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说起陈平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四年,除了有张良、萧何、韩信兴汉三杰,还有一个重要谋士陈平,陈平在楚汉相争及后来铲除诸吕的行动中,都屡出奇计,有的人认为陈平智谋不在张良之下,那为什么陈平的名声远不及萧何、张良等人呢?
究其原因,萧何、张良是谋天下之公事,而陈平主要是谋自身私利,特别是张良被尊为谋圣,几乎是一个完人,被历朝历代朝廷、民间都尊崇,张良为刘邦的谋划全是阳谋,而陈平出的计策基本上都是阴谋诡计,张良属于战略规划,陈平的计策都是战术性质的,有的计策都拿不上台面,刘邦自己可以用,决不能让其他人用这样的计策对付自己,所以陈平是无法与张良相比的!
陈平出身贫寒,听得富户张负之孙女五次出嫁丈夫都死了,没人敢娶,陈平欲娶之,张负前往陈平家探视,陈平家连门都没有,用破席子遮挡,然而门外却有长者车辙,加上陈平相貌很好,因此张负决定把孙女嫁给陈平,并且予以资助,陈平因此有实力交游广泛!陈涉起义后陈平先后投靠了魏王与项羽,在项羽处不得重用转而投靠刘邦,周勃、灌婴等人谏言说:“陈平虽貌美,但居家欺兄盗嫂,事魏不容又归楚,在项羽处不得用处又投汉,归汉后被委以重用,却接受很多贿赂,希望大王察陈平!”。刘备因此责备推荐人魏无知,魏无知说:“我推荐陈平给大王,是因为他有才能,盗嫂受贿是品行不端正;但眼下楚汉相争,陈平能出奇计帮助大王击败项羽夺天下,不要怀疑!”。刘邦因此召见陈平责备他有劣迹,陈平辩解说:“我在魏王处,魏王不听计策;到项王处,项羽只任用亲戚;所以降汉,是听说汉王能用人,但是孤身前来,不受贿赂就没有资金用,若大王觉得我的计策可采纳就用我,否则所受金钱都在,接受处罚!”刘邦听后,厚赐陈平,并且让他做了护军中尉,诸将再也不敢对陈平说三道四,陈平也从此正式开始为刘邦出谋划策!
起初刘项之争,刘邦处于劣势被项羽追打,想请和项羽不答应,陈平献计,“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刘邦采纳了陈平的反间计,收到效果,项羽逐渐对钟离眜、等人失去信任。等到项羽派特使前来谈判时,陈平再次祭出反间计。“为太牢房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陈平故意把项羽的特使认作范增的特使而隆重接待,其后在搞清楚身份后,又撤掉盛宴,换上粗茶淡饭,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最终迫使范增退职还乡,至彭城后生疽病死,除掉了项羽的第一谋士,卸掉了他的智囊和臂膀。
在荥阳,刘邦眼看就要城破被擒,陈平对刘邦说:“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陈平献计,“乃夜出女子二千人荥阳城东门,楚因击之,乃与汉王从城西门夜出去”。陈平以2000女子和纪信为诱饵,才力保刘邦逃过一劫,不过2000女子和纪信都被楚军杀死。
楚汉相争刘邦胜利后,建立汉朝,刘邦开始着手消灭异姓王,首要目标是韩信,陈平让刘邦伪游云梦,邀请诸侯王前往陈县,趁机擒拿韩信,刘邦得以废韩信楚王,贬为淮阴侯,解除韩信兵权,并且监控起来!
刘邦讨伐匈奴时中了冒顿单于的计策,被困在山西白登山七昼夜,史称白登之围,陈平出奇计,使单于阏氏,得以解围,计策甚密,世莫得闻!其他就是计策太丢人不好意思说出来,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提到这个计策,说主要是用金银珠宝贿赂阏氏,对阏氏说中原美女多,一旦单于击败汉朝后,单于会得到中原美女,阏氏就会不得宠,所以阏氏说服单于撤兵!实际上匈奴撤围也是不得已,毕竟樊哙与灌婴率领的三十二万大军快要到达,匈奴已经没有必胜的把握!
刘邦病危时,让陈平、周勃斩樊哙,二人因樊哙功多又是吕后妹夫,所以只抓获樊哙,回京途中刘邦驾崩,因此陈平又投靠了吕后,吕后要封诸吕为王,右丞相王陵不同意,左丞相陈平就顺吕后意愿同意,而违背刘邦与众大臣的白马之盟,“非刘氏为王,天下共击之!”其实陈平这样是害了吕后一门!吕后死亡,周勃与陈平密谋,诛灭了吕后一门,迎立了代王刘恒为汉文帝!
陈平历经汉高祖、惠帝、吕后、文帝一直左右逢缘,精致利己从事,他不像张良那样君子坦荡,他的计策不择手段,都是阴谋诡计,虽然关键时刻总有奇谋,但没什么深谋远虑,因此刘邦评价陈平“智谋有余,担当不足。”陈平自我评价是“我多阴谋,是道家所禁,必祸及子孙后代。”果然他的儿子坐略人妻被杀而国除,其后人再未获汉朝廷封赐,而张良的后代虽也有失去爵位时,但能够重新得到汉朝廷再封爵位,可见朝廷对张良、陈平的态度是不一样,有高下之分!
所以从张良谋划与陈平的计策对比,人品对比,对后世的影响等对比,后世更尊崇张良,有谋圣的称号,陈平则更多的是不择手段谋自己的政治利益,虽官居丞相,名声也不及张良、萧何等人!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74453.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