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蜀汉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百科小编一起欣赏。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公元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力排众议,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向蜀汉发动战争。主帅钟会后夺取诸葛绪军队,率领魏国主力攻取汉中,与蜀将姜维、廖化对峙于剑阁。此时,邓艾自率精锐部队偷渡阴平,翻山越岭,凿山开路,行走荒无人烟的700余里山路,最后到达蜀汉腹地,奇袭江油,蜀汉后主刘禅派诸葛瞻固守绵竹。邓艾在绵竹大破诸葛瞻御林军,兵临成都城下。
此时,如果刘禅死守成都,姜维从剑阁分兵回援,前后夹击邓艾,也无济于事,很有可能改变不了结果。下面根据《三国演义》中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解,先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如下。
天时—大势所趋,靠姜维无力回天
蜀汉:诸葛亮经历了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惨败、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本来就比中原落后的益州更加贫穷,尤其是姜维连年北伐中原,劳民伤财,耗干了蜀汉的最后积蓄。姜维的穷兵黩武,引起了刘禅和诸葛瞻的反感,产生了用阎宇取而代之的想法。后来,姜维与宦官黄皓不和,避居沓中屯田,此时,蜀汉君臣、将相不和,蜀汉的统治基础已大大动摇。《三国演义》:正曰:“陇西有一去处,名曰沓中,此地极其肥壮。 将军何不效武侯屯田之事,奏知天子,前去沓中屯田?
东吴:公元252年,大帝孙权病逝后,幼子孙亮即位,由诸葛恪、孙峻、孙綝内斗不断,大将军诸葛恪、大将吕据、朱异、孙綝相继被杀,孙亮被废,内斗使吴国的综合国力严重削弱。此时的东吴,勉强自保,想要远道救援蜀汉,难度极大。东吴财力、物力、军事等方面和魏国相比,差距太大。
魏国:虽然也经历了高平陵之变、淮南三叛(王凌、毌丘俭文钦之叛及诸葛诞)、夏侯霸叛魏投蜀,未伤根基。恰恰相反,通过这几次平叛,司马家族扫灭了仍忠于曹魏的地方军阀,将大权集中在司马家族的手里。因此,魏国的叛乱不但没有减弱实力,还凝聚了力量,此时,魏国地方掌权者为司马懿一手提携的邓艾、钟会,将全国的军队掌握在司马家族的手里。
在多年的三国纷争中,大部分是弱者蜀汉和东吴主动出击,最强的魏国却在防御,仅有少数几次是魏国进攻,如魏与吴石亭之战、曹爽征伐蜀汉。这得益于三国大谋士贾诩的休养生息之策,建议魏文帝曹丕静观其变,先治理好国家,国富民强再征战。果不其然,经过了多年的休养生息,魏国中原地区人口、经济、军事远远超过了蜀汉和东吴。公元263年,经过四十多年的征战,魏、蜀、吴三国的实力此消彼长,胜利的天平已经投向了魏国,非人力所能干预的。大势所趋,即使刘禅死守成都,姜维从剑阁回防,也改变不了灭亡的命运。
地利—蜀道虽险,突破便可长驱直入
邓艾偷渡阴平后,成都乃是平原,已无险可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只要度过最艰难的那一段路,就是一马平川。秦惠文王平定巴、蜀时,重点在于艰难的蜀道,借道进入蜀地,平定巴、蜀就容易多了。当年刘备也是被益州牧刘璋引狼入室的,最终反客为主,占据了益州。
