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历史百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王翱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通常说来,能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文言文,风格都以“平和”居多。不过也有“暴力”风格的,比如《记王忠肃公翱事》。
《记王忠肃公翱事》,明代散文家崔铣的代表作。作品以三桩“小事”,生动刻画了明朝吏部尚书王翱的高尚人格。因篇幅限制,当年语文书只节选了部分段落,但其中“王翱拒跑官”一段,却是个惊呆多少课堂同学的“家暴”事件:王翱的女婿撒泼打滚,要岳母(王翱夫人)替自己跑官。无奈的王夫人只能向王翱下跪哀求,不料王翱当场大怒,抄起餐桌上的器物,就把妻子打得头破血流,场面十分“暴力”。
这“暴力”一幕,乍一看难以理解。但只要脑补一下,古代多少“落马贪官”的堕落曲线里,那些家中“贪内助”们的“神助攻”表现,就知这“王尚书家暴老婆”的背后,是这位执掌大明人事大权的名臣身上,何等清廉自守的高尚品格。
那放在明代历史里,这位彪悍的王翱尚书,在外做事也有这么彪?答:更彪!
一:对自己狠的男人
曾经有句广告词:男人,要对自己狠一点。以这标准说,王翱就是这样一个男人。
王翱,生于明洪武年间,河北沧州人,少时聪颖好学,十岁即能熟读诗文,而立之年刚过,就在古代人读书入仕必经的通关游戏——科举考试中顺利打通关隘,并不断升级,由此开始了一生的政治生涯,一个形象也长期出名:对自家人相当狠。
比起被收入语文书的“打老婆”桥段来,《记王忠肃公翱事》里另一桩没有被收入语文书的事件,也体现了王翱“对自己人狠”的风格:王翱有个孙子叫王辉,自身才学平平,却想参加秋试,便以王翱之孙的身份名义活动关系,还弄到了“内参”资料。王翱知道后又暴怒了,虽然没有“家暴”孙子,却直接把孙子关家里不许去考试,连“内参资料”也一把火烧掉。直至他去世,家人也未因他身居高位得到任何便利。
为何这么狠?以王翱的话说“若汝因之中选,则妨一寒士矣。”你这孙子靠我的关系爬上去了,岂不阻碍了老百姓家孩子的前程!为了大明朝的公平正义,孙子,别怪爷爷心狠。
狠到这地步,家人就没怨言?这王翱,对自己更叫狠:他历仕大明朝六朝七帝,几十年来位极人臣,但吃穿用度,全是官场上的穷人等级。日常穿的衣服,都是破了打个补丁照穿,有次把明英宗都看的心酸:爱卿啊,何必这么苦自己。
尤其是“私生活”,那更堪称好男人:那年头官员纳妾是常事,王翱的一条家法,却是绝不纳妾,就和夫人(被他“家暴”的那位)长相厮守。连他夫人都为此过意不去,偷偷为他纳了个小妾,本想给老公个惊喜,不料惹得王翱大怒:你为何破坏我的家法?当天便给小妾送了些钱,表示愿意遣送她回家。小妾坚决不答应,发愿终身不嫁。王翱去世时,小妾来奔丧,王翱的儿子怜她孤苦,敬她对父亲的忠义,主动承担了赡养她的责任。
这么个狠人,工作起来当然是逮谁跟谁狠,得罪一大片也无所谓。幸运的是,他的仕途生涯,正赶上明朝吏治相对清明的年代,既能出狠人王翱,也自然有欣赏“狠人”的人,比如宣德年间的重臣杨士奇,以及正统年间的能臣于谦,都对他不断力挺。王翱,也就在大明政坛上脱颖而出,不断承担重任。
二:大明救火队员
《记王忠肃公翱事》里,曾记录了王翱镇守辽东的一桩轶事:当时王翱和一监军太监成为至交好友,他自辽东还朝时,太监泣别赠数颗明珠,王翱义不容辞表示拒绝,太监言明这是先皇所赐,非赃物所得,这才让盛情难却的王翱勉强收下。多年以后,太监去世,王翱寻找到他的两个侄儿,如数将明珠原样奉回。收礼,是因为好友的殷切情意,还礼,是因为内心的道德原则,王翱的高尚品德可谓十分难得,而“不贪财”的美谈从此远扬。
