兵万人设伏。陈友谅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达率领守军开城出击,常遇春伏兵掩其后,大破陈友谅军,斩首万余,擒捉三千,陈友谅败走江州(今九江)。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率水军数十万直取应天,在龙湾与朱元璋军展开决战。朱元璋以弱御强,便设计用伏,诱敌深入,常遇春奉命与冯国胜率军三万人设伏。在龙湾登陆的陈友谅军,遭到常遇春、冯国胜伏兵的冲杀,死伤惨重,溃不成军。陈友谅一百多艘巨舰全部搁浅,朱元璋挥水陆军并进,陈友谅大败而逃。常遇春大破敌阵,战功卓著,升任行省参知政事。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六十万大军与朱元璋军在鄱阳湖展开大决战。陈友谅军船大、坚固,但速度慢,朱元璋军船小、速度快,操作灵活,两军相持,难解难分。朱元璋座船搁浅,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率船队来围攻,情况危急。常遇春奋勇当先,射伤张定边,又用自己的战船撞击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脱离浅滩。战斗中常遇春奉命积极组织火攻,发挥小船优势,乘风纵火,陈友谅的舰队被烧得烈焰冲天,兵将损失过半。陈友谅率残舰撤往湖口,又受到朱元璋军的追击和常遇春的堵截。陈友谅在混战中被流矢射中死去。此战,常遇春功劳最大,升为平章政事。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常遇春随徐达率军攻占庐州。接着,又与邓愈会合收复江西等郡县,岭南等地望风降附。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五月,常遇春与邓愈率军攻取湖北的安陆、襄阳;十一月与徐达率军攻占了泰州。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兵二十万东征张士诚。徐达、常遇春的军队先攻取了湖州和杭州,平江(今苏州)孤立无援,经过长达十个月的围攻,平江城破,张士诚败死。常遇春以功进封为鄂国公。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二十五万大军出师北伐。徐达、常遇春出师三个多月,即平定山东。洪武元年四月,明军在洛阳的塔儿湾与元军遭遇,常遇春单骑突入敌阵,麾下壮士从之,勇猛冲杀,在洛水之北击溃元军五万,俘获无算,史称塔儿湾大捷。这一仗,占领了河南和潼关。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徐达、常遇春率马步舟师由临清沿运河北上,连下德州、通州。元顺帝携后妃、太子等逃奔上都开平(在今内蒙古正蓝旗)。八月二日,徐达、常遇春一举攻占大都,改为北平府,元朝灭亡。

  稍事休整即又挥军西进,攻取山西。与精锐的王保保军进行了艰苦的搏战,平定山西。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西征军进攻陕西,元将李思齐由凤翔奔临洮,力竭投降。元顺帝乘明军主力长驱秦晋之机,命丞相也速率军向北平反扑,兵锋已抵通州。常遇春又奉命与李文忠率步卒八万、骑士一万驰救北平,元军闻讯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军追奔千里,大获全胜。为了最终解除元军对北平的威胁,常遇春又率军径取元上都开平,元顺帝逃到应昌府(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常遇春夺取开平,全歼留守元军,缴获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突然病卒,年仅四十岁。朱元璋闻丧大为震悼,赐葬钟山之下,并亲自出奠。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李文忠

  三、岐阳武靖王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今安徽省明光市),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朝开国的著名将领。

  李文忠的母亲是朱元璋的姐姐朱氏。1352年(至正十二年),李文忠随父亲投奔舅舅朱元璋。1357年(至正十七年),李文忠率领朱元璋的亲军支援池州,击败池州守军,又攻下青阳、石埭、太平、旌德四个县。1358年(至正十八年),朱文忠会同邓愈、胡大海进入浙江,从元朝军队手中夺得建德,升为亲军都指挥。不久,张士诚侵扰严州,李文忠率军于东门抵御,另派将领出北门,抄小路袭击敌人后路,两军夹击,大破张士诚。过了一个月,张士诚再次进攻,李文忠又在大浪滩打败敌军,乘胜攻克分水。张士诚派遣将领占据三溪,李文忠又率军将其击败。李文忠的官职升为同佥行枢密院事。

  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江南苗兵发动叛变,杀害了胡大海和耿再成。李文忠平定苗乱,被授为浙东行省左丞,总制严衢、信处诸州军事。 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谢再兴叛降于张士诚,率军进犯东阳。李文忠与胡深在义乌迎战,率领千名骑兵横突敌阵,大败谢再兴。之后,李文忠采纳胡深的计策,在离诸全五十里处另筑一城,与诸全互为掎角。张士诚派遣李伯升率十六万大军前来进攻,未能攻克。

