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司马昭为何会立司马炎为储,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宗法制,是以国家制度的方式通过嫡庶、亲疏等标准解决诸子、诸弟间的继承权问题,其目的就是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但是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曹魏权臣司马昭建储之事,极大地破坏了宗法制的秩序,间接造成了后来的一系列恶果。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嫡次子,在父亲和哥哥司马师离世后专擅魏国朝政,累进高都公、晋公、晋王,世人皆知司马昭之心,但是在司马昭前行的道路上却碰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的不好有可能直接毁掉他和父兄背负天下骂名才好不容易得到的江山。
其实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就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正确率高达50%,题目也不难,就是在他的嫡长子司马炎和嫡次子司马攸之间选出一个继承人。熟悉历史的朋友会想,这有什么可选的,按照宗法制之中的嫡长子继承制,直接敲定司马炎,这有何难?的确,这个问题如此解法,又简单又正确。
但是有些问题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当然也不只有一个答案,当题面中的设定更为具体,这个问题的难度就会直线升高,如题:在司马昭的嫡长子司马炎和过继给哥哥司马师的儿子司马攸中选出一个继承人。
初,晋王娶王肃之女,生炎及攸,以攸继景王后。—《资治通鉴•魏纪》
这道题的题面实质上没有改变,但是随着司马攸身份的改变,这道题是不是变得扑朔迷离了呢?司马昭的正妻王元姬是王朗的孙女,重臣王肃之女,秀毓名门,她与司马昭生下了五子一女,其中二人的三子、四子、五子均早夭,只剩下长子司马炎和次子司马攸,还有女儿司马氏。哥哥司马师先后有三位正妻,分别是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女、大都督曹真之外甥女夏侯徽,继妻吴氏,继妻上党太守羊衜之女、蔡文姬之外甥女羊徽瑜,她的弟弟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征南大将军羊祜,可以说是系出名门。
景帝无子,命攸为嗣。—《晋书•景帝文帝纪》
司马师只和元妻夏侯徽诞育了五个女儿,除此之外再无子嗣,故而,司马昭便将嫡次子司马攸过继给哥哥为子,司马师也就把司马攸立为嗣。
司马师在征伐毌丘俭、文钦时,被文鸯袭营惊吓,致使原本就有眼疾的他眼睛震出眼眶,正元二年(255年)初,司马师痛死于许昌,终年四十八岁,不知是不是上天对他弑杀妻子、废后废君的惩罚。这一年,他的嗣子司马攸不过十岁。司马攸自然不能担负起一个权臣的使命,于是由他的生父司马昭继承了养父的权力。
这题解到此处,的确发现,这是一个两难的命题,但是解开此题的题眼已经露了出来,那就是司马昭继承哥哥司马师的权力,到底是兄终弟及,还是周公辅成王。
"天下者,景王之天下也,吾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资治通鉴•魏纪》
其实这个解题的题眼也并不难,司马昭自己就曾说过,这天下原本就是哥哥的天下,我只是代为执政,我死后这天下当然要传给我哥哥的儿子司马攸。如此说来,司马昭自己都认为自己不过是个代理人,不仅如此,在哥哥去世后,由父亲司马懿传承下来的舞阳侯之爵位也传给了司马攸,司马攸又继续赡养养母羊氏,足见无论是宗法还是伦理上,司马攸都是司马懿、司马师的嫡系继承人,司马昭的话那是一点都没有说错。既然司马昭有了想要立司马攸为继承人的想法,而这一想法也是符合礼法的,那为何最终胜出的人还是司马炎呢?
晋王欲以攸为世子,山涛曰:"废长立少,违礼不祥。"贾充曰:"中抚军有君人之德,不可易也。"何曾、裴秀曰:"中抚军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晋王由是意定,丙午,立炎为世子。—《资治通鉴•魏纪》
这和司马昭的四个心腹之人有着很大的关系,山涛、贾充、何曾、裴秀均建议立司马炎为储,见四人都这么说,司马昭也便从善如流,立司马炎为储。贾充、何曾、裴秀三人的言论可以说是避重就轻,他们完全规避了宗法制的约束,以才德人望和外表为掩饰来为司马炎说话,何其荒唐。
让人奇怪的是山涛,他乃是“竹林七贤”之一,为政期间可以说是建树颇多,对国家的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可就是这样一位可以被称作良臣的人,竟然说出“废长立少,违礼不祥”之语,诚然,如果把司马攸看做是司马昭的儿子,此举的确是废长立幼之举,冀州袁绍、荆州刘表的殷鉴在前,废长立幼必不可取。
但是,经过前文所述的“解题”过程,司马攸已经不能被当做司马昭的儿子了,他是司马师的嗣子、司马家族的嫡系继承人,司马昭即使立他为储,也不能算作“废长立少”,这件事难道山涛想不清楚、想不明白?作为一个有着极高敏感度的人,山涛的言论让人浮想联翩,与后来司马炎被册为储后亲自上门拜见相结合,他的目的似乎已经不言自明。
放眼历史,在近三百年后,同为晋公的宇文护似乎给这道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题思路,宇文护是西魏权臣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泰离世前考虑到嫡长子宇文觉年仅15岁,暂时无法独立处置朝政,于是命侄宇文护辅佐宇文觉,宇文泰逝世后,宇文觉承周公之爵,嗣位为太师、大冢宰,宇文护辅佐朝政,但是宇文护心中很迷惑,自己的叔父宇文泰是权臣,自己辅佐堂弟自然是帮助他做权臣,权臣的辅佐大臣该怎么做呢?自己的地位似乎有些名不正言不顺,那如何才能让自己名正言顺呢?
