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史之乱开始后,反叛大唐帝国的力量那是一拨接一拨。下面历史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在此前后的叛乱力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体制内的力量,领头叛乱的人,不是国级大佬,就是省军级大佬;一个市师级大佬,也敢领衔叛乱,肯定会让人笑它自不量力的,但是相关的叛乱,都让大唐帝国打翻在地了。
对此,我们只要对晚唐的藩镇之乱稍有了解,就可以知道了;对此,我们只要知道安禄山、史思明之类的藩镇大佬,官职有多高、势力有多大,就可以了知道了。
虽然这些藩镇大佬也一度打得皇帝夺路而逃,但是大唐中央政府依然控制着广阔的版图,依然顽强的维持着自己的统治。
黄巢前后的叛乱领衔人物,则是以底层力量为主了。比如,庞勋、王仙芝、黄巢在叛乱前,打扁捏圆也就是县级的大佬罢了。
虽然说,这些叛乱力量最后被大唐帝国剿灭了,但是在此过程中,大唐帝国的根基也被掏空了,等黄巢之乱结束时,大唐帝国也名存实亡了。
此后,天下挂着大唐帝国旗帜的人地方还有很多,但是大唐皇帝实际控制的地方有多大,恐怕大唐皇帝也不知道了。
读史到此,很容易让我想起贾谊评论秦帝国的灭亡。
总而言之,从前关东各国最优秀的谋臣、最优秀的组织者、最优秀的统帅,率领十万、几十万职业军队,都无法与大秦争锋。后来,陈胜吴广那种要一壶没一壶的人,率领几百拿着简陋武器的人,就把秦帝国打得土崩瓦解了。
安禄山、史思明等藩镇大佬,率领几万、十几万最优秀的职业军人,问题是他们折腾的天翻地覆,却不能动摇大唐帝国统治的根基。
黄巢起兵时,伙同一些盐贩子,煽动几千不明真相的群众,折腾来折腾去,直接把大唐帝国折腾得土崩瓦解了。
对大唐帝国而言,黄巢等人的叛乱为什么会这样可怕呢?
那是因为,他们与安禄山叛乱的旗帜是不一样的。
安禄山等人在叛乱时,绝不会打出杀贪官污吏,打土豪劣绅的旗号。因为安禄山一伙,本身就是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如果他们打出这种旗号,实在有点像自己革自己命了。
当然了,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安禄山等人的叛乱,虽然声势浩大,却无法吸引广大老百姓参与。一切是显然的,安禄山等人的大军杀过来了,附近村民积极参加叛军,有什么好处呢?显然是很少的。
既然他们不杀贪官污吏,也不打土豪劣绅,而且叛乱的主要骨干都是军政官员,整个叛乱集团内部结构稳定,普通村民跟着他们,能迅速发财吗?能迅速上位吗?估计是不能的。所以他们加入叛军,也就是当炮灰罢了。
黄巢等人叛乱时,那可不一样了。因为他们喊的口号,通常就是杀贪官污吏、打土豪劣绅,而且叛乱的骨干力量都是体制外的力量,更主要的是,叛乱集团的结构也没有稳定,你跟着黄巢混好了,发财的机会多的是,上位的机会也多的是。
在这种集团中,草根逆袭从来不是梦,而且好像触手可及。更主要的是,许多事实证明,屁也没有一条的底层百姓,进入这个集团,一两年时间就混成个县团级,三五年混成了市师级那就是司空见惯的事,甚至混成了省军级也不稀奇。
所以黄巢大军所过之处,无数底层百姓都会纷纷加入。当然了,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这支队伍被政府军赶得四处乱窜,而且被政府军杀了一批又一批,但是却如同野火一样,越烧越旺。
许多人都认为穿越回去,就能如何如之何,那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一些胜利者,问题是,在那种年代,最多的人,都是一地的炮灰。
不要说那些在历史上连名字也没有留下的大哥,就是黄巢、王仙芝那种超级牛人,也是在残唐五代史刚刚拉开序幕的时候,就先后被清理出局了。