  1365年(至正二十五年)春,张士诚又派李伯升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新城(今浙江诸暨南)。李文忠率朱亮祖等迅速救援,李文忠下令与敌军会战。于是命徐大兴、汤克明等统率左军,严德、王德等统率右军,而自己亲率中军首当其冲。处州援兵这时也已赶到,奋勇搏击。李文忠横握长矛率领数十名精锐骑兵,从高处奔驰而下,冲往敌军中坚之中。敌军精锐骑兵将李文忠重重包围。李文忠亲手杀敌甚多,引骑向外猛冲,所向披靡。大军乘机进攻,城中军队也擂鼓呐喊着猛冲出城,敌军大溃,李文忠军追击败兵数十里,斩首数万,俘获将领六百,士兵三千,李伯升仅只自身幸免逃脱。

  1366年(至正二十六年)秋天,朱元璋的大军讨伐张士诚,李文忠受命进攻杭州以牵制敌军。李文忠率朱亮祖等攻克桐庐、新城、富阳,然后进攻余杭。余杭守将谢五,是谢再兴的弟弟,李文忠给他写信招降,答应不杀他。谢五与谢再兴之子五人出城投降。诸将请求处以死刑,李文忠不同意。然后直趋杭州,杭州守将潘元明也投降,李文忠整肃军队进入杭州。朱文忠获军三万,粮食二十万,被朱元璋就地加封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李文忠率军进逼福建。返师之后,贼寇金子隆等聚众抢劫,李文忠再次讨伐,将其擒获,于是平定建州、延州、汀州。

  1369 年(洪武二年)春,李文忠跟随常遇春出塞,逼近上都,赶走元顺帝。常遇春死后,李文忠受命代替常遇春统率军队,奉诏会合大将军徐达进攻庆阳。行至太原时,获悉太原被围告急,于是率领军队从雁门关出发,驻扎在马邑,打败北元军,擒获平章刘帖木,进至白杨门。天亮时,敌军大至,李文忠派二营将士,殊死作战,估计敌军已经疲惫,才派出精兵,左右夹击,大破敌军,擒获敌将脱列伯,俘斩万余人。

  1370 年(洪武三年),李文忠与大将军徐达分道北征,率领十万人出野狐岭。当时元顺帝已死,元昭宗新立。李文忠派人探知此情,率军兼程奔往应昌。元昭宗北逃,李文忠俘获其嫡长子及诸王将相数百人。经过兴州时,擒获北元国公江文清等,降服三万七千人。到达红罗山时,又降服杨思祖的部众一万六千余人。朱元璋大封功臣,李文忠功劳最大,被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为曹国公,参与军国大事,每年的俸禄三千石,并被授予世袭凭证。

  1372年(洪武五年)李文忠为左副将军,从东路北征。军队进至胪朐河时,李文忠命部将韩政等保护辎重,而自己率领大军,迅速赶至土剌河。北元太师蛮子哈剌章率领部众全部渡河,列阵以待。到达阿鲁浑河时,敌军逐渐增多。李文忠马中飞箭,他下马之后,手持短器,继续战斗。指挥使李荣将自己的战马交给李文忠,而自己则夺乘敌军战马。李文忠重获战马,更加殊死作战,终于将敌军打败,俘获敌兵数以万计。之后因为缺水而退军。此战,两军胜负相当,而宣宁侯曹良臣,指挥使周显、常荣、张耀都已战死,因此明太祖未予赏赐。

  1373年(洪武六年),李文忠率军前往北平、山西边境,在三角村击败敌军。1374年(洪武七年),派遣部将分道出塞。到达三不剌川,俘获平章陈安礼。到达顺宁、杨门,斩首真珠驴。到达白登,擒获太尉不花。这年秋天,李文忠率军进攻大宁、高州,攻克两地,斩杀宗王朵朵失里,擒获承旨百家奴。追奔至毡帽山,击斩鲁王,俘获其妃及司徒答海等。然后进军丰州,擒获元朝旧官十二人,马驼牛羊甚多。此后,李文忠屡次率军防备边境。

  1377年(洪武十年),李文忠受命与韩国公李善长一起商议军国要事。1379年(洪武十二年),洮州十八番族反叛,李文忠与西平侯沐英合兵将其讨平,并筑城于东笼山南川,设置洮州卫。还朝之后,李文忠掌管大都督府兼领国子监事。1384年(洪武十七年)农历三月,李文忠去世,终年四十六岁。明太祖亲自写文致祭,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位列第三。

盘点明朝开国六大异姓王,分别是哪些人?