很简单,逼迫魏主禅让给堂弟宇文觉,这样宇文觉是君主,自己当权臣,名正言顺辅弼朝政。
读史至此,也会不由得联想,司马昭也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他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样的好办法呢?把司马攸拥为新主,他以皇叔之名摄政,他也可以得到一个“周公辅成王”的美名。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当时的曹魏政局和后来的西魏政局完全不同。
当时的西魏朝廷,宇文泰专权擅政达二十多年,不仅在治政上多有建树,在军事上也为西魏开疆拓土,建立了赫赫武功,国内早已是知周公而不知魏主,当时的曹魏却不是,司马懿、司马师父子专权不过7年,司马家根基未稳。
前一年司马师刚刚废魏主曹芳为齐王改立新君曹髦,淮南叛乱也刚刚平息,政局还没有完全稳定,曹魏忠臣还有着相当的力量,后来果然诸葛诞又起兵反司马昭。
司马家此时并没有什么大的建树,基本都是在剿平反对自己的人,政治资本的积累严重不足,根本没有提前夺位的条件。
这也就使得,司马昭继司马师之权的性质变得模糊,有人认为他是代替司马攸执政,也有人认为他是兄终弟及,而随着司马昭政治资本的不断积累,又在伐灭蜀汉一事上实现了开疆拓土和建功立业,他本人的声望自然也超过了哥哥司马师,于是就有了相当一群人认为司马昭一系才应该得正大统,司马攸素性贤能不屑于结党营私,他的贤能反而使得很多重臣只能敬而远之,久而久之,他也就离储位越来越远。
司马昭建储这道题从宗法制的角度解析:因为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嫡系继承人,而司马攸又是司马师的嫡系继承人,故而司马攸才应该被立储。但是在当时的一些人看来,司马昭继承司马师的权力就已经完成了兄终弟及,世系应该转移到了司马昭一系,当然应该立司马炎为储。
笔者想来,司马昭虽然更偏爱司马攸一些,但是自己承受了那么多骂名,又建立了灭亡蜀汉的功勋,如果就这样轻易还给哥哥,多少还是有些不甘心的,心腹亲信揣度他的这个思想,也就有了劝立司马炎之事。或许在司马昭心中,这两种选项各有利弊,都是自己可以接受的,反正都是自己的儿子,其实也没有太在意,但是既然自己的心腹大臣们支持司马炎,他即位后任用之上应该也会更方便,故而也就选了司马炎。
需要指出的是,司马昭的这个选择只涉及司马氏政权内部的更迭,他是无法预见后来发生的种种的,我们认为司马攸被立为储更合适,那样就不会发生八王之乱,也不会有贾后乱政,更不会有永嘉之乱,他本人也必将成为比司马炎更优秀的君主,那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历史制高点,但是司马昭没有这个上帝视角,他要是有啊,肯定毫不犹豫立司马攸为储。
宗法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司马昭不管是出于何种想法,又是在何种情况下立司马炎为储,这都在无形中破坏了宗法制的传承统绪,他虽然无须为后来西晋中后期的种种乱象负责,但是也正是他客观造成了这些惨祸。后来司马攸被司马炎猜疑,最终郁郁而终,这可能也是司马昭没有想到的。司马昭机关算尽,却没想到得到的却是“呼喇喇似大厦倾”的结局。
想来后世三弟司马伷的孙子司马睿南渡登极,就是对他不守规矩的惩罚,这种历史无声的嘲讽,让人唏嘘,也让人感慨。
蔚鸾文章溯源说:去年年末,笔者曾撰《摆在司马昭面前的继承人问题,暴露了宗法制隐藏至深的矛盾 》一文,为探讨司马昭建储的矛盾,但是更多是叙述这个矛盾本身,而基本没有没有探讨造成这个矛盾的原因,后又读《资治通鉴》、《晋书》和周大冢宰宇文护拥立宇文觉事,复再观前文,觉前文之涉及矛盾本身而较全,而成因之述未能尽善,遂作此文,系笔者一人之思考,愿与文友共磋之。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谁对司马昭说破蜀必成,但是就怕钟会邓艾不愿意回来?(司马昭邓艾钟会)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71541.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