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元朝将领王保保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位置:首页  »  帝王野史  »  元朝将领王保保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日期:2023-03-31 17:14热度:加载中...

元朝将领王保保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下面由历史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元朝将领王保保是个什么样的人?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公元1360年,朱元璋在南京(应天)根基未稳,陈友谅便杀掉上司徐寿辉,自立为帝。位于东面的张士诚,更是蠢蠢欲动,要联合陈友谅夹击朱元璋。

  次年,元顺帝派大将王保保南下平叛,王保保势如破竹,顷刻间横扫黄河流域的红巾军。

  朱元璋虽然有朱升给他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但也架不住陈友谅、张士诚和王保保的三面夹击。由于王保保实力太强,再加上朱元璋不愿意过早和元朝为敌,因此,朱元璋决定派使者向王保保示好。《明史·卷一百二十》云:

  “太祖乃复遣使通好,扩廓辄留使者不遣。凡七致书,皆不答。”

  意思是说,王保保扣留了朱元璋的使者,朱元璋连续给王保保写了7封书信,王保保都不回应。

  朱元璋大窘,自己热脸贴到人家冷屁股上,人家还不买账。

  若干年后,朱元璋已经把蒙古人赶到草原上,他派李思齐去塞外劝王保保投降,没想到王保保不仅不投降,还砍了李思齐一条手臂“留作纪念”,朱元璋生气之余,也充满遗憾。这一年秋天,朱元璋大宴群臣,问大家:“你们知道,谁是天下奇男子吗?”

  大家都认为,朱元璋说的是常遇春,不料,朱元璋却说:

元朝将领王保保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出自《明史·扩廓帖木儿传》)

  朱元璋的意思是说,常遇春虽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杰,但他能臣服于我,而王保保我却求之不得,他才是真正的奇男子。

  王保保在元朝末年的知名度很大,明朝的正史、野史都有他的记载,后世的很多民间文学、小说也都有王保保的戏份。历史上的王保保,到底是怎样的存在?他到底是天下奇男子,还是王朝末日的悲情英雄呢?

  一、红巾叛乱,搅动风云

  在说王保保之前,有必要说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这有利于大家深入地了解王保保此人。

  公元1351年(元朝至正十一年),元朝赋役加重,百姓不堪负重,这一年,黄河泛滥,元顺帝派大臣贾鲁南下,贾鲁不惜动用数万民夫清理河道,造成百姓的不满,民心思变。

  颍州(安徽阜阳)人韩山童趁机散布谣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没多久,民夫们在黄河河床之下,挖出了一只独眼的石像(疑似韩山童所埋),大家认为这是天意,韩山童趁机带着刘福通、杜遵道等人起兵造反,史称“红巾军起义”。

  红巾军起义以“反元复宋”为口号,迅速收揽穷苦百姓,当时蒙古人入主中原不过70多年,汉人受欺压已久,很多人都渴望回到宋朝的“文治时代”,所以不到半年,红巾军已经聚集了数十万人,大有推翻元朝之势。红巾军后来分裂了许多支系,例如朱元璋就出自濠州红巾军,陈友谅则出自南方红巾军。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元顺帝立即派兵镇压红巾军,当时带领蒙古军平叛的将领有两人,分别是察罕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但这二人素来不和,为了牵制对方,他们并没有使出全力去平叛。

  察罕帖木儿乃元朝名将,他麾下有两大猛将,分别是李思齐和王保保,其中,王保保蒙古名叫扩廓帖木儿,他本来是察罕帖木儿的亲外甥,后来被察罕帖木儿认为义子。

  由于被叛徒出卖,韩山童在起义不久就被元军所杀,他的儿子韩林儿在刘福通的保护下一路退走,后来韩林儿自称小明王,名义上是北方红巾军的主帅,其实掌控力很弱。

  作为平叛的主力,察罕帖木儿在李思齐和王保保的帮助下,连战连捷,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察罕帖木儿招降了两个红巾军头目,分别叫田丰和王士诚,但在他视察的时候,田丰和王士诚突然倒戈,将察罕帖木儿杀死。察罕帖木儿一死,群龙无首,李思齐和王保保为了争夺帅位,大打出手,后来王保保因有“义子”的身份,战胜了李思齐,子承父位。

  从此,李思齐带领自己的嫡系人马脱离了王保保,朝川陕退守,以求自保。

元朝将领王保保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王保保当年不到20岁,被人说成“孺子”,他接替义父的职位后,不仅连续打了几场大胜仗,威震红巾军,还亲手掏出田丰和王士诚的心脏来祭奠义父,一时间,他声望很高。