  邓愈

  四、宁河武顺王邓愈(1337~1377年),原名邓友德,字伯颜,泗州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明朝开国名将。

  邓友德在年少时就跟随父亲起兵反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邓友德率所部万余人前往滁州,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封邓友德为管军总管,赐名邓愈。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朱元璋命邓愈和常遇春领兵自巢湖南下,先后攻占牛渚矶、太平府、溧阳、溧水、句容、芜湖。

  之后,元朝大将蛮子海牙率领水师集结于采石矶,准备进攻太平,邓愈率领士兵偷袭,攻入敌军大寨,俘虏了对方的精锐兵将;又用两只小船,装满作燃料用的杂木,杂木内藏火药,灌以油脂,小船冲入元军水师之中,火势猛烈,元军大败,死伤无数。邓愈等将领乘胜率军渡江,进攻金陵。元朝南台御史福寿督兵死守,邓愈等人浴血奋战,终于攻破金陵,杀死福寿。后来邓愈又和徐达顺势占领镇江、丹阳、金坛、广德。朱元璋因邓愈战功卓著,提升邓愈为广兴翼元帅,出守广德州,破元军谢国玺于城下,俘其总管武世荣,获甲士千人。

  至正十七年(1357年) ,朱元璋又因邓愈的军功,提升邓愈为枢密院院判。同年农历七月,朱元璋命邓愈为征南将军,以胡大海为副将,攻取旌德、绩溪、休宁,并乘胜攻占江南重镇徽州。湖南“苗帅”杨完者率兵十万来进攻徽州。当时徽州城郭残破,邓愈身边只有少数士兵,情况危急。于是邓愈激励士兵,明立赏罚,大开徽州城西门,布下疑兵计。苗军见状,不敢入城。胡大海得到消息后,昼夜兼程赶回,与邓愈里应外合,协力拼杀,苗军大败而逃。

  邓愈又先后转战皖、浙、赣等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敌军望风而降。迁佥行枢密院事,攻占杭州,击败李伯升的援军,说降饶州守将于光,并击退陈友谅的多次进犯。邓愈升任江南行省参政,总制各翼军马,先后攻占浮梁、乐平、余干、建昌。进攻江西时,陈友谅部将、抚州守将邓克明投降。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邓愈被提为江西行省参政,朱元璋命邓愈辅佐大都督朱文正镇守洪都(今南昌)。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号称率领60万人马围攻洪都,楼船高与城等,乘涨直抵城下,围数百重。邓愈防守抚州门,城墙破损了30余丈,邓愈率军且战且筑,协助朱文正坚守85天。鄱阳湖之战后,邓愈又奉命先后平定江西南安、南雄、韶州、赣州诸郡,28岁的邓愈被提升为江西行省右丞。在常遇春攻克襄阳之后,邓愈又以湖广行省平章的官职,镇守襄阳等处。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封邓愈为右御史大夫。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加封邓愈为太子谕德。同年,徐达、常遇春率领军队进攻山东,邓愈作为偏师进行配合,从湖北出发进攻河南。平定中原后,朱元璋命邓愈为征戍将军正总兵,平定江淮等地未归附的州县。不到两年,江淮等地均归附明朝。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又任命邓愈为征虏左副将军,协同徐达远征甘肃。邓愈率兵奋战北元残军王保保部,斩首两千级,俘获王公百余人,士兵八万多人,骆驼、马匹、辎重不计其数。同年八月,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乌斯藏(今西藏)诸部,招降吐蕃,追击北元豫王至西黄河,在黑松林斩杀元大将阿撒秃,大军深入甘肃西北数千里。因此,河州以西皆属明朝版图。十一月,邓愈班师还京,官职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爵位封为卫国公,参与军国大事。

  洪武四年(1371年),邓愈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坐镇襄阳,筹措运输军队中人吃的粮食和马吃的草料,供应从征各部。洪武十年(1377年),吐蕃残部抢劫乌斯藏贡使。同年四月,邓愈任征西将军,和副将军沐英前去征讨吐蕃反抗势力。邓愈、沐英领兵至甘肃、青藏,分三路前进,进攻川藏,深入吐蕃腹地,追杀敌人至昆仑山,俘虏斩首万人,获马、牛、羊二十余万匹,招降诸国,开辟疆土数千里。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邓愈在回师途中因病去世。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

  汤和

  五、东瓯襄武王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明朝开国名将,军事家。

  至正十二年(1352年),汤和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他因作战勇敢而被封为千户之职。之后汤和邀请儿时伙伴朱元璋参加义军。于是,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朱元璋入伍后,因功被提升为镇抚之职,级别在汤和之上。

