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百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项羽和部下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项羽走到众叛亲离的地步,确实是不太让人理解的。
说起来,似乎项羽对人才真的非常好,远远比刘邦对人才好多了。
(项羽)
一是项羽来者不拒。项羽从来不拒绝人才,只要去投奔他的,他都收留,很少有不用的情况。比如韩信无名无姓,但是前往投奔他,他就封韩信为郎中。章邯等“三秦”投降了他,他立刻封“三秦”为王。就算那些投降的秦朝士兵对他说三道四,他一怒之下,坑杀了二十万人,也没有迁怒章邯等“三秦”。由此可见,项羽其实对人才也算是很不错的。
二是项羽宽仁厚道。项羽身上有宽仁厚道的一面。别的不说,我们就看看他是怎么对待他的最大竞争对手刘邦的就明白了。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向项羽提出,让他杀掉刘邦,可以他却一直不忍心,没有杀他。后来,刘邦攻破了项羽的都城彭城,在他的皇宫中为所欲为,他在打败刘邦,并抓到刘邦的父亲和老婆以后,曾用刘邦的父亲来威胁刘邦。但当时刘邦无耻地说了一句,我们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杀你爹,请分给我一口汤喝。就算这样了,项羽依然并没有杀掉刘邦的父亲和老婆,而是把他们给放了。
三是项羽有福同享。项羽打下江山以后,并没有称帝,而是只自封为西楚霸王,而且把十八路诸侯都纷纷封王,把江山分给大家,而不是自己独吞。这一点,显然比后来“杀功臣”的刘邦好多了。
但是,项羽的结局却非常糟糕,让人始料未及。尤其是垓下一战,项羽可以说非常凄凉。其实,在垓下的时候,项羽至少还有十万人马。对于项羽来说,十万人马已经非常多了。当年他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何其豪壮。他的军队要有那样的气势,就算韩信、彭越、英布对他构成合围的态势,项羽其实也绝对不输给他们。可是,韩信只用一招“四面楚歌”,项羽的军队就跑光了,最后只剩下几百人。逃到乌江边上的时候,却只有二十八人。最终又只剩下项羽一个人。这样一种结局,简直就是项羽人生的一个隐喻。
(垓下之战)
项羽对人并不坏,为什么落到“四面楚歌”这样的结局呢?
我认为,项羽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不辨良莠。
项羽在用人的时候,他是看不出这个人才是好,还是不好的。前面我们说了,他就是来者不拒。但是这个人能干什么,干得好不好,项羽心里都没有数的。因为看不出好坏,因此什么人都有,也无法让人才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二、不予尊重。
确实是只要是人才,到项羽那里,项羽都能用他。但是项羽不知道怎么用他们。比如韩信是一个很有计谋的人,但是他并没有发挥他的作用,韩信给他提的意见,他也不用。比如他确实尊范增为“亚父”,但是却不听范增的意见,让范增愤然离开。再比如曹无伤,他把刘邦的情报透露项羽。对于这样一个卧底,其实项羽应该极为重视的。但项羽竟然在鸿门宴上把这件事告诉了刘邦,使得刘邦最终杀了曹无伤。这件事,让天下的老百姓如何看项羽这个人?
归根到底,是项羽对人才极为不尊重。
(刘邦)
三、赏罚不公。
项羽确实后来把很多人都封为王。但实际上,这些被封为王的,都是那些加盟而来的诸侯,不是项羽的手下。比如章邯等“三秦”,项羽就爽快地封他们为王,包括彭越、英布这些人,都不是项羽的部下。项羽对他的部下是比较凉薄的。
韩信在投奔项羽的时候,说过一句话,说项羽对部下很好,但是只在口头上好,却不愿意对部下进行封赏。因此,他要离开他,前来投奔刘邦。韩信显然是有切身体验的,他才会说这样的话。
四、不尽其能。
刘邦在用韩信的时候,就是放手让他去干。虽然这让刘邦很担心,但他依然坚持这样做。包括他对陈平、张良、萧何的使用。
但是人才在项羽的手下,却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方面是因为项羽自己太能干,而且事事亲力亲为。另一方面,也是项羽对人才不信任,因而不能发挥其作用的表现。
总之,项羽不辨、不敬、不公、不用,这就使得人才在他的手下,个个心里都有怨言,大家对他都不满,最终都离开了他。
(参考资料:《史记》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66557.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