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卢照邻,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历史百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卢照邻,生于初唐,彼时的诗海江湖已经颇有气象,虽未涌现出仙圣级别的顶级泰斗,但开山立宗、名噪一时的个中高手也层出不穷,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当数“初唐四杰”,而卢照邻便在其中,虽没有具体的名次,可经常说起,卢位列第三。
这四人个个非凡,王勃六岁能文,骆宾王七岁成诗,杨炯十岁应神童举及第,而卢照邻十余岁便博学一方,声名远播。年少成名遍历繁华,无奈命途多舛,历经坎坷,长期沉沦下僚,又遭牢狱之灾,家破人亡,又受命运璀璨,下半生重病缠身抱残归隐,最终难堪病痛,投水自尽,短短一生,何其悲凉。
明代张燮谈到卢照邻无限感慨:
古今文士奇穷,未有如卢升之之甚者。夫其仕宦不达,则亦已耳,沉疴永痼,无复聊赖,至自投鱼腹中,古来膏肓无此死法也。
意思是说,古今文人中恐怕卢照邻是最惨的一个,死法也很“荒唐”!
其实我们能够理解,一个看过世间繁华的人,又怎能拖着残病之躯安于病榻,卢照邻的病算是绝症,神医孙思邈也无能为力,他在《五悲文》谈到自己的病情:
骸骨半死,血气中绝,四支萎堕,五官欹缺。皮襞积而千皱,衣联褰而百结。毛落须秃,无叔子之明眉;唇亡齿寒,有张仪之羞舌。仰而视睛,翳其若瞢;俯而动身,羸而欲折。神若存而若亡,心不生而不灭。
了无生气,黑暗而绝望,惨状赫然,不忍卒读。
四十多岁,正是壮年,卢照邻却病痛缠身,连动弹都十分艰难,加之情况恶化,腿脚萎缩,这样的打击与苦难足以把一个人击倒,于是他投颍水求得解脱。可能我们都很难想象,病床到颍水的那段距离,他走了多久......
出身名门,少年博学能文
636年,正值贞观盛世,天下已定,大国始成。
卢照邻出生在一个范阳卢氏家族,那可是一个响当当的名门望族,从秦始皇开始,就出现过卢熬和卢生这样的名人,即使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数代,范阳卢氏始终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曾有“望出范阳,北州冠族”的名声在外,就连那些皇室宗亲,也都抢着与卢氏结亲,史书上说“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荣华盛况,可见一斑。
顶着光环出生的卢照邻,自幼聪明好学,一身才气,十岁时,别的孩子都在嬉戏打闹,爬树抓鸟时,卢照邻便已经在各地拜访名师。
先后拜曹宪、王义方学习经史,小小年纪,博学能文,可谓才气非凡,在当时也小有名气。
十八中进,入仕甚受器重
十七八岁的卢照邻心怀入仕报国的大志,在那个年代,白衣拜相大概是大多数文人心中的梦:
虞、李、岑、许之俦,以文章进;王、魏、来、褚之辈,以才术显;咸能起自布衣,蔚为卿相。
意气风发的卢照邻单身前往长安,由于家中背景翔实,祖上阴佑,加之行事谨慎规矩,没有得罪权贵,他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的社交圈子,相交满京城,俯仰谈笑,顾盼纵横,如鱼得水,十分惬意。
十八岁那年,卢照邻一举中第。
而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邓王李元裕相识,在邓王的盛情邀请下,卢照邻进入王府,被任命为“典签”,也就是掌书册薄疏,类似于现在的文书一类工作,也时不时地为领导出谋划策。
邓王相当器重他,甚至把他看作是司马相如般的人才。
受到重视,活少待遇高,邓王虽有意提拔,可毕竟远离权力中枢,正值青春年华的卢照龄心有不甘,整日读书,抱负难展,前途不明。
文采风流,写诗招来横祸
邓王府邸,一待就是七八年,29岁的卢照龄等不住了,他辞别邓王,四处游历山川,结交诗友,寻求机会,可没曾想,机会没找见,却招来一场牢狱之灾。
游历期间,闲居洛阳之时,他看着那繁华的长安,一时兴起,作诗一首,名叫《长安古意》,
诗中所表达的那份长相厮守的痴情,感天动地;而那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更是击中无数少男少女的心;诗的结尾处“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后来被陆游化用为 “花气袭人知骤暖”,最终成为了《红楼梦》中花袭人的名字。
大唐气象,在卢照邻的笔下熠熠生辉。
此诗一出,名动京城,堪比后来骆宾王的那首《帝京篇》。诗写的极好,可也差点因此丢了性命,其中有这么几句: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武则天的侄儿梁王认为这是在戳自己的脊梁骨,随即一道令下,卢照邻便被丢进了大牢。
那个时代,当权者说什么就是什么,无处说理的卢照邻只能认栽,与王勃一篇檄文招来祸端的经历简直如出一辙。
卢家上下,动用各种关系,几番周折,才把卢照邻给救了出来。