  至正十三年(1353年),汤和随朱元璋进攻大洪山,攻克滁州,被授为管军总管。又随朱元璋攻取和州。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汤和随朱元璋平定太平,缴获三百匹战马。在攻击陈野先时,汤和被飞箭射中左大腿,他将箭拔出后继续投入战斗,最后与诸将擒拿住陈野先,攻占了溧水、句容。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汤和随军平定集庆(今南京),立下了功勋。平定集庆后不久,汤和又跟随徐达攻取镇江,晋升为统军元帅,其后又率领军队出行巡察奔牛(今常州)、吕城(今丹阳),降服陈保二,攻取金坛、常州,然后汤和以枢密院同佥的身份驻守常州。

  张士诚屡次出兵侵犯常州,汤和全都将他们击退,并俘虏敌人数以千计。随后,汤和进取无锡,大破吴军于锡山,晋升为中书左丞;又以水师打败张士诚的水军打败,俘获千户四十九人,被授以平章政事。汤和率军援救长兴,与张士信战于城下,城中出兵,与汤和一起夹击,大败敌军,俘获士兵八千人;解围之后,汤和率军返回,讨平江西诸山寨。永新守将周安反叛,汤和率军进攻,将其打败,连破其十七寨,然后围城三月,攻克永新,捉拿周安,并将他献给朱元璋,然后还守常州。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汤和随大军讨伐张士诚,攻克太湖水寨,攻下吴江州,攻克平江。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称吴王,封汤和为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汤和被授为征南将军,与副将吴祯征讨方国珍。攻下余姚、上虞,攻取庆元。方国珍逃亡入海,汤和率军追击,将其打败,俘获敌军大帅二人,海船二十五艘,斩首无数,然后回军平定各城。汤和派使者招降方国珍,方国珍投降,汤和获得士兵二万四千人,海船四百多艘,浙东地区全部平定。汤和又与副将廖永忠一起前去讨伐陈友定。洪武元年(1368年),汤和又攻占延平,擒获陈友定,将其押送京城。

  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北伐,汤和受命在明州造船运粮。之后,汤和被授以偏将军,跟随大将军徐达西征,与冯胜一起攻取泽、潞、晋、绛诸州郡。同年五月,汤和随徐达攻占兴元(今陕西汉中)。洪武四年(1371年),汤和率军进入潼关,平定泾州、庆阳,将守将张良臣俘获斩首。汤和被授征西将军,与副将军廖永忠一起率水师溯江伐蜀。傅友德率军从北路伐蜀。最终平定蜀地明夏政权。但汤和功劳不及傅友德、廖永忠。

  洪武五年(1372年),汤和以右副将军的身份,随大将军徐达北伐,遇敌于断头山,战败。汤和随即与李善长一起驻扎中都。又镇守北平,修筑彰德城,跟随徐达在定西将扩廓打败,平定宁夏,向北追击到察罕脑儿,擒获蒙古猛将虎陈,获马、牛、羊十多万头。后来在攻战东胜、大同、宣府的战役中,汤和都立有战功。回京后,官职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爵位封为中山侯。

  洪武九年(1376年),伯颜帖木儿屡次寇边,汤和以征西将军的身份驻防延安。洪武十一年(1378年)春,汤和晋封为信国公,每年的俸禄三千石,参加商议军国大事。汤和多次去中都、临清、北平操练军队,修缮城墙。洪武十四年(1381年),汤和以左副将军的身份率军出塞,征讨乃儿不花,攻占敌人的灰山营,俘获平章别里哥、枢密使通而归。洪武十八年(1385年),思州蛮族叛乱,汤和以征虏将军随楚王征讨,俘获敌军四万人,擒获蛮族的首领而归。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汤和请求解除兵权,朱元璋大喜。当时倭寇经常骚扰沿海一带,朱元璋命汤和负责,汤和在江浙沿海一带筑城五十九座。之后汤和便告老还乡。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沐英

  六、黔宁昭靖王沐英(1345年—1392年),字文英,汉族,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明太祖朱元璋的养子。

  至正十二年(1352年),八岁的沐英被朱元璋收留,认沐英为义子。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十八岁的沐英开始担当军事要任。被朱元璋封为帐前都尉,镇守镇江;后提拔为指挥使,守江西重镇广信(今上饶)。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派水军和陆军取福建,沐英领兵自西进攻,攻破江西、福建交界处的分水关,占领崇安(今武夷山市),又攻破闵溪十八寨,俘虏陈友定部将冯谷保。朱元璋命他镇守建宁(今福建建宁县),节制福建三卫。