  也就是在这一年,朱元璋迫于三方面的压力,决定向王保保示好,可惜,王保保扣留了朱元璋的使者。朱元璋又写了7封信,王保保都没有搭理朱元璋。

  当时王保保盘踞河南、山东一带,成为元朝防御红巾军的最大屏障。

  王保保独当一面时,不足20岁,但一出场就奠定了“猛将”的称呼,在元朝末年,大厦将倾之际,王保保被誉为“唯一有能力挽救元朝的名将”。然而,有能力是一回事,怎么做又是一回事。

  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在公元1360到1367年的这段时间,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神仙打架”,先看长江流域,陈友谅占据武昌,朱元璋盘踞南京,张士诚扎根苏州,陈友谅千方百计要灭掉朱元璋,张士诚虽然保守,但也在不断扩张。

  1363年,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攻打洪都(南昌)。与此同时,张士诚突袭安丰,打算掳走小明王韩林儿,朱元璋不能两顾,只得命的侄子朱文正和名将邓愈死守洪都,然后自己出兵安丰,救下韩林儿。等朱元璋腾出手救援洪都的时候,洪都城内已经没有一片完整的瓦砾了。

  接下来,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决战,双方共投入80万兵力,这场大战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水上战争”,最终以陈友谅的败亡而结束。从此,朱元璋占据长江中游,顺流而下,直扑张士诚和方国珍等人。

  朱元璋在长江流域打得火热,元朝名将王保保为何不趁机端了朱元璋的老窝呢?我之前看过一个观点,说王保保是在等着鹬蚌相争,他好坐收渔利。其实,这是无稽之谈。因为此时的王保保,已经深陷内斗的泥淖之中,他根本无暇南顾。

  和王保保对着干的人,是孛罗帖木儿。

  上文提到,元顺帝为了平定红巾军叛乱,派了察罕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两支人马,其实,这两支人马是元朝当时最为倚重的武装力量,只可惜,他们内斗了很多年。

  《元史》记载:

  各拥强兵于外,以权势相轧,衅隙遂成。

元朝将领王保保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王保保继承义父的帅位,他同时也继承了义父和孛罗帖木儿集团的恩怨,两大军事集团在朝中相互攻讦,在地方上多次火拼,已成水火不容之势。

  最为微妙的是,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的斗争,还牵涉到朝堂中两位“大佬”的争端,这二人就是元顺帝和皇太子。

  说起元顺帝和皇太子,这也是元朝宫廷中的奇葩。元顺帝是元朝实际意义上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当了十多年皇帝后,有些怠政,便有意让皇太子(孛儿只斤·爱猷识理达腊)监国。皇太子掌控大局之后,在母亲奇皇后(朝鲜人)的怂恿下,打算逼元顺帝提前禅位。为了架空元顺帝,皇太子开始暗中打压元顺帝的支持者,他连续制造多起冤案,杀人无数,就连元顺帝的舅舅也被逼逃离京城,投奔地方军阀。在这一过程中,孛罗帖木儿是支持元顺帝的。王保保作为孛罗帖木儿的死敌,他果断选择支持皇太子。

  但不得不说的是,王保保支持皇太子,并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孛罗帖木儿支持元顺帝,王保保没得选,所以才支持皇太子。例如,到了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罗帖木儿带兵入京,皇太子逃离京城,投奔王保保。此时,皇太子想效仿唐肃宗“灵武称帝”,王保保却不支持。毕竟,在王保保心目中,太子提前登基,有违忠义之道。

  也因为此事,王保保得罪了皇太子,后来皇太子返回北京,元顺帝和皇太子都不待见王保保,王保保无奈只得以“南下视师”的名义,带兵躲在河南境内,以保存实力。

  这期间,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打了几场硬仗,双方各有胜负。不仅如此,王保保还没有忘记他昔日的竞争对手李思齐。李思齐退守川陕,和王保保的军队有一些摩擦,王保保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多次出兵攻打李思齐,抢夺地盘和粮草,整个黄河流域,成为了王保保内斗的战场。

  一方面因为内讧,另一方面要保存实力,所以朱元璋在长江流域大杀四方的时候,王保保并没有南下取利。

  王保保和朱元璋也曾剑拔弩张过,事情发生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离朱元璋登基还有两年,当时,朱元璋派徐达和常遇春带领20万大军攻打张士诚,突然听闻王保保带领兵马南下,朱元璋非常担忧,紧急从苏州战场把徐达调回,准备随时迎战。不料,王保保却突然以“守父孝”为由,止住南下的步伐。一个月后,王保保掉头向西,和关中的李思齐、张良弼大战一场,试图将李思齐、张良弼的兵马收入囊中。史载:

  相持一年,前后百战,胜负未决。

  王保保宁愿和李思齐等人“前后百战”,也不愿意南下,个中原委,值得深思。

  其实,当时张士诚死守平江(苏州),朱元璋围攻一年多,早已失了锐气,若王保保此时南下,和张士诚两面夹击朱元璋,朱元璋就算不败,也要脱层皮,但王保保没有这么做。

  笔者分析,王保保不这么做的根本原因,还是他不受元廷信任。他在担心,若自己拼尽了队伍,打败了朱元璋,最后还是替别人作嫁衣裳。因此,王保保的当务之急,不是平叛,而是要保存实力、扩张势力。

  天时、地利、人和,朱元璋全占了,大明的兴起,指日可待。

  三、大厦将倾,英雄迟暮

元朝将领王保保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距朱元璋称帝还有3个月,此时,朱元璋已经俘虏了张士诚 ,并且派汤和南下攻打方国珍,长江以南,朱元璋可谓唾手可得。为了防止朱元璋北上,元顺帝急命王保保带领本部人马“肃清江淮”。言下之意,让王保保灭掉朱元璋。

  但王保保无动于衷,根据《元史》和《庚申外史》记载,这段时间,王保保干了三件事:

  第一,他派弟弟驻守山东,亲自带兵去和李思齐交战。当时,元朝留在关中的四大军阀,结成“反王保保联盟”,并且推举李思齐为盟主。史载“王保保攻张、李愈急”,这里的“张”指张良弼;“李”指李思齐,都是关中军阀。

  元顺帝派使者来调解王保保和李思齐的关系,王保保甚至杀掉了朝廷的使者 ,明显已经杀红了眼,顾不得什么朝廷诏命了。

  第二,王保保未得朝廷允许,自行建立行省,还设置了属于自己的行政机构。《元史》云:

  “扩廓帖木儿于是分省以自随,官属之盛,几与朝廷等。”

  看来,王保保对朝廷失望至极,他打算单干了。

  第三,王保保派人到高丽,要和高丽互通使节。不过高丽当时惧怕元朝,没有同意。

  所以说,此时的王保保,他最想干的事情,是把兵马和权力抓在自己手里,不接受任何人的威胁。

  元顺帝也知道王保保的心思不在平叛上,于是,元顺帝昭告天下,封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中原兵马,肃清江淮。

  这个诏书,看似冠冕堂皇,其实就想说一句话:让王保保麾下的将士们知道,他们的上司,从王保保换成了皇太子。

  这是要削掉王保保的兵权,架空王保保。

  这下好了,元廷和王保保撕破脸,王保保大怒,干了一件泄愤的事情:

  即遣兵据太原,而尽杀朝廷所置官。(出自《元史·卷一四一》)

  意思是说,王保保带兵占领了太原,把太原城内,元朝的官吏全部杀光。

  王保保的忤逆之举,让元顺帝大怒,于是,元顺帝下诏:

  “削夺扩廓帖木儿爵邑,令诸军共诛之!”

  即,元顺帝把王保保定性为谋反,让天下兵马共同讨伐他。

  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朱元璋,已经在开北伐动员大会了,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帅,带兵25万,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开启了北伐元朝的征程。

元朝将领王保保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朱元璋要打到家门口了,元朝还在忙着“清理门户”,山东河南诸地,朱元璋的大军如犁庭扫穴。

  在徐达、常遇春带领众将北伐的时候,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的正月初四,正式登基称帝,建立大明。而此时,元顺帝非常恐慌,但无人可用。

  元朝是在1368年9月灭亡的,明朝建立于当年的正月,也就是说,明朝和元朝,并存了大半年的时间。

  1368年9月,徐达攻下通州,元顺帝见大势已去,便带着太子、后妃、群臣逃到了塞外。

  在明朝大军北伐的路途中,和王保保的兵马是有冲突的,例如,在洛水,王保保的弟弟就曾和明军大干一场,但战败了。而在山西,李思齐还在奉元顺帝之命讨伐王保保。

  也就是说,当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张士诚酣战的时候,王保保在隔岸观火,等朱元璋要灭元朝的时候,王保保却在受朱元璋和元朝的前后夹击。这种局面,有些自食苦果的味道。

  元顺帝逃到塞外后,意识到自己对王保保下手的时机不对,于是下诏,恢复王保保的官爵,并封他为河南王、太傅、中书左丞相,但条件是,要王保保带兵收复失地。王保保接到诏命后,有些心动,他找自己的幕僚商量,其中一个幕僚提醒王保保:

  “朝廷开抚军院,步步要杀丞相,乃要勤王?我驻军云中,观其成败为计耳!”