黄巢、王仙芝在这段历史上,也算留下了名字,并且为普遍读史者所熟悉;尚君长、尚让那种仅次于黄巢、王仙芝的大哥,虽然留下了名字,却绝不会被多少人所熟悉;其他人呢,恐怕都就是一地接一地的炮灰,他们即使在史书的字缝中留下名字,也和张三李四没有什么差别。
在黄巢集团一路逃窜和发展的过程中,省军级、市师级的大佬,那是一批接一批地倒下去,又一批接一批地补充过来,这种级别的人,在那七八年时间里,没死个三五千,也得死个八九百。但是这些人能在历史书的字缝中留下个名字,也非常了不起了。
比如说,朱温能很快混成市师级大佬,自然是因为朱温有枭雄之才,更主要的原因,却是朱温赶上了黄巢叛乱的时代。否则,以朱温那种的背景,二十五六岁了,才出去闯事业,混到死,能混个市师级,也称得上祖坟冒青烟了。而朱温赶上了好时代,刚刚三十岁,就混成了市师级。
实际上,以朱温那种背景下,如果生于太平时代,能混个乡村一级,也算不错了。
想当年,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马武说,如果不是遇到天下大乱,以我的身手,估计也能当个警察局长。光武帝开玩笑说,就你这种人,如果生在太平年代,不三天两头进派出所,也算不错了。
帝后与功臣诸侯宴语,从容言曰:“诸卿不遭际会,自度爵禄何所至乎?”至武,曰:“臣以武勇,可守尉督盗贼。”帝笑曰:“且勿为盗贼,自致亭长,斯可矣。”
在那种草根逆袭的时代,迅速崛起的人绝不是只有一个朱温。
比如,后来大名鼎鼎的张全义出身于农民家庭,此前只是一个底层的公务员,突然看到黄巢来到自己家乡,也跟着黄巢去混了,也是三十岁刚出头,就混成了黄巢政府的吏部尚书,一掉头接受招安,也是市师级大佬啊。
再比如,李罕之、秦彦和毕师铎都也是底层老百姓,跟着黄巢混了两三年,就开始以此为资本接受了招安,马上就成了市师级大佬。要知道,当时的黄巢还在南方转战呢,这三个人接受招安,比朱温要早得多。
我并不是说跟着黄巢混就能实现逆袭,而是说这是拿脑袋赌明天的事,能混出点名堂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只是一地的炮灰。
因为,黄巢从山东出发,一路跑到广东,就会有无数人掉队,或是被阶级敌人屠杀了;再从广东跑到陕西,更会有无数人掉队的;至于黄巢坐镇长安,面对各路诸侯围剿时,更会有无数人被阶级敌人屠杀;等黄巢出了关中,一路败退时,炮灰更是一地接一地的落下。
在这种背景下,不要说普通军官士兵了,就是那些混到市师级、省部级的大哥,恐怕也是如炮灰一样落在地上。
那些后来功成名就的人,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能力出众,更主要的,恐怕也是因为命好。如果命不好,在海选阶段就会稀里糊涂的出局了。
最简单而言,朱温以一个草根的身份跟着黄巢去闹革命,在当士兵或底层军官时,突然死于某次冲锋中,那是一点也不奇怪。如果朱温在当时就死了,谁会知道黄巢的军队里,还有这样一个牛人呢?
朱温的二哥随黄巢转战到广东时被杀,如果朱温的二哥没死,估计也会是一代牛人,问题是他死了。当时的朱温也就是一个底层军官,如果命差一点,突然死了,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朱温的二哥死了,但是他的儿子在朱温的照顾下,也都是高级将领。
黄巢一伙的这种行为,从体制内看,那就是反天了。
在体制外看,那就是草根逆袭的时代到来了。总而言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一切,从体制内看,就是打砸抢的时代到来了。
而体制外去看,那就是革命的时候到来了。总而言之,大唐帝国腐朽没落无可救药了,现在只有打破这个旧世界,才能弄出一个新社会来。
当黄巢率军走到朱温的家乡时,朱温和他的二哥,都加入了黄巢的队伍,怀着建功立业的念头,怀着草根逆袭的梦想,踏上了叛乱的征途,不久后,朱温的二哥死了,朱温混成了市师级大佬。
帝乃辞崇家,与仲兄存俱入巢军,以力战屡捷,得补为队长。朗王存,初与太祖俱从黄巢攻广州,存战死。二年二月,巢以帝为同州防御使,使自攻取。帝乃自丹州南行,以击左冯翊,拔之,遂据其郡。