  洪武三年(1370年),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任大都督府佥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沐英年纪虽轻,在府中七年,处事果断,解决问题明快,毫无遗漏,马皇后多次称赞他的才干,深得朱元璋器重。

  洪武九年(1376年),沐英担任征西副将军,跟随卫国公邓愈出征吐蕃。洪武十年(1377年),邓愈、沐英领兵至甘肃、青藏,分三路前进,进攻川藏,一直打到昆仑山。得胜而回,没有久留。回师途中邓愈去世,沐英率领军队返回,因军功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洪武十一年(1378年),沐英为征西将军,与蓝玉等统兵征伐西番。开始的时候在土门峡取得胜利,再进攻到洮州(今甘肃省临潭县),俘虏西番十八族头领阿昌失纳。又在东笼山筑城,擒获酋长三副使瘿嗉子等,平定朵甘纳儿七站,拓地数千里,俘获男女二万、各种牲畜二十余万。

  洪武十三年(1380年),沐英又奉命率兵进击屯兵和林的一支残留元朝势力。沐英由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渡过黄河,翻越贺兰山,经过流沙,用了七天到达距敌营五十里处。沐英分兵四路前进,一路从后面偷袭敌人,两路左右夹击,沐英亲率精骑正面冲击,四面合围,一举战胜,俘虏元朝亲王数人。洪武十四年(1381年),沐英领兵出古北口,随大将军徐达北征。沐英独当一面,攻取公主山长寨,攻克全宁四部,然后渡过胪朐河,俘虏知院李宣及部众。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帅,蓝玉、沐英为副,率军三十万征讨云南的元朝残部。沐英随傅友德等率主力先进逼曲靖。元朝梁王派达里麻率十万军队前去抵御。沐英等人率领士兵冒着雾前进,迅速到达曲靖。明军突然出现,达里麻大惊。当时达里麻军列阵白石江一岸,明朝军队在另一岸。沐英献计摆出渡江的样子,临江而立,另派几十人从下游潜渡,到达对岸后鸣金吹角,大造声势,致使达里麻军阵势开始动乱,明朝军队趁机渡江。明军登岸后与达里麻的军队展开大战。达里麻大败被俘,元梁王闻讯自杀。沐英、蓝玉率兵直逼昆明,昆明不攻自破。盘踞云南的残元势力被消灭。

  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和蓝玉领兵西攻割据大理的段氏。段氏聚众守在点苍山。沐英身先士卒,策马渡河,将士在他的后面跟随。段氏不知背后虚实,阵势溃乱,兵败被俘。攻占大理后,云南西部大部归附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七月,沐英,和傅友德合兵,分道平定云南诸蛮,设立乌撒、毕节二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云南土官杨苴纠集了二十万叛军攻打昆明。当时昆明城中缺粮,多数士兵生病,形势危急。沐英闻讯,率兵返回昆明,和守军合力,打败叛军,斩首六万,守住昆明,稳定了局势。

  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下诏命傅友德及蓝玉班师回朝,而留下沐英镇守云南。洪武十七年(1384年),曲靖酋长作乱,沐英将其征讨降服。并趁机平定普定、广南诸蛮,打通田州粮道。洪武十九年(1386年),沐英上疏朱元璋,请求让军队屯田开垦。朱元璋同意了沐英建议。洪武二十年(1387年),沐英平定浪穹蛮族,并奉诏自永宁至大理,每六十里设一堡垒,留下军队屯田。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麓川国主思伦发反叛,入侵摩沙勒寨,沐英派遣都督宁正率军将其击败。次年,思伦发再次侵犯定边,军队号称三十万。沐英挑选骑兵三万奔往援救,设置三行火炮劲弩。蛮军驱赶百象,身披甲衣。沐英将军队分成三路进攻。明军炮弩齐发,象都掉头而跑。大军乘机冲杀,斩首四万余人,生获三十七头象,其余的象全被射死。蛮贼将帅各遭百余箭,伏在象背死去。定边之战,明军大获全胜,思伦发逃走,诸蛮深受震慑,麓川从此不再被阻塞。不久,沐英会合傅友德讨平东川蛮,又平息越州酋长阿资及广西阿赤部。

  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其镇滇南十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因义母马皇后病逝,悲伤过度而咳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两个月后病逝于云南,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倍感痛惜,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至明末。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盘点明朝的十大冷知识吗,你知道多少?

盘点明朝开国六大异姓王,分别是哪些人?

盘点明朝三位奇葩皇帝,他们分别是谁呢?

盘点明朝四阁老,他们最后结局分别如何?

盘点明末时期的五大猛人 他们不死明朝就不一定会灭亡

标签:古代  明朝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3097.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