调任新都,蛮荒地遇佳缘
出狱后的卢照邻又受到邓王的关照,将他调任到远离朝廷的新都任职,芝麻小官,卢照邻发现自己百般努力仍然离理想抱负越来越远。
在一个蛮荒之地,自由自在,可卢照邻过的却并不舒坦。
他游离山间田园,醉酒当歌:
春晚山庄率题顾步三春晚,田园四望通。游丝横惹树,戏蝶乱依丛。竹懒偏宜水,花狂不待风。唯余诗酒意,当了一生中。
怀才难遇,壮志未酬,何其的感伤和愁闷。
于是,一个女人出现在卢照邻的世界里,一段缠绵的爱情温暖和照亮了他日渐干涸的心。两人一见钟情、两情相悦,迅速坠入爱河: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街含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十五夜观灯》
被爱情滋润的卢照邻过了一段幸福的生活,不久,卢照邻计划去长安参加“典选”,两人面临离别,卢照邻只想着他日回来,定当迎娶佳人,可 不曾想到的是,这一去,竟成了永别。
又回长安,灾难接二连三
满怀信心与希望的卢照邻回到长安,准备参加“典选”考试,正是此时,第一个灾难降临,卢照邻的父亲去世,顾不上“典考”,卢照邻匆匆回家奔丧守孝。
然而,命运从来没轻饶过谁,第二个灾难接踵而至。
料理完家事,卢照邻的身体出了问题,病发突然,来势汹汹,动辄卧病在床,他的腿脚开始不听使唤,想到千里外的佳人日日翘首以盼,卢照邻心中焦急万分,可“寸步千里,咫尺山河”,他无可奈何。
接二连三的灾难,也许已经耗尽了卢照邻所有的精血和力气,病情不断加重,几乎无药可治。
可卢照邻想活下去啊!他可曾是风流翩翩的才子,昔日在京城王府,青楼酒肆呼朋唤友,而如今身体残疾,遁入深山,形体残损,手足软垂。
巨大的落差,苦难的最高境界,卢照邻领略的通透。
他想治病,哪怕倾其所有,甚至开始向人哭惨求援,对于当时,文人能放下身段行此举的人并不多:
余家咸亨中良贱百口,自丁家难,私门弟妹凋丧,七八年间,货用都尽。余不幸遇斯疾,母兄哀怜,破产以供医药。
之后 ,卢照邻深山求道,炼丹制药,可那些没有任何认证的丹药又怎能治得了病,卢照邻病情反而愈加严重。
年过不惑的卢照邻把最后一线希望放在了当时的神医孙思邈身上,可就算是神医,在绝症晚期也无能为力了。
卢照邻万念俱灰,一次在孙思邈院子里,看见一株梨树,被虫害折腾得半死不活的,无限伤感写了一篇《病梨赋》:
“高才数仞,围仅盈尺。修干罕双,枯条每只。叶病多紫,花凋少白。夕鸟怨其巢危,秋蝉悲其翳窄。”
万物的兴盛,更让诗人感受到生命脆弱得不堪一击,更感觉到自己的形容枯槁,于是他分明看见自己的生命如手中沙,正在毫不留情地从指缝中溜走,再也没有回来。
由于长期服用止痛药,副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卢照邻足部痉挛,双脚萎缩,一只手也完全残废了。
病榻之上,他心如刀绞,一口气写下五悲,《悲才难》《悲穷通》《悲昔游》《悲今日》《悲人生》,一生之际遇,五个悲字尽可概括,后人观之,无不唏嘘。
心如死灰,投水了断一生
凄惨悲怆的生命没有得到命运的一丝垂怜,四十多岁的卢照邻撑不下去了。
他拖着双腿来到茨山脚下,请人为自己挖好了坟墓,经常叫人把自己抬进墓穴,偃卧其中,等待死去,颇有王重阳当年的风范。
他写了一篇《释疾文》:
覆焘虽广,蹉不容乎此生,
亭育虽繁,恩已绝乎斯代。
680年的一天,卢照邻拖着半边已经无法移动的身体,艰难地爬到了颖水边,回头看看自己破败不堪的老屋,再想起那棵垂死的梨树。
他艰难的一侧身,一头扎进了颖江水。
卢照邻的一生终究是生不逢时,他自己也这么说,高宗时代崇尚吏治,他却专攻儒业;武皇看重法家学说,他却在炼丹学道;后来朝廷屡召贤士,自己却成为了残疾,一病不起。
或许自尽是让人最难理解的一种死法,可对于卢照邻来说,那何尝不是唯一的选择。
试想一下,他曾是个风采过人的健康人啊,他看过世间繁华,行走过塞北江南,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接连丢官下狱、家破父亡、病成残疾,沧海桑田恍如隔世,病痛缠身不能自理,巨大的落差让他如何坚强下去。
他的后半生,一半时间是在求医,一半时间是在等死。
古今中外,那么多人感叹人生易老,盛衰无常,但怎么比得上卢照邻的伤心绝望!
他的绝望在于半身不遂,手足成僵硬,“一伸一屈比艰难乎尺蠖”。
他的绝望在于所爱隔千里的孤独,“放庭有霜兮月华白,室有人兮灯影青”。
他的绝望在于举步维艰的肉身拖累,“有所思兮在天汉,欲往从之兮无习翼”。
想起一句话,用来形容卢照邻恰当万分:这个世界,是有一些人躺在泥泞里,眼睁睁看着生活把自己踩扁。
卢照邻最后的绝望是在临终那一刻,也没看到任何生机勃勃的景象:
河海暗兮繁云兴,严风急兮密雪下。
就像像海子临终时:
这一日,天堂在下雪,整整一个世纪,天堂在下雪。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卢照邻所作的《咏史》,表现了对当时社会不良政治风气的揭露与批评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78779.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