  意思是,朝廷步步要杀你,现在却让你勤王。不如我们驻守云中,坐观成败。

  于是,王保保移兵冀宁,继续“保存实力”。

  徐达和常遇春攻下北京后,并没有回京朝贺朱元璋登基,而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掉头向西,从北京攻打河北。此时,汤和已经招降了南方的方国珍,挥兵北上,和徐达呼应。在明朝初年,汤和能力虽然不及徐达,却也算一代名将,但到了河北,汤和遭遇了王保保,差点被王保保打残,要不是跑得快,恐怕就成了俘虏。

  所以,后人曾质疑王保保的军事能力,认为他不是名将,其实可以找到很多例子反驳这种观点。

  得知王保保打败了汤和,元顺帝大喜,立即封王保保为齐王,赠金印。

  王保保此时已经明白,他和明朝已经不能共存,与其死扛,不如倒向元朝,这样不仅能名正言顺地招揽元朝势力,还能得到部分给养。

  所以,王保保接了金印,向元顺帝效忠,扛起了光复元朝大业的重任。

元朝将领王保保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不久后,徐达用了一招“批亢捣虚”,成功打败了王保保。

  徐达的策略是,趁王保离开冀宁,打算反攻北京的时候,徐达虚张声势要攻打冀宁。王保保听闻徐达要端掉自己的老窝,连忙回军救援冀宁,马不停蹄,非常疲惫,在大军赶到保安州的时候,王保保下令安营扎寨,休息片刻。不料,徐达早已埋伏在半路上,一声炮响,三军齐出,王保保的大军当时非常疲惫,徐达则是以逸待劳。双方鏖战,王保保惨败。根据《明史纪事本末·卷九》记载:

  扩廓方燃烛坐帐中,使两童子执书侍,仓卒不知所出,亟纳靴,未竟,跣一足,俞帐后出,得骣马,从十八骑遁去。

  即,王保保当时正在军帐中看书,徐达突然来偷袭,王保保为了逃命,仓促之中,只穿了一只靴子,抢了一匹马,便带着18个人便逃跑了。

  这一仗,徐达打得非常漂亮,抓了4万多俘虏,王保保多年“保存实力”,被徐达揍得仅剩18人。

  有一件事不得不提,这一仗,徐达还俘虏了王保保的妹妹王氏。这位女子后来成为某部武侠的女主角,大家都很熟悉。

  王保保逃走后,元顺帝召他到上都,他没有去。王保保后来在大同收揽旧部和残兵,继续和明朝对抗,成为西北劲敌,让朱元璋头疼痛不已。

  洪武三年,朱元璋已经平定了川陕,并且招降了李思齐。而王保保却占据兰州。朱元璋决定北伐,按照朱元璋的安排,由徐达带兵出潼关,攻打兰州的王保保;由李文忠带兵出塞,直扑应昌。

  徐达和王保保对垒数日,最终冒险夜袭敌营,又一次打败王保保。这一次,王保保比上次更惨,他带着妻子,抱着一根木头横渡黄河,才逃得性命。

  黄河波涛奔涌而下,王保保靠一根朽木保命,听着滔滔黄河水,王保保知道,自己此生,恐怕再没机会南渡黄河。

  四、末世悲情,含冤百年

  洪武三年,元顺帝已经驾崩,皇太子登基,是为元昭宗。一个是落魄名将,一个是落寞帝王,多年未见,王保保和元昭宗这对难兄难弟“重归于好”,元昭宗命王保保为中书右丞相,和他商讨复国大计。

  远在南京的朱元璋,誓灭元廷,洪武五年,朱元璋派徐达、李文忠、冯胜兵分三路远征蒙古。中路的徐达出雁门关后,派先锋官蓝玉一路挺进,蓝玉不断遭遇小股蒙古兵,都轻易取胜。不料,到了和林之后,王保保早已埋伏在那里,蓝玉深陷小胜的喜悦中,被王保保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失数万人,惨败而归。东路的李文忠也兵败鄂尔浑河,只有西路的冯胜取得小胜,算是替朱元璋挽回了颜面。

  先败汤和,再败蓝玉,除了徐达和常遇春,谁能奈何王保保?