而这桩“不贪财”的美谈背后,就是王翱的一桩重大功业:镇守辽东。
在大明朝的国防版图里,辽东堪称重中之重。可“土木堡惨案”前夜的明朝正统年间,这重要防区却几乎成了烂摊,当地军纪涣散,各部落更频繁劫掠叛乱,以至于谁要去辽东任职,全家都吓得打哆嗦。但王翱却雄赳赳上任,到了后就一顿狂风暴雨。
他先是整顿军纪,凡玩忽职守者斩无赦,此行一出,军中无不惶恐其威,严苛自律。第二加强防务,并亲自巡边,修缮从山海关到开原的长城,沿途修缮城垣,疏浚沟渠。五里设一堡,十里建一屯,使烽烟相接。边关军民的“菜篮子”问题,他更是发狠狠抓,通过大力垦荒建设,先前饿殍遍野的辽东,竟成了储备米粮牛羊数十万的富庶之地。辽东大军更是焕然一新,成了大明九边精锐。
而在接下来,那场震惊天下的“土木堡惨案”里,在皇帝被俘京城告急的危局里,王翱镇守的辽东,成了支撑危局的柱石:面对瓦剌鞑靼联军的多线进攻,王翱亲自率军守城,成功击退了敌人铁骑,确保了辽东地区的安全,为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稳住了战线。对于接下来那场北京保卫战来说,身在辽东的王翱,也是重要英雄。
而这番出色表现,也并非王翱第一次“救火”。土木堡惨案前,他就曾受命平定四川松藩之乱,然后在当地广设学堂,严打贪官污吏。随后又一度镇守陕西,把困于灾荒的陕西治的井井有条。北京保卫战胜利后,王翱又在于谦的举荐下总督两广,顺利平定当地叛乱。那段大明王朝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王翱。
三:明英宗的“王先生”
明英宗复辟初期,年过七旬的王翱,也曾遇到些麻烦。石亨等“夺门功臣”视他做眼中钉,王翱本人也一度辞官避祸。但关键时刻,却被重登帝位的明英宗一把拽住:你不能走,大明朝需要你!
因为,虽说为了个人私利冤杀了于谦,但此时的明英宗,已不是当年那个被太监撺掇上战场的懵懂青年。此时的大明朝,几位“夺门功臣”各个招权纳贿,朝堂上满是乌烟瘴气,于谦已经不在了,要是王翱再走,满朝“没好人”的大明朝,日子就没法过了。
于是,在明英宗执政的最后几年里,朝臣们常看到惊愕的一幕:每次遇到难题,明英宗总是单独把王翱请进宫里来商议,还恭恭敬敬称王翱“王先生”。那时的王翱已经耳聋眼花,走路要找郎官搀着。明英宗给他说话,每次都得身边郎官在王翱耳朵边“翻译”一遍,然后王翱扯开大嗓门回答,把明英宗都震的耳朵嗡嗡。但每次“震”过后,都成功解决问题——比起另一位把明英宗坑到土木堡的“王先生”,这位“王先生”,没找错!
尤其重要的是,这几年的王翱,一直在努力为大明朝选拔俊才,比如后来横扫河套的王越余子俊,清官楷模王恕马文升,全是王翱大力提拔。这些英才,全成了接下来明朝“成化中兴”时代里的栋梁人物。直到成化三年(1467),八十四岁的王翱获准退休,思乡心切的他连忙收拾行装回家乡,却还没走出北京城门,就在车里去世——人生的最后岁月,都扑在国家社稷上。
虽然在明代历史人物里,他并不出名,但他的贡献,正如英国人的《剑桥中国史》里一句赞叹:“(王翱)识别和选拔官员的能力,可从15世纪第三个25年的总的行政质量中看出。”
一生为官,坦荡做人,俯仰于天地之间,上不愧知识教养,中不愧天子重用,下不愧黎民百姓,这便是王翱的一生。这个睿智的英雄,他那闪光的理想人格,如同那个曾缔造灿烂文明的大明王朝一样,在我们心间永久激荡、回响。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9本已完结辅臣流明朝中期历史架空小说,权臣威重,续写盛世繁华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69489.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