当然了,与朱温兄弟一块加入黄巢叛军的人,那是多的去了,在朱温家乡附近,就有几万人。
黄巢因之,起于曹、濮,饥民愿附者凡数万。
在此过程中,如朱温二哥一样,默默无闻死于征途上的人,那是多的去了;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所以,黄巢的队伍越来越大。
黄巢的军队到达张归霸的家乡时,张归霸兄弟三个人,都加入了黄巢的队伍。
父实,亦有宦绪。少倜傥,好兵术。唐乾符中,寇盗蜂起,归霸率昆弟三人弃家投黄巢,颇以勇略闻。
张归霸兄弟三个人,后来都是身居高位。
归霸昆仲,皆脱身于巨盗之流,宣力于兴王之运。由介胄而析圭爵,可不谓壮夫欤。
在朱梁帝国后期,张归霸兄弟的子侄,实在可以称得上权倾朝野。当然了,这并没有什么光荣的,因为人们在说起梁帝国的灭亡时,很大程度上,都把它归于张归霸的子侄身上。
梁主为人温恭约,无荒淫之失;但宠信赵、张,使擅威福,疏弃敬、李旧臣,不用其言,以至于亡。
张归霸兄弟可不是那种穷得揭不开锅的人,他们加入了黄巢的队伍,显然是为了更美好的前途。
当然了,追随黄巢闹革命的老百姓,绝大多数人都是为了讨个生活。
如果当良民可以继续生活,有多少人愿意把头撇在裤腰带上讨生活呢?关键是,没有那么多愿意把头撇在裤腰带上讨生活的人,黄巢再牛,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呢?
面对无数人前仆后继的参加叛乱,我们自然可以认为,这是因为当时出了一个天才的演说家、组织家黄巢;或是因为大唐出一个昏庸无道的小皇帝、大太监,但是这种解读常常是苍白的。
黄巢最初在山东、河南纵横。山东、河南混不下去了,就跑到了安徽、湖南、江西。安徽、湖南、江西混不下去了,就跑到浙江。浙江混不下去了,就跑到福建。福建混不下去了,就跑到广东。广东混不下去了,就一路又向北杀去。
总的来说,黄巢跑到哪里,就是让官军围剿到哪里,但是走到哪里,也会让遍地的草根感到兴奋,于是前面一批人倒了下去,后面一批人又跟过来。
于是,帝国政府的长枪、大刀不断向黄巢身上砍去。但黄巢不论失掉多少血,总会迅速补满,而且血量越补越足。
在这种背景下,帝国军队围剿贼寇的捷报一封接一封的传到皇帝案头,黄巢也被政府军追得从山东跑到河南,从河南跑到湖北,从湖北跑到福建,从福建跑到了广东;然后从广东又向北跑,渐渐距长安城来越来近了。
虽然说,官军围剿黄巢的胜利,水份大的去了。但是有许多胜利,是绝对无可置疑的,而且拿到哪里,也称得上成绩巨大。
比如,在流寇大举杀过长江前,官军就把流寇的头号人物王仙芝砍掉了;在此前,王仙芝系的二号人物尚君长也被砍掉了。
许多人奇怪,当时的黄巢为什么从来不占据一块根据地发展呢?
这就叫站着说话不腰疼,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你叫黄巢占据一块根据地?此非不想也,而是不能也。在当时背景下,除了拼命发挥运动战的优势外,多想别的问题,都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黄巢的生命力,就是因为他的旗帜会让无数的草根追随,如果黄巢立足于某个地方,在那种通讯落后的时代,几千里、上万里外的草根,恐怕连黄巢的名字也不会听说,更不要说哭着喊着加入黄巢的队伍了。如果是这样,黄巢的队伍怎么能不断扩大呢?
关键是,立足于某个地方与官兵打阵地战,四方的官军就会云集过来,到时围也能把黄巢围死。
后来,黄巢进入关中,越打越没前途,就是因为黄巢终于呆在某个地方不动了,于是四方官军云集过来,很快把黄巢挤压在长安附近的一隅之地,黄巢就像一条大鱼,被困在了一个小洼里,最后缺氧缺得难以忍受,终于还得杀出关中。
但是,等黄巢杀出关中后,却发现,天下已不是从前的天下了。因为现在的天下遍地都是军阀,你到哪,遇到的都也是硬骨头,啃来啃来去,黄巢终于筋疲力竭地死了。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76224.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