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霸王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吗?历史百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战国末年楚国名将项燕之后,从叔父项梁居吴(今江苏苏州)。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随梁起兵会稽(治今江苏苏州),拥立楚怀王孙心为帝。与秦将章邯战于巨鹿,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不久,引兵入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宫室,掳财宝。公元前206年,分封诸侯,以刘邦为汉王,自立为西楚霸王。楚汉战争爆发后,于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被围困于垓下,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
李清照曾写诗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笔力千钧的诗高度赞扬了项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及还天下太平的行为,寄托了自己对时局的愤慨。但是,项羽究竟为何不肯过江东?古往今来,人们猜测纷纷,却并没有一致的看法。
第一种: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认为项羽之所以自杀而不肯过江东,是“羞见江东父老”,这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说法。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说,项羽被刘邦军队追赶,逃到乌江江边。乌江亭长停船在岸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着回答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此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之后项羽与刘邦军作了最后的一拼,后自刎而死。司马迁以激昂悲凉的笔调记述了穷途末路中的项羽仍不失其壮士本色的光辉形象,这样一种英雄气概,多少年来一直为后世所歌颂,每每提到项羽的死,人们总会唏嘘不已。
第二种:渡船有诈
这种说法出自宋人刘子的《屏山全集》,他认为项羽之所以说出那样一番话是怀疑亭长有诈。刘子认为,当时刘邦正悬赏千金邑万户侯购项羽的性命,而在项羽身处那样的困境之时,亭长说那样好听的话,项羽难免怀疑亭长在说谎骗自己。
“羽意谓丈夫途穷宁死,不忍为亭长所执,故托以江东父老之言为解尔。”
而且,项羽之所以选择逃到垓下,是希望自己能够逃脱,但是受到农夫的诓骗而陷入大泽,因而知道“人心不与己”,他怎么敢再贸然地听信亭长的话?所以项羽才不再寄希望逃脱再起,而选择了与刘邦军死战到最后,这种说法虽然只是刘子自己的推测,但是在历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种:还百姓安居乐业
这种说法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该说法认为项羽所以决然自杀是“为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
例如吴汝煜先生就认为,长期的内战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项羽认识到这一点后,产生了尽早结束这场战争的想法。因此他放弃了乌江亭长劝他东渡为王的意见,毅然自刎而死。
对此观点有人提出反对,认为项羽是一个很残暴的人,这一点可以找到充分的史料作为依据。《史记》中就记载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屠襄城、坑杀20万降卒的行为。此外,楚汉战争爆发后,他依旧没有改掉滥杀恶习,“所过多所残灭”。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以牺牲自己的方式来消除人民的痛苦?
第四种:英雄性格中的成人之美
都说英雄有自己独特的“敌生我死,成人之美”之说,项羽作为英雄豪杰,一直信奉“非他即我”的斗争哲学,当他胜利的时候,他要把敌人彻底消灭,而受到阻碍时,他就甘愿把自己毁灭。
乌江自刎,是这种品性的最后一次迸发,是一种既不委屈自己,又能成全别人的选择。因此,导致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是项羽独特的个性和奇特的心理因素,是他个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此外还有一种分析,认为项羽是楚国人,而楚人素有兵败自杀的传统,如春秋时期打了败仗的楚国将军子玉就在兵败后自杀,楚国大夫屈原也是投汨罗而死。项羽当时已经弹尽粮绝,兵败至此,对于项羽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决计不肯过江东,而只会选择自杀这样一种行动。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76440.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