历史上,京城被围,保卫战取得胜利的凤毛麟角,如战国时期邯郸保卫战、明朝土木堡之变后北京保卫战,一个是魏、楚两国联军与赵军围歼秦军于邯郸城下,另一个是内有于谦坚守,外有各地勤王军队来援。而此时的成都,仅有的七万精锐御林军都被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带着在绵竹拼光了。邓艾大军兵临城下后,成都无兵无将,只剩下老弱病残,是很难守住的。《三国演义》中记载:瞻亦泣奏曰:“臣父子蒙先帝厚恩、陛下殊遇,虽肝脑涂地,不能补报。愿陛下尽发成都之兵,与臣领去,决一死战。”后主即拨成都兵将七万与瞻。
蜀汉易守难攻,在人们的一般思维中,认为凭借天险,有大将姜维扼守剑阁,魏国来再多的兵将也无济于事,可以高枕无忧。如果魏国打进来,便认为是天意,这么坚固的防备,敌军还从天而降,天要亡蜀,心里防线奔溃了,只能顺应投降。如江油城守将马邈,在东川已丢的情况下,只是略微准备守城战略物资,每天和夫人饮酒享乐,认为魏国攻不破姜维据守的剑阁。即使魏国大军来到,投降便是,毫无身为将帅的守土之责。蜀汉地理位置越好,人们的依赖性越强。
人和—蜀汉内部派系分崩离析,投降派主导朝政
蜀汉有三部分派系组成,有益州本土势力、刘焉刘璋势力、刘备集团外来势力、马超等新附派,而刘备外来集团又分为元老派、荆州派,这还不算南蛮孟获等附属势力。总之,蜀汉内部派系众多,争斗复杂。有利了,大家抢着上,没好处掉脑袋的事,都你推我让。如刘备当年入川之时,就有张松、法正带路党,还有谯周等劝降派,最终兵不血刃入主成都。
后主刘禅主政后期,也是派系林立,如姜维等魏国降将、黄皓等宦官集团、“蜀中孔子”谯周等益州本土投降派、诸葛瞻等荆州二代等。当时姜维、张翼、廖化蜀汉大将都在剑阁与钟会的大军对峙,而诸葛瞻、诸葛尚、张遵、黄崇等二、三代青年将领在绵竹殉国,成都只剩下黄皓、谯周等投降派系。后主刘禅想固守成都,也无将可用,无兵可派。
试想,如果刘禅发动成都军民誓死守卫成都,与成都共存亡,众将士在城楼上浴血奋战,而投降派却打开城门,将邓艾大军放进来。这样,刘禅不但守不住成都,还因此交恶于魏国,城破之后,成都老百姓面临着的就是被洗劫。明朝崇祯皇帝就被宦官卖了,“闯王”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不到三天,守城太监曹化淳、兵部尚书张缙彦相继打开城门,放进闯王大军,致使崇祯梅山上吊。
演义中有官员建议,刘禅弃成都,移驾到南中七郡,凭险自守,暂借蛮兵,抵御邓艾大军。还有更加激进的官员建议投奔盟友东吴,哪有寄人篱下的天子。昭烈皇帝刘备半生都在漂泊,寄人篱下,先后投奔过公孙瓒、吕布、曹操、依附过袁绍、刘表。而当时的情况为各路军阀混战不休,此时刘禅面临的情况是三分天下,没有可以借力打力的机会。兵微将寡,难以迎敌;不如早弃成都,奔南中七郡。其地险峻,可以自守,就借蛮兵,再来克复未迟。
此时,谯周与上一次劝降益州牧刘璋投降刘备一样,又一次劝降益州的主人刘禅顺应大势,开门投降。如果刘禅不开城门投降,以谯周为代表的益州本土势力很有可能暗中与邓艾大军接触,献城投降。到了那时候,刘禅就是俘虏了,待遇可想而知会有多差。在“人和”这方面,蜀汉比起魏国来,实在是太差了。
结合成都刘禅遇到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即使后主刘禅死守成都,姜维从剑阁分兵回援,两路夹击邓艾大军,能否击败邓艾,转危为安。
首先,刘禅能不能守得住成都,是一个未知数。
在战争初期,姜维面对钟会大军的猛烈进攻,决策失误,丢了汉中,退守剑阁。刘禅为了剑阁万无一失,派遣老将张翼、廖化前去支援,这就造成了成都空虚。刘禅的处境不容乐观,蜀汉后期人才极度缺乏,大将更是稀少,能排得上号的也就是姜维、廖化、董厥,还都在剑阁防御钟会大军,分身乏术。在邓艾犹如天降般到了益州腹地,无将可派,只能出动“名过其实”的诸葛亮独子诸葛瞻前去阻挡邓艾大军。诸葛瞻未听从全军覆没,葬送了成都最后的精锐御林军。
邓艾兵临成都城下时,刘禅内无良将精兵,只有宦官黄皓、劝降派谯周,恐怕顷刻间便会有引路党开城投降。因此,刘禅是很难守得住成都的。
其次,即使刘禅能守得住成都,姜维分兵回援,剑阁谁来守,谁去救援?
