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说起张良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汉高祖刘邦起兵争夺天下,手下重要文臣有张良、萧何、陈平等人,武将有韩信、曹参、樊哙、灌婴等众多开国功勋,不过刘邦唯一称张良其字“子房”,并且一直尊敬的人仅有张良一人,而刘邦却曾说兴汉主要靠张良、萧何、韩信三人,但是对萧何、韩信等人都曾骂过,这是为什么呢?
刘邦本来是沛县的一个市井人物,做过泗水亭长写样的小官,可是有雄心壮志,起初他看见秦始皇的豪华仪仗队出巡,就说“大丈夫当如是也!”,可是光有理想没有硬本事那是不行的,刚开始刘邦主要是通过散布其身上有不寻常的云气、天子气来音起乡人的重视与归附,后来斩白蛇起义又称是“赤帝之子斩了白帝之子”这样一些故事,来将自己神话!但是缺乏一个重要人物的包装,这时在起义过程中在留地遇到了张良,张良本来是打算投靠景驹,偶然遇到刘邦,二人一交谈相见恨晚!
张良曾经是韩国贵族,五世相韩,并且有寻大力士刺杀秦始皇为韩国报仇的壮举,同时张良还亦真亦假的有圯上进履得到神秘老人天书《太公兵法》的故事,刘邦本来没有什么军事才能,张良则授其兵法,所以称为“帝王之师”,张良就传说讲给别人听,都不懂,唯有沛公一听就懂,“沛殆天授。”,意思是刘邦成事是天意!张良对刘邦的天授权力之说,当然会让更多人信任、归附刘邦,打天下求取功名!
张良的理想是早日结束秦末战乱,安定天下,他是战略家,刘邦打天下的大政方针都是他谋划的,出的都是阳谋,让刘邦很信服,刘邦的军事才能是跟张良学的,韩王成被项羽灭后,张良复归刘邦,开始忠心耿耿,立下汗马功劳,普通人都只看战场上打打杀杀的战斗之功,刘邦是雄才大略者,看的是大局,战略上的决策,张良恰好有这样的经天纬地的才能!
(一)刘邦受命楚怀王,带兵西进取咸阳,但很快遇到有强兵把守的宛城,原本打算强攻,后用张良计策让郦生、陆贾以利诱侵将,突袭武关,大坡秦军先入咸阳,受降秦王子婴,在政治上占得先机!又从张良谏言,放弃珠宝美女,与秦人“约法三章”得到了民心,百姓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二)鸿门宴舍身救主,如果不是项伯念及旧情通知张良提前跑路,刘邦早已被项羽灭了,张良听说项羽准备对刘邦动手,还是力主赴鸿门宴解除项羽疑心,还拉上了项伯做内应,项庄舞剑,项伯则出来助舞阻止了项庄行刺,看似死局的鸿门宴因为张良的随机应变使刘邦成功化险为夷。
(三)让刘邦接受汉王封号,把汉王赏赐的珠宝等献给项伯,让项伯给刘邦请封汉中地,扩大了地盘,让刘邦烧毁栈道,以示无东还之意,解除项羽戒心,在项羽攻齐时,刘邦发展壮大,暗出陈仓,就有了实力!
(四)下邑划策,彭城之战惨败,张良没有对刘邦失去信心,而是在下邑为刘邦做出了未来规划,让刘邦扩大韩信封地,策反彭越,英布,让这三人成为刘邦消灭项羽军事上最可靠的力量。
(五)荥阳之战刘邦被项羽打的一败再败,接受了郦食其的建议想要分封六国贵族为王,借此凝聚力量,都铸好了印信,一旦此计实施刘邦内部将会四分五裂,张良力陈此举的八个不可行的理由,最主要的是立各王后,天下游士各归其主,就没人跟随打天下了,刘邦立即撤回成命,销毁印信!
(六)刘邦最终消灭项羽之后,刘敬向刘邦提出了定都关中的想法,众臣则欲都洛阳,刘邦一直犹豫不决,张良向刘邦提出建都关中沃野千里,易守难攻的重要性,可以有效三面防守,一面制诸侯,刘邦一听最终下定决心将长安作为汉朝首都,奠定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
(七)劝封雍齿,定天下后,刘邦封大功臣二十人后,其余功臣、武将日夜争功不决,有谋反的可能,张良劝刘邦先封最恨的雍齿为什方侯,让丞相、御史赶紧定功封赏,安定功臣之心,及时阻止可能发生的内乱!
(八)刘邦欲改立太子,吕后求助张良,张良出计策让商山四皓出山,刘邦认为太子羽翼已成,随不易太子!不改立太子,实际上有利于刚平定的天下安定,不发生内乱,张良的谋划是谋国不谋私!
纵观张良的一生,他并不在意刘邦一时的失败,而是透过全局向刘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总能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他的谋划出发点是安天下,刘邦也是以师事之,大汉建立首先张良自择富庶的齐地三万户,也是其他功臣没法比的,但是张良懂得保身,功成身退的道理,只要了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一万户为食邑,打天下有大功,安天下不封赏,张良所展现的品质是争权、争封赏的其他文臣武将不具备的,所以刘邦独敬张良,张良也够资格有“谋圣”的称号!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74428.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