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战争时期,日本就已经作为兵站基地为美国提供军需,这意味着当时的日本企业具有相当水平的武器生产能力。日本在二战战败之初,美国占领政策的基本方针是实现日本的完全非军事化,相应地,赔偿要求也非常严苛。有观点认为,如果真正实施起来的话,日本潜在的军事生产能力会被彻底摧毁。然而1948年美国对日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从索要战争赔偿变成了稳定经济,结果使得大部分潜在的日本军需产业免于被破坏和倒闭。当然,战争中从事军需生产的多数民间技术人员依旧留在企业,军队研究机构中的研究者和技术人员也转到民间企业。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的对日政策发生转变,开始向日本谋求军事援助,1952年4月,与《日美安保条约》配套的《旧金山对日和约》正式生效,日本恢复了除冲绳、奄美、小笠原之外的主权,实现了独立。在此之前,美国驻日盟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解除了《武器、飞机生产禁止令》,紧接着出台方针,免除了指定的日本民间军需工厂的赔偿,1952年4月26日美国宣布将飞机制造设施等850家公司归还给日本。
此后,美国又在1952年制定了《航空机制造商业法》,1953年制定了《武器等制造法》,1954年签订了《日美相互防卫援助协定》(MSA协定),规定日本有义务逐步提升防卫军事能力。紧接着,东京大学与京都大学重新开设了航空学科。
与此同时,日本三菱、三井、住友等旧财阀也相继复活,军需产业开始走向复苏。经团连于1952年组织成立了"防卫生产委员会",第二年又设立了行业团体"日本兵器工业会"(之后改名为"日本防卫装备工业会")。
1953年7月,朝鲜战争进入休战期。朝鲜战争爆发之后设立的"警察预备队"于1952年在日本独立后更名为"保安队",之后又在1954年7月防卫厅(现在的防卫省)成立后更名为"自卫队"。在1955年防卫厅制定的《防卫六年计划》中,规划截至1960年,日本要拥有一支包括陆上自卫队达18万人,海上自卫队舰艇吨位达12万吨,航空自卫队所有飞机达1200架的军事力量。
那一年,日本相关防卫军事费用占国家预算的13.4%。防卫厅暗中分别向新三菱重工业公司(现在的三菱重工公司)和川崎航空机公司订购了70架F-86F喷气式战斗机和97架T33A喷气式教练机。为此,两家公司开始从美国引进技术。这样一来,二战后日本的军需产业摆脱了对暂时性特需的依赖,形成了长期依存防卫厅的体制,日本军需产业开始了真正的军事技术研发。
之后,日本又在1958年实施《第一次防卫能力整备计划》,开始不断增强军备。这一年与防卫厅签订合同的前十名公司依次是新三菱重工业、川崎航空机、标准石油、石川岛播磨重工业、三菱造船、浦贺船渠、东京芝浦电气、三菱电机、三菱日本重工业、富士重工业。这些公司多数在1958年之后仍然持续位于前列。二战后日本军需产业复苏和发展的过程与因朝鲜战争日本得以实现军备重整、自卫队诞生以及战斗力的增强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
日本在制订1962年—1966年的《第二次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之际,武器生产行业声称"要通过国产化来摆脱对美军武器订单的依赖"。由此,二战后日本的军需产业与防卫厅、自卫队得以建立起浑然一体的紧密关系。
于是,伴随着《第二次防卫力量整备计划》的实施,日本武器军需产业获得稳定且有计划的订单。从此以后,接连实施了第三次(1967年—1971年)、第四次(1972年—1976年)防卫力量整备计划,军需产业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茁壮成长。
三菱原本是在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之际,以承揽明治政府委托的军事运输业务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更名为邮政汽船三菱公司后依然受到日本政府的特殊照顾。在日本西南战争中,三菱一手包揽了政府军的军需运输工作,从政府那里获得了1500万日元,这相当于西南战争总费用的三分之一,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
同时期其他财阀的发展过程也与三菱类似。与军方相互勾结的日本军需产业,在之后的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不断壮大。尤其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到日本帝国主义在二战战败的前后大约15年间,是三菱、三井、住友这三大军需产业巨头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此期间,日本的军费增长尤为显著。根据1935年大藏省公布的数据,军费开支在国家总预算中所占的比例为46%,相比之下,法国与意大利为21%,美国为18%,英国与德国为13%。日本的这一比例,直到战败的前一年为止一直在持续增加,1944年实际达到了85%。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牺牲民生而拼命地强化军事实力。