元朝将领王保保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这样的王保保,让朱元璋念念不忘,他想将王保保收入麾下,可没能成功。

  洪武五年,朱元璋把王保保的妹妹王氏嫁给了自己的次子秦王朱樉,希望能够让王保保看到大明朝的善意,但王保保无动于衷。

  洪武七年,好不容易打听到王保保的所在,朱元璋派李思齐前去劝王保保投降。王保保和李思齐虽然是老友,但也是宿敌,在草原上,王保保拒绝了李思齐的劝降,但好酒好肉招待李思齐。在李思齐离开之后,王保保派人追上李思齐,对他说:“请公留一物为别。”

  王保保要留李思齐一件东西作纪念。

  李思齐说“吾远来无所赍。”我远道而来,没带什么贵重物品。

  王保保的属下说:“愿得公一臂!”

  李思齐没办法,只得挥刀砍断自己一只手臂,然后骑马归来,天寒地冻,李思齐又失血过多,不久便死了。

  李思齐死后,朱元璋愈发觉得王保保是奇男子。《国初群雄事略》记载,朱元璋曾说过,这辈子有三大遗憾:

  第一是没得到传国玉玺;第二是失去了元昭宗的消息;第三是没能活捉王保保。

  朱元璋把王保保和传国玉玺、元昭宗相提并论,可见王保保在朱元璋心目中的重要性。

  在洪武七年之后,王保保便没有了消息,有人说他死于洪武七年,有人说洪武九年的时候,他还活着。但相隔甚远,朱元璋和王保保,注定无缘

  王保保此人,在《元史》《明史》中都有立传,在《明太祖实录》中,也有王保保的记载。但因为《元史》和《明太祖实录》都是明朝编撰的,而清朝编的《明史》又多参考《明太祖实录》,记载关于王保保的身世,一直很含糊,可能因为朱元璋最终没能得到这位“天下奇男子”,所以王保保难免被抹黑。

  《明史》记载:扩廓帖木儿,沈丘人,本王姓,小字保保。

  即,王保保是河南沈丘人,本来姓王,小名叫保保。因为他是察罕帖木儿的外甥,所以一直为元朝效力。

元朝将领王保保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朱元璋在北伐前,发布的《谕中原檄》中曾骂王保保:

  “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

  意思是说,王保保本是汉人,却忘了自己的身份,给蒙古人当义子,还帮元朝出力,是个“大汉奸”。

  终明清两朝,世人提到王保保,对他多有鄙夷,大家认为他出卖汉人,卖辱求荣。例如,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蔡东藩就曾评价王保保“逆伦”。

  朱元璋要“驱逐鞑虏”,而王保保却是汉奸,王保保不可能留下好名声。然而,直到600多年后,一个墓碑的出土,大家才发现,冤枉了王保保。

  1990年,河南洛阳出土了一个墓碑,墓主名叫赛因赤答忽,墓碑上写道:

  公讳赛因赤答,系出蒙古伯也台氏……子三人,长扩廓帖木儿,生而敏悟,才器异常。幼多疾,忠襄(即察罕帖木儿)以母舅氏,视之如己子,遂养于家……

  原来,墓主竟然是王保保的父亲,墓志铭上写得很清楚,王保保的父亲出自蒙古伯也台氏,再加上王保保的母亲是察罕帖木儿的妹妹。也就是说,王保保的父母都是蒙古人,他当然也是蒙古人。此墓志铭一出,一片哗然,蒙冤600年的王保保,终于被大家认清身世。

  笔者认为:王保保此人,可称为元末一代名将,他的军事能力值得认可,只是,当时元廷内斗不止,作为一个不被信任的军事家,他的诸多做法虽然悖逆,但也能理解。

  笔者认为:王保保身为蒙古人,在元朝倾覆之时挺身而出,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在拯救元朝的同时,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的格局,也只能是名将,而不是英雄。

  元朝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或者说,元朝的一部分属于中国历史,笔者不是惟民族论者,但看待历史人物,我们要代入到他的大环境中,王保保一生都在家族仇恨、朝堂内讧和家国忠义三者之间徘徊不前,他有能力,但却很悲情。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元朝将军董士选是一个怎样的人

元朝将领孛罗帖木儿是个怎样的人

元朝将领石珪是一个怎样的人

元朝将领王保保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元朝将领王保保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标签:王保保  元朝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78113.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