即使刘禅守得住成都,姜维从剑阁分兵回援,那派谁去救援呢?邓艾和钟会都是和姜维同级别的对手,如果姜维自己去救援成都,剑阁很难抵挡住钟会大军的猛烈进攻;如果派遣别人去救援成都,能是邓艾的对手吗?这就是两难的问题,姜维分身乏术啊,想当年,诸葛亮和司马懿棋逢对手,一对一,现在是一对二,两面作战,蜀汉几乎没赢的可能性。
三国第一猛将吕布,虎牢关败于刘、关、张,长安败于李傕、郭汜、张济、樊稠,濮阳败于曹操手下许褚、典韦等六员大将。楚汉相争中的西楚霸王项羽也是败于刘邦和韩信的两面夹击。因此,个人再厉害,以一敌多,也不是对手。姜维遇到的情况就和项羽是一样的,他无论是对上邓艾,还是钟会,都不落下风,在两人的夹击之下,只能仰天长叹。
正是因为阳平关、汉中丢失,剑阁危在旦夕,张翼、廖化和董厥才前去助姜维一臂之力。如果姜维回援成都,剑阁与钟会大军相持的局面便会打破,钟会大军长驱直入,与邓艾军队合击姜维的军队,蜀汉还是避免不了亡国的命运。
最后,即使两路夹击,击退邓艾,守住成都,长安司马昭还有十万大军虎视眈眈。
司马昭为了灭蜀,顶着魏国满朝文武的反对压力,倾全国之力,发动了灭蜀之战。如果失败,自己的权威会受到挑战,后果不堪设想。吴国太傅诸葛恪率领大军攻击魏国,惨败而归,权势一落千丈,被孙峻所杀,魏国前大将军曹爽好大喜功,发动灭蜀之战,因准备不充分,不明蜀地地形,大败而归。而现在轮到自己了,司马昭如果失败,毫无疑问,诸葛恪和曹爽就是自己的前车之鉴,如果胜利,那就是天大的功劳,晋封为王,加九锡。
因此,蜀汉即使抗住了魏国的这次进攻,司马昭也会继续发动第二次灭蜀之战。蜀汉诸葛亮和姜维多次北伐中原,劳民伤财,劳而无功,已经禁不起任何战乱了。之前,战争在魏国境内,蜀汉老百姓受到的战乱还不是特别大,而这次,战火燃烧到了蜀汉本土,有战争,就有伤亡,最终受害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家破人亡,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经过这次战争,蜀汉的大军损失惨重,如诸葛瞻在绵竹损失了七万精锐御林军。如果司马昭率领十万大军再次进攻蜀汉,蜀汉拿什么来抵抗。《三国演义》:会接书,书中言:“吾恐司徒收艾不下,自屯兵于长安。相见在近,以此先报。
有人说,蜀汉还有南中七郡,那是南蛮地带,蜀汉强盛时,尚可服从管束,此时,南蛮少数民族是不会为蜀汉尽忠的。还有人说,可以依靠盟友东吴,你如果实力相当时,就是盟友,如果面临亡国时,东吴还会伸出援手吗?那时东吴肯定会趁火打劫,瓜分蜀汉。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73137.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