从1937年开始至战败,日本"武藏"号战列舰与零式战斗机的三菱重工制造的飞机数量达到了日本全国飞机总产量(8万架)的四分之一,其中零式战斗机占全国总产量(14000架)的一半。当时三菱的社长乡古洁在二战期间的1943年向日本大众呼吁道:
在决战体制下的总体战中,必须在全体国民配合的基础上强力推行计划经济。不管是勤劳奉公、物资回收、消化累积公债,还是节约消费、不囤积居奇,这些都是全体国民基于对时局的认识而对执行国家政策的配合。
正如"胜利不至,别无所求"的口号一样,日本政府通过呼吁民众提供金属、奖励存款的方式来支撑军需生产,军需产业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三菱重工的资本从1934年的6000万日元增至1945年的100亿日元。因为营业额的大部分来源于政府订单,所以三菱十分清楚军需带来的好处。
于是,在二战日本战败之际,三菱为了保存实力,便将航空机械相关技术人员分散到全国各地的制造所,企图以此实现再次复兴。1952年,《武器、航空机生产禁止令》解除和《航空机制造商业法》制定后,这些技术人员又被召集到了名古屋航空机制造所。
只不过,由于二战后航空机的生产达到了战前无法比拟的高度,战前的知识和技术无法立刻发挥作用。然而,二战后日本的航空机产业从防卫厅采用的美国军机的授权生产方式中获得了诸多新技术。早在1962年,三菱重工就生产出了超音速喷气战斗机洛克希德F-104J,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具备了开发超音速喷气战斗机的能力。以前生产零式战斗机的三菱独自开发出了被誉为"现代版零式战斗机"的F1支援战斗机。这一机型于1977年装备自卫队。
2009年以来,日本防卫厅加快了开发步伐,由三菱重工、富士重工、川崎重工承揽的喷气式战斗机X-2于2016年4月22日进行了首次试飞,它的机身和引擎都实现了国产化。2017年将42架最先进的隐形战斗机F-35A定位为下一代主力战斗机。三菱重工于2017年6月完成的F-35A的第一号国内组装机的采购价为每架140亿日元。
二战后日本的航空机产业是依赖自卫队实现重生的。无论哪个时代,最容易找到慷慨的出资者与买家的永远是军事技术,这在即便拥有规定不保持战力的和平宪法的战后的日本也不例外。
当然,日本军需产业不光是三菱重工,产品也不只是战斗机。1988年日本海上自卫队导入了有"导弹防卫"主力之称的宙斯盾驱逐舰,其中三菱重工负责建造一号舰到三号舰,石川岛播磨重工(现在的IHI)负责四号舰的建造。
在军用导弹这一重要领域,军事技术也不断朝着高度电子化的方向发展,于是,日本多家综合电子设备企业也开始正式涉足这一军需产业。每艘宙斯盾驱逐舰价值1500亿日元,每架战斗机价值超过100亿日元,政府并不经市场而直接采购如此价位的商品,对于厂家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生意了。
这样一来,日本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成为屈指可数的军事技术大国,同时也成为拥有先进军事技术的潜在军事大国。在日本自卫队增强、国防预算增加的过程中,日本的军需产业不断壮大,实力与日俱增。
在电子工学领域,在交付防卫厅的实际业绩中位居第一的三菱机电,将研究者和技术人员投入到军事技术研发的富士通,以及每年向防卫厅提供多达多种产品及零部件的日本电器(NEC),还有凭借自动防空警戒管制系统名声大振、在公司内设立"防卫技术推进本部"的日立电子研究所,以及负责导弹的推进火箭部分的日产汽车,等等,不胜枚举。
实际上,人们平时熟知的日本电子企业也深度涉足了日本军需产业。截至2015年,在与日本防卫省的交易业绩中居前十位的公司依次是:川崎重工、三菱重工、IHI、三菱电机、NEC、东芝、日本海洋联合公司、富士通、小松、住友商事。虽然这一年川崎位居第一,但是三菱重工基本常年占据首位。顺便提一下,防卫厅(现在的防卫省)以及自卫队的高级干部在退休后大多会去这些企业任职。
总之,与武器生产相关的行业团体"日本防卫装备工业会"在2017年11月拥有正式会员公司137家,赞助会员公司43家。然而,无论是战斗机还是战舰都需要组装产业,数量庞大的零部件中,每一个都使用了最尖端的科技。为了实现最先进的战斗机和战舰的国产化,必须在知名大企业的号召下形成数量众多的承包企业集群和相关企业集群。在与日本防卫省有直接合同关系的、被称为"主要合作企业"的大企业的庇护下存在着成百上千的小企业。涉足日本军需产业的企业早已不再是一小部分特殊企业